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秋初归田有期喜而成咏因感今怀昔赋成一百五十韵

河山神禹绩,幽冀帝尧都。畿甸三千里,干城百万夫。天戈随所指,地轴待人扶。迹启龙廷远,兵临虎塞孤。群雄归霸主,四杰翊基图。炎绪宾旸谷,寒金抚锻炉。中原方板荡,庶类划昭苏。九壤邦家赋,三农黍稷租。户封登岁版,物贡应时需。漕转河仓腐,烟输甸灶餔。经纶开世室,混合尽寰区。弼亮求耕钓,英贤起贩屠。有桥题墨柱,载道弃关繻。济济皇多士,雍雍国硕儒。师行汤誓训,谟协舜都俞。一德遵神武,多方囿化枢。星辰天北极,文物地东隅。孺子谁堪托,交邻信已渝。祸机生肘腋,剥丧切肌肤。内溃离荆楚,先声震越吴。筑台方拜将,破竹已长驱。谈笑收图籍,轮囷发藏帑。义夫思感激,烈士涕沾濡。旌旆沧溟棹,衣冠岛屿郛。哭秦无复报,蹈海竟何辜。曾记忠臣传,空存内秘厨。始因三统正,巳作万邦孚。重译而来献,脩程不惮劬。建邦强本干,分社列茅蒩。绶冕朝仪集,梯航贡篚输。殿开金幕席,地隐锦氍毹。率土尊元会,灵杓直孟陬。垂旒容穆穆,鸣玉色愉愉。瑞拟龟陈范,祥开象载瑜。凤旂飞黻绘,虎帐插彤玈。昼接初张宴,春城大赐酺。舞行分羽翿,乐奏引笙竽。御酒擎鹦鹉,宫腰蹋鹧鸪。绣帘香喷雾,红袖脸凝酥。宠锡公无诐,皇心爱不姑。从容周典礼,宏远汉规模。勋业诚高矣,文章亦焕乎。堪舆全所畀,开辟古来无。奕世归前烈,丕承仰圣谟。设科仍较艺,献颂竞操觚。第列金张密,恩从卫霍殊。锡符盟劵赤,纳陛戟门朱。优戏时闻鼓,珍庖日荐腴。花娇金屋贮,葧熟翠眉须。擅制由先彻,承谋又故吾。豪胥真首祸,接迹合群谀。豺遘多嚵嚼,蝇营善嗫嚅。程书违尺度,黩货较锱铢。鼎餗顷筐载,宫墙粪土圬。纷纷联组绶,琐琐进葭莩。编户渝名籍,枢兵窜隶奴。赋输年削弱,魑魅暗揶揄。廊庙轻千虑,锄耰起一呼。蚁穿终溃决,蛊食莫支吾。伏莽狺狺犬,鸣祠处处狐。邑荒烟寂历,野战血模糊。国步何颠踬,奸谋敢觊觎。风尘朝漠漠,笳管夜呜呜。烽燧飞燕蓟,冰澌带易滹。楼前朱汗马,城上白头乌。奚啻生疵疠,畴能洗毒痡。赐书从慰藉,哀诏漫于戏。怅望鸿飞阔,追扳骥足驽。射天悲溅血,浮海勇乘桴。迷复行多眚,颠頣口卒瘏。人才今卤莽,世道日榛芜。忆昔丘园贲,怀贤岁月徂。紫微华盖坐,黄道泰阶符。乔岳宗衡岱,深源达泗洙。作人宜棫朴,为政敏蒲卢。国已称多造,时方见大巫。共稽夔乐律,独咏鲁风雩。石室紬书盛,宾筵讲席敷。百年悲宰木,一束奠生刍。子敬家毡在,元成世业俱。六经悬日月,百刻谨朝晡。力学为师古,专门亦授徒。许身期稷禹,忧世慕唐虞。自忝龙门客,人称凤穴雏。让推吴季札,忠拟斗于菟。官政年方盛,成均矩不踰。于焉思继绍,不敢离须臾。粉署青丝直,华堂瑞锦铺。清时叨著作,极力事描摹。述德安能伋,知非窃比蘧。苍茫怀野服,容易接亨衢。清庙资梁栋,微材愧欂栌。立螭簪白笔,冠豸伏青蒲。折槛心常壮,牵裾气不粗。家声幸未坠,朝论转相揄。鱼橐垂腰重,驼章结绶纡。乘舆时警跸,琐闼晓追趋。赐食分羔雉,连茵杂豹貙。上林巢鸑鷟,太液散鸥凫。春色红云岛,寒光白玉壶。暑清长夏簟,露浥冷秋菰。宫树惟栽柳,仙家亦种榆。步陪宗伯履,筵列侍中襦。服礼期无玷,论兵实自迂。承恩辞殿陛,列骑出闉阇。上日群公饯,皇华六辔诹。宣威扬绣节,伐叛赐金鈇。霜气横埤堄,湖光应属镂。由来怀德地,今日不臣诛。否泰机潜伏,乾坤乱已怃。侯王神所赉,僣窃尔何愚。优诏从宽大,伤心献馘俘。辕门存简翰,斥候遣戈殳。小腆原原附,渠魁寸寸刳。临危亲决战,鼓勇誓捐躯。分阃多违命,争权始搆诬。漫遭摇毒虿,岂望报恩珠。谁谓青蝇集,能令白璧污。山昏鹗啄屋,江暗雁衔芦。暂铩扶摇翮,真成局促驹。藩臣隳戎备,野老独惊吁。蔽日来幡帜,长风送舳舻。闭关方吝赏,破的已摧枯。举目郊原窜,传声将相逋。与谁矜阀阅,无复顾妻孥。殷冔怜崩角,豳歌美跋胡。居然鱼漏网,拙甚雉罹罦。戴笠山头杜,持旄海上苏。悽悽冰肺腑,飒飒雪头颅。夔蜀诗千首,嵩阳饭一盂。满盘朝苜蓿,几见岁屠苏。义路成孤往,名缰讵可拘。民情眉可察,羁思口空糊。枕石身长病,餐霞体任臞。秋原伤蔓草,夙志弃桑弧。未筑扬雄宅,犹乘范蠡湖。感时思顾遇,望远意踟蹰。故里荒松菊,良田秀堇荼。舆台夸负乘,衿佩困泥涂。林黑烟藏豹,山空雨笑鼯。仰天瞻大介,无地哭穷途。茅屋寻常梦,梅花八九株。败垣牵薜荔,流水插粳稌。野蔌从人馔,村醪不用沽。春风徐步屧,秋影鉴髭须。麋鹿忘猜隙,渔樵结友于。独招华表鹤,亲钓锦江鲈。溪月明如昨,山花色似姝。经丘通窈窕,寻壑历崎岖。真似陶彭泽,归来足自娱。

