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题徐渭文画花卉翎毛便面

帘栊水浸刚初夏,夏浅胜春也。数枝白白与红红,飘到一双蛱蝶粉濛濛。愁看刘项兴亡史,且读南华子。漆园栩栩过墙来,笑尔闲花还傍月明开。

汉宫春 送郝元公先生之任宛陵

秋色佳哉,剪绿帆半幅,与雁同飞。船头新旸似雪,津树霏微。后堂丝竹,记频年、屡解谈围。真豪迈,传经刘向,肯言心事终违。此去云山万叠,近天门牛渚,采石蟂矶。今朝临风酾酒,往事都非。江声千尺,推篷望,吟遍斜晖。偏相羡,敬亭山色,朝朝得上君衣。

自题《看剑图》小照二首

劳劳弹铗混江湖,惭愧今吾是故吾。三十九年成底事,不堪自顾此头颅。欲将长剑划天开,出个夷艰济世才。自古英雄千百辈,几人留像在云台。

王梦楼斋中夜话

举世包容久,诸公泛爱多。有怀宜对酒,无地敢悲歌。抗疏钦刘向,轻身耻卞和。凉飙听淅沥,猎猎打枯荷。黄叶愁风雨,青山感岁华。年来贫到骨,久住即成家。奇数真三黜,吟情尚八叉。多君车笠意,深夜笑言哗。

临江仙 题板桥杂记

龙虎销残莺燕老,西风一夜南朝。江南何处不魂销。乌啼红板路,花落白门潮。剩得几株残照流,向人犹逞纤腰。招魂重过石城桥。月明楼十四,不忍更闻箫。

癸未四十述怀八首 其一

壮不加鞭老可知,行年四十竟如斯。韩休卖药人犹识,刘向传经子已迟。誉至莫欣非胜侣,毁来加惕是良师。读书空负平生愿,静闭衡门且待时。

癸未四十述怀八首

壮不加鞭老可知,行年四十竟如斯。韩休卖药人犹识,刘向传经子已迟。誉至莫欣非胜侣,毁来加惕是良师。读书空负平生愿,静闭衡门且待时。犹忆童年志学初,红巾扰攘少宁居。全家奔走风尘里,四壁烧残劫火馀。弟妹无依须觅食,饥寒交迫废攻书。贼氛方静严亲弃,最是穷愁逼岁除。托迹歧黄亦可怜,愧非医国手回天。工夫未及肱三折,方制何能技十全。布袜藤冠屠沽事,青灯黄卷圣贤篇。终朝检点酸辛味,耻被人将小道传。客窗愁对短檠红,起看银河泻碧空。小倚花栏怀旧雨,每惊泥爪羡归鸿。相如赋好曾无益,杜老诗多未厌穷。羽倦飞低还未得,绿槐声里又秋风。自逞疏狂自笑愚,头衔别署号诗臞。岂因世态翻新样,肯为人嘲换故吾。得句不妨呼郑婢,爱才直欲拜萧奴。芙蓉不与春争艳,甘向秋江傲影孤。西郭朝来爽气清,贪看山色策筇行。野怀久有林泉癖,素愿且偿腰脚轻。不共世途争利禄,何妨造物忌荣名。年来酒债诗逋外,惆怅天台与四明。磨墨人翻为墨磨,韶华一掷疾如梭。家贫爱读书常借,身贱论交友不多。下士于今无北海,和歌谁信少东坡。羞将长铗干时贵,一任苍苍待我何。人海波涛日日生,纵无风浪恐舟横。壮心不与年俱进,励志犹惭学未成。自古有才须有福,此身多累为多情。寄形大块同膻蚁,悟到浮生气自平。

祝英台近

月初残,门小掩,看上大堤去。徒御喧阗,行子黯无语。为谁收拾离颜,一腔红泪,待留向、孤衾偷注。马蹄驻,但觉怨慕悲凉,条风过平楚。树上啼鹃,又诉岁华暮。思量只有,人间年年征路。纵有恨,都无蹄处。

