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拟古三章
芃芃黍苗,蕴崇孔劳。其考力穑,其子安食。芃芃黍稷,收之自郊。既廪既庾,其子轻抛。卓彼亢宗,泌擢繁伤。岂无微怨,厚德难忘。
斥谬
佛教论著。宋善熹著。一卷。针对当时将《圆觉经》与《华严经》等视为“别教一乘”的倾向,引澄观、宗密、师会等人著作加以驳斥。书中着重指出,“一一圆融”、“主伴无尽”、“性起”等说只是《华严经》所讲,非《圆觉经》所谈。认为说《圆觉经》也讲“三圣圆融”是“极谬”之谈,因为《华严经》所讲的佛是十身卢舍那佛,《圆觉经》所讲的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华严经》是“以普贤为长子”,《圆觉经》则“先举文殊”。又认为宗密并没有把《圆觉经》与《华严经》等视为“别教一乘”。此书主张树立《华严经》的至高地位,并恢复华严“五祖之道”。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慈悲水忏法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之助,殷重忏悔并以三昧水洗疮,疮乃愈。师为启后人忏悔之门,遂作本书。本书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终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众生若依此忏法至诚忏罪,则可消释宿世冤业。此即后世盛传之‘水忏’。
僧房假榻
过尽青山唤渡船,晚窗洗脚卧僧毡。剩偿平日清游愿,更结来生熟睡缘。吞啄渐稀如老鹤,鸣声已断似寒蝉。旁观莫苦嘲痴钝,此妙吾宗秘不传。
真心直说
一卷。高丽僧知讷撰。系阐述‘定慧双修、顿悟渐修’理趣的禅籍。完成于高丽熙宗即位之元年(1205)。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撰者普照国师知讷,以力倡禅教之调和而闻名于时。本书即其由禅教一致的立场,继承唐·圭峰宗密与北宋·永明延寿之说,综合诸派教义而成,是朝鲜禅书中的代表性著作。内容分十五门,即:真心正信、真心异名、真心妙体、真心妙用、真心体用一异、真心在迷、真心息妄、真心四仪、真心所在、真心出死、真心正助、真心功德、真心验功、真心无知、真心所往。分别由经论、祖释及祖录等引出要文,以解明人人本具之佛性与迷妄的根源,显示修证的顺序次第。
鲁山以筠栉见惠侑之以诗因韵为谢
平生羡支离,粟钟薪十束。肩高或踰顶,会撮不谐俗。爬搔既无施,垢腻常所牧。故人相磨砻,芜秽胡不斸。试将千亩春,为制五瑴玉。霜姿削廉刿,风气合清穆。疏疑雪照综,密比生绡幅。纹深发渐稀,技痒心屡覆。虽云渐遭涴,竟使光眩目。可怜中书君,潦倒赐休沐。脱巾谢僚友,领此分祸福。何尝劳念渍,以尔供泰牍。今晨独何幸,偶入鲸仙录。承言受何贶,但愿笑予秃。更欲洒松风,相从竹溪六。
郭恒惠牙刷得雪字
老气棱棱齿如铁,曾咀奸腴喷腥血。倦游十载舌空存,欲挽银河漱芳洁。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騣密。朱唇皓齿娇春风,口脂面药生颜色。琼浆晓漱凝华池,玉麈昼谈洒晴雪。辅车老去长相依,馀论于君安所惜。但当置我近清流,莫遣孙郎空漱石。
译经光梵大师
汉梦通西域,逍遥广旧园。竺乾方演教,金粟岂忘言。砚滴寒蟾吐,台香瑞兽喷。挥毫花满裓,隐几雪盈门。大士清歌发,南宗密印存。纵横十二部,慧日破重昏。
题默轩
李君诵兵法,辨若悬河流。时平弃不用,胸中郁奇谋。三年莲勺卤,一室藏深幽。默翁笑自谓,晏坐无馀求。不言非真默,但与木石俦。说默默时说,吾闻诸前修。君看古宗密,妙义难为酬。及谈不二门,则卷机锋收。我以辨自喜,穷思戒摩兜。君宜尚勉旃,负杖从吾游。
华严发菩提心章
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分四部分:(1)“发心”,依据《大乘起信论》解释“发菩提心”;(2)“简教”,论证修行是否要依赖经教,主张“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3)“显过”;(4)“表德”。第三、四部分主要论述“色”与“空”的关系。其中“表德”列有五门: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四、色空章十门止观;五、理事圆融义。而前三观是《华严法界观》的全文,故澄观、宗密均认为是唐杜顺撰。书首《凡例》则说为法藏《华严三昧观》的异名。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华严法界玄镜
凡二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法界观玄镜、法界玄镜、玄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为华严宗初祖杜顺所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本书作于华严大疏之后。书名玄镜,系根据‘一镜摄九镜’之譬喻而来。内容系就杜顺所说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法界三观,而述说四法界,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总具四种之理。又主张十玄门系出自周遍含容观之十门等。宗密之注华严法界观门即承本书而作之简要注释,而华严法界观门之广为流布,可谓深受此二书之影响。
大乘起信论疏