秋娘曲京师菊部杜云红善秦声奏技中和园为怨众所排转徙塞外予独因之有漂泊之感为作此曲

九城歌管呕哑喧,一月不踏中和园。秋娘妙曲众弗贵,世间美恶宁足论。春宵深雪对桦烛,沉吟为作秋娘曲。信是无聊亦有涯,漫引秋思入弦轴。浣花有女出津沽,垂髫出上红氍毹。向人妮妮儿女语,清于调舌黄莺雏。四岁能歌弱能舞,穆曹为师幼孤苦。学成肯向泣春风,自有惊人人未许。转徙张垣复上京,渐令燕赵闻其名。时流为纂云红集,翻作梨园断肠声。秦声直继陇西沉,已使龟年泪沾颔。掩抑初如猿狖鸣,倏若微风动葭菼。本来秦声恶激刺,转折抑扬易伤气。敛气四弦断复连,浮云柳絮随天地。当其抗歌方上场,喧啾百鸟孤凤凰。座中有客辄三叹,念奴能勿愁诸郎。绝技谁知天果吝,朝月欢娱暗生叹。回头不采山上蘼,遂至人间有恩怨。蛾眉谣诼渐纷纭,昔日丝桐今日焚。四筵顾曲谁相藉,夜半巾车去五云。是时寒柝摧残腊,旧苑沉沉马馺馺。一客听歌犯雪行,蜡尽弦僵重呜唈。我来宣南垂五年,看花日日相流连。自从南归送诸大,独行不到寒葭前。剩与歌扬日再过,坐使景光疾如驮。今朝忽动羁旅心,谓善歌者无知音。秋娘如此亦飘泊,城南春树将成阴。

