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考
书学论者。八卷。元盛熙明撰。揭傒斯序言其成书于至顺二年(1331年)。盛熙明,生卒无考。龟兹人,家移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清修谨饬,笃学多才,工于翰墨,通六国书。曾经游历四明(浙东),补《陀落迦山考》,有诗云“沦州到处即为家”。该书前有虞集、揭傒斯、欧阳玄序,后有朱彝尊跋。八卷皆有二、三子目。卷一“书谱”,中设“集评”、“辨古”二子目,“集评”辑前人评论唐以前书家二百四十六人;“辨古”则摘录书评并举列古代法书碑帖,辨证其真伪优劣。卷二“字源”,分“梵音”、“华文”二子目,“梵音”下列“梵书”十六声三十四母,“蒙古书”四十二母等,与法书无关;“华文”下摘录许慎《说文》序及张怀瓘《书断》。卷三“笔法”,分“操执”、“挥运”二子目,也都是抄摘已成之文,较它卷更为芜杂,又多采有伪籍。卷四“图诀”,分“图诀”、“偏旁”二子目。卷五“形势”,分“布置”、“肥瘠”二子目。卷六“风神”,分“性情”、“迟速”、“方圆”三子目。卷七“工用”,分“宗学”、“临摹”、“丹墨”三子目。以上四卷也都采录已成之说,不枝不蔓,颇见剪裁。卷八“附录”,分“印章”、“押署跋尾”二子目。由上可见,全书多摘录前人言论而成,但书中也时有议论,较为可观,如云“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富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起逸,是非高明之资孰使然邪?”故朱彝尊称“其文约,其旨该。”有曹栋亭刊本,《十万卷楼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一個征服不了的人
凱勒小姐的「生活自述」在這個時候問世是頗適當的。她的卓越的成就都已完成,不論將來她還有什麽作爲,那也不過是在那目前使她赢得盛名的成功上稍許再添上幾分而已。 這種成功是剛剛才嵐到乎的,因爲從她最近兩年來在雷德克利夫女子學院所表現的工作上,我們可以證明她可以任意使她的教育延續下去,一如在健全的條件下求學。凱勒小姐本人 也許有過什麽疑慮,現在大可以放心了。
衡曲麈谭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意事项。在“作家偶评”里,他对明散曲和传奇作家的成就和风格分别进行了评说,其中不乏高论。如其论汤显祖《牡丹亭》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可谓独具只眼。在“曲谱辨”里,他提出“专在平仄间究心,乃学之而陋焉者”。亦可谓高见。《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集》卷首,有明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又有《读曲丛刊》、《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将《衡曲麈谭》点校辑入第4册。
古城集
诗文集。明张吉(1451-1518)撰。六卷,补遗一卷。吉字克修,号翼斋、默庵、怡窝,晚自号古城,余干(今属江西)人。成化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学诸经及宋儒,以陆象山为正宗。有《陆学订疑》。是集约十一万字,卷首有《御题张吉古城集》。正文含疏、书、序等四卷,诗二卷,补遗一卷。此集第二卷即《陆学订疑》,为其宗陆学之代表作,以笃实着称。其诗文则以平正通达见长。《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吉“兢兢守先民矩矱。高明不及王守仁,而笃实则胜之。才雄学富不及李梦阳、何景明,而平正通达则胜之。”又谓“以刚正之气发为文章,固不与雕章绘句同日而论矣。”有《四库全书》本。
