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周易音义
音义书。唐陆德明撰。为陆氏所著《经典释文》第二卷《周易音义》单行者。此书征引汉魏经师有关《周易》的注解音切,包括子夏、马融的《传》,孟喜、京房、费直、刘表、董遇的《章句》,荀爽、郑玄、宋衷、虞翻、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干宝、黄颖、蜀才、尹涛、费元珪的《注》,陆绩的《述》,张璠、荀爽的《集解》,谢万、韩伯、袁悦之、桓玄、卞伯玉、荀柔之、徐爰、顾欢、明僧绍、刘瓛的《系辞注》,王肃、李轨、徐邈的《音》,褚仲都、周弘正的《义》等。这些著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此书保存其部分音读训诂,为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和词义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注本。10卷。清陈念祖(修园)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年)。此编将《金匮》前22篇予以诠注,删去林亿整理本之最后3篇,并于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脉证)中增补“妇人阴挺论”等内容。该书释文中较多地选取徐忠可、尤在泾、魏念庭、王晋三等名家的学术见解,并结合陈氏个人心得编注原文,疏解义理;其于杂病诸方,亦不乏精辟之评述。全书以“浅注”为其基本特色,而编法的特点,略同于《伤寒论浅注》,即在原文中衬以小注,原文、注文可以连读而易于理解。书中另有陈氏之子陈元犀、陈蔚,其孙心典和陈氏门人林礼丰等所写之按语,其中尤以元犀之按语识见较广。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刊本、《南雅堂医书全集》本等,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孟子传
二十九卷。宋张九成(1092—1159)撰。张九成字子韶,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反对秦桧和金,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庭,一贬再贬。自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谥文忠。其学术思想宗程门理学,曾师事杨时,但受佛教影响,有援佛入儒之意,被朱熹指为“阳儒阴释”、“洪水猛兽”。有《横浦文集》、《孟子传》等著述。《宋志》载张九成《孟子传》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张九成《孟子解》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九成《孟子解》十四卷,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孟子解》十四卷,或作《孟子解》、或作《孟子传》,或十四卷、或三十六卷,是同一书卷帙分合不同。《四库提要》以为《文献通考》卷数传写有误,实属臆断。九成之前有冯休《删孟子》、李觏《常语》、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郑厚(字叔友)《艺圃折衷》诸书,皆掊击孟子。九成此书特别阐发义利之辨,认为孟子尊王道、贱霸道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全书致力于阐发宏旨,并不笺释文句,类似论体。言辞切近事理,少空寂之语。《四库提要》称此书“在九成诸作中,此为最醇”。该书传本很少,宋刻本、元明本均已不传,四库底本及清琴川毛氏影宋抄本,今归南京馆,并非全本,只二十九卷。