读书分年日程

元程端礼撰。凡三卷,《纲领》一卷。程氏有感于时人教育子弟读书时不懂方法、不讲程序、不得要领而编撰。《纲领》一卷提纲挈领地标出为人、修身、读书治学、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正文三卷,前二卷有“读书工程”之称,从8岁入学前开始,依次叙述读书学习的步骤、程序,每个阶段应阅读的书目及具体教授方法、学习要求,对批点经书的方法,也做了详尽明了的介绍。后“国子监以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元史·程端礼传》)。并列举了大量他所推荐的参考阅读书目和导读要点。实际上,该“读书工程”是当时在学士子的课程表,犹似今日的教学计划。第三卷收录王柏《正始之音》、朱熹《学校贡举私议》、《调息箴》及程氏自撰的《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其中《正始之音》是王柏在贾昌朝《群经音辨》、郑樵《六书略》等小学著作基础上钞编而成的关于声韵和六书的著作。程氏的老师史蒙卿曾把朱熹的读书方法概括为“读书六法”,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系用力。程氏《读书分年日程》以此为宗旨。王重民认为,程氏《工程》“在与课程进度表相适应的各门功课的参考阅读书目单之外,还有更广泛的总书目。这种更广泛的总书目,就是清代龙启瑞的《经籍举要》、张之洞《书目答问》的先声了”(《中国目录学史》第3章第7节)。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及《丛书集成》本等。

春秋本义

注释书。元程端学撰。30卷。端学以为,先儒对《春秋经》议论不一,未能尽合圣人作经之初意,故采辑诸传之合于经者,撰成此编,题曰《本义》。是书卷首有张天祐序及端学自序,而后有《春秋本义通论》、《春秋本义问答》、《春秋本义纲领》各一篇,再后为《春秋本义》本文。是书依经附说,类次群言,间亦下案语。所采诸儒之说, 自三传而下凡176家。其主旨为常事不书,有贬无褒,故所征引,大多为宋孙复以后之说,往往烦琐迂曲,横加推衍,事事求其所以贬,殊不足为训。然是书尚能纠正胡氏传谬误,又所采176家,其书十分之九已佚,由此书可略见其梗概,故有一定价值。《通志堂经解》辑有是书。

尚书通考

十卷。元黄镇成(1287-1362)撰。镇成字元镇,江浙省邵武(今属福建)人。元代经学家、文学家。屡试不第,历游南北,后归隐故乡着书,以荐授江南儒学提举,未及赴任而卒。着述除《尚书通考》之外,尚有《秋声集》。镇成工诗,其诗多忧时感事之作,而尤以描摹山水者着称,王士祯《居易录》称其诗“具有风调”。镇成说解《尚书》,博引他书以考据虞、夏、商、周之名物典章,间或附以论断,颇为详赡。其说重在考据,不尚空谈。唯其考据过于烦琐泛滥,乃此书之缺憾。该书最早刻本为元天历刻本,张金吾《藏书志》、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均有着录。现存元至正刻本三部,其中两部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清抄本等。

