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颂补遗九首 其九 明明三终
明明天常,永保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凿井,以饮以食。帝何力哉,亶惟不康。垂衣鼓琴,轸我困穷。南风薰兮,解民之愠兮。南风时兮,阜民之财兮。
平胡录
呜呼元政不纲久矣其乱亡之成实自顺帝帝之至元二年丙子广东朱光卿河南捧胡首难光卿增城人与其党石昆山锺大明聚众作乱国号大金改元赤符时惠州民聂秀卿亦称兵与光卿合捧胡陈州人以烧香惑众作乱于信阳州破归德鹿邑焚陈州屯于杏冈时四川合州人韩法师亦拥众作乱称南朝赵王寻皆讨平之
漱玉轩
潇洒轩居小,琅琅奏水伶。鸣球思舜帝,摇佩讶湘灵。猿鹤清秋怨,鱼龙静夜听。可能期鉴赏,一曲鼓花汀。
康衢谣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宋四厢乐歌廿首 其十五
王道四达。流仁布德。穷理咏乾元。垂训顺帝则。灵化侔四时。幽诚通玄默。德泽被八弦。乾宁轨万国。
喜吴几道迁右正言知谏院
精金喜入陶镕手,玉鉴直须明主知。志士本来能许国,古人所恨不逢时。汉成不用朱云剑,舜帝尝闻大禹辞。莫道孤居无感激,挼挲两耳听京师。
赠张圣言画柯山图
我昔骑鲸游九州,上扣天关望冕旒。群公侍旁好颜色,将顺帝旨成刚柔。抱持日月不自献,蒙茸尘土归家丘。结茅竹间今休已,炎暑避舍清飙留。屋头清溪鸣昼夜,当户古木蔽马牛。苍头卢儿从高盖,传呼不到门巷幽。两公忘言儿袖手,驱除睡魔须茶瓯。谁传此意到旁郡,解衣槃礴烦张侯。张侯落笔妙天下,未坠学士之风流。欲见柯山入画图,丹青知君百不忧。黄公不肯直南省,一麾已具东南舟。请君援笔待公至,画我迎公竹阴里。
次韵和薛端公归故里之什二首 其二
尚辍通儒外计筹,堂堂身岂等闲酬。绮罗笑别文翁郡,锦绣荣归舜帝州。贳酒村穿红树过,读书寺入翠岚游。逍遥楼对家山迥,得意诗销此处留。
幸太学倡和
四十馀年旧典章,圣君今复幸虞庠。虎贲万骑森罗列,雁序诸生俨缀行。已见重准同舜帝,不须无逸戒成王。祖宗基构隆三代,统业相承是肯堂。
无题
别后芳心倩酒攻,为谁膏沐涤飞蓬。顷闻渔色无今古,始觉蛾眉在下中。愁向巫山行暮雨,梦随舜帝舞南风。伤心看取君山竹,赢得千秋万岁红。
重登岱岳四首 其四
大火人间郁欲流,嵯峨萧瑟吐高秋。鸡声忽讶淮南过,鸟迹犹疑舜帝留。返照金泥时自跃,过云石髓迥堪愁。君王未许东封奏,空向长安问子侯。
道见饥民扫拾草子
渺渺荒原雪欲残,穷民无计扫凝寒。置锥无地周田坏,潦水滔天舜帝难。囷簏已空犹菜色,簸扬何日足饥餐。散金不解书生策,徒向陈红发浩叹。
和冯少墟先生勉学诗
寻春莫待赏春时,春色何缘过绿枝。世路由来曾未险,人情祗是自生痴。合天为我方成我,顺帝不知乃是知。大道见前凭认取,相将良友叩明师。
东汉十二帝后汉二帝
乃知帝王自有别,东都真主一言决。明章相继刚柔絜,永平建初谁敢埒。鄛乡论政政乃亵,孝和委辔赤精竭。安帝之安安嬖媟,顺帝胡然顺彼辙。天亦不假诸冲哲,冲帝如殇同短折。跋扈将军谁敢说,伏尸太尉空呜咽。众口虽钳超臂齧,弑质迎桓徒自灭。桓灵比德阉人悦,五侯十侍深蟠结。海内人豪空齿切,党祸既成炎绪爇。外兵已至诸熏绝,山阳出舍金刀缺。武担初向西川截,哭庙终流北地血。两汉谁倾倾二孽,解酲以酒焉能雪。
读明太祖本纪有感其语
元虽起北狄,主中国百年。后王纵不才,先帝德未谖。我祖与若宗,为民而受廛。渥受教养恩,太平享安全。一朝至顺帝,淫昏异祖先。英雄起草泽,四宇皆狼烟。明祖乃崛兴,宝位授于天。独夫放塞外,和林妻孥完。中山识此意,明言臣舍旃。上启圣仁心,宸衷矜且怜。诏书戒夸大,臣民禁哗喧。讵因子孙愚,诋毁宗祖贤。大哉开国主,谟训垂简篇。气象迈汉唐,度量包垓埏。至今诵其语,令人生慨然。
慈孝引
人生天地间,慈孝本皆同。孝者少能尽,慈者多有终。所以古今人,慈心过孝衷。因思古孝子,姓氏岂冥濛。舜帝与闵子,自古所推崇。王祥孝其母,黄帝孝其翁。孝者殊落落,慈者竟充充。非可率尔行,天性出乎中。慈心涧中水,孝心树杪风。树风摇有息,涧水流无穷。定评慈与孝,二语为至公。是故慈母恩,罔极似苍穹。哀哀我慈母,莫报劬劳功。