维摩经抄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尾齐全。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疏释至《见阿閦佛国品第十二》。分序文及释文两部分。在序文中,作者认为大乘可分法相宗、破相宗(指般若空宗)与法性宗。《维摩经》与《华严》、《楞伽》、《涅槃》、《起信》等,均属法性宗。认为《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并将此解释为理、行、报、用、教五种不思议。释文时并非逐句疏释,而是有重点地摘抄部分经文而疏释之,故名《维摩经抄》。释义简略精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籀庼述林
丙辰五年民國五年, 1916刊本《籀庼述林》收入清代学者孙诒让各类考、说、述、释义、叙、跋、钟鼎释文、金石考跋、记辨等专论一百五十余篇。篇目尊孙诒让生前所自定,共分十卷;初刊本所增及后拟补入的篇目,收入附录和补遗中。该书体现了孙诒让治学之全貌,代表了孙诒让的学术水平。所收专论考释精当,创见颇多,对文史哲多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瑞安孫詒讓,徹法攷:徹為有周一代稅斂之正法,而其名不見於周禮。其見於論語、孟子者,與夏貢殷助三法竝舉,是必周損盡壬代,特為此制,與貢助不同,故得專是名。且既爲當代之正法,則必通行於畿內邦國,凡稅斂悉取正於是,皆可知也。而漢以來說經者,咸不能塥指其制。鄭君注考工記匠人,引論語、孟子諸文而釋之日:周制,畿內用夏之貢法,稅夫無公田;邦國用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稅夫。周之畿內,税有輕重,諸侯謂之徹者,通其率以什一為正。其注論語亦云:什一而税謂之……
学林
宋代笔记。10卷。王观国著。《学林》书名,系取《汉书·叙传》“正文字惟学林”之语。宋人引述此书,或称《学林》,或称《学林新编》,后世传本则通称《学林》。本书是较为专门的学术笔记,以考辨文字的形体、音韵和字义为主,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及前人诗文,广采《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资料搜集详备,论述得失,考证异同,往往有独创的见解。本书虽然大致属文字学著作,然所引例句例字,往往出自前代诗文名篇,其中有不少条目,已越出文字训诂的范畴,具有鉴赏评论性质。故对今人理解、赏析这些作品,具有参考价值,也有许多可以作为诗话的补充材料。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1988年出版田瑞娟的点校本,以《湖海楼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并把每则加上编码标目置于卷首。
五经文字
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唐大历11年(公元776年)。该书收集经典中的疑文互体,并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吕忱《字林》、蔡邕《石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刊正谬失,辨其异同,相承隶省,引而伸之,共收3235字,依偏旁分160部,以类相从。书中每字之下标有反切,多本陆德明《经典释文》,以正音读。张参于该书自序中批评了当时“务于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的弊病,明确提出“字失六书犹为小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的字学观点,从而阐明《五经文字》之编纂“为经而不为字”的宗旨。故“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虽切于时,略不集录。”所收字不合常体者,则写明出处,以为证据。如“樝,侧加反,又作祖,见《礼记》。”“桃,桃,上《说文》,下《石经》”。《五经文字》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壁。太和(827-835)间,齐暤、韦公肃等改用木版,选择擅长书法的人缮写后悬在堂上,后又改为石刻,至北周时雕印成书。现在流行的有与《九经字样》同函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