净明忠孝全书

元代道教净明道的经典。该书前一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中四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派弟子徐慧校正」,末一卷则题「净明法子玉隆陈天和编集,庐陵徐慧校正」,由此可知其编纂当不止一人一次。书成于元泰定四年(1327)。原本六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是书为研究元代净明道历史及其教义之主要资料,内容包含了早期净明道的祖师生平、教团历史、教理教义、道德规范、修炼方法、科仪符法等内容,并记录了元代儒家文人士大夫对该书的态度。各卷内容大要如下:卷一收入净明道祖师许逊、张氲、胡慧超、郭璞、刘玉、黄元吉、徐慧等人传记,共七篇。其中黄元吉、徐慧二传盖为后人所增。 卷二收入〈玉真灵宝坛记〉、〈净明大道说〉、〈净明道法说〉、〈净明法说〉、〈玉真立坛疏〉等五篇短文,乃许逊、胡慧超、郭璞等先师降授及元代净明祖师刘玉所造。各篇分别叙述净明派教旨、道法、戒律,以及刘玉将为净明道新祖师之谶语。 卷三至卷五为刘玉语录,分为内、外、别三集。其说大抵以「净明忠孝」为宗,谓「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以净明忠孝为基,不离日用人事而实践之,惩忿窒欲,则心火下降,肾水上腾,不期长生而自然长生成仙。又称以净明忠孝治内,为施行祈禳炼度等净明道法之根本。 卷六载《中黄先生问答》,乃刘玉弟子黄元吉语录。其说与刘玉略同,而特重惩忿窒欲,认为真人「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全书所述净明教义,多取于儒家理学心性修养及忠孝伦理观念,而又承袭道教符箓祈禳、性命修炼传统,是为儒道融合之典型。

理学类编

八卷。明张九韶(生卒年不详)撰。张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明史·宋讷传》附载张九韶传,即称张美和,清江(今属江西)人。元末累举不仕。明洪武三年(1370),荐举为县学教谕,迁国子助教,改翰林编修。致仕返回故里,后又征入校书,书成而归。他博通经史,所教诸生多有成就,为当时名儒。此书成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凡三易稿。其初本名 《格物编》。临川吴当见之,认为此书所辑《天地》、《鬼神》、《人物》、《性命》之说,仅为“格物”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格物”的全部内容。因而改名为《理学类编》。此书主要是汇编宋代理学家关于天地、鬼神、人物、性命的言论。书前有临川吴当写的《序》。第一卷《天地》,分为“论天地之始终”,“论天地之形体”,“论天地之枢纽”三部分。第二卷《天文上》,分为“论日月星辰”,“论日月食”两部分。第三卷《天文下》,分为“论云雷风雨之属”,“论虹霓河汉”两部分。第四卷《地理》,分为“论地理之广阔”,“论潮汐之消长”两部分。第五卷《鬼神》,分为“论鬼神之情况”,“论祭祀之感通”两部分。第六卷《人物》,分为“论人物之始生”,“论人为物之灵”,“轮回生死之辨”三部分。第七卷《性命》,分“论性命之理”、“论本然之性”,“论气质之性”、“论心为性情之主”四部分。第八卷《异端》,分为“论佛老神仙”、“论阴阳家之说”,“论相人形貌”,“论谶纬之说”四部分。所收言论以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六位理学大师为主。而以《荀子》以下五十三家之说为辅,如扬雄、谷永各家,《淮南子》 洪迈《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等,并加采摭,以参考互证。偶引六经、《论语》、《孟子》、必置于各部之首。作者自己的见解列于最后,加“愚按”二字。其所采录的言论,不主一家,绝少门户之见。摘取精要,条理精密。自己所论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认为,天度一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有余,日道 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不足,天度有余,日度不足,故六十余年差 度,是谓岁差;微雨将散为日光所照,即成彩虹,雨散则无。对于佛道、阴阳、相术、谶纬诸家斥驳明切。他认为,佛老以死生祸福之说惑人;相术者视人面貌而知吉凶是妄诞。所论深刻,足以破世俗之惑。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

春王正月考

二卷。张以宁 (1301—1370)撰。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今属福建)人,元末著名经学家。泰定年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以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读学士。史称元故官来京者,危素以及以宁名尤重,危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洪武初,奉使册封安南王,还卒于道。张以宁家古田翠屏山下,学者称“翠屏先生”。除此书外,张氏还撰有《胡传辨疑》、《翠屏集》。此书成于洪武三年出使安南之时。《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为周正,汉以来对此无异议。唐刘知几《史通》始以《春秋》用夏正,宋程颐步其后尘,而胡安国本程颐之说而倡夏时冠周月之说,元程端学《春秋或问》又加以发挥,遂使这个本无问题之问题更加繁杂化。此书引用《春秋》经传、《易》、《诗》、《古文尚书》、《礼记》、《周礼》、《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有关材料,排比分析,以驳胡安国“夏时冠周月”之说。论据确凿,观点成立,足可以破胡氏之说。但其书有两大缺点:一是作为主要证据的是伪《古文尚书》;二是未认识到春秋之时各诸侯国或用商正 (如宋),或用夏正 (如晋),故未能抉其本原。现存明宣德元年刻本、清 《通志堂经解》本。

