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述 其二十四 王羲之
茂弘经世才,安石更文雅。逸少故风流,岂是悠悠者。殷谢啖空名,人心同败瓦。好语不入耳,世事解人寡。作书换鹅群,山水秀而野。
读王谢传十二首 其三 王羲之
绝代风流擅盛名,却缘艺事掩生平。山阴换得群鹅去,谁识当年誓墓情。
次园、蝶庵并以新印《王羲之传本墨迹》寄赠,漫题绝句五首以答谢 其一
由来书法重羲之,帖学纷纭若乱丝。最爱唐贤摹手迹,纤毫毕肖是吾师。
次园、蝶庵并以新印《王羲之传本墨迹》寄赠,漫题绝句五首以答谢 其二
宫中草圣留初月,海外真行二谢书。奉桔平安难再得,风流未绝在兹乎。
次园、蝶庵并以新印《王羲之传本墨迹》寄赠,漫题绝句五首以答谢 其三
曾斥齐彭殇妄作,人非太上七情多。数行丧乱吾能赏,摧绝心肝复奈何。
次园、蝶庵并以新印《王羲之传本墨迹》寄赠,漫题绝句五首以答谢 其四
登临慷慨见胸襟,胡羯纵横忧国深。凛凛千秋英气在,岂惟翰墨重山阴。
次园、蝶庵并以新印《王羲之传本墨迹》寄赠,漫题绝句五首以答谢 其五
晚耽碑帖癖愈深,千里迢迢同此心。一卷飞来眉亦舞,何须疗疾待陈琳。
次园、蝶庵并以新印《王羲之传本墨迹》寄赠,漫题绝句五首以答谢
由来书法重羲之,帖学纷纭若乱丝。最爱唐贤摹手迹,纤毫毕肖是吾师。宫中草圣留初月,海外真行二谢书。奉桔平安难再得,风流未绝在兹乎。曾斥齐彭殇妄作,人非太上七情多。数行丧乱吾能赏,摧绝心肝复奈何。登临慷慨见胸襟,胡羯纵横忧国深。凛凛千秋英气在,岂惟翰墨重山阴。晚耽碑帖癖愈深,千里迢迢同此心。一卷飞来眉亦舞,何须疗疾待陈琳。
王右军集
诗文别集。二卷。晋王羲之撰。初刊于明崇祯年间。王羲之,字逸少。生于晋太安二年(303年),卒于晋升平五年(361年)。瑯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秘书郎、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称病离郡,誓不复仕,年五十九卒。以书法擅名当世,与其子献之同为一代大书法家,唐以后被尊为“书圣”。原有集十卷,已佚。是集为明末人张溥所辑。《隋书·经籍志》著录《王羲之集》九卷,注云:“梁十卷,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羲之集》五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兰亭诗》一卷。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二卷。
笔势论
中国古代书学论文。又名《笔势论十二章》。晋王羲之撰。十二章。亦有人怀疑此文非王羲之所作。收入唐代韦续的《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未标作者,且说“不知何代所辑”。孙过庭《书谱》曰:“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本文开篇即言明此文是给其子子敬学书而作:“略修《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总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提出“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创临章第一》),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此处指临摹而言,与王羲之重“意”的思想并不矛盾。亦提出“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启心章第二》)的命题,注重“启心”。另对书法之形体结构、点画笔法、笔画布局、运笔神采、学书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
产鉴
产科专著。3卷。明王化贞(肖乾)撰。约成书于16世纪中叶。王氏擅长女科,有感“产非疾,而其杀人乃在顷刻之间,皆妇人所独有也”。遂采诸家之长,集产科病症于一编详予论述。卷上为胎产须知及妊娠诸疾;卷中系临产须知及各种难产的病因证治;卷下分述产后杂症及证治方药。王氏重视产科,认为“产非疾,而其杀人乃在顷刻之间”。故广集《内经》、《金匮》、《千金》 等书中有关产科论述,约于万历四十六年 (1618) 撰成是书。约四万字。
我诗
亡国之音怨有思,我诗如此殆天为。欲穷世事传他日,难写人间尽短诗。习苦蓼虫惟不徙,食肥芦雁得无危。伤心群贼言经国,孰谓诗能见我悲。
笔意赞
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江夏行吊熊襄悯公
