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东牟集
诗文别集。又称《王东牟集》、《王东牟先生集》、《东牟文集》、《右史集》。十四卷。宋王洋撰。周必大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序其集,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九卷。《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五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同《宋史·艺文志》。其集,清高宗乾隆(1736—1795)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久不见,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四卷:卷一至卷六,收赋一首、五古五十二首、七古八十三首、五律八十七首,五言长律二首、七律二百五十七首、五绝四首、六绝三首、七绝二百二十四首,共七百十二首;卷七至卷一四,收各体文三百五十九篇。今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上海图书馆有抄本,凡五卷。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诗一首、各体文五篇。
半轩集
十四卷。明王行(1331—1395)撰。王行,字止仲,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少授徒于城北齐门。洪武初,有司延为学校师。后馆凉国公蓝玉家。蓝玉荐之太祖朱元璋,得召见。蓝玉诛,王行亦坐死。事迹具载 《明史·文苑传》。著有 《樯园集》、《四六札子》、《止仲词稿》、《通意宜资》等。王行死后,其作收于孙肯集内,直至弘治四年(1491)才由张习刻印别行。前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金文征序,张习跋及杜琼撰写的传、邹亮的传跋。是集凡十四卷。王行善文,其文踔厉风发,纵横跌宕,极尽驰骋,颇肖其为人。其诗亦清刚肃爽,清新可诵,王行亦善山水,时人称之为王泼墨。在北郭十子之中 (案 《明史·文苑传》载,王行与高启、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号北郭十友,亦曰十才子),与高启称为劲敌。就文论文,不能不推一代奇才。有两淮马裕家藏本。是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此外还有多种抄本行世。
古文小品咀华
古代小品文选本。所选自先秦至明末,凡四卷,卷一选《战国策》47篇、先秦文12篇;卷二选西汉文38篇、东汉文29篇、三国文10篇;卷三选六朝文17篇、唐文58篇;卷四选宋文71篇、元文2篇、明文7篇,共291篇,最短者仅23字,长者也只千把字。选者有序和《赘言》说明宗旨,认为文章贵少,“洗髓伐毛,陈言务去”,“遗糟粕而存精液”,于是“至约之中,至博存焉。”称赞所选小品,“虽惜墨如金,而光烛万丈;虽心细如发,而气雄宇宙;金熔玉琢,节短音长。人以为至约而宝之者,予独以为至博而赏之也。”“集中所载,虽寥寥短幅,而规模阔大,局阵宽展,如尺水兴波,亦复汪洋无际,是能以少许胜人多多许者。”编者以此选本提倡短文,且每篇都有简短而比较精到的评语,并以比较近代化的文学散文意识一反《文选》、《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诗文并载”的习惯,骚、赋、歌、词,一概不选,正史也不选,因此“可算是古人编的独有的一部短文集”(东方既白《介绍一本古人编的短文集》),其对短文内容博与约辩证关系的理解于今仍有启发意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杨扬标校的耕读轩刊本,并影印了周作人祖父周介孚收藏并有周作人小记的清人抄本,前者称甲种本,后者称乙种本,并行于世。
崇文总目