十三经注疏正字
八十一卷。题为清沈廷芳撰。廷芳字椒园,一字畹叔,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由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此书实为与廷芳同时的浦镗撰而由廷芳刊行的。镗(生卒年不详)字金堂,一字声子,号秋稼,嘉善廪贡生(参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此书或称《十三经注疏正误》,为校正十三经注疏而作,以监本、重修监本、陆氏闽本、毛氏汲古阁本参互考证,音义和释文以徐氏通志堂本为准。诸经正义,宋代曾在端拱、咸平、景德年间多次校正,但由于版本久湮,明以来公私刊版也有据宋本刊正的,而所刊往往不同。此书把诸经原文每条标出本句,再疏其讹误于下,并标明据何本而改。不能确定的字句,一并存疑,即便是据某人所言也并附于后。对文字本身的形声六体,推究尤为详细,清代校经之书莫详于此。但此书也有缺陷,中国古代文字,经久嬗变不能尽以许慎之说为依据;且经学流传多由口授,又限于门户,经典之间的差别很大。作者囿于所见,未见古来善本,又以时文之体读唐代义疏,往往疑所不当疑,而援引俗刻他书肆意窜改。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
二卷。不着撰人名氏。有人认为是南宋孙奕(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许奕《九经直音》九卷,许奕当是孙奕之误(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此书为蒙童读本,内容主要是《孝经》、《论语》、《孟子》、《毛诗》、《尚书》、《周易》、《礼记》、《周礼》、《春秋左传》等九经的训音和字释。其中音义,除采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外,又采取宋儒音释,是继《经典释文》之后的又一部关于诸经音义的重要着作。所谓“明本”是指宋明州所刻版本,“直音”是说在注音上不用反切,直言音某。原书卷目已不可考,今二卷本当为元时坊间因其书合并卷数刊行的。今存有元刻本一种、清抄本一种,均署名“宋孙奕撰”;另有清抄本一种,不着撰人名氏。
论语孟子集注考证
宋金履祥撰。凡17卷。包括《论语集注考证》10卷,《孟子集注考证》7卷。金履祥事详见《大学疏义》条。本书是论孟章句集注之疏,因为前已有赵顺孙《四书纂疏》(《提要》中已著录),避而改题《考证》。朱熹《四书集注》注重发挥义理,而疏于名物训诂;又立言简奥,词约意广,故读者难以领会其精义。金氏此书,于人物事迹、名物典故考证甚详。又宋、元诸儒注《四书》大多不详及地理,金氏独于此有功。清阎百诗著《四书释地》,引此书十余条,甚为推崇。履祥于《四书》文义详明者不复赘言,但仿《经典释文》之例,摘其疑难者疏之。朱子持论有未定抵牾者,履祥皆折衷归一。对集注中的错误,金氏有所订正,但有的集注不误,如公刘为后稷之曾孙条,金氏定为误,此其暇疵。论孟集注考证合刻,为十七卷,卷首有许谦序,后有吕迟跋。传世版本有《率祖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浙江馆等有藏。
内经药瀹
