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是宫本武藏,是一本既为剑法,也为兵法的一本著作。宽永二十年(1643)十月,武藏隐居灵岩洞开始执笔写作-五轮书。正保二年,将五轮书传给寺尾孙之丞胜信,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二十五个条传给寺尾求马助信行,以后就离开这个世界。五轮书分为土、水、火、风、空五卷。土之卷主要说全书的概览,以工匠、农夫、商人、武人作比喻,说明士、农、工、商的活动情况其实都是殊途同归,有迹可寻的。水之卷主要说明二天一流派。以水为范本,则心灵也拥有水的特质。水的形状能随著容器的形体,或方或圆,小如雨滴大如汪洋。火之卷所记载的是战斗与胜负的事。以火之卷来谈战争,是因火可大可小,火的威势惊人。风之卷是记载当世中其他的兵法与其他各家流派。在汉字里,“风”即“风格”。空之卷讲述关于进入自然而然的真实之道的事情。即使领悟了道理,也不能被道理所束缚。
唐宋诗醇
唐宋诗总集。四十七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敕编。高宗性好诗文,常与沈德潜等谈论诗文,曾于乾隆三年(1738)编定《唐宋文醇》。后有感于“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有文醇不可无诗醇”,因选唐宋诗成就突出者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家,“以见二代盛衰之大凡,示千秋风雅之正则”。此书认为,李杜一时瑜、亮,千古稀有;乐天平易,最近乎情;奇创而不诡乎理者,莫过昌黎;录此四集,足以观有唐一代之诗。而宋诗不足以匹唐,仅选两集,因山谷多生涩,而选苏诗以示北宋诗坛之功;录放翁诗以见南渡以后诗之大成。谓六家为唐宋诗中之醇醪实不为过。全书有太白八卷,少陵十卷,乐天八卷,昌黎五卷,东坡十卷,放翁六卷。未作笺注,然每诗后皆有评点语,有引前贤之评,亦有时人所评,均极精炼中意,于理解体味诗作皆有点化作用。此书流传很广,多用于家塾学习之课本,故版本颇多。有乾隆十六年武英殿刻本(《四库全书》据以著录),此为初刊,台湾大学有藏。乾隆二十五年内府又刻有四色套印本,圈点品评则更为显目,台湾故宫博物院有藏。后世多次重刊,有乾隆二十五年书业堂重刻本,光绪七年(1881)浙江谭钟麟重刊本和江苏局本,等等。
彊村老人评词
词论。清朱祖谋(孝臧)(1857—1931)撰。一卷。祖谋有《彊村丛书》已著录。此编由今人龙榆生辑成,收朱民词评三则,附录近人与朱祖谋论词书四札。“词评”介绍朱氏评吴文英词、贺铸词及并世词人陈述叔(洵)词之语。此集所附书札,虽寥寥短幅,可见修学之猛、索古之精。朱祖谋为一代词学大师,惟论词最为谨慎,未曾率意下笔,其门人龙榆生仅辑出词评三则,即对吴文英词评语十一字、贺铸词评语二条和评陈洵《海绡词》三条。另有附录“近人与朱祖谋论词札”,包括“彊村老人与夏承焘书”五通、“严幾道先生与朱彊村书”三通等。
小山词
又名《乐府补亡》。词别集。北宋晏几道撰。一卷。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晏殊第七子。虽生名门,家父显赫,而仕途不坦,仅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碧鸡漫志》卷二载:晏叔原歌词,初号《乐府补亡》,有黄庭坚及几道自序。从自序看,此集为几道手编,并呈送范纯正(范仲淹之子)阅过。今传本收词二百五十五首。多为小令,可见小令创作艺术在小晏之手有一大提高。词集为晏几道自己编定,集前有自序。现有晏端书所刊晏氏家刻本,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家词·小山词》刊本,朱孝藏《彊村丛书》本等,以朱本最为完备。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7子,世称晏小山或小晏。曾任颖昌府许田镇监官。政治上一直不得意,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本集共收晏几道词256首。以写男女悲欢离合为主,感情真挚,哀怨动人。
西游录注