目录著作。王尧臣等撰。庆历元年(1041)仿《开元四部录》据4馆藏书修成,凡66卷,又叙录1卷。南宋绍兴以后,本书有详本与简本同时流传。详本即原本,简本则没有大小序与解题。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44与《四库全书总目》卷84皆以郑樵批评《崇文总目》文繁无用,绍兴中遂去其序释。实则简本为战乱后访求佚书而作,序释文繁,播诸民间,颇费寻阅,因仅录66卷之目,或注阙字,以便按籍而求。故《崇文总目》无序释,与郑樵初无关系。记录当时宫廷藏书。崇文,指当时宫廷藏书崇文院。共六十六卷,分四部四十五类,著录藏书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原每书均有解题,南宋时被删去。该书元初已无完本,明清只剩简目。清修《四库全书》时,据天一阁藏残钞本及《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至正四明续志
浙江地方志。元王元恭修,王厚孙纂。十二卷。元恭字居敬, 自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授正议大夫,转庆元路总管。厚孙字叔载,一字燕贻,自号遂初老人,浙江鄞县人。初官训导,授教谕。 《延祐志》后二十二年,元恭等修此志以补续前志,至正二年(1342)告成,记事止至正元年(1341),约十三万字。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城邑、山川、土产、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十二门,门下又细分若干子目,按目载述,颇为详实。如记市舶物质,分细、粗、五谷三类,分载珊瑚、玉、玛瑙、象牙、槟榔等二百三十二种,反映了当时宁波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和对外贸易繁盛。物产分药材、果实、草木、器用、毛族、羽族、水族,记动、植物一百四十四种。载各种赋税,诸如铁冶、皮货、市舶等二十余种。集古所记多为宁波古迹。全志体例完备、载事详全,为元代名志,对后世颇多影响。元刊本已佚。今有清咸丰四年(1854)徐氏烟屿楼重刊本,同治重刊本,上海、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清全祖望《至正四明续志跋》(《鲒琦亭集外编·卷三十五》)、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作者传序目》(《烟屿楼文集·卷十一》)及今人郑芳华《宋元四明六志简介》(《图书馆学文选》浙江图书馆学会宁波会员小组1980年编)可资参考。
唐会要
宋王溥撰。100卷。原本残缺,佚失第7—10卷,清别本有补亡4卷,作者不详,《四库全书》据以录补,仍加注明,以示区别,通行刊本以武英殿聚珍本为佳,后来的刻本皆以此为底本。记述唐代各项制度的沿革变迁。会要为史书体裁之一,属典志体断代史范畴。唐苏冕始创,撰会要40卷,记述唐高祖至德宗9朝事。 唐大中时,崔铉等奉诏续修40 卷。宋初王溥重加整理,并补收唐末史事,编纂成《新编唐会要》,后合称为《唐会要》。内容体例与《通典》相近,其中有新旧《唐书》所不载的史实。全书分为帝系、礼、乐、学校、宗教、选举、职官、民政、封建、历数、灾异、刑法、食货、舆服、外国等15类。王溥以后,以会要体撰史者渐多,至清代,各代会要均有编撰。此书,清代以前无刻本,传钞本脱误甚多。清开四库馆,经整理补充。通行以清武英本为最佳。有商务印书馆《国学丛书》本。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
周礼详解
四十卷。宋王昭禹撰。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昭禹未详何人。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姓氏世次,将王昭禹列于杨时之后,并记其字光运,其它皆不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王昭禹应为北宋末徽钦时代人。《周礼详解》皆宗王安石《周官新义》,并多引其《字说》,“五官”皆不载《叙官》。其中有与王安石一致的,如解:“匪颁之式”、“惟王建国”、“鲍鱼”、“”、“司徒”,皆宗于王安石《字说》。也有与王安石不一致的,如在阐述《周礼》旨义上,解“泉府以国服为之息”,则与当时社会有所隐喻。有纠订旧注之误者,如“载师里布屋粟”,则不从前儒,属新发之说。亦有解前人未发之言者。宋陈振孙《书录解题》对其多引王安石《字说》深为不满,则与宋政事有关,颇为偏颇。总体而论,《周礼详解》虽在文字训诂上,宗于王安石,但经文诠释却能自辟新径,不囿前人之说,多有发明,于《周礼》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后世学者如宋王与之《周礼订义》、林之奇注《周礼》释《周礼》多引其说。朱申作《周礼句解》,则从其“五官”,不载《叙官》之体例。版本有宋刊本、钞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正蒙初义
