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延壽談
(一)關於保健延壽的方法,有不少書籍可供研討。茲爲便於一般人明瞭及採用起見,爰依據最淺近之學理,用最顯明之文字、最簡括之體裁,編成斯册。掛一漏萬,自知不免。 (二)本書内容,可分兩編。上編專論飲食衛生。下編概述一般的衛生。飲食於人體之保養,關係最切,而未為一般人所重視,故特別提出,引起注意。 (三)本書飲食衞生部分所列諸表,多係衞生學家長時期精密試驗之結果。間有為著者根據歷年研究所得編製而成。均足供參考採用。 (四)本問題含義極廣,答案亦極多。本書所列,不過舉其絕對及比較重要者數點。然苟能痛下決心,嚴格實行,定能使人生永康長壽,躋無上之樂境。 (五)保健與延壽之方法,係屬普遍的需要,應作普遍的宣傳。但國中文宣居多,欲期家喩戶曉,勢須賴知識分子積極鼓吹,方有效果。故本書主旨,在先使知識階級明瞭本問題之重要及其解決方法,以便轉輾介紹。且知識階級中人,居國民領導地位,其所負使命,比較重大,對於身體健康,尤有切實注意之必要也。 (六)本書承黄子方、金寶善兩公共衞生博士切實指正修改,並誌感謝。倘更荷讀者糾
题胡府判赵生山水卷
画名无言诗,所贵存天和。包含物之理,方外手可摩。赵君图画手,前辈诚无多。吴缣二三尺,意马挥干戈。画水有清意,凉风皱微波。画山无著色,岱宗夫如何。浮图寺之表,舴艋岩之阿。披图一回首,逸兴高嵯峨。纷纷名利人,尘土双鬓皤。我亦在其间,岁月空蹉跎。林泉有馀兴,从此归渔蓑。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本书为《王旭高医书六种》之一。系本徐大椿《兰台轨范》通治方而著,并附以自制新方,均编以歌诀而成。全书约一万二千字。初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共载有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黑地黄丸等百五十首方剂,以内伤杂病为主。均以同类方剂类编,歌诀中包括药物组成、主治证候、加减衍化等内容。又博采诸家之精论,阐发制方之理,说明方剂出处、衍化来源、剂型、用量。间有王氏评论,文字不多,切中肯綮,颇多启迪。可供临床运用及方剂研究之参考。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本。
题看山图
问尔看山人,山中坐几春。定知方寸里,无处着纤尘。
萼绿华赠诗 其三
静寻欣斯会,雅综弥龄祀。谁云幽鉴难,得之方寸里。翘想樊笼外,俱为山岩士。无令腾虚翰,中随惊风起。迁化虽由人,藩羊未易拟。所期岂朝华,岁暮于吾子。
蜀鉴
十卷。不著撰人。书前方孝孺序称,宋端平中,邵武李文子尝仕于蜀,搜采史传,起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上下二千年事之系乎蜀者,为书十卷云云,世遂题为李文子撰。又,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有李文子,字公瑾,光泽(今属福建省)人,李方子之弟,绍兴四年进士,官至知太安军、绵阆州、潼川府,著《蜀鉴》十卷。然书前端平三年(1236年)李文子序称,燕居深念,紬绎前闻,因俾资中郭允蹈缉为一编。据此,则该书为郭允蹈所撰,李文子特总其事,故世以李文子撰。其书每事各标总题,如《通鉴纪事本末》;每事有纲有目有论,如 《通鉴纲目》,兼以考证附目末,较《纲目》为详赡。书中所记,皆战守胜败之迹,于用兵之得失、地形之险易尤为着意。凡古人用兵故道,必详其宋代所在。其于地理考证,亦颇精核。如陈仓马呜阁,引《三国志·蜀志》以证《太平寰宇记》之误;斜谷之遮要,引《兴元记》以补裴松之注所阙;诸葛亮筑乐城,引 《通鉴》以辨《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之异同。它如罗尚抗李雄、张罗据犍等,亦较《晋书·载记》、《十六国春秋》为详。末二卷,叙西南夷始末,疏漏稍多。传本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后两种版本,则直接署其撰人为郭允蹈。
赋贫民田诗