地理文献考证。元耶律楚材撰,清李文田注。一卷。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楚材扈从西行五、六万里,留西域六、七年。以所见闻著《西游录》。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曾节录其纪程部分。文田有《朔方备乘札记》已著录。原文并注约一万字。对书中所记楚材于元太祖十三年春三月,出云中、抵天山(阴山)、涉大碛、踰沙漠、达和林(哈尔和林)以及西行过金山(阿尔泰山)所见,回鹘城、唐碑、瀚海、不剌城、阿里马城、芭榄城等地山川、道路、物产、民俗等均一一注释。对研究《西游录》内容,和十三世纪我国新疆、蒙古高原和中亚等地交通、物产、城镇分布、风土民情有重要参考价值。有《灵鹣阁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江汉丛谈
地理杂志。明陈士元撰。二卷。士元字心叔,湖广应城(今属湖北)人。嘉靖进士。历官无考。著有《易象钩解》。该书以楚地故实,用问答形式,编辑成书。凡一万七千余字。卷一分风后、舜陵、舜妃、宛委、息壤、玄夷、九井等十条。卷二载子文、孟宗、三楚、竹王、槃瓠等十条,总计二十条。有《艺海珠尘》本、 《湖北丛书》本等,又《续说郛》本为一卷。卷首自序称:此书乃年老家居时,“有公安友生成仁卿奉檄校楚志,道经应城,造余环碧园,讯楚中古昔奇事,……余乃据所讯,漫答之,侍童录为二卷,题曰‘江汉丛谈’”。可知此书为集楚地故实众说异同者,加以疏通证明的笔记资料。
四书释地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正其失。初作《四书释地》一卷,共五十七条;又作《四书释地续》十七卷,释地兼及人物,共八十条;又作《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因地理人名而及训诂典制,共一百六十二条;又解释经义得一百二十二条,称《四书释地三续》,计三卷。四书合为一书,总称《四书释地》。全书计释地一百五十五条,人物六十三条,训诂典制二百零三条,专疏名物考据;至于义理,则宗归朱熹,未有异议。阎氏精于考证,言必有据,旁参互证,融会贯通。补其缺失者,有樊廷枚《四书释地补》四卷,宋翔风《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有学海堂刊本传世,收入《清经解》,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
西使记
西域游记。元刘郁撰。一卷。郁,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蒙古宪宗二年(1252),蒙哥派六弟旭烈兀西征波斯(伊朗),八年攻下报达国(伊拉克巴格达),擒其王并遣使献捷。九年,蒙哥派常德西使见旭烈兀。正月自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行经阿尔泰山进入新疆西北部,又西行经西亚地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一直到达阿拉伯半岛麦地那。是书记此行沿途见闻,约二千余字。对所经过的西亚各国地理山川、湖泊、气候、城镇、关隘、动植物、矿产、土特产、货币、医药、建筑、民族、风土人情等均有记载。又据所闻记密乞儿(埃及)、富浪(法国)等国情况。为研究东西交通史重要资料。有些记载与《元史》等颇多吻合。原书无传本,后自明刻《秋涧大全集》卷九十四《玉堂嘉话》中录出,始有传本。有《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等多种版本。近人丁谦撰有《西使记考证》,收入《浙江图书馆丛书》;王国维有《西使记校录》,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可资研读。
岭南风物记
两广风物志。1卷。清吴绮撰。绮字园次,号丰南,一号听翁,又号红豆词人。江苏江都人。顺治拔贡,官湖州知府。著有《林蕙堂集》和《宋金元诗选》。是书约成于顺治康熙间。八千七百余字。内容记述两广含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石、草木花竹、鸟、兽、虫、麟介、布、香、酒、蔬谷、杂事等,共101条(其中有7条为清宋俊所补)。依次叙述气候二条,石十条,草木花竹六十条,鸟十七条,兽五条,酒二条,蔬谷四条,末十五条为杂事。清“四库馆”臣对此书评价颇高,认为它可与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相仲伯。