金人捧露盘 王文安公墓瓦俑,以宋绍兴八年葬,去今七百六十二年出土

古人坟,今人屋,后人耕。如梦里、此梦谁醒。宋陶留像,凤皇原穴土花腥,同时旧侣,杜鹃啼,翁仲无声。绍兴年,徽猷阁,南渡恨,大官铭。过三朝、重见三荣。问今何世,春山无地种冬青。虫沙万劫,血痕斑、红过鱼灯。

八月六日酒后

小酌村醪忧绪删,苔苍藓碧未嫌顽。醉来不觉嗤刘项,乐处安从證孔颜。耿耿余怀坚自信,滔滔天下苦相关。徒令野兴亲猿鹤,惆怅寒林落照闲。

遍地兵戈战垒屯阎甲斌奉和杨荫乔先生留别榆林士民之作原韵 其二

观察榆林杀气屯,羡君著手便成春。单骑入虏情何壮,百姓衔恩爱若亲。辙已涸鱼经水活,镜堪留象扫烟真。龙山倘与谈兵会,帽落秋风罩网巾。

题桃花源图二首

大国凄凉劫火馀,念家山破恨何如!匹夫亦有兴亡责,忍爱桃花自隐居?桑麻鸡犬自成邻,流水桃花别有春。若使刘项皆遁世,他年何以报强秦?

三年(五首录三) 其二

梁窦当朝宁,嗟君志亦荒。一时无赖贼,尽化夥颐王。硕鼠过三岁,哀鸿遍四方。纵无刘项在,民已欲偕亡。

六州歌头 居庸关长城吊古

陇云辽海,迤逦亘西东。走黄漠,临紫塞,踞层峰,列崇墉。气象谁能似,三千里,开河道,栽杨柳,隋炀帝,失争雄。二世曾无旋踵,看刘项先入关中。问蒙恬何在,霸业遽成空。一炬秦宫。烛天红。又飞狐口,马兰峪,屏畿辅,拱居庸。土木变,急边警,肆妖凶,更尘蒙。青史沉冤事,乘舆返,是谁功。于忠肃,岳忠武,恨终同。未有龙城飞将,应难息羯鼓狼烽。纵重关绝险,只不度春风,还仗和戎。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

东山气象太猛悍,万马骎骎来楚甸。中分不肯割鸿沟,锻砺戈矛期一战。西山折北如西汉,独馀绛灌奔而殿。谁为刘项决雌雄,赖有韩彭力相援。卢沟直下两山合,泯泯暗流通一线。突为瀑布出山口,流沫成轮浪成漩。前逾百步落石瓮,黛蓄膏渟那敢眄。沈沈南去若白虹,为屿为泜互隐现。凿开混沌几千秋,世俗虽见如不见。今人谁有笔如椽,为写佳名传㝢县。人閒佳节重清明,呼儿折简招诸彦。一生能著几两屐,佳处每欲经行遍。山灵著意劝人游,吞吐烟霞生万变。山阿玉女跪焚香,岩畔仙人一笑倩。居者俨若帝王尊,剑佩雍容侍开宴。植者磊落如钜人,聚立广庭议封禅。拱者矫矫如勇夫,执戈夹戺著綦弁。平滩浅濑乍可揭,溪路曲折随峰转。葛屦偏宜苔藓滑,行襟时被蔷薇罥。当面烟岚舞翠蛟,出岫閒云飘素练。群行不复事拘检,眼正明时脚还倦。班荆共坐溪上石,粔籹浊醪具时馔。良辰无奈夕阳催,羽觞正要清歌荐。醒心况复有寒泉,玉池遄返成三咽。三分春色二分休,风外飞花时一片。古人行乐欲及时,半百之年犹掣电。唯有爱山缘未断,梦寐孱颜添健羡。一穷到骨不自治,虚负胸中书万卷。漫向山林老却人,生来不识荆州面。肝胆槎枒须酒浇,顾我非狂亦非狷。纷纷世无真是非,弃置从渠若秋扇。归来新月偃林梢,寂寞衡门掩深院。