内经药瀹[yuè] ,医经类著作。清张骥辑。十卷。骥字先识,双流(今属四川) 人。另辑有《内经方义》、《雷公炮炙论》等。是书刊于一九二三年。张氏认为《内经》中虽少提药名,但其理论对用药规律、药物性味归属等皆有纲领性指导意义。故将《内经》有关用药理论的原文,列分阴阳色气味、气运、五岁、穴化、五方、水谷、五宜、五过、药制等九类,引述历代医家如王冰、马莳、张志聪、张介宾、李东垣等释文,参以己见,详加阐释,颇有参考价值。可与本草类书籍互参。有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五年成都义生堂刻本。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
颂古六十二首
杲日连天照有无,孰云善逝坐跏趺。如今要见当年事,邪正犹来在半途。法王法令若为酬,潦倒文殊强出头。负累释迦犹可事,至今千古闹啾啾。百万人天望举扬,拈花微笑大乖张。几多业识茫茫者,问著劳生沸似汤。若有丝毫付与人,可师何得更全身。人间天上迷逢处,八两元来是半斤。非风幡动唯心动,大海波澜常汹涌。鱼龙出没任升沉,生死圣凡无别共。无别共底怎么样,祖佛傍观空合掌。潦倒江湖上,竿头事可咍。一回浮子动,又是上钩来。草里寻常万万千,报云飞去岂徒然。鼻头是甚闲皮草,十字纵横一任穿。一回思想一伤神,不觉翻然笑转新。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挂得帆来遇便风,须臾千里到家乡。临门上岸逢妻子,欢喜情怀不可当。挂拂遭呵耳便聋,衲僧奚若验宗风。金刚脑后抽生铁,华岳三峰倒卓空。家肥生孝子,国霸有谋臣。拳头劈口槌,未到无儿孙。开田说大义,后人莫容易。百丈总持门,淡而还有味。打面还他州土麦,唱歌须是帝乡人。现成财本成家者,多见饥寒在子孙。大雄山下斑斑虎,触著伤人谁敢顾。亲遭一口老婆心,何曾用著腰间斧。相见言谈理不亏,等闲转面便相辉。毕竟水须朝海去,到头云定觅山归。大唐国里无禅师,不许会兮祇许知。著肉汗衫如脱了,方知棒喝诳愚痴。彼此老来谁记得,人前各自强惺惺。一坑未免俱埋却,几个如今眼子青。问答分明是切磋,几人于此见詨讹。少年俱决龙蛇阵,潦倒同吟稚子歌。相见锦江头,相携上酒楼。会医还少病,知分不多愁。八面当风祇这是,拂袖之谈动天地。堪爱卖身王老师,不作贱兮不作贵。南北东西无不利,令人深爱老南泉。眉毛撕系如相似,鼻孔辽天不著穿。禅床惊震被搽糊,惹得儿孙不丈夫。拄杖劈头连打出,也教知道赤须胡。祖佛场中不展戈,后人刚地起詨讹。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五色狸奴尽力争,及乎按剑总生盲。分身两处重相为,直得悲风动地生。同气相求事可论,一回见面一欢情。两行何处闲文字,一队谁家好弟兄。骨里皮兮皮里骨,大隋老子无窠窟。上士闻之笑未休,中流特地生疑惑。老大宗师竖指头,一生用得最风流。玄沙拗折无人会,年来年去冷飕飕。黄金为骨玉为棱,莫把他家此日寻。多少从来悟心匠,尽将底事继威音。池阳何处得扪摸,后代商量苦也无。古人刚地成多事,敢问如今会也无。密密堂堂早二三,本来无物更何堪。痴人见了生欢喜,作者相逢满面惭。悟人千个道无忧,肯信遭他第二头。寂寞山花寒食后,夕阳西去水东流。长连床上狐屎尿,三圣堂前狗吠春。跳出金牛窠窟子,月明照见夜行人。玄沙三种病人,有理不在高声。引得香严老子,走来树上悬身。祸福威严不自灵,残杯冷炙享何人。一从去后无消息,野老犹敲祭鼓声。春寒料峭,冻杀年少。切忌参商,别无奇妙。低头侍奉,欢喜问讯。佛法商量,伤子性命。赵州言勘破,笑杀老禅和。院主须眉落,南泉打粥锅。赵州勘破,却成罪过。大地众生,千个万个。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一问当机绝异同,定乾坤箭验勋功。轰轰一掌胲腮下,笑杀雄山者老翁。春至是花开,朱颜安在哉。可怜园里色,不入镜中来。春来依旧一枝枝,同地同天道不疑。未彻之言人莫问,令余特地笑嘻嘻。擘开华岳连天色,放出黄河到海声。瞎驴死后蒿枝折,大地如今有几人。奉君三顿曲周遮,屈辱云门老作家。渡水穿云五湖客,欲将何物当生涯。云门答糊饼,言前句后领。驴鞍爷下颔,到了终不省。塞却你咽喉,把将糊饼来。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一声残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数目分明举即难,衲僧无不胆毛寒。须知更有壶中路,但向须弥顶外看。万象之中独露身,一回相见一回嗔。