萤雪丛说

二卷。南宋俞成(生卒年不详)撰。俞成字元德,东阳 (今浙江金华)人。是书卷首有庆元庚申 (1200)俞成自序,称年四十后即不应科举,“优游黄卷,考究讨论,付之书记,囊萤映雪,无所不为,尘积日久,遂成一编,目曰 《萤雪丛说》,”以 “囊萤映雪”,“照耀方册”,“以见其学之笃而志之锐也。”其书多言揣摩科举之学,而谆谆于假对之法。一事一记,共分致字说、谷字说、忍字说、声律对偶假借用字、诗题用全句对、记史法、解书诀、歌颂、祝寿、祭文、四凶辨、赋假人名体状题意、赋善使事、韵学、诗随景物下语、诗人警句、史臣不载人臣实事、功臣特进朝清、试画工形容诗题、陈同甫议论作文之法、文章话法、注题目出处、文字节要、以论语法言章句戏有官君子、梦见主盟道学、不责酒过、忠恕违道不远、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解书、评论词赋破题、用复变夷、天堂地狱、善恶有报等六十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论皆迂鄙,所记契丹祭文之事,盖本孙奕《示儿编》,不能纠驳其非,仍述为美谈,尤齐东之语。其解宥过无大、刑故无小二句,谓过当宥而大者不在所宥,故曰无大,故当刑而小者不在所刑,故曰无小。又训皋陶陈谟为射策之义。皆穿凿附会,无可取也。”其实,书中所记,多作者追求科举经验之谈,间及遗闻琐事,未能全废,亦可参考。今有 《百川学海》、《续百川学海》、《稗海》、《金华丛书》、《儒学警悟》、宛委山堂 《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多种版本。

慈幼新书

又名《慈幼筏》。儿科著作。明程云鹏辑。十二卷。云鹏字凤雏,江夏 (今湖北武昌) 人。少攻举子业。因感先慈以疟亡,妻以血殒,三男二女,夭于惊、痘。乃发奋于医,昼诵夜思,医术日精。尚撰有《灵素微言》、《脉复》、《伤寒问答》 等书。是书刊行于康熙四十三年 (1704)。卷首论保产,卷一论禀赋、脏能、、脉候、胎症、变蒸; 卷二论小儿杂症,卷三至卷六论小儿痘疮的辨证及治疗方剂,卷七论麻疹、丹毒、惊风、急惊、慢惊、慢脾、风痫、发热等,卷八论伤寒,卷九论感冒、咳嗽、痰喘、疟疾、痢疾、吐泻,卷十论食积、疳积、腹痛、溺血、便血、吐血、黄疸等,卷十一论疮疽杂症,卷十二论痘家应用药性。书中除论治法外,尚附医案。对儿科诸症,搜罗甚广,尤以痘疮更为详尽。如痘疹之病因、治疗原则、鉴别以及分析病情之“三等”、“五要”、“五善”、“七恶” 皆中肯綮。理法方药齐备,毫无空论泛述之弊,足资儿科临证之参考。有清康熙间姑苏桐石山房刻本 (原题张介宾撰),乾隆十一年 (1746) 玉诏堂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 本。现剩五卷。

