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法言义疏
汪荣宝撰。荣宝,字衮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驻日本公使。于声音训诂之学有很深造诣。校注汉人扬雄《法言》历时十余年而成书,初名《疏证》,1911年刊行后,晚年又毅然重作,改题《义疏》。稿本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旋又更定体例,岁余成书。二十卷。以治经之法治《法言》,考源流,明假借,审正俗,辨异文,补旧注。引书达三百种左右。于晋人李轨《解》、唐柳宗元《注》、宋人宋咸《重广注》、宋人吴祕《注》、宋司马光《集注》及约出五代、宋初之间的无名氏《音义》之外,还荟萃有清以来各家研究成果,增加大量校释、论述,尤以小学及历史居多。胡玉缙《序》称之为扬雄“功臣”,黄侃《后序》谓此书疏释“皦然如晦之见明”。最后定本有1934年刊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点校本,后附刘师培《扬子〈法言〉校补》及《〈法言〉补释》。
读友人奏藁
首规旒冕次钧衡,纸价遥知贵洛城。谷永有知应愧死,曹蜍无气谩偷生。弘宽敛衽惭三策,桑濮收声让九成。闻说龙天俱赞叹,法筵第一义分明。
读旧稿有感
我少则嗜书,于道本无得。譬如昌歜芰,乃自性一癖。老来百事废,惟此尚自力。岂惟绝庆吊,乃至忘寝食。吟哦杂诵咏,不觉日既夕。文辞顾浅懦,望古空太息。世俗不可解,更为著金石。收敛固已迟,虽悔终何益。君看老农夫,法亦传后稷。持此少自宽,陶然送馀日。
赵郡王施斗綵法被荐女因为说偈
倚福修慧,深丹浓翠。倚慧修福,砌锦层縠。福慧两全,众彩明鲜。紫不乱朱,缟不碍玄。惟茜惟碧,参鳞差翼。空王座上,一片如织。善哉命妇,巧思精究。劝化诸女,如出一手。惟此命妇,诸善女人。于寿域中,克康克宁。女子有行,归宁母家。载殒淑身,发明心花。
次韵法真禅师送曾敬之宣德昆仲
昔与乃翁相遇年,始知有子生且贤。尔来双干已争秀,屹屹欲上参高天。昨朝较蓺偶不售,他日奏赋闻甘泉。方今庙堂喜人物,收拾万汇归陶甄。袅蹄麟趾终一出,辉映左右无馀妍。肯学孟生誇得意,一日走遍春风前。嗟余投老隐岩谷,形若槁木心灰然。扁舟追子仅千里,彷佛夜梦遥相传。西湖风物行岁晏,归赋梅花趁腊先。
题建安曹兄深居小稿 其一
得君诗一卷,自命曰深居。苦爱惊人句,多惭寄我书。绝知吟可老,更问法何如。叟已忘言久,离钩正待鱼。
题建安曹兄深居小稿
得君诗一卷,自命曰深居。苦爱惊人句,多惭寄我书。绝知吟可老,更问法何如。叟已忘言久,离钩正待鱼。伊昔君居里,宗师有大贤。字尝疑吕哑,诗怕为杨颠。堪恨梁颓久,祇馀棹曲传。要令吟律细,但学紫阳仙。
惟学王孙以诗求序其鼓枻稿答之
维城依玉树,奕叶挺瑶桢。念祖思贻燕,遵王凛法程。脤膰推嗣羙,领袖早知名。赤社磐宗固,青藜夜阁明。表章宁自试,醴酒不胜情。尚友追千古,相观集众英。根枝同硕茂,岁月喜升平。觅句宗唐社,摛词轶汉京。尘途貂欲敝,旅酒盖初倾。珠玉操觚见,尊罍倒屣迎。多君呈凤彩,愧我杂蛙鸣。菲薄殊玄晏,三都自有声。
次韵答法时帆祭酒
麦秋风雨多,掩关郁怀抱。所思玉堂仙,远在长安道。去年挂归帆,秋风肃清昊。联舟御李膺,于喁叠成草。一亭更一堠,古迹共幽讨。新知虽云乐,不及诗龛早。诗龛法平等,宏奖及衰老。寻山必偕游,得句辄称好。癖嗜疑阿私,中心互倾倒。检点游囊中,犹有赠贻稿。疁城讲席寒,僻近海东岛。双鲤获素书,离愁一时扫。叮咛慎眠食,寿命可长保。敬奉释氏文,无苦亦无恼。
国语文法概论
胡适著。全文分三篇,第一篇为国语与国语文法,第二篇为国语的进化,第三篇为文法的研究法。前两篇谈了语言的起源、功用、发展变化等。认为语言文学有许多用处,可以表情达意,记载过去的经验,是进行教育的工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媒介。由于作者没能把握住语言的本质,因此,常将语言与文字、文学混为一谈,将文字、文学的功用加于语言之上。探讨语言起源时认为语言产生于“灵感”和“神灵”,否定语言系统具有规律性。认为语言文字自然变化是无意的,莫名其妙的,没能认识到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动因。但是从文言发展到白话这段发展中,他却敏锐地发现了两个规律:即该变繁的都变繁了,如复音词的增加,字数的增加;该变简的都变简了,如词的概括性更大了,语法更简单了。在 “文法的研究法”中提出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方法:(1)归纳的研究法,(2)比较的研究法,(3)历史的研究法。认为语法的研究,归纳法是根本的,比较法是佐证资料,历史法是限制归纳法推广归纳效用的手段。反对搞独立的汉语语法,但也不赞成一味的模仿,要比较与参考。认为语言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汉语语法贫乏。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公平的。本书载《胡适文存》第三集,有1986年台北远流出版社铅印本。