群书考索
又名《山堂考索》。类书。本书前集66卷、后集65卷、续集56卷、别集25卷,4集共分50门。前集为六经、诸子、诸经、诸子百家、韵学、字学、诸史、圣翰、文章、礼乐、礼器、律吕、历数、天文、地理15门; 后集为官制、官、士、兵、民(风俗田制)、财、赋税、财用、刑9门; 续集为经籍、诸史、文章、翰墨、律历、五行、礼乐、封建、官制、兵制、财用、舆地、君道臣道、圣贤15门; 别集为图书、经籍、诸史、礼乐、历、人臣、士、财用、兵、夷狄、边防11门。门下分类,类下又分条目。本书虽各集所分门、类、目互有出入,体例前后也不一致,但收集的资料很丰富,考据亦有心得,详于典章制度和文史经籍,尤重时政。有宋刻本; 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刊小字巾箱本; 明正德三年(1508年)建阳刘洪慎独斋刊本。
三传折诸
四十四卷。张尚瑗(生卒不详)撰。张尚瑗字宏蘧,又字损持,吴江(今属江苏)人,清代经学家。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兴国知县。张尚瑗曾师从朱鹤龄,治《春秋》经传之学。朱氏曾作《读左日钞》,张氏仿其师作《三传随笔》,积累日久,卷帙逐伙,乃重新编纂而成此书。“折诸”之名是取扬雄“群言淆乱折诸圣”之语。此书计《左传》三十卷,《公羊》、《穀梁》各七卷,可知其用力于《左传》尤勤。其《自序》谓:“读古人书当出己裁,而经学必以传疏为依据”,又云:扬雄“又曰:‘众言淆乱折诸圣’。欧阳氏谓:‘经简而直,传新而奇,学者乐闻而易惑’。愚以为乐闻新奇然后可以折诸简直,其新奇也,盖其所以为简直也。”此盖为其书之大旨。其书卷首两篇为通论性质,有先生评说、郊禘考、五岳考、涂山会诸侯考、左丘明时代考、五霸辨、四凶议、论左传书、成周地形、鲁地形、楚地形、宋卫地形、陈蔡曹地形、郑地形、吴越地形,总论列国地形、河、江、关、春秋列国论、春秋列国党仇分合、姬姓之国、鲁异诸国、王室之卑、晋楚更霸、秦晋姻雠、陈蔡亡于楚、齐争国始末、宋卫叛臣、季氏专鲁、三家纂晋、赤狄白狄、三传经文互异、三传立例互异、类事类语、地名同、地名与国名同、名谥同、名姓世表、人名同、同姓名录诸篇,大多为张氏所撰,间亦有采前人所论着者,此为其书之精华所在,其书之特点是取材宏富,但其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亦失之芜杂。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一年,现存乾隆刻本,另清敬足斋刻其中《穀梁折诸》六卷。
读易纪闻
六卷,明张献翼著。《江南通志·文苑传》称:“献翼好《易》,十年中笺注凡三易。”其书不载经文,逐节拈说,如劄记之体。此书以读书札记之体解说《易》旨,大致阐发“义理”之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平正通达,笃实不支,祧庄、老之元(玄)虚,阐程、朱之义理,凡吉凶、悔吝、进退、存亡,足为人事之鉴者,多所发明,得得圣人示戒之旨。
宝山县续志 附再续志
