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舍人赴明州过阙二首
紫泥初出大明宫,端为朝廷知弱翁。平地便开丞相府,乌台先跨玉花骢。一时治行无前辈,共喜君王记自公。暂假双旌临近辅,聊观海日正曈昽。当年玉殿校群材,名占枢垣北斗魁。曾入翰林批凤尾,每瞻云气想蓬莱。前驱候吏千军肃,遥望天门九扇开。咫尺龙颜应入奏,紫霄东畔晓班催。
谢人惠茶
一规苍玉琢蜿蜒,藉有佳人锦段鲜。莫笑持归淮海去,为君重试大明泉。
累日前伏蒙袖书临访并小文编及明堂图披玩寻绎弥增景服偶书二百四十言以伸谢臆伏惟采览
进士不读书,明经不根义。诟病君子儒,于今作文弊。礼部右词赋,诸生窃科第。从道不违人,追趋斯近利。李生何为者,力学务逊志。羞耻事章句,深湛刺经艺。常惟天子贵,无大明堂位。邈焉三代风,鲜矣百世继。去圣日逾远,攻端非其致。公玉既妄图,戴德亦缪记。汉唐盛容典,规画不足示。其间区区者,何暇盛德事。确论无甚高,阔讲寖而坠。披文会今古,援笔考同异。面势本周官,纤悉探吕氏。俛拾林甫长,仰擿康成盩。昭发老生矇,冥符作者意。圣期接千统,缛礼恢万祀。无文既已秩,同节此云备。宁当总章法,未揽云台议。废兴有时合,聪明自民视。成厦繄众材,至理岂一士。南阙朝奏书,中朝夕鸣佩。行矣无自遗,日中今可熭。
嘲蚊四十韵
暑魃方肆行,羽孽亦厉习。肖翘极么魔,坱圠累辟翕。湿生同粪蝎,腐化类宵熠。初来闹郭郛,少进亘原隰。嘤如蝇声薨,聚若螽羽揖。俄为殷雷鬨,遂作密霰集。口衔钢针锋,力洞衲衣袭。啾声先计议,著肉便嘘吸。立豹犹未定,卓锥已深入。血随姑嘬升,势甚辘轳汲。沉酣尻益高,饱满腹渐急。晶晶紫蟹眼,滴滴红饭粒。拂掠倦体烦,爬搔瘁肌涩。救东不虞西,擒一已窜十。新瘢蓓蕾涨,宿晕斑斓浥。竟夜眠展转,连床叹于悒。云何人戚欣,乃系汝张歙。驱以葵扇风,熏以艾烟湿。檠长镇藏遮,帐隙亟补葺。火攻惮秽臭,手拍嫌腥汁。伏翼佐扫除,网蛛助收拾。薄暮汹交攻,大明讧未戢。牛革厚逾毡,鲎介铦胜钑。遭汝若欲困,嗟人何以给。夏虫虽众多,罪性相百什。蜂虿岂房栊,虮虱但裈褶。羊膻蚁登俎,骥逸虻附絷。蠓惟舞醯瓮,蟫止祟书帙。蚤为鸺所撮,蝇亦虎能执。彼愆可贳死,汝罪当献级。凉飙倏然至,丑类殆哉岌。一吹嘴吻破,再鼓翅翎絷。三千蹀颉利,百万走寻邑。快哉六合内,蔑有一尘立。虚空既清凉,家巷得宁辑。鸡窗夜可诵,蛩机晓犹织。雨帘绣浪卷,风烛泪珠泣。客来添羽觞,人静拂尘笈。恍还神明观,似启坏户蛰。消长谁使然,智力讵能及。
和大名掾舍弟君时
大名书到慰离忧,南北还嗟各宦游。任责踰涯吾不乐,食功随分汝何羞。客尘汎汎常时味,河水浑浑一片愁。綵服欲归今未可,遥将心寄日边州。
永遇乐 其一 成都武候祠
天设岩疆,井蛙亡后,形胜谁据。半壁经营,两朝开济,再世生伊吕。炎灵邈矣,讴思未沫,长诵大名千古。任辛毗、军门仗节,笑他畏蜀如虎。星芒骤落,降笺草草,拱手河山输与。邺下称尊,江东并列,史笔吾无取。锦官城外,云车风马,想像翠华来处。凭君看、荒陵咫尺,尚留汉土。
永遇乐 成都武候祠
天设岩疆,井蛙亡后,形胜谁据。半壁经营,两朝开济,再世生伊吕。炎灵邈矣,讴思未沫,长诵大名千古。任辛毗、军门仗节,笑他畏蜀如虎。星芒骤落,降笺草草,拱手河山输与。邺下称尊,江东并列,史笔吾无取。锦官城外,云车风马,想像翠华来处。凭君看、荒陵咫尺,尚留汉土。棘院风清,桂轮香满,仙驭初驻。射策人来,翘材馆启,旧是朝天路。南轩史笔,东阳诗草,恰在紫云深处。话兴亡、煎茶漏永,待添画烛重赋。王颠孟蹶,轻尘短晷,梦影相看何许。城上芙蓉,宫中花蕊,不管人西顾。宣华小苑,摩诃芳径,多少断垣荒础。今犹幸、文昌朗耀,粉廊快睹。退鹢风颠,呿鲸浪涌,帆叶掀舞。宦海沈浮,迷津指点,漫唱公无渡。凉秋暗雨,残冬密雪,荏苒岁华成故。想山中、匡君笑客,往来浪迹良苦。邮亭梦里,烟波东望,忍见寒潮生处。帘幕轻阴,琴歌欢意,聊共灯唇语。悠悠絮影,依依兰膳,且喜早梅香吐。归期近、庭前定有,鹊声报午。