十七卷。清王植撰。王植有《四书参注》已着录。《正蒙》是张载的重要着作,原只数万言,而其弟子苏炳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着作,它与《西铭》、《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张载提出了“太虚”这一表示物质特性的范畴,在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是一个进步。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这就是说,世界的本体是元气,这种气是无形的(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它),气的聚合、分解(散)都是暂时的现象(客形)。太虚就是气,不是在气之外还有一个太虚。《正蒙》注释很多。是书,诠释《正蒙》。冉祖、李光地、张伯行之注,列于程朱诸说之后,并采张子《经学理窟》、《语录》、《性理拾遗》相参证,而又各以己见参订于后。其大旨谓张子见道原。从儒释异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又谓太虚有三义。又谓程朱多不满此书“太虚”二字。然晰其旨,殊涂同归,正不必执程朱诸论以毁谤。又谓《诗笺》、《书序》、《礼疏》、《旧说》张子所用颇多。今人习见习闻,皆程朱遗泽,遂咤而怪之。当时能破门户之见的,其谓张子自注。又谓十七篇为苏昺所传,张子所,李光地本多割裂,其辨析皆为不苟,称张伯行注出于他人之假名,非所自着,云云,亦足资考证。有明刘玑《正蒙会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宏道书院刊续编咸丰八年(1858)刊《惜阴轩丛书》本。清王植《正蒙初义》十七卷,清乾隆三十年《四库全书》抄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太平洋书局《船山遗书》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本,1975年中华书局本。
春秋谳义
九卷。王元杰(生卒不详)撰。王元杰字子英,吴江(今属江苏省)人,元代经学家。家世业儒,至正间领乡荐,以兵兴不仕,教授乡里以终。此书辑程颐、朱子论《春秋》之言分缀经文之下,又节录胡安国《春秋传》以尽其意。王氏之说则列于三家之后,称之“谳”。干文传、寿道《序》称此书乃是放求朱熹《周易本义》、《诗传训辞》、《礼经制度》、《四书集注》、《集义》、《语录》宗旨,“凡释经引证之言,师友讲明之论,其有发明《春秋》之旨者,具载本经,证以胡氏释辞”,花了近二十年功夫而成。此书虽以程、朱、胡为主,但于程、胡之说尚有歧异,而于朱熹则无一异词,叶梦得有《春秋谳》一书,王氏可能未见,故书名与之相同。但议论则不及叶氏之精。此书虽唯朱熹是从,但亦多调和之论。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条,胡安国提出夏时冠周月之说,且云本之程颐。朱熹对胡氏此说曾加以驳斥,而王氏《谳》主胡氏之说,又以朱熹之语委曲以证之,殊为不类。此书原十二卷,后脱佚后三卷。现存万卷楼抄本。
春秋四传质