假遇非将迎,靖共延殊庆。中岁历三台,旬月典邦政。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贫病。将无富教礼,孰有知方性。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察壤见泉脉,觇星视农正。黍稷缘高殖,穱稌即卑盛。旧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遥树匝清阴,连山周远净。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既微三载道,庶藉两歧咏。俾尔仓廪实,余从谷口郑。
左氏博议
二十五卷。宋吕祖谦撰。此书又名《东莱左氏博议》或《东莱博议》。据吕氏《自序》,此书是其居东阳之武川时,与从学者议论《左传》之语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浸就编帙。”可见此书乃属范文性质。书成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其门人张成招为之作注。全书收录论议一百六十八篇因为范文,故后世常以此书为教授生徒习作史论之课本。然其中亦不乏借古喻今、针砭时事之论。此书在宋时已有刻本,明代有十五卷之精选本,有二十卷之刊本,亦有十二卷之坊本。现存宋刘氏递修本、元麻沙本、元刻明修本、明弘治七年蔡绅刻本、明正德刘氏安正堂刻本、瞿氏清吟阁刻本、清《金华丛书》本。
御定道德经注
福临钦定。成克巩纂。上下两篇。有《四库全书》本行世。《道德经》乃春秋时老子即李耳(老聃)所著。为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名著,被历代所重视。自汉代人河上公为该书注释开其端,紧随其后注释者代不乏人,据《四库全书》馆臣统计,至清初已达80余家300余卷。注释方式不一,或为之解,或为之疏,或为之音,或为之章句,或为之谱,或为之传。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而注释者之身分不等,其中包括名臣如羊祜、苏辙;名儒如王弼、王肃;逸士如严遵、孔登、陶弘景、戴逵、皇甫谧; 道家如葛洪、杜光庭等,多有阐发。而以帝王之尊如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等对此书也各有注解,见仁见智,或浅或深,众说纷纭,各有不同。福临留心典籍,对此书及各家注释详加探讨,深有体会。他认为道德二字含义精深:“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于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而老子是“道贯天人,德超品汇”之人。他所著此五千余言之书,是“明清净无为之旨”。该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本是一部“以人能清静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的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有益之书,但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的奥妙道理,却世所“鲜能知之也”。因而为之注释者甚众,或认为是修炼之书,或认为是权谋之书,都是“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虽然唐玄宗、明太祖之注有所见地,但也未能将该书道理全部阐释清楚。他认为 “圣言玄远,末学多歧”,如果不解释清楚,以讹传讹问题便会愈加严重。所以他要博参众说,删繁就简,所谓“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抓住本书之精髓,注意在“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方面深加体会。做简明扼要之注释。于是命令饱学之士、秘书院大学士成克巩进行编纂。福临亲自写序言冠于卷首,刊行问世。该道德经注是集各家之长的简明注释本。简洁明确,要言不烦。
赋得云谷送徐西岩司瓯宁训
远树围越岑,犹疑见残暑。缓策恣幽探,翛然若遐举。山空世氛歇,閒云独来去。夕阳照谷口,当时读书处。回首紫阳人,因之理芳绪。