何耶揭唎婆像法
全一卷。译者佚名。为密教有关马头观音之仪轨。又称贺耶揭哩婆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何耶揭唎婆,为梵语Hayagri^vah! 之音译,意译作马首,即指马头观音,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本经内容叙述马头观音之画像法、咒诅法,并宣说疗病、乞食之印明及缚鬼、消除淫、护身之咒。此外,同类经轨尚有: (一)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二)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全一卷,阿地瞿多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圣德膺三统,皇恩被八埏。大明均照物,小丑未宁边。国相台衡重,元戎庙略宣。紫泥方受命,黄石乃推贤。问罪阴山下,安人属国前。度关行照月,乘障坐消烟。北阙纡宸藻,南桥列祖筵。耀威当夏日,杀气指秋天。鞞鼓鼋鼍振,旌旗鸟兽悬。由来词翰手,今见勒燕然。
明高僧传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年。《大明高僧传》仍是空白,并无片言记载。此传内有三科,即《译经》、《解义》、《习禅》。《译经》科中只著录元代沙罗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了自南宋至万历年间四十四人,《习禅》科中著录了自北宋末迄元仁宗年间六十七人,正传有一百一十二人,另附见有六十八人。在体裁上与梁、唐、宋三部僧传相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全书没有完成的原故。其中有关主张各宗融合的看法,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此书的优点是,填补了北宋末至明代高僧传记的空白,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足之处有:首先,一些高僧的传记如性澄、蒙润、本无、如玘、绍宗等,所记事迹过于简单。二是,前后重复和误将北宋人写成南宋,将地名误作籍贯等疏忽之处也不少。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有价值的佛教著作。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已嘉兴楞严之般若堂刊。
凤台秋霁
高台峨峨近仙宫,下有翠竹兼梧桐。相传凤鸟曾此止,一朝凤去台仍空。大明圣人履天位,岁稔时和群物遂。休徵毕至无后期,凤兮当应文明世。
樱桃
塞外含桃五月红,一尊相对晚来风。高情不在羲皇下,清梦常牵江水东。荐庙久虚支子位,承恩敢望大明宫。诘朝又值蒲觞会,须信人间似转蓬。
陈忠肃公殉宋而死元世祖义之命葬于西湖智果寺北满山皆生刺竹多有咏其事者予亦赋之