凡二卷。新罗元晓撰。又称海东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解释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为起信论三疏之一。略立三门:(一)标宗体,谓大乘起信论乃大小乘一切众典之精髓。(二)释题名,援引虚空藏经、阿毗达磨杂集论等之文,而阐述‘大乘’之诸义。(三)依文显义,即逐文注解起信论,以彰显论中之深旨。本书论旨明晰,文义畅快,故多为法藏之义记、太贤之内义略探记、见登之同异略集、宗密之注疏等所引用。
四十二章经疏
佛典注疏。宋真宗撰。一卷。是《四十二章经》的注释书。书前有宋程辉撰《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元溥光撰《四十二章经序》及宋真宗撰《注四十二章经序》。书后附唐宗密撰《题焚经台诗》。疏文先举经文,后逐段予以注释。此书见载于明《嘉兴藏》及《频伽藏》,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亦载。
佛说盂兰盆经
梵名Ullambana -su^tra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依本经之说所行之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即强调本经特具孝子报恩之思想,与调和中国人伦与佛教间关系之性质。本经之同本异译经为报恩奉盆经,译者不详,又称报像功德经。又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述之大盆净土经,或亦为异本。此外,历代三宝纪卷六、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九、开元释教录卷二等皆载本经之译者为西晋竺法护;然或谓本经为伪作,指其内容与翻传等无不有待商榷,出三藏记集卷四即记载本经译者不详。盖‘倒悬之苦’印度自古即信之,未可遽断本经为伪;若自经文揣摩,并与异本相较,则经文中可能有若干释者所附加之语句。本经之注疏颇多,较著者有吉藏之盂兰盆经疏一卷、慧净之盂兰盆经赞述一卷、宗密之盂兰盆经疏二卷、智旭之盂兰盆经新疏一卷、元奇之盂兰盆经略疏一卷、高辨之盂兰盆经总释一卷等,计六十余种。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
亦称《华严经行愿品疏》、《普贤行愿品疏》、《贞元华严经疏》、《行愿品疏》等。佛典注疏。唐澄观著。十卷。是对“四十华严”的疏解。唐贞元十四年(798)澄观协助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即奉敕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此疏。全书分十门:(1)教起因缘;(2)教门权实;(3)所诠义理;(4)辩证所宗;(5)修证深浅;(6)彰教体性;(7)部类品会;(8)流传感通;(9)释经名题;(10)随文解释。释义中对“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均没有的“普贤菩萨十大愿文”,特别予以强调和详细解释,提出了“极乐不离华藏,弥勒即本师”的主张。注释书有唐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全一卷。略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唐代佛陀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凡十二章,系佛为文殊师利等十二菩萨说大圆觉之妙理。关于本经之翻译,见开元释教录卷九(大五五·五六五上):‘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等主张雷同。为禅宗常用经典。近代或疑为汉人撰述。盖本经内容所说,多处与首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相同,而首楞严经自古已被疑为伪经,大乘起信论亦被疑为我国撰述者,故本经亦被推断为唐初时之伪撰。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宗密之圆觉经大疏三卷、惟悫之圆觉经疏三卷、宋孝宗之御注二卷、行霆之类解八卷、智聪之心镜六卷等。
南宗抉秘
画学论著。清华琳著。一卷,凡三十则。专论南宗写山水方法。提出“南宗之用笔,似柔非柔,不刚而刚,所谓绵里针是也”的观点。又论用笔、用墨及论三远法,皆从作者亲身的审美体验中提出,强调以“推”为法:“盖有推法焉,局架独耸,虽无泉而已具自高之势;层次加密,虽无云而已有可深之势;低褊其形,虽无烟而已成必平之势。”指出以神表现中国山水三远法,反对以堆叠为推,以穿斫为推。要求“似离而合”的审美原则,“疏密其笔,浓淡其墨,上下四傍,晦明借映,以阴可以推阳,以阳亦可以推阴。直观之如決流之推波,睨视之如行云之推月。”说明以笔墨阴阳表现高、深、平三种境界。是书约作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画论丛刊》和《中国画论类编》据《屏庐丛刻》本收录。
次韵宪副弟元日志喜人日写怀之作 其二
流佣无处觅宗襟,何意春云又作阴。把酒未消今日闷,读书曾见古人心。望悬北斗虚回柄,责在群公合受箴。赖有庭梅为伴久,愁来犹得对花吟。
法曲献仙音 经旧游处
窥影方塘,觅踪香阁,记得青春朝暮。痴燕曾邀,病莺犹识,垂杨尚描眉妩。忆二十年前事,依依耿无语。黯延伫,奈重来、草痕如梦,消几许、三月绿阴风雨。曲折小红楼,认依然、东角门路。片片残花,换伤春、伤别情绪。怅莓苔满壁,肯问碧纱题句?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二十六
大道忘情绝去留,天伦何处觅踪由。七星利剑当锋按,八臂那吒辊绣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