二卷。王介之撰。王介之字石子,号石崖,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末经学家,清代着名哲学家王夫之之兄。明崇祯时,介之与其弟夫之同举于乡,明亡,遂隐居不仕。除此书外,王介氏还撰有《周易本义质》、《诗经尊序》诸书。此书取《春秋》三传及胡传之异同而断以己意。王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事屡变,文亦屡易,四传各存其说。而断以义,则《胡氏》精而《公》、《穀》尤正;质以事,则《左氏》有征为可信也。”此即是本书之宗旨。此书有本旧说者,如隐公元年用杨时《答胡康侯书》以驳胡氏“元即仁”之说;有据一传而去取互异者,如隐公元“王正月”既采《公羊》大一统之说,又驳《公羊》王即文王之说;有就四传互质者,如文公四年“逆妇姜于齐”,四传异说,王氏舍《左》、《公》、《胡》而从《穀梁》“礼成乎齐”之说;有专据《胡传》而不尽从者,如定公从祀先公,取胡氏昭公始祀于庙之说,而驳其事出阳虎而不可详之说。要之,王氏之治《春秋》,归之于“君子原心”,“绝恶于未萌”。桓公元年“公即位”,王氏说云:“恶莫憯于意,意者,不可如者也。故《春秋》之法有诛意以殊诸文者矣,未有因其意而为文以执法者也。意动于微而滔天之恶从之以生,圣人笔削以夺其意,所以窒乱源而遏人心之横流也。”《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春秋辑传
十三卷。宗旨一卷。春秋凡例二卷。明王樵撰。《春秋辑传》以朱熹之说为宗,并博采诸家,附以己意论断。《宗旨》凡三篇,皆举诸儒论《春秋》精要之语而录之。后有附论一篇,乃王氏论三传本末。评三传优劣之语。王氏认为,今本《左传》作者非左丘明,“盖左氏广积诸国之史的释《春秋》。传成之后,盖其家子弟及门人见嘉谋事迹多不入传,或有虽入传而复不同,故各随国编之而成此书耳。”王氏指出,“所谓丘明以授鲁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虞卿,卿传荀况,况传张苍、苍传贾谊,此乃近世之儒欲尊崇《左氏》,妄为此说。”《凡例》专论《春秋》之例,有即位、告月视朔、郊庙雩社、婚姻、崩薨卒葬、朝聘如、会盟、兵事、盟会侵伐通例、公行书至、搜狩、税赋、兴作、改革、灾异、弑杀奔执叛逃、归复归入纳、姓氏名字爵命等、日月、阙文阙疑,计二十例。现存万历四十七年刻本,《四库》系商丘宋氏抄本。
太平圣惠方
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翰林医官五怀隐及副使王祐、郑彦,医官陈昭遇等奉宋太宗诏令编纂。自太平兴国三年 (978)始,到淳化三年 (992) 完成。宋太宗赐名 《太平圣惠方》,并亲自为之写序,记述该书编撰经过。全书分1670门,方16834首,约282万条。包括诊法、处方用药、五脏诸病、内、外、妇、儿、服食、丹药、外益、针炙等内容。每一病证先列 《诸病源候论》 的论述,对病因病机,疾病证候,方剂药物进行理论的阐述。该书重视 “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有别于前人。并首记 “五脏用药”。另外关于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 “开内障眼论” 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的详细过程,亦均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书的又一特点,是设立专篇,阐述医德与医术的修养。本书是一部大型临床方书,反映了北宋前期医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证参考价值。但因卷帙浩大,在当时不易流传。北宋中期,庆历六年 (1046)福建医家何希彭,曾选录《太平圣惠方》 中便于民用者6096方,辑为 《圣惠选方》,作为教本应用,对后世方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该书已佚。《太平圣惠方》现存主要版本有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排印本、日本抄本。
西汉年纪
三十卷。宋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象之兄,南宋婺州金华 (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官至大理寺直。谙熟两汉掌故,著有《西汉年纪》、《汉官总录》、《职源撮要》。该书记西汉一代史事。取材《史记》、《汉书》,旁及《楚汉春秋》、《说苑》等,广征博引,以 《资治通鉴》凡例裁成之。又订正史传抵牾为《考异》十卷,铨次诸儒议论为《鉴论》若干卷,各自为书。今是书无《鉴论》,《考异》则散附年纪各条之下。原书起自高祖,讫于王莽之诛。今书终于平帝,缺王莽居摄以后事。书较《通鉴》更为详密,其考异对于一切年月舛误,记载异同,名地错出之处,无不参稽互核,折衷一是。其考证可谓精审,《通鉴考异》亦有不及。该书最早有宋嘉定十三年 (1221) 刊本,后有《永乐大典》本、《金华丛书》本、湖北书局本、路有抄本、清扫叶山房本、《四库全书》本。