江陵死,几人相。江夏诛,几人将。锦袍花蹙银麒麟,白牌封剑真将军。生手已易袁应泰,掣肘更来王化贞。臣罪当诛血一缕,不死封疆死门户。臣心可剖疏千言,不任经臣任枢部。东厂罗织贤与良。邦国殄瘁人先亡。中原从此遂破裂,九边传首祸最烈。九边风雪黄云高,魂兮归来何处招。痛吟性气先生集,江头松竹寒萧萧。
兰亭考
十二卷。宋桑世昌撰。桑世昌,南宋时人。陆游的外甥。淮海人,世居天台山。此书系考证晋王羲之所作《兰亭序》书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兰亭考》原名《兰亭博议》,共十五卷。刊行时经高似孙删改,存十二卷。按《兰亭序》为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作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中叙述王氏真迹流传的各种说法。真迹原为王氏子孙掌握,后至南朝陈天嘉时,为王氏七代孙智永所得。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得,推为王书代表,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最著。又有一种说法,石晋之乱时,弃石刻于中山,宋初归李学究所得。李死,其子摹以售人,为定武帅宋祁所得,以石刻之。现今石刻首推“定武本”。书中还考证了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年岁。《辨笔阵图》曾说:“羲之年三十三书兰亭”。桑氏考证,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到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时,应当是五十一岁,纠正了三十三岁之误。至其入法一门,以及书苑禁经诸条,不若姜夔考证之精密,所以曾宏父、陶宗仪等人,都称赞姜考,而不用本书。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 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永字八法
以“永”字八笔为例来讲述楷书用笔的方法。其来源一说为晋代王羲之,一说为隋代智永,一说为唐代张旭。以“永”字八笔为例,对正楷点画用笔的方法。“永”字八笔依序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相当于今称的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它囊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许多书家都曾专攻“永”字,以练用笔的基本功。永字八法认为:“侧”(点)画宜取侧锋落笔,运笔要快,笔力要足,如高山落石坠地,略顿足势即收锋;“勒”(横)画取势左低右稍高,须逆锋落纸,运笔缓去急回,如横缰勒马,含蓄有力;“努”(竖)画为字的躯干,须逆锋向上落笔,满力下行,不宜过直,直中见曲,方更显笔势挺劲;“”(钩)取蹲转跃起之意,是其他笔画的附属笔画,须驻锋提笔,急速趯起,使力量聚集于笔尖;“策”(挑)喻扬鞭策马之势,发笔有力,运笔峻快矫健,逆锋向左下落纸,收笔时不回锋,向右上方挑出;“掠”(撇)取飞燕掠檐而下之意,出锋要爽利稍肥,力送尽处,势长而力均;“啄”(短撇),如鸟啄食,用力发笔,落笔左出,峭峻利落;“磔(捺)取刀切之意,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边行边按,至出脚处稍住笔,转微带仰势,提笔送出捺脚。永字八法是很有代表性的点画书写技法,按此法写出的笔画挺劲端正,构成的字有筋有骨,规矩分明。人们普遍赏识,书家也十分重视。但运用此法讲究灵活,从字的整体出发,确定用笔方法。
分甘馀话
笔记著作。清王士禛撰。此书系其罢官家居时所撰。书名“分甘”者,取王羲之《与谢万书》中叙其率子孙游桑果林,“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之意。凡四卷,二百七十八则,内容亦非专门论诗,而旁涉政、经、史、地、医、文等。谈诗则多以明、清诗人为对象。“其中《沧浪诗话》一条,独举冯班《钝吟杂录》之说,反复诋排,不遗馀力。则以士禛论诗宗严羽,而赵执信论诗宗冯班;核其年月,在《谈龙录》初出之时,攻班所以攻执信也。然执信讼言诋士禛,而士禛仅旁借其词,不相显斥,则所养胜执信多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