北户录
地理杂志。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三卷。公路仕历不见史传。约咸通十二年(871)从茂名归南海。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是书为作者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哀乐等而作。以《史记·秦本纪》 “南尽北户”,即开北户以向日名书。约二万字。卷一所记通犀、孔雀、鹧鸪、鹦鹉、绯猴、蚺虵牙、红虵、水鱼等陆水动物及飞禽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捕捉饲养方法、用途等;卷二载蚊扇、鹅毛被、红虾盃、鸡毛笔、红盐等用物、食品;卷三记岭南无核荔枝、变柑、山桔子、山胡桃、白杨梅及越王竹、指甲花等花卉竹木。对研究我国唐代岭外地区生物资源、地理环境及人们生活习俗、食品结构等颇有意义。有《古今说海》、《学海类编》、 《丛书集成》、 《四库全书》各本。
学射录
二卷。清李塨撰。此书卷一为《射法》。首有一段文字述撰作之缘由,大略言射为六艺之一,昔郭子坚任桐乡,曾开雕《射法》一帙,其为序之,而辞义未尽善。某日忽有一叟至,自言学道深山,技击皆精。夜半解衣击剑,因传射法,天明而去,不知所之。录而为之注,遂有此书云云,与圯上老人授张子房兵法同出一辙,不足凭信,似为李氏杜撰。所谓“射法”,惟二条总纲,一曰“身端体直、用力和平,拈弓得法,架箭从容,前推后走,弓满式成。”二曰:“神矢于的,矢命于心,精注气敛,内运外坚,前固后撒,收弓舒闲。”李氏引经据典,长篇大言为之详说,演成一卷。卷二为《射经》,引《礼记·射义》“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案今本《礼记》“周旋”作“周还”)一段文字冠首,云“此三代射艺之遗文也。”次引《孟子》、《周礼·保氏》、《周礼·考工记·弓人》等为纲,下引诸家说,为之引伸发挥而已。二卷体例大略相近。此书《畿辅丛书》、《颜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均有收录。
蜩笑偶言
一卷。明郑瑗撰。此书共一卷,二十六条,约二千字,内容多论古之语,间或也有考证。有些内容殊为儗不于伦,如:“盗跖以孔子为伪,苏轼以程颐为奸,李傕以董卓为忠,田承嗣以安史为圣。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古有之矣。跖傕承嗣不足道,而轼亦为之君子之不仁,悲夫。”又如“叔孙通为秦二世博士,以巧言面谀见赏,而卒为汉儒宗;孔颖达为王世充博士,以草仪禅代见亲,而卒为唐儒宗,皆所谓小人儒宗,而世儒也焉。此二代之所以无真儒也。”等等。远不及其所作《井观琐言》。此书版本很多,先后被收入《广百川学海》丙集、《百陵学山》、《宝颜堂秘笈》 (明万历本、民国石印本) 续集、《说郛续卷十七》、《学海类编》 (清道光本、影印道光本)子类、《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百陵学山》 之中。
卮林
十卷。补遗 一卷。明周婴撰。周婴,此书共十卷,又补遗一卷,广征博引,纠正群书及其注疏的讹误,共四十家。每条以两字标目,系以作书人的姓氏。如“格鲍”是纠正鲍彪的《国策注》,“驳鱼”是驳鱼豢的《魏略》。其体例类似孔丛子的《洁墨》以及王充的《刺孟》。书名《卮林》,取《庄子》“卮言日出”之意。其所刊正,有据者居多,是为有本之学,并非草率著书。此引一、二条以为证,如:“原谢”知星条云:“《五杂俎·天部》引习凿齿谓星人曰: ‘君尝闻千知星宿有不覆之义乎?凡占星者皆于中天野外窥之,故云不覆。原曰: 知星宿,衣不覆,古之遗谚也。晋阮侃宅无吉凶,摄生论引之。谓术弥精而穷益甚也。是以桓宣武以绢一疋为戏。在杭不悟晋书有字为衣字之讹,遂至燕说矣。”又“奔牛”条云:“《五杂俎》云: ‘丹阳有奔牛坝,相传梁武帝时,有人于石城掘得一僧,瞑目坐土中,奏于帝,帝问志公。公曰:此入定耳,令人于旁击磬,则出定矣。帝命试之,果开目。问之,不答。志公乃说其前事,僧一视志即起,南向奔去。