仪礼图
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宋杨复撰。杨复(生卒年不详),字志仁,茂才,号信斋,福建福州人。受业于朱熹,颇有才智,考索最精,真德秀督闽,为其修建贵德堂,以供其着述讲学。除着有《仪礼图》、《仪礼旁通图》,还有《祭礼》、《家礼杂说附注》。严陵赵彦肃作《特牲》、《少牢》二礼图,问学于朱熹,朱熹认为应进一步作《冠》、《婚》图与堂室制度一并考证为好,杨复遂本师意,成此《仪礼图》、《仪礼旁通图》二书。《仪礼图》、《仪礼旁通图》,录十七篇经文,节取旧说,疏通其意,各详其仪节陈设的方位,系之以图。读《仪礼》者必明于古人宫室之制,然后所位所陈,揖让进退,不失其方,故李如圭的《仪礼集释》与朱熹《仪礼经传统解》,均特出《释宫》一篇,以总挈大纲。杨复《仪礼图》、《仪礼旁通图》不用此方法,是随事立图,或纵或横,既无定向,或左或右,仅例一隅。与李如圭、朱熹《释宫》比,不免有无序及杂乱之感。个别图有与古制经的诠释不符,有例图少、颇显漏略者。然整体而言,《仪礼图》、《仪礼旁通图》除个别外,大部图皆依经绘象,可粗见古礼之梗概,于初学者多有裨益。此另辟治《仪礼》之新径,足资后代学者之借鉴。版本有:宋建安余民勤有堂刊本、日本宽政十一年刊本、明正德刊本、明嘉靖中吕楠刊本,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东阳卢氏等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元刻明印本、通志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萼绿华赠诗
神岳排霄起,飞峰郁千寻。寥笼灵谷虚,琼林蔚萧森。羊生标美秀,弱冠流清音。栖情庄惠津,超形象魏林。扬彩朱门中,内有迈俗心。我与夫子族,源胄同渊池。宏宗分上业,于今各异枝。兰金因好著,三益方觉弥。静寻欣斯会,雅综弥龄祀。谁云幽鉴难,得之方寸里。翘想樊笼外,俱为山岩士。无令腾虚翰,中随惊风起。迁化虽由人,藩羊未易拟。所期岂朝华,岁暮于吾子。
洪范正论
五卷。清胡渭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自汉以来,研治《洪范》者多有其人。渭研治《洪范》,以《洪范》为体,《禹贡》为用,互相推阐,以发明奉若天道之理。此书总结前人之说,指出其病有三:汉人专取灾祥、推衍五行、穿凿附会、事同谶纬、其病一;宋儒说解“洛书”,创为黑白之点、方圆之体、九十之位,变书而为图,以至九数、十数、纷纭更定,其病二;《洪范》原无错简,王柏、胡一中等任意改窜,其病三。渭学识渊博,经术深湛,其所指摘,恰中要害。此书现存清乾隆四年(1739)胡绍芬刻本,藏北京图书馆。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此篇亦为宋元净明道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分九章,言识守中黄,建立八柱以养生正性之道。所谓「中黄」者,中言其位,黄言其色,即五行方位之正中也。修中黄之道者以「适正为本」。求之于身,则脾居五脏中位,名曰黄庭,中有真人焉,识而守之,寿与天齐。用之于修性,则以守一正性为本,去其妄性,得其正件。「合乎正真,是名正性」。以中黄之道修身,又须建立八柱。所谓「八柱」者,虚四谷、塞二兑、开二洞之谓也。使眼无非视而神光荧荧,使耳无非听而和声殷殷,口无妄食而灵泉清,鼻无妄闻而真香馨,此之谓「虚四谷」。绝色则前兑精不泄,绝食则后兑炁不泄,此谓之「塞二兑」。开头顶则炁能出入,开上腭则精液流通,此谓之「开二洞」。经文称人身为神之所舍,欲神舍之长存者,莫善于立柱。修中黄,立八柱,则身安性定,而天地之理得矣。
偈颂六十七首