东西南北吾皇化,莫向江头苦问津。鳌山成道足人传,莫是从前话不圆。赖有玄沙知始末,遍身红烂在渔船。老大宗师没巴鼻,养狗之缘太儿戏。夺牌禅客如到来,铅刀争及吹毛利。欲求佛法往南方,老大宗师为举扬。山花满地虽狼藉,一阵风来一阵香。宗师方便太慈悲,是汝之言实古锥。万里神光腾顶后,肯将生死嚇愚痴。在途在舍若为酬,莫把先师一例求。雄雄宇宙如王者,未免半边无髑髅。犊牛生子颇相谙,两眼通红色似蓝。把火照来无觅处,大家普请一时参。赵州一椀茶,验尽当行家。一期虽似好,争免事如麻。师真丑拙不堪呈,用尽身心笑杀人。彼中莫觅丝头意,白鼻昆崙贺新正。出得出不得,初不离是定。圣者起凡情,凡人而乃圣。倒用与横拈,扶邪及显正。春雨春风竹户凉,落花啼鸟千峰静。平生心胆向人倾,到此门中有几人。别后都城旧知己,暖烟斜日又黄昏。佛手驴脚生缘,黄龙元无此语。直饶恁么知之,我侬亦未相许。奉报四海禅人,第一不得错举。著眼看来宁免瞎,全身何用佩金鱼。黄龙意气雄豪甚,祇为他家不识书。尽力不柰何,按牛头吃草。若无锦绣文,难以论嘉藻。何故唤作手,衲僧难开口。拟议自颟顸,可怜大蒙斗。彼此且无相负累,行人无不失钩锥。虽然不瞎众生眼,也好拳头劈口槌。
汉艺文志考证
宋王应麟撰。应麟有《周易郑康成注》,已著录。《汉书·艺文志》因刘歆《七略》而修。凡句下之注,不题姓氏者皆班固原文。其标某某曰者,则颜师古所集诸家之说。然师古注班固全书,《艺文》特其八志之一,故仅略疏姓名时代。所考证者,如《汉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非子产所杀,庄葱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逢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应麟始捃摭旧文,各为补注。不载《汉志》全文,惟以有所辩论者摘录为纲,略如《经典释文》之例。其传记有此书名而《汉志》不载者,亦以类附入。《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小戴礼》、《王制》、《汉仪》。《乐类》增《乐记》、《乐元语》。《春秋类》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归》、《素王妙论》。《法家》增《汉律》、《汉令》。《纵横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传》、《甘氏岁星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周髀星传》。《历谱》增《九章算术》、《五纪论》。《五行》增《翼氏风角》。《经方》增《本草》。凡二十六部。各疏其所注於下,而以不著录字别之。其间如子夏《易传》、《鬼谷子》皆依托显然,而一概泛载,不能割爱。又庾信《哀江南赋》称,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实由误记《艺文志》,与所用“桂华冯冯”误读《郊祀志》者相等。应麟乃因而附会,以栩阳为汉代亭名,亦未免间失之嗜奇。然论其该洽,究非他家之所及也。
尚书地理今释
一卷。清蒋廷锡(1669-1732)撰。廷锡字扬孙,号西谷,一号南沙。江苏常熟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举人,赐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廷锡秉公执政,革除种种弊端,参赞机务,缜密周详,少工诗,善画花卉,为“江左十五子”之一。卒谥文肃。着述除《尚书地理今释》之外,尚有《青桐轩集》、《秋风集》、《片云集》等。此书考证《尚书》山川地理,于前儒旧说多所驳正,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如《尧典》“宅嵎夷”,据《后汉书》将嵎夷定为朝鲜,正薛季宣、于钦之误;“宅西”,据黄度《尚书》说,不限以一地,正徐广《史记》注之误;“厘降妫汭”,据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之说,正《水经注》妫汭二水之误。《舜典》“恒山”,据浑源、曲阳之道里远近,正《汉书·地理志》上曲阳之误;“荥波既猪”,据傅寅之说,正孔传荥波分二水之误。又蔡沈《书集传》释《禹贡》,颇多乖误,此书亦多予纠正。此书引据充分,考证精核,其说解多有可资参考者。此书有《泽古斋丛抄》本、指海本、《皇清经解》本、《借月山房汇抄》本、《昭代丛书》本等。
