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忠咏 石阡知府严谨叔和
溪峒飞鸢处,凄凉马援兵。樵苏艰一饱,秦越厄连营。决胜宾僚智,扶衰骨肉情。如何箕尾促,不得话平生。
牡丹菊
本是秋香九日黄,假为国色百花王。待残拟把酥煎啖,莫采芳英泛酒觞。
班禅额尔德尼燕毕款留精舍茶话
法筵肃肃开雁堂,饤坐目食盘成行。葡萄庵罗兼糖霜,饆饠陈黯䭃头僵。藤根騞騞刲乾羊,鸠盘茶杵牛酥浆。龙脑钵盛云子粮,麦炒豆䜺盂釜量。金蘤榻并狮子床,有如嵫景对若光。须臾乐奏鼓?镗,火不思配箫管扬。侲童十人锦彩裳,手持月斧走跳踉。趻踔应节和锵锵,和南捧佛币未将。哈达江噶如缥缃,花球霞氎兜罗黄。馨蒲伊兰螺甲香,主人顾客乐未央。愿闻四果阿罗方,客曰养心妨虎狂。孔戒操存舍则亡,出入无时慎其乡。佛传心镫明煌煌,瓶穿罗縠雀飞扬。儒墨相连理相当,定静止观归康庄,即心是佛真觉王。主人笑指河汪洋,我钻故纸君吸江。
雨中明庆赏牡丹
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著酥煎。
雨中看牡丹三首 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冬至日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赵园看白牡丹
园林物物挟春光,独许名花压众芳。雨艳寒轻清入骨,雪肤香瑩白含章。仙人聚土誇能染,学士承恩赋倚妆。几欲宝酥煎洛蕊,迟回未忍折云裳。
送田耕月游吴 其二
登桥仍问渡,迢递到吴中。倩仆挑茶灶,移船避钓筒。月生林屋洞,潮接馆娃宫。得句人传去,苏笺价益穹。
谨和老人惠山泉
取水驿符到,喊山旗信通。碾分花底月,炉受竹间风。金谷正觅醉,玉川谁道穷。顶门甘露入,唤醒主人公。第二水泉动,斜三封印通。爱奇亲煮雪,得隽细生风。酒肺苏将渴,诗情洗尽穷。娉婷须好买,供奉读书公。
由芜湖入新安道上四首 其四
春鸟啼来不谙名,桃花丛里吠尨清。欲登山塔都无路,未见溪河先有声。枣叶几何人亦住,頍头直上马犹行。巉岩满目余阡陌,处处樵苏间耦耕。
鹊踏枝
记得童年深切齿。八国旌旗,乱插长安市。虎变龙腾今昔异。我生两度逢庚子。屹立中苏坚壁垒。保障和平,一箭通天地。他日再书庚子岁。红旗飘向行星际。
谨和老人惠山泉 其二
第二水泉动,斜三封印通。爱奇亲煮雪,得隽细生风。酒肺苏将渴,诗情洗尽穷。娉婷须好买,供奉读书公。
别吴成甫
金陵此去三千里,玉殿回瞻咫尺天。两载风烟同逆旅,一帘霜月照离筵。即看会计苏江左,还有谋猷达帝前。闻雁裁书应有日,听莺携手是何年。
梅雨几三旬陈君以诗来慰答之次韵二首 其二
梅雨天何剧,炎花百不开。蜻蜓红作阵,瓜瓞绿崩苔。荡甚愁鹅掌,酥将及瓦杯。少陵亦多事,新雨望人来。
感白发
吾年昔始冠,已有一发白。作赋数百言,嘲骂等戏剧。只今寻旧作,一字不复忆。恍然如梦寐,了不见往迹。但有鬓间丝,冉冉如堪织。南方地平湿,壮岁多老色。行年四十二,发鬒那容惜。洗苏将拔白,讳老嗟何益。一染复星星,此语记阿客。人生光景促,倏忽如敲石。诗成亦寤语,感叹初无得。后应不识今,今已不识昔。
送芍药者一首
披猖二十四风花,淑美丰融殿百华。畀付碧茎頩粉蕊,薰裁温馥叠鲜葩。无言似笑诗魔恼,比韵侔娇女艳加。壮岁逐春心欲谢,酥煎靡丽远泥沙。
送田耕月游吴
衣笈诗囊外,身轻费亦轻。不妨船眼窄,时上岸头行。橘里逢霜信,松江问水程。吴中闻岁稔,新籴想须平。登桥仍问渡,迢递到吴中。倩仆挑茶灶,移船避钓筒。月生林屋洞,潮接馆娃宫。得句人传去,苏笺价益穹。此去姑苏郡,都无五日程。仍闻新太守,最重旧交情。有句梅边索,无田月下耕。双亲方待养,吾亦勉君行。
雨中看牡丹三首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午景发浓艳,一笑当及时。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督植棫朴入山拾薪
汗漫陟秋山,凉风动巾帻。辞柯霜叶乱,溪涧丹黄积。呼儿拾堕薪,少小各勤力。携筐竞奔命,草影穿林隙。叶乾声窸窣,肩压行盘辟。相携返林屋,喜笑声阗溢。承欢到公妪,一一颁枣栗。眷兹真朴情,良用增愉怿。渊明古贤哲,儿躬柴米役。矧余未闻道,生事恒多绌。不凭手足劳,曷由供朝夕。吟成授儿读,聊以示鞭策。
明臣谥考
明鲍应鼇撰。应鼇字山父,歙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谥,与钦定《明史》各传俱相符合。首载各谥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谥,如某人谥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谥取义之文於下,使观者具知其所以然。较他家所记,独有根据。其前代诸臣,如谢枋得之谥“忠节”,纪信、文天祥之谥“忠烈”,邓文进之谥“忠襄”,苏缄之谥“忠壮”,史或不载,世所罕知,亦颇赖此书以存。卷末附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拟谥者二十九人,又三十八年至四十年拟谥者四人,皆二谥并列。盖神宗荒怠,奏章率不批答,莫知进止,故两存也。最后列《考误》一篇,凡五十七人,皆据官册以正野史、文集之讹。其中多有无谥而昌称谥某者,亦有字相同异,美恶顿殊者。或诡词假借,或传写舛谬,外人无从而知。非应鼇身为礼官,亲检故籍,不能一一釐正也。其於一代易名之典,可云精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