谈玄谈妙,说性说心。攒花簇锦,巧妙尖新。如麻似粟,从古至今。莫不皆是乘虚接响底汉,倚草附木精灵。山僧虽是他家种草,决定不向遮里藏身。有一物,明历历。佛祖觑不破,大地无人识。常在舌头尖,尽力吐不出。吐得出,也是胡饼里呷汁。有句无句,金乌吞玉兔。如藤倚树,癞马系枯椿。树倒藤解,一冬烧不尽。句归何处,石虎当途踞。呵呵大笑,龙头蛇尾。捺倒烂泥里,刚刀不斩无罪之人。千岭万山雪,五湖四海冰。清光成一片,物物尽皆明。百年难遇岁朝春,姹女梳妆越样新。惟有东村王大姐,依前满面是埃尘。万里不挂片云,虚空突出一窍。双髻峰?跳上三十三天,拄杖子向十字街头扬声大叫。炎炎六月火生冰,夜半日轮当午照。一夏九十日,看看又将半。面门无位人,急著眼睛看。冷地蓦相逢,脚跟红线断。掌内握乾坤,翻身游碧汉。堪笑当年老瑞岩,惺惺石上重呼唤。五湖春色十分肥,正是功圆果满时。玉蝶穿花零碎锦,黄莺掷柳乱垂丝。灵云打失娘生眼,备老重添八字眉。无限水边林下客,谩将竹杖度须弥。归宗拭却眼睛,二祖安心断臂。云门拶折一足,玄沙?破脚指。遮一夥随搂搜汉,蚤知有遮般消息,免见血淋满地。新年头,行新令。露柱灯笼,急著眼听。灶头西南角有片方砖,惺惺伶俐,伶俐惺惺。念兹在兹,必恭必敬。因甚如此,徐十三郎行年本命。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恶两重关,总向遮里起。直饶识得根源,更买草鞋行脚三十年,何曾踏著遮里。师子窟,师子吼。师子儿,无前后。蓦然直下翻身,便解人前开口。大限九旬,小限七日。粗中有细,细中有密。密密无间,纤尘不立。正恁么时,银山铁壁。进则无门,退之则失。如堕万丈深坑,四面悬崖荆棘。切须猛烈英雄,直要翻身跳出。若还一念迟疑,佛亦救你不得。此是最上玄门,普请大家著力。山僧虽则不管閒非,越例与诸人通个消息。指天指地展戈矛,直至如今战不休。假使群灵都杀尽,一身还有一身愁。天关久锁不开容,日夜滂沱鼓黑风。愤性一槌俱击碎,顶门迸出一轮红。忘却当年密授句,枉教一众吃辛苦。夜来枕上忽忆著,年年五月黄梅雨。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海底泥牛衔月走,岩前石虎抱儿眠。铁蛇钻入金刚眼,昆崙骑象鹭鸶牵。阴向鼻端灭,阳从眼里生。会得个中意,更参三十年。禅不在参,道不须悟。动转施为,山岳鼓舞。孟八郎汉便恁么去,争似西峰搬石运土。水中咸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见其形,失却山前一村人眼睛。八十日中,千说万喻。说也说到无说时,闻也闻到无闻处。既是无说又无闻,功成果满凭何举。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桃花乱落如红雨。大海无鱼,大地无草。大富无粮,大悟无道。布袋头开,喂驴喂马。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到江西湖南,撞著焦尾大虫,切莫道在西峰度夏。吃粥了也,洗钵盂去。矢上加尖,一场败露。西峰今日忍俊不禁,却要向鹭鸶腿上割股。一阳来复,万物咸新。恭惟盲龟跛鳖,鬼怪妖精。莫问前长后短,大家扶起破沙盆。黄面瞿昙,夜半成道。正是唤奴作郎,赢得一场好笑。山僧恁么告报,也是细姑嫌嫂。参须实参,悟须实悟。动转施为,辉今耀古。若是操心不正,悟处不真,妆妆点点,斗斗钉钉,被人轻轻拶著,未免唤灯笼作露柱。低头觅天,仰面寻地。波波挈挈,远之远矣。蓦然撞著徐十三郎,嗄,元来只在遮里。在遮里,腊月三十日到来,也是开眼见鬼。洞彻是非如梦幻,转身未免堕深坑。须知别有通霄路,不许时人造次行。昔年瞎却我眼,今朝穿却你鼻。冤冤相报无休,莫若克己复礼。非惟和尚同尘,免得递相钝置。一年已减五日,光影如驹过隙。直须如救头然,切莫随情放逸。夜来一雨雪消镕,万叠青山如洗出。参禅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只如雪覆千山,孤峰不白,作么生判。上元定是正月半。周行七步犹成迹,椁示双趺岂易收。微雨洒花千点泪,淡烟笼竹一堆愁。身贫道贫,无法可亲。一味盲枷瞎棒,闻者见者莫不生嗔。黄金自有黄金价,终不和沙卖与人。西峰今年结夏,全然不成保社。一日两头薄粥,大家忍饥无暇。虽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权且飏在师子岩下。日正暄,春已暮,落花片片随流去。拄杖枝头一点红,馨香遍界无人顾。一夏以来,诸人懡㦬,山僧亦懡㦬。懡㦬逢懡㦬,彼此无空过。今朝圣制告圆,不免更说些懡㦬禅,赢得大家俱懡㦬。如何是懡㦬禅,咄,猛火著油煎。一年三百六十日,看看逗到今宵毕。十个有五双,参禅禅又不知,学道道亦不识。只遮不知不识四字,正是三世诸佛骨髓。封却拄杖头,结却布袋头。大家团栾头,赤眼火柴头。嗄,正是冤家共聚头,不妨头上更安头。前四十五日何处去,焦尾大虫入闹市。后四十五日何处来,三脚驴子上高台。