古文孝经孔氏传
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 一卷。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注音。孔安国,字子国,西汉著名经学家。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皆汉以前的小篆写成。孔安国识读,并为之作传; 又为《孝经》作《古文孝经传》,还著有《论语训解》。该书卷末鲍廷博跋云: 该书由汪翼沧得自日本长崎,乃康熙十一年(1672)刊行。前有太宰纯序,说此书已亡于中夏 (中国),存于日本者颇多。因流传甚久,文字讹谬。纯以数本校雠,且旁采他书所引。其经文与宋人所谓古文亦不全同。唐陆德明曾为《今文孝经》注音,纯因陆氏音例,并为经传注音。但经考证,该书传文虽证以 《论衡》、《经典释文》、《唐会要》所引《孝经》之文,亦颇相合;但浅陋冗漫,不类汉儒释经之本例,也不象唐、宋、元以前人的话语。或是日本得《孝经》之书,有知文义者摭诸书所引孔传,影附为之。盖出自宋、元以后。该书有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本,日本林衡辑《佚存丛书》本。
客夜闻琵琶弹白翎鹊
白翎鹊,东海来,十里五里何摧颓。一飞飞上青霄际,再飞飞堕黄沙堆。少年臂名鹰,齐出跨骏马。放鹰一驰跃,与鹊相上下。身佩木弓,射必命中。中叠双蹀血,芟毛天欲雪,摩云压草地多风。冲突三边有意气,指挥八极无英雄。白翎鹊,西海去,千里万里何轩翥。一飞飞上贺兰山,再飞飞过铁门关。少年领强兵,乘胜即转战。戟头吹火光,旗帜舞秋练。手持生铁刀,空城鸟雀尽死鏖。麋鹿疮痍无处避,角貒踯躅向人号。收拾广轮奠郡邑,肃清星岳静波涛。白翎鹊,东海西海都驱霩。太常召见日月山,治定礼行,功成乐作。大雅清商久寂寥,鹍鸡逻娑多弦索。上林花开早浮艳,榆塞叶落终回薄。一声高,一声低。一声慑懦百虎豹,一声束缚千鲸鲵。白头汉士闻先拍,青眼胡儿听却啼。君不见康昆崙、罗黑黑,开元绝艺倾一国。若还睹我白翎辞,二十四弦弹不得。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
宫槐弄黄黄,莲叶绿婉婉。时同二三友,竹轩凉夏晚。驾言都城南,以望征车返。何知苦淹回,及此秋景短。愁思令人瘦,举目道路远。西风脱一叶,荐士闻乡选。简书催渡河,宾客不得展。亲忧对萱丛,妇病废巾盥。言趋厌次城,鞭马倦长阪。枣林蔽天日,交阴不容伞。仰看实离离,忆见花纂纂。异乡怀节物,不共斟酒盏。举场下马入,深锁严籥管。诸生所程书,捃束若秸秆。蜜灯坐回环,丹砚精料柬。披榛拔芝兰,断石收琰琬。纷争一日事,声实溷端窾。天球或弃遗,斗筲尚何算。西归到官舍,尘土昏案版。寒窗穿碧疏,润础闹苍藓。诗书鹊巢翻,帷幔蛛丝罥。果知兄未来,光阴坐晼晚。昨蒙叔父报,亦叹音书简。薄言使事重,激切被天遣。逋流一方病,责任媲和扁。咨询怀靡及,不遑暇息偃。嚼冰进糜餐,冲雪踏层巘。严霜八月飞,貂狐无馀暖。念嗟叔母刘,穷年寄甥馆。尚怜公初黠,诱掖到昭宛。庭坚薄才资,行又出町疃。浮云与世疏,短绠及道浅。匠伯首暂回,大樗终偃蹇。学宫尸廪入,奉养阙丰腆。学徒日新闻,孤陋犹旧典。小材渠困我,持斲问轮扁。大材我屈渠,越鸡当鹄卵。未能引分去,恋禄幸苟免。平生报一饱,从事极黾勉。岂如不见收,放身就閒散。思伯卧江南,无心趣轩冕。庞翁迹颇亲,黄檗门屡款。斋馀佛饭香,茶沸甘露满。逢人问进退,馀事寄一莞。仲父挟高才,甘为沟中断。青黄可牺樽,荐庙配瑚琏。季父有逸兴,未尝入都辇。临流呼钓船,拂石弄琴阮。雍容从朋交,林下追游衍。田园虽足乐,及时思还返。阴寒木鸣条,望损倚门眼。南枝喜鸣鹊,尺素托黄犬。又以窀穸留,归期指姑洗。寄声问僧护,儿发可以绾。妙言对宾客,称渠万金产。尔来弄笔砚,墨水恶翻建。大字如栖鸦,已不作肥软。鲁论未彻章,正苦诸叔懒。新诗开累纸,欲罢不能卷。远怀托孤高,别思盈缱绻。秋月明夜潮,柘浆冻金碗。疏杵韵寒砧,幽泉流翠笕。吟哦口垂涎,嚼味有馀隽。传示同好人,我家东床坦。风烟意气生,挥毫写藤茧。猎山穷鹑鴽,罩海极虾蚬。银钩乱眼膜,嘉句濯肺脘。且言伯在野,朋友必推挽。五泰列清庙,圣绪今皇缵。真儒运斗枢,道化迪天显。朝论惜才难,逸民大蒐狝。岂闻任方物,包贡遗羽簳。招车必翘翘,前席思謇謇。王甥欲好怀,高意恐难转。长篇题远筒,封寄泪空潸。遥知云际开,灰飞黄钟管。