智果寺旁忠肃墓,满山刺竹生无数。磨风砺雨坚相持,犹带战酣旧时怒。岳坟见说遥相依,坟上有树皆南枝。感应随人如影响,谁谓草木俱无知。宋愤未消元运改,大明奉天君四海。此竹开花复结实,勾引凤凰栖五彩。
祫祭陪祀四首 其三
首辟华夷出会清,重贻镐雒配于京。开天远驾千王德,继序新昭二祖名。指掌犹求烝禘说,闻声兼得武韶情。小臣夙夜思公在,为赋时周叶大明。
祫祭陪祀四首
嗣岁之朝祫祭行,丰年欲向孔皆迎。繇来肇祀能无悔,直到雍歌见靡争。穆穆曾孙相越对,皇皇多士介昭明。在庭柷敔俱和肃,祖德维人不但声。于穆高皇骏有声,嗣文成祖肇禋行。一时帝子俱廊配,十七元臣允国祯。问礼欲知因每事,记功思作不徒名。即今多难追前烈,访落何人续庙清。首辟华夷出会清,重贻镐雒配于京。开天远驾千王德,继序新昭二祖名。指掌犹求烝禘说,闻声兼得武韶情。小臣夙夜思公在,为赋时周叶大明。单心我主日明明,夙夜维基受有成。在庙方将纯德显,于时端合笃恭平。畴为骍角当牺选,一任桃虫自鸟惊。嗟尔戎功能永念,虽歌小毖亦和鸣。
西爽轩次韵韩致用
大名谁及河东老,为爱幽轩肯赋诗。沆瀣一杯凌倒景,阑干几曲带清漪。徒闻东海投竿去,不似西山拄笏宜。两岸菰蒲鱼鸟乐,系船犹带绿杨丝。
大雷小雷
双螺浸湖水,万古镇龙宫。小大名形异,东西奠位同。尝闻出光怪,于此验凶丰。欲往叹无翼,凭谁学御风。
松桂堂全集
诗文别集。三十七卷,其中诗三十三卷。清彭孙遹撰。孙遹以诗词名家,清圣祖康熙间,举博学鸿儒,取为第一,生时即享大名,与诗坛领袖王士禛唱和,曾刊《彭王倡和集》。各种诗选、诗话亦多录其诗。 生前曾刊《南氵往集》三卷,收录康熙二年癸卯(1663)至五年丙午作品,录诗四百八十馀首。此集为孙遹游南粤三年之作。其手订全集,生前未能刊刻,授其子彭景曾。景曾家贫,后宦游又因挂累去官,一直未能刊刻,直至高宗乾隆八年(1743)方锓木问世。集前有钱陈群之序,详细叙述了,彭集问世过程。此集按年编纂,始于顺治十年(1653),迄于康熙三十八年。前三卷不编年,皆收应制之作,包括赋、乐章、省试及应制之诗。中间十一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至二十一卷皆未标明写作年代。乾隆八年刊刻此集时并附《南氵往集》三卷、《延露词》三卷,几乎包括了彭氏全部作品,但详检当时诗话及诗选本还有遗漏,仍可再辑。此《全集》收入《四库全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有乾隆八年刻本传世。
宝带陀罗尼经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叙述罗侯罗童子于夜分,为罗刹所怖,而于佛前涕泣,佛乃为童子佩宝带,说大明咒,并令持是咒,以远离恶罗刹、刀杖、恶毒、恶友、疾病等,而得大安乐。为圣庄严陀罗尼经之异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他译本)
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1、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6、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1894年,马克斯·缪勒重将本经译成英文并编入《东方圣书》。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