续灯存稿
凡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箬庵通问编,居士施沛汇集,清康熙五年(16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本书由施沛搜集宋末至明代禅门诸师之语录、传记、塔铭等,由通问编纂而成。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自十八世至三十四世、曹洞宗大鉴下自十六世至三十六世,及法系不详者四十五人,总数约五百人。
舟中怀长孙超恒时新任藁城令
汝始分符去,吾才买棹归。纵然违祖膝,犹喜近亲闱。法立奸胥畏,心清案牍稀。此方经巨浸,轸恤念民依。
史督辅可法
拥立匆匆失潞王,此身分与国兴亡。滥觞官爵如儿戏,巢暮光阴但色荒。手让大权归马阮,心忧私斗解高黄。避嫌出外成何事,莽莽长淮望白洋。鼓声铃阁夜惊眠,缟素孤臣茗饮年。一死平生文信国,千秋奏议陆忠宣。国殇有母呼辽鹤,家祭无儿拜杜鹃。泪洒隔江埋骨处,梅花斑竹黯春烟。
烛影摇红 许疑盦归自西泠,以所获厉太鸿宋诗纪事稿本属题,以志圣缘
花隐楼溪,披图延月知何世。麋公古社法华山,几度扁舟舣。秋雪交芦十里,荐芳馨、牙湾野寺。压装残帙。肸蚃词仙,亦惊知己。异代萧条,著书难得湖山美。满娘画舸,伴添香诗事。搜天水、点窜蚕眠小字。等閒思、清时有味。灵芬一缕,疑有胎禽,与君游戏。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诊法著作。元李杲撰。一卷。杲有《脾胃论》已著录。本书原题朱震亨撰,实为后人误题。成书于定宗三年(1248)。内容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对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常脉病脉、脉证治法等脉诀内容,进行解说,分析辨异。以图示脉,颇具特色。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先谦校刊《丹溪全书》本,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刊本。
医说
医史、医话著作。10卷。南宋·张杲撰辑。刊于1224年(嘉定17年),在同类著作中,此书出现是比较早的。张氏博览群书,寻觅见闻,锐意搜辑医事典故,凡涉于医者,则分类录载。及至晚年,犹搜访不辍,共历时30年,将“目览之文,耳听之说”编成此书。书中广泛集录了南宋以前各种医著及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及多种病证、养生等49类。卷首为“历代名医姓氏”,共载自上古至五代唐慎微一百四十六位医家姓名、传略,按年代顺序排列,显示了较高的史学水平。书中汇聚了许多具有生动情节的医话、医案,发人深省,增长学识。如赵学敏《串雅·序》中提到的“欧阳修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的故事即卷六“车前止暴利”和卷四“治痰嗽”,成为盛赞民间医药的佳话。另外还记载了不少怪疾险证,奇方异治,增广读者见闻,并保存了民间医学和有关卫生保健健论述。全书以丰富的资料,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受到读者的赞赏,但其中也辑有一些佛、道宗教的迷信内容。现存有最早的宋刊本。明代刻本《四库全书》本。国外有日本、朝鲜版本。另外,明代俞弁仿此体例,写成《续医说》10卷。
医学发明