《宝山县续志 附新志备稿,再续志》[明国]张允高、钱淦、吴葭 著,民国十年铅印本 宝山县,现为上海市宝山区。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此山早在万历十年(1582年)坍没于海,但其名仍沿用至今。 宝山,原属江苏省,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嘉定县分出,建为宝山县。民国17年,闸北市(与上海县共管)和江湾、殷行、吴淞、彭浦、真如、高桥6个市乡划归上海特别市,境域面积缩小一半。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区沦陷期间,全境划归上海市,蕴藻浜以北地区为宝山区,浜南分属市中心区和沪北区,长兴归浦东北区。民国17年划出的江湾、殷行、吴淞和大场重归宝山。1960年划出吴淞镇及蕴藻浜以南长江路两侧成立吴淞区,1964年吴淞区并入杨浦区。1980年以后因宝钢建设需要,重新成立吴淞区,城厢镇和吴淞、淞南、庙行、月浦、盛桥等乡一部分归吴淞区。1988年1月,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建制,建立宝山区。 序:二十世紀以降,科學昌明,人羣進化,承學之士,持今人之識,讀古人之書,探賾索隱,以盡演繹歸納之能事。東儒籐田謂自進化論出,而學子益重厯史,誠哉言歟!我國古史,汗牛充棟,然大抵供帝王將相作大事譜,如斯賓塞東家產貓之喩,非不翔實,無關體要。求其提要鈎元,藉以考證一時之政治風俗學術,則千仞石層中得一二殭石而已。其或散見郡邑諸志,要皆體例互異,詳畧失宜,支離而無所指歸,學者憾焉。寶山自勝朝雍正三年分治,垂二百載,修志凡二次,一纂於乾隆十年趙公之任,再纂於光緒八年吳公之任。趙志草剏簡畧,取舍未盡當。吳志刋正補校,據例發義,頗稍稍完善,迄今又四十稔矣。民國五年,省大吏議續修通志,令飭……
蜕岩词
二卷。元张翥 (1287—1368)撰。张翥字仲举,号蜕庵,晋宁 (今属山西临汾) 人。著有《蜕庵集》,本编附载诗集之后而自为卷帙。《宋史》张翥本传称,张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殁后无子,其遗稿不传。传者有乐府律诗仅三卷,可知当时即与诗合为一编。但所说三卷,与所见本不合。诗集前有僧来复序,称:至正二十六年 (1366),僧大杼选刻其遗稿。又有僧宗泐跋,作于明洪武十年 (1377),仍称将刊版以行世。是大杼之编次在至正二十六年 (1366),其刊版则在洪武六年 (1373);而宋濂等修 《元史》则在洪武二年 (1369),未及见此足本。所以,据其别传之本,与诗共称三卷。来复序题《蜕庵诗集》、宗泐跋亦称右潞国张公诗集若干卷,均无一字说及词。然宗泐称大杼取其遗稿归江南,选得九百首; 诗集实收七百六十七首,合以词一百三十三首,乃足九百之数,则其词亦大杼之所编,特传写者或附诗集,或析出别行而已。张翥以一身历元之盛衰,故其诗多忧时伤乱之作,其词乃婉丽风流,有南宋旧格,而其于词学亦几近深境。有《四库全书》本。
仪礼集编
四十卷。清盛世佐撰。世佐字庸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举人。曾任龙里知县。除着有《仪礼集编》外,又订正杨复《仪礼图》。是书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汇集古今说《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断以己意。《浙江遗书总录》称其为十七卷,积帙共二千余翻。为卷仅十七者,按经篇数分之,不欲于一篇之中横隔也。以为本目录列十七卷,书则实四十卷者,终以卷轴太重不得已而分之。《总录》又称,末附勘正监本《石经》,以补顾炎武、张尔岐之缺,此本亦只有目录而无书。又谓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析诸篇之记分属经文,乃编纂之初,不得不权立此例,以便寻省。可惜卒时大业未完由门人继之,因袭未改,非朱子本意。吴澄亦疑其经、传混淆,为朱子未定之稿。故盛氏是编,经与记都依郑玄旧本,经、记各自独立。其中《士冠》、《士相见》、《丧服》等篇,传写混淆者,则从蔡沈《书经集传》考定“武成”之例,别列改本于后,而不敢移易经文。其持论颇为严谨,于诸家谬论辨正甚详。虽持论时有出入,然颇有考订之功,在近时说礼之家中,可称为根据之学。有嘉庆辛西冯氏刊本十七卷。