俊鹰快鹞便合乘时,跛鳖盲龟徒劳?跳。巴陵设忌三转语,西峰单单只一句。聻,逢人切忌错举。指天指地,一棒打杀。鸩屎砒霜,合造毒药。飏在三千世界中,不知那个亲遭著。西峰结制不寻常,谷满仓兮僧满堂。既得遮些根蒂固,大家摇扇取风凉。三千世界作炉,百亿须弥为炭。生铁铸就禅和,炙得通身红烂。十五日已前,■■??,魍魍魉魉。十五日已后,巍巍堂堂,炜炜煌煌。正当十五日,虚空为鼓。须弥为槌,轻轻击动,佛祖攒眉。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知。入我法中,不论凡圣。动转施为,咸遵旧令。九旬把定重关,今朝放开一线。顶门具眼衲僧,自合知机识变。依旧平分局面。一不成,二不是。红底桃,白底李。红红白白不相瞒,因甚达磨大师被流支三藏打落当门齿。裁蜀锦,剪吴绫。披白玉,间黄金。打成一片时,针劄不入。罗纹结角处,线路难寻。天香影散莓苔石,五叶花开薝卜林。一百禅和三十州,无绳自缚万山头。谁是护生谁是杀,白云影里铁船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狭路相逢,两手分付。逴得便行,黄河三千年一度清。意句不到,宗说不通,盲龟跛鳖。意句俱到,宗说俱通,盲龟跛鳖。呱声未绝便称尊,搅得三千海岳昏。恶水一年浇一度,知他雪屈是酬恩。工夫不到不方圆,宽著程途急著鞭。但得此心常不昧,从教沧海变桑田。识得拄杖子,被拄杖子缚。不识拄杖子,亦被拄杖子缚。不是弄潮人,徒劳遭点额。咄哉老贼,偷心未息。石灰布袋,到处成迹。若谓子为父隐,毕竟曲不藏直。今日因斋庆赞,未免乘时拈出。一年又过一月,今日又从头起。循环乌兔如梭,百年光阴有几。诸上座,休瞌睡。直饶火急翻身,四大海水早已倾在汝耳里。今年龙象颇多,权作三堂结夏。虽然名字不同,是法本无高下。资生贵图求富,参禅贵图求悟。求悟若学资生,个个成佛作祖。咄,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千疑万疑,祇是一疑。若能决此一疑,免教节上生枝。打开布袋头,放出百千牛。纵随芳草去,终不被人收。一日归来重会面,半含容笑半含羞。今朝八月一,行脚禅和出。不识自家珍,却向途中觅。直饶走遍一百一十城,参见五十三善知识,功超十地三乘,位等释迦弥勒。若还来到西峰,未免一棒打折你驴脊。急水滩头泊小舟,切须牢把遮绳头。蓦然绳断难回避,直到通身血迸流。参禅一著莫迟疑,念念如同救火时。烈燄亘天浑不顾,翻身直造万重围。一朝火灭烟消后,鼻孔依前向下垂。万法归一一何归,只贵惺惺著意疑。疑到情忘心绝处,金乌夜半彻天飞。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馀。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参禅亦是工夫。
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 明康海(1475—1540)纂修。三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为明中叶文学家、诗人。是志成于正德十四年(1519),约二万字。记事止正德十三年。正文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志七门, 无细目。“艺文”则附见诸门各条之下。全志文简事賅。如田赋志对田赋、人口、商税、物价、物产皆有详记。官师志善恶并书,共记五十余人。康氏开文学家修志之始,所载多关国计民生、人心习俗,于当时及后世均有较大影响。此志刻本极多,有正德十四年、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四库全书》、台北《中国方志丛书》等二十余种版本。另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玛星阿刻本附清孙景烈评注。高峰《陕西地方志考略》(《陕西图书馆》1982年创刊号)及向景安《陕西方志考略》(《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于此志均有论述,李之勤《陕西方志提要。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等可资参考。
送李用方之连州