综合类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一卷。杲有 《脾胃论》 已著录。书分医论、方论两部分。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堕坠论、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二十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说,载方七十五首。每篇均宗 《内经》 、《难经》之旨,阐发脏腑、经络、病机、治则、用药之奥秘,结合辨证,参以己见,充分反映了 “补土派”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很有启发和影响。原书九卷,现通行一卷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抄善本补入原序四篇及九卷目次。在第一卷中补入自 “医学之源”起,至 “三焦病”止,共十论,以发挥《内经》 、《难经》之旨。有《济生拔萃》 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内外伤辨惑论
三卷。金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虽为张元素之徒,其名却出于元素之上。对中医理论贡献极大,故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书。此书成于金正大八年 (1231),刊于宋淳佑七年(1247)。共二万七千余字。此书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对内伤和外感两大病类,从病因、症状、脉象、治方等方面作了详细辨别。上卷为辨别阴证和阳证、辨别脉象、辨别寒热、辨别外感八风之邪、辨别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辨别气少气盛以及劳役与中热等证的分析与鉴别共十三篇,中卷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论等;下卷为用药宜忌,附内伤用方等。李氏医论大旨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感冒等。李氏取法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认为“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营卫不守,诸病由之而生。”以脾胃气虚立论,除着眼于内伤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同时李氏亦注意内外伤的辨证。此书为李氏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脾胃论
《脾胃论》系医学理论著作。3卷。金·李杲撰。约成书于1249年。作者在著成《内外伤伤惑论》之后,犹恐世医对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不能明辨,又著《脾胃论》。因当时兵祸频仍,百姓为饮食劳役所伤,胃气亏乏,调治失宜,脾胃之为病甚多。李杲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人以胃气为本,假如胃气本弱,脾胃气伤,则元气不能充,产生诸病。书中卷上讨论了脾胃虚实传变、脾胃胜衰、肺之脾胃虚等,并述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用药宜禁。其论以《内经》、仲景之说为本。卷中及卷下叙述脾胃虚弱所致诸病及处方用药法。书中列有李杲自制的补中益气汤,创“甘温除热法”。《脾胃论》所阐内伤诸证,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中“脾病则下流乘肾,令人骨乏无力……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对王海藏著的《阴证论》很有启示。该书所说:“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这一论点,又启示了清代叶天士,成为叶氏“养胃阴”一说的理论依据。该书刊行以来,版本很多,主要的版本有明·吴勉学的《医统正脉》校刊本及近代文盛书局、大东书局、受古书局石印本。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先后出版影印本及注释本。
除夕感兴
黔乌缟兔斗飞梭,春树流年忆踏歌。扫白了无烧药法,守玄不及力田科。人于淡处交情耐,梅到枯时生意多。寂历风帘捲山雪,醉眠不问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