画兰行
张公画鹰胜画马,兰竹尤精知者寡。兰师乃是程六无,竹亦仲昭始能写。写成辄乞我题诗,墨花如雨争淋漓。我欲学兰兰不就,馨香难寄所相思。多日湘累音响绝,紫茎绿叶无人说。枝枝画出亦离骚,彷佛潇湘见风雪。兰膏细共露华滴,兰芽乱向春泥茁。稏兰一箭五十花,罗浮生长美人家。花多人疑是蕙草,花少乃是真兰葩。为兰为蕙总芳芬,兰蕙繇来本一身。画手写多休写少,一花即是一幽人。
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娄彦发参政寿诗
青宫册宝盛朝章,玉佩珠旒照日光。储寀久资三善得,生朝相去半旬强。五千馀卷学尤富,一百省年身更康。都省先曾同举酒,贡闱最喜又传觞。易逢皓齿令歌曲,难值严更听警场。庆事鼎来真可卜,祝公黄发相虞唐。
怀贤诗 李兵部
有唐张曲江,盛名何炜晔。请诛安禄山,先觉不见纳。胡雏有反相,其事远相接。贤人何代无,旧史聊可猎。兵部事晋朝,文学中科甲。强臣方跋扈,朝士多恇怯。独持上方剑,愿斩奔鲸鬣。堂堂张彦泽,反势淩阊阖。拜章请显戮,直气不可压。三进叩玉墀,植笏立蓂荚。皇情弥慰抚,清问屡应答。终焉念小恩,曾不顾大业。高吟归去诗,潺湲泪承睫。旋踵即乱华,有同虞不腊。张公领铁马,朝市胡尘合。刺谒甚闲详,辞气殊不慑。虎狼不敢害,加礼为下榻。当年弃謇谔,异代居调燮。相位席不暖,帝泽安可洽。斯人既沦亡,此风亦萧飒。滑稽何足累,大节世已乏。安用学腐儒,矻矻守礼法。
宫词一百首 其七十四
鬼章夜缚下洮城,祝册先朝永裕陵。二圣止戈元有指,未教狡穴尽秋鹰。
观法帖
字学从前小艺林,谁论终古可传心。毛锥刻划龙蛇动,笔阵纵横剑戟森。须省六书兼八法,由来一字值千金。世人不解张颠圣,刚把碑文镇日临。
寿董学士 其二
金章殿下日初移,白玉堂深午漏迟。后进咸宗邹鲁学,满朝皆识帝王师。新承鸠杖颁恩日,正值蟠桃会宴时。圣主只今方倚重,未容归践赤松期。
览古五首 其三
父子具曰圣,相谓为仲尼。独于春秋学,盲心无能稽。僻说竺老滓,苛政斯鞅靡。神天有弗察,大柄斯人尸。典午起九死,众鬼宗魔师。紫宫坐张楚,赤县生刘齐。镠帅岂办□,□阜实召之。至今二百年,遗祸殃蒸黎。
忆昔行寄邓山人因怀王应瑞龙子文
忆昔学书剑,北游赋骊驹。逢君大庾岭,倾盖城南隅。春风三月下章水,看花直过金陵市。金陵风雅盛文儒,汉室西京恐未如。东阁尽闻开相府,布衣不遣待公车。归来抱策南海曲,两举乡书未蒙录。落日羞过醉尉亭,闲云独卧王官谷。躬耕下噀岁全荒,垂钓中洲乐偏足。相逢杯酒日纷纷,四海知心独有君。君今八十吾非少,别后音书那可闻。王生薄宦离家远,涿邑行人未应返。龙子留都复上书,南来不得寄双鱼。梅花岭下空相忆,铁汉楼西横浦驿。时来握手定有期,归鸿为我传消息。
延卿将发濡滞吾家再同次工部草堂韵
去年五六月,张生来上都。盛言粤南帅,谋国方忧虞。借我二三子,难可稽须臾。吾父念儿子,云此不足图。万里耗大官,宁归饭尔粗。尔时客江浦,径反南山隅。久之张公子,再书抵隐居。虽云蹇脩意,缓亟固已殊。皇帝策北方,有德无征诛。戍兵已归食,焉用资吾徒。平时贵与贱,此分难可踰。家食亦无肉,客食亦无鱼。而况骨肉美,离散诚何辜。彼俗虽不聋,我乃吹齐竽。堂堂顾君业,贡之宜天衢。入山岂不邃,一檄乃可呼。顾君发清兴,谓我聊嬉娱。嬉娱固当尔,使我生悲吁。文章代所重,天下倾三吴。乡邦一千载,卓学承苏湖。与子十年力,众芳差不芜。巾车岁来往,数见犹为疏。诚恐数君子,自此分襟裾。岂曰不能待,学亦犹蒲卢。移此问当路,乃觉非所须。城西旧馆舍,草木华村墟。昔弃今颇念,有志为腐儒。万钱鬻句读,何必非壮夫。告君别后意,口渴心肠枯。前后七百言,送君无所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