连山称穷僻,水激山愈奇。昔读昌黎文,想像犹依稀。世古风尚存,俗野人未漓。念子客行迈,观风远相期。倘遇区册辈,为我一谢之。
童子礼
《童子礼》,明代屠羲时所撰。 从《礼记·少仪》始,记录儿童举止言行的规条的书很多。屠羲时在前人提出的规条的基础上,总结加工,提出了“检束身心之礼”、“入事父兄、出事师尊痛行之礼”、“书堂肄业之礼”三方面的要求,文字比较浅显,也比较易行。清代注意世风民俗的学者陈弘谋认为此书“不前诸条更为切近,童子所不可一日无者也”。正因为如此,对后来颇有影响。 今天我们审视这些规定,固然有僵化死板的一面,但也有从小就培养文明礼貌的一面。此书中自有可取之处,应进行分析,以区别对待。
宣明方论
十五卷。金刘完素撰。又名《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经类著作。此书约成于大定十二年 (1172)。刘氏此书为对病处方之法,乃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分门别类,较为详实。首二卷为诸证门,刘氏将《素问》中所述煎厥、 薄厥、飧泄、䐜胀、诸痹、心疝等六十一种杂病,对照原文,逐条分析其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制定处方,共整理为六十九方。卷三至卷十五,分别载诸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劳、燥、泄痢、妇人、补养、诸痛、痔漏、疟痢、眼目、小儿、杂病共十七门,载方二百九十二首。全书共载方三百六十一首。每门各有总论,以《素问》为理论根据,阐发运气之理,对证、治、方、药进行论述,补充了 《素问》所记病候缺乏药方之不足,反映了刘氏偏重寒凉、降火益阴为主的治疗大法,对研究《素问》、提高内科杂病的辨证施治水平有重要价值。有明万历十三年(1585)金陵吴氏重刻本、《刘河间伤寒三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
梁溪集
诗文别集。一百八十卷,其中诗二十八卷。宋李纲撰。《宋史》本传言其“文章、歌诗、奏议百馀卷”。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著录《梁谿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直斋书录题解》著录《梁谿集》一百二十卷。由于其各种杂著如《靖康传信录》等,或收或不收,或收多收少,故流传有各种卷帙不同之本。李集最初由纲子秀之编辑,当时只刊表章奏札八十卷,不包括诗、文。赵记之一百七十卷本、陈记之一百二十卷本,皆包括诗、文而言,诗、文部分,当为后人所补辑。此集尚有宋刻残本传世,为南宋宁宗嘉定(1208—1224)时史氏所刊。另有清影宋刊本,《附录》一卷,为年谱、行状、谥议、祠记、祭文、挽词等,刻于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此本犹存宋刻遗意。《四库全书》所收《梁溪集》为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本,包括赋四卷、诗二十八卷、表本诏书二卷、拟制诏四卷、表札奏议六十四卷、札子二卷、状三卷、书二十二卷、启二卷、记二卷、序六卷、赞二卷、颂箴铭辞一卷、论二卷、迂论十卷、杂著六卷、题跋三卷、祭文疏词二卷、碑志五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记》三卷,另附年谱一卷,行状、谥议、祠记、祭文、挽诗、像赞、书跋等五卷。李集流传版本较多,如南宋嘉定时其孙李大有刊印之八十卷本,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邵武县刊印之《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六十九卷、《附录》九卷,明末左光先所刊《李忠定公选集》四十七卷以及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李荣芳之重刊本。又有明刊《李忠定公选集》四十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