鲁大夫秋胡戏妻

元杂剧剧本。简名《秋胡戏妻》。石君宝撰。旦本。秋胡戏妻故事首载汉代刘向的《列女传》。鲁秋胡纳妻5日而宦游,5年始归。未至其家,见路旁有美妇人采桑而悦之。始以言挑之,继以金诱之。女未为所动。至家,乃知为其妻。妻污其行,投水而死。《西京杂记》亦有内容大略相同的记载。元杂剧《秋胡戏妻》即据此敷演而成,但故事情节有所改动。秋胡婚后3日就被勾去当兵。其妻罗梅英在家替人缝联补绽,养蚕择茧以供奉婆母。10年后,当地土豪李大户造谣说秋胡已死,并以向罗父讨债相要挟,要娶梅英为妻。罗父屈服而许婚。当李大户前来迎亲时,被梅英“劈头劈脸”地打了一顿,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这门亲事。不久,秋胡因屡立军功,官至中大夫,请假回家省亲,于桑园遇梅英,但因分别日久而不识。秋胡见采桑女貌美,便以言语挑逗,遭到梅英拒绝。继而又金饼引诱,又被抢白一顿。秋胡竟然一不做,二不休,要打死梅英。梅英因呼叫得脱。秋胡至家,梅英发现适才调戏自己的竟是一别10年的丈夫,痛斥了他的丑行,坚决要求拿到一纸休书而离去。时值李大户带“狼仆”前来抢亲,被秋胡的随从拿下送官。最后梅英在婆母的以死相劝下,才认了丈夫。此剧女主人公罗梅英的形象,刻划得相当成功,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劳动妇女。她敢于违抗母亲“顺父母言,呼为大孝”的说教,拒绝和李大户成亲。在遭到秋胡的调戏时,她敢于蔑视权势金钱,使她在元杂剧妇女形象中别具一格。后来的京剧《桑园会》即据此剧改编。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曲选》本。

神农书

旧题上古神农氏撰。《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二十篇,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刘向《别录》疑为李悝或商鞅所说,也不可信。该书已不见《隋书·经籍志》著录。清代马国翰以唐代《开元占经》为主,以 《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刘子新论》为补充,摘录出有关农业的内容,编辑成《神农书》一卷。《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神农》二十篇。班固注:“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可见此书是托神农之名,专讲农耕技术内容的书。唐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

尸子

战国时尸佼作。《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谓尸佼为鲁人。《史记·荀卿列传》“楚有尸子”。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说:“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书已散佚。唐《群书治要》卷36,录有《劝学》等13篇。清汪继培辑有14篇与若干片断,较为完善,但已非原书。其中存有先秦佚说甚多。其学术思想,“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刘向《孙卿子叙录》)。提出“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尸子·公事篇》)的主张。但有兼综、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提出:“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巳皆弇(同掩)于私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尸子·广泽篇》)

金人铭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金文铭》据学者考证,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金文铭》载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云云,《孔子家语。观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很可能就抄自《说苑》。刘向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以光禄大夫之职受诏校经传诸子诗赋,遍览皇室藏书,所著《说苑》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先秦古籍《儒家者言》,许多内容见于《说苑》,足以说明《说苑》之真实可信。道家向来被称为黄老之术,以《金人铭》对照《老子》,亦可知其为《老子》的思想源头。

战国策译析

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行的著作。作者不明。西汉刘向认为是战国末期的游说之士做的,宋代学者认为是纵横家所著,近人罗根泽认为是西汉初期蒯通著。原来的书名很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刘向按国别、依时序重新编订,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得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

1 14 15 16 17 18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