帝遣人逐之,至此地,化为牛,因名。近时樵阳子亦类此。’ 原曰: 按《南齐书》,全景文与沈休之出都,到奔牛埭,有人相之,曰:君等皆方伯也。景文、孝建初以功封汉水侯。《宋书》曰:孔觊反,会稽太守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至奔牛,筑垒自固。又元凶弑立,世祖入讨,遣顾彬之、刘季之合势,与劭将华钦庾导相于曲阿之奔牛塘,路甚狭,军人多赍篮屐,于菰葑中夹射之,钦等大败。据此,则奔牛之名,宋、齐前已有,云梁僧化,谬也。”如此旁征博引加以考证,令人信服。王士祯《池北偶谈》认为其“辨石尤风”一条及“解古乐府赐字义”一条、“君苗无姓”一条,高似孙误引金楼子一条尚可称信,但其诠钟一条,则不足辨。此书有《湖海楼丛书》本、明刊本、明崇祯间刻本、王宗炎手校旧钞本、《四库全书》本以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石经考异
二卷,清杭世骏著。此书有见于顾炎武《石经考》采摭未备,辨正未明,而纠讹补缺所著。上卷标十五目:①延熹石经;②书碑姓氏;③书丹不止蔡邕;④三字一字;⑤正始石经非邯郸淳书;⑥魏文帝《典论》;⑦汉魏碑目;⑧《隋书、经籍志》正误;⑨鸿都学非太学;⑩魏太武无刻石经事;(11)顾考脱落北齐二条;(12)《唐书·艺文志》载“石经”与《隋志》不同;(13)唐石台《孝经》;(14)唐石经;(15)张参《五经文字》。下卷标目为三:①蜀石经;②宋开封石经;③宋高宗御书石经。书前列有厉鹗、全祖望、符元嘉三人的序,对其书多高度评价;又引何休《公羊传注》证汉石经为一字石经;引孔颖达《左传疏》称魏石经为三字石经;引《魏略》、《隋志》、《晋书》证邯郸淳有功于石经;引《魏书·崔浩传》和《高允传》证魏太武时未尝无立经事,与杭世骏书相发明。但书中亦偶有疏漏,可与顾炎武、万斯同之书相参证。今存《四库全书》。
兼明书
五卷。唐五代时邱光庭 (生卒年不详)撰。邱光庭乌程 (今浙江吴兴)人,曾官至太学博士,与著名诗人罗隐交往密切。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兼明书》共十二卷。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今本五卷,可能为后人所更定。首卷为诸书二十二条;次卷为 《周易》五条,《尚书》四条,《毛诗》十三条;三卷为 《春秋》十条,《礼记》五条,《论语》十三条,《孝经》二条,《尔雅》二条;四卷为 《文选》二十二条;最后为杂说十八条,字书十二条。该书虽有许多文字脱字之处,但邱光庭引典辨驳,具有条理。所记社稷诸条,“多得礼意”。驳五臣《文选注》诸条,亦皆精核。其谓《春秋》之例,“有褒而书者,有贬而书者,有讥而书者,有非褒非贬非讥国之大事法合书者”,具有卓识。在唐人考证著作中,可与颜师古《匡谬正俗》相媲美。现存的主要版本有:秘笈本,谈生堂余苑本,真意堂活字本,《说郛》本,天一阁抄本,日本文政十二年翻刻璜川吴氏本、《四库全书》 本等。
本事诗
唐孟棨撰。此书兼有笔记诗话体裁。它是记叙唐代诗人佚事之作。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征异、征咎、嘲戏七类。自序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论诗主缘情说。专叙唐代诗人写作某些作品的事迹本末(仅有二条记六朝诗作)。成书于光启二年(886)。唐代诗人轶事,赖以保存,颇注重真实性。《新唐书·艺文志》总集类著录“孟启《本事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同。他书引作者名为“孟棨”。现存版本甚多,主要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逸史》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即据此排印)等。
洞天清录