孤山再梦
清王羌特撰。三卷六回。题“渭滨笠夫编次,姑苏游客校集》。羌特字冠卿,号梦醒主人、惊梦主人。十二岁入泮,顺治四年选拔贡,康熙九年授云南顺宁府。书叙江南姑苏梅雨林与万宵娘的婚姻故事。梅生与宵娘去游春时相遇,互相爱慕。经木婆从中帮助,二人得以相见,面订终身。梅生请媒作伐。宵娘之父万钟正拟应允,有白姓各加色者从中破坏,污梅生与宵娘有伤风化,万钟不允婚事。梅生闻变。忧郁成疾。父母以程氏女冒充宵娘与梅生成亲。梅生知情后病愈重。宵娘开始以为梅生轻薄,悲愤而病,经木婆探明真相后,方释怨恨。宵娘病危,向父母表明心意,要求死后不埋葬。父母因怜爱女儿,从其意,将灵柩放在虎丘观音庵殿内。梅生至京师赴试,被选为杭州推官,趁赴任之机回苏州与父母及妻程氏团聚。宵娘托梦给父母及梅生,说将还魂。遂开棺,还魂再生,与梅生完婚,与程氏姊妹相称。梅生赴杭州任职,为官清正,受百姓称颂。梅生遂急流勇退。书属中篇才子佳人小说。明显受戏曲《牡丹亭》、《孤山梦》影响。第一回正文前入话称:“风流一事,可感天地,动鬼神,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以生。有如《牡丹亭》一本传奇。”有清抄本。未见出版。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不录。
人體寄生蟲學
人體寄生蟲學於近十數年來,成為現代醫學上重要之科學,良以寄生蟲種類之多,分佈之廣,禍害之烈,舉凡世界上热带,亞熟帶以及氣候温暖之地,莫不有寄生蟲病之流行,彼所謂热帶病者,其發生之原因,什九為寄生蟲所致,即内科學與公共術生學亦莫不與此有密切之關係也。 吾國幅員廣袤,氣候溫濕,最宜於寄生蟲及其中間宿主之繁殖,故我國受其禍害較他國為普逼,而其種類之多,亦篇各國冠,其中最重要者如瘧疾,變形蟲性赤痢,黑热病,日本分體吸蟲病以及鈎蟲病等,佔世界上重要流行區域,人民與家畜受其禍害而喪生者,年以千萬計。其烈可謂甚矣。 近年來國人對於寄生蟲學,漸知其重要,教育當局已將寄生蟲學列入醫科必修學程,國内醫學院亦特設講座,各公共衡生機關,亦設立寄生蟲學專系,凡此皆可證我國寄生蟲學之發展與國人對於寄生蟲學之重視,惟國內專論寄生蟲學之書籍,實寥若晨星,迄未有適合於吾國情形之寄生蟲學教本,著者有威於斯,特就個人十除年來從事調查研究及教學之所得,並参孜國内外關於斯學之著作,編述成篇,果凡國内地方病性之寄生蟲病材料,力求擇要編入,俾國人得窺吾國寄生蟲病流行之實際情形也。 本編倉卒成篇,忽促付梓,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尚新海内專家有以教正幸甚,斯篇完成之後蒙黄勝白,周宗琦諸先生校閱與指正不少,復承同德醫學院王怡昌,周永昌,陳金斗諸同學代製索引,皆著者所引為慶幸者,特此一併誌謝。
三朝野記
中國力亂外禍歷史書書叙 歷史上本名三或州王版财為寇之成们。清人以異族の主中國、曲解春秋尊王之教因襲政棼書之策·以编抄四庫全書计書微取全國国稻祥至檢察,世■石悦,别全徵之,或抽燬之,俟全圆人民不致弃受民族主義之抄港有来钱教事者,劉以長力擎破之,而且花年定茶某香云時次行女無直魂乎之伎俩。此政策·行之结二百餘年及母季也、節秋枝光生与劉中叔,黄海闻诸光生始印行國叢書学茫疆已火之書拂拭而流布之,其线湖别以行行神州國光集之故分最後廷在居神州國
喜闻古冲赴召兼订殊胜寺之约
明王玄揽与天通,论相超然迈古风。望惬群心临翥凤,情深共语属冥鸿。最亲东出新迎日,不改商岩旧梦中。官府神仙恒断绝,言诗何地可追从。
王子乔
王少卿。王少卿。超升飞龙翔天庭。遗仪景。云汉酬。光骛电逝忽若浮。骑日月。从列星。跨腾入太。廓逾杳冥。寻元气。出天门。穷览有无穷道根。
大文
蹇蹇王臣昔著闻,立朝正色欲超群。平生心事何能了?留得西湖一片云。
谢钱珣仲惠高丽墨
王卿赠我三韩纸,白若截肪光照几。钱侯继赠朝鲜墨,黑如点漆光浮水。旧传绩溪多老松,奚超既死松亦空。易水良工近名世,真材始不归潘翁。萧然南堂一居士,赤管隃糜无月赐。借问玄圭何自来,去年海中持节使。明窗晏坐不匆匆,引纸磨墨寒生风。自笑平生绾蛇蚓,更惭尔雅注鱼虫。殷勤二物从来远,禆海环瀛眼中见。若欲挥写藏名山,不如却作谈天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