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二卷。元张嗣成 (生卒年不详)撰。张嗣成,元代正一道道士,为三十九代天师,自号太玄子。撰有《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二卷。自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五斗米道,经历朝而至元,张家三十八代子孙相传而至张嗣成。其间几经分化与组合,而并为正一道。虽然其道名及斋戒仪范等有过变化,但一直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张嗣成撰此书,主要是为诵经体道。张嗣成于自序中称:“太上老君道大而德宏,守约而施博……”“故道难闻,因经而后闻,道难见,因经而后见。”阐述道生万物之玄奥与因经而闻道的重要性。并强调诵此经者,如果有得于无为之绪,就可以修身、齐家、安民、措天下于太平。如果性命交融,根蒂相摄,暗合其道而不由言悟,就会别具慧眼,与太上老君相见于寥廓恍惚之间。如果能进一步领悟到“金丹不在他求而至道吾所固有”之理而进行修炼,待“功成行满”就会 “法身不坏”。此书分上、下二卷八十一章。《章句训颂》语言多用韵语,以四、五、七言为主,类似于禅偈,适用于传教授徒,曾深受道教徒的赏识。其书语言浅白、落俗,实非经典之作;然其成书较早,影响较广,对于研究《道德经》的传播及修身,仍有参考价值。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周易参同契考异
朱熹著。《周易参同契》一书,在道教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现存最早论述道教炼丹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产生的年代稍晚于《太平经》,约为东汉顺帝、桓帝之际,作者为魏伯阳。参,即三;同,相通;契,相合。《参同契》主要论述《周易》、黄老之学、外丹炉火三者互相契合之意,故名。朱熹对该书有独特的深刻领悟,认为其包含深义,作者则故意隐约其词,曾说:“《参同契》为艰深之词,使人难晓,其中有千周万遍之说,欲人之熟读以得之也。大概其说以为欲明言之,恐泄天机;欲不说来,又却可惜。”(《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又曾以“空同道士邹”的笔名著《周易参同契考异》,主要是从义理角度对《参同契》进行疏证。认为,《周易参同契》实际上不是对《周易》的解释,而是依据《周易》的象数理论来建构丹道理论系统,“《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火候。……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因此,“与《周易》理通而义合”(《周易参同契考异》)。反映了道家、道教思想(尤其是丹道思想)对于朱熹思想的影响。
白话宋书
《宋书》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沈约撰。一百卷。分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记载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至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六十年间历史。其八志上溯三代秦汉,尤详于魏晋,可补《三国志》之缺。此为《宋书》白话文。
元史续编
明胡粹中撰。16卷。作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永乐中官楚王府长史,鉴于明初所修《元史》略于成宗以下治平之迹,顺帝时事亦多阙漏,乃仿《通鉴纲目》体例,起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终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编年系月,随事缀载,有所论断。论者谓其议论学步宋儒,未免过于刻画。所谓续编,意在续《通鉴纲目》,非续《元史》。商辂等修《续通鉴纲目》,于有元一代史事,全取此书为兰本,并其评论亦颇采之。旧有浙江汪汝瑮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