诗集传名物钞
八卷。元许谦撰。着述除《诗集传名物钞》外,还有《读书丛书》、《白云集》等。许氏鉴于朱熹《诗集传》重视文意的阐释而疏略于名物典故,于是写下《诗集传名物钞》一书。其体例一诗一释,先列诗名,下注诗旨,若不同于《诗序》,以“异”标出。阐释分“经”“传”两层,“经”阐释诗旨与义理;“传”阐释名物、典故、地理、音韵等。该书成就有三:一,对《诗经》中众多的名物,在总结前人注疏的基础上,以丰富的知识进行考订,训释。阐述其命名、变迁以及在诗中的作用,许多名物的训释可构成一段小史。对进一步理解《诗经》,对历史学、博物学都有重要的价值。二,该书虽以“名物钞”命名,但也重视诗旨与艺术的训释,有许多可取之处,如《秦风·无衣》旧说为讽刺诗,许氏则认为“秦人乐攻战”,该说更为合理。三,在研究方法上既承受师法又不拘守师法。许氏是王柏的再传弟子,书中承袭着王柏的许多成果,但对王柏删掉国风三十二篇的作法并不遵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之:“盖渊源接受,各尊所闻。然书中实多采陆德明《释文》及孔颖达《正义》,亦未尝株守一家,名之曰钞,盖以此云。”不足之处是道学气太浓,甚至用“三纲五常”去阐释周代的人伦关系。对“二南”篇目的更动,卷末所附的《诗谱》,对诗篇年代的考订,均缺乏充分根据,表现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康熙本、同治本),《金华丛书》本(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一百九十九卷。清康熙年间日本人山井鼎撰,日本人物观补遗。山井鼎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又名神生,字君彝。物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叔达。史载日本上毛(地名)有参议小篁遗址,足利氏兴,因其地建学校,多藏古书。康熙初鼎即在此得《七经孟子》古本,是唐朝时传至日本的,又得宋本《五经正义》,遂作此书。日本御门帝享保年间(清康熙末年),官府命物观等人搜集诸本,为之补遗(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一说《补遗》成于清康熙九年,参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左传》、《礼记》、《论语》、《考经》、《孟子》。皆摘字为释,不载全文,先经次注次疏次释文。以汲古阁本为主,而以宋本、古本及明刻诸本校其异同,分为“考异”、“补缺”、“补脱”、“谨案”、“存旧”五大类。山井鼎所谓“宋本”,往往与汉、晋古籍及《经典释文》别本、相台岳氏诸本合,所称用古本及足利本(指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印行的活字版,今已无从考证)以校诸本,竟为唐以前别行之本。儒家经典流传下来的,除唐石经、陆氏释文、贾孔正义外,以此书最古,此书虽不完整,却可用来勘校唐以来经籍传播中的错讹。另外,此书对传注、释文、正义的校勘极为繁细,有些虽无足轻重,有些则极为精密,对经籍的整理功不可没。当然,山井鼎及物观所见,只限日本所有,其中错讹在所难免,清代学者对此多所考证。此书何时传入中国不得而知,清乾隆年间,阮元视学浙江时见之,命工依写,刊成小版,并校勘讹字附于卷末,共四十卷。此书列《孟子》于七经之外而不合称八经,是因为唐代《孟子》不列于经,此书仍袭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