又称《洞天清禄集》。一卷。宋赵希鹄(生卒年不详)撰。赵希鹄,开封(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宋史·世系表》可知其为宋太祖赵匡胤后人。此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分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二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审。如谓刁斗乃行军炊具,今世所见古刁斗乃王莽威斗之类,为厌胜家所用;又谓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皆古人以贮油点灯,今人误以为水滴等,援引考据,皆为确凿。《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书为“赏鉴家之指南”,其言不虚。明朝宁献王朱权甚重其书,曾为刊版于江西。今传《格致丛书》、《唐宋丛书》、《奚囊广要》、宛委山堂《说郛》、《四库全书》本作 《洞天清录》一卷,《读画斋丛书》、《海山仙馆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美术丛书》、商务印书馆《说郛》作 《洞天清录集》一卷。
癸巳论语解
亦称“南轩先生论语解”。南宋张栻撰。十卷。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年),是年岁在癸巳,故名。此书在写作过程中,曾与朱熹往复商讨。考《朱子大全》集中备载与栻商订此书多至一百一十八条,又订其误字二条。张栻改正者仅二十三条,余则悉仍旧稿。学术论辩,相互开益,不必以朱子为是以栻为病,何况有始异而终同者。全书按《鲁论》编次,每卷解两章。重在讲义理,贵在诠解孔子“仁”的思想。如解“人不知而不愠”时,曰:“盖为仁在己,岂与乎人之知与不知乎!”解“巧言令色鲜矣仁”,曰“此所谓巧言令色欲以悦人之观听者,其心如之何?故为鲜矣仁。若夫君子之修身谨于言辞容色之间,乃所以体当在己之实事,是求仁之要也”。书中多处援引程子之言来阐发其理学思想。如引程子“四箴”来解“克己复礼”。并认为“学者果欲从事于圣门,则可不以颜子为准的哉”!解“樊迟问仁”,谓“仁者视万物犹一体,而况人与我同类乎!故仁者必爱人。而其所以爱人者,乃仁之所存也”。此论与程颢思想如出一辙。虽其中杂有维护封建礼教,主张安贫乐道的诠解,但不失为一本具有自己思想特色的诠解《论语》的著作。有《四库全书》、《丛书集成》本。
婴童百问
儿科著作。10卷。明·鲁伯嗣学著。刊于1542年。其内容卷一载初生儿护养、小儿脉法、变蒸、脐风、五脏病证;卷二载抽搐、急慢惊风、惊痫;卷三载五硬、五软、夜啼证; 卷四载胎疾、解颅及五官科诸病; 卷五载五迟、腹胀、腹痛和积滞证;卷六载伤寒及喘嗽等;卷七载霍乱、吐泻、痢证;卷八为脱肛、痔证及溲闭、便闭和疳证;卷九为虚证、蚘虫、疝气等;卷十为疟疾及痈、疽等外科证。每一证均以问题形式提出,然后详述之。每问必究其病源,每证必详其治疗,因病处方投药,剂量、服法、临症加减,均其详备,共计百问,八百二十八方。且鲁氏能参会众说,自成一家,取材审慎,表明了鲁氏在儿科证治方面的造诣。是书初为郭定所藏,后其子坤刊刻于陕西蓝田,始得流传,复由吏部尚书许赞献于当朝,得王肯堂、熊宗立氏校定,流传乃广。王肯堂评曰:“故其为书,论辨详审,制合精当,……病无遗载,方有余奇,开卷昭然,矇是发矣”。建国后有排印本。
研经言
医论。清末莫枚士撰。四卷。枚士字文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原致力于古代经学,精于训诂,后转习岐黄之术。著有《神农本草经校注》、《经方例释》等,以考证、释经、训诂为长。是书亦为解经之作,成于同治十年(1871)。卷一载原因、原荣卫、原易、伤寒湿热诊治论、论河间说伤寒之误等论三十四篇。卷二载学医、诊诀说、内经热病说、七传辨误说等三十八篇。卷三载伏冲解、中风伤寒解、秋伤于湿解、伤寒论六经解等论三十八篇。卷四载素问平人气象缺文辨、仲景法非北学辨、金匮非论杂病书辨等论二十九篇。全书共载医论百三十九篇。以论、说、解、辨等体裁发明经旨,并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辨证施治、论方析药等内容。所论剖析或阐释医经经文,论述或发明古奥医理,订正谬误,并对乖僻字词正音释义。为莫氏研究《内经》等古典医籍之论文集。颇多作者见解。对于研究古代经典著作颇有参考价值。有光绪五年(1879)月河莫氏初刊本,一九一六年绍兴医学报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