吴县志

《吴县志八十卷》[民国] 吴秀之 等修,曹允源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吴县,从秦朝至1995年一直为行政区划名,撤消县时的辖境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而其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后历为吴郡、吴州、苏州、平江府、苏州府治所。1928年城区划出设苏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1949年划出城区建苏州市。1995年6月撤消吴县,设吴县市(县级),2000年12月撤消吴县市,改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縣志序:有淸一代,嘗方志之學者,首推令稽章實齊氏。顧章氏爲吳郡志、姑蘇志書後,折摘疵顴,幾無完廣,以范文秘、王文恪之資而能文尚有不滿人意之處矣,方志之嘴也。吳縣志直淸乾隆初年,自於嘉下訖宣統,時歷七朝,歲閱百四五十載,地括吳長元三縣,太湖、靖湖雨赠,搜辑之夥,草别之發,蓋可知已。言其最近者,有同治蘇州府志,第府表與縣志一第一略授例不同。况同治己巳至民國初元,亦已四十餘年,其固變革亦復不少。當民國五年,趙君杏生佐吳縣幕,言諸縣長孫公少川,倡議繯修,孫公旋量移不果。穀任吳公秀之府織前跋,設局於沧浪亭,公推曹根蓀、吳穎芝、蔣季和三先生為總妙,选時資任分纂采訪緒事。十二年以致局,十三年聘孔君康侯同任總算均義務職方事之初,所定條例中寶悦之親舊志為滿最。綿歷成時,行將就緒,乃曹蒋兩先生先後捐館,吳先生亦於二十年春初法時延出,始経其事者,惟孔君一人耳。君以一學邕知梗枇,其前縣長黃公雲僧令生其事,乃添延小君印泉、吳君鼎丞,與原在局中之孔君曁王君似諍、雁君浒業、張君……

宿香严寺

章原暝边龙会宿,塔岭尖处胡孙愁。且并山腰攲侧过,莫从高顶望神州。天生忠孝程伯禹,国有老成黄嗣深。山北山南时一过,闲云野鹤故人心。

十四夜无月

皓魄将圆夜,张灯坐草堂。孤城低雨色,万户失秋光。笛里关山暝,楼前烟雾苍。金波若满地,随处有壶觞。

孟秋八日夜伯寿仲理过予同访俊乂步月入城南书院繇东渚上读书堂过蒙轩憩卷云欲访月榭而月未到坐濯清者久之乃归赋诗十四韵以记

昨夕城南来,郁郁张园窥。坡头步荦确,墙下循委蛇。今夕复何夕,二妙爰集兹。重为南坡行,因作张园之。无风幽自凉,有月光仍滋。菱荇与草树,陆离间参差。卷云一举趾,濯清久支颐。空无十丈莲,湛此数顷池。堤柳有倒影,画手不可施。爱之不能已,遂许他夕期。昔人安在哉,万里鲸鱼骑。神游傥来欤,恍惚不可知。林园想巾履,编简遗书诗。怀人渺无尽,乐处翻成悲。

玉泉

樟山何有,有玉有泉。亦白其色,亦澄其源。温温君子,既洁且贞。挠之弗浊,磨而不磷。人亦有言,儒为席珍。德既方止,亦既章止。圭瓒黄流,庶几将止。维此懿德,不息则久。借曰未试,亦既尔有。苟或不臧,鲜不愧负。抵鹊是弃,濯足自取。尚慎旃哉,俾遗尔后。

赣州城下

番禺北下险秦崤,章贡西边近楚郊。五岭气来苍雾合,双溪声动玉虹交。山邮傍岸多攒石,野屋缘城半覆茅。细雨舟中无一事,新诗吟就手重抄。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五

白发明时老大臣,封章几上乞归频。四朝宠觉腰金重,三代恩沾綵诰新。花发薇垣成远梦,潮平扬子是通津。到家正值秋光好,黄菊东篱有故人。

将命至邺诗

大国修聘礼,亲邻自此敦。张旃事原隰,负扆报成言。西过犯风露,北指度轘辕。交欢值公子,展礼觌王孙。何以誉嘉树,徒欣赋采蘩。四牢盈折俎,三献满罍樽。人臣无境外,何由欣此言。风俗既殊阻,山河不复论。无因旅南馆,空欲祭西门。眷然惟此别,夙期幸共存。

竹溪评余近诗发药甚多次韵 其四

宾戏两翁迂阔甚,金章换得笠并蓑。君从老艾传衣钵,仆似元城耐捣磨。岁晚石交惟竹伴,古来鼎味待梅和。冻泥滑滑村居僻,今雨无人肯见过。

梅花百咏

一卷 本书为元冯子振与释明本唱和诗集。冯子振号海粟,又号怪怪道人。攸州(今属湖南)人,官承事郎集贤待制。明本,俗姓孙,号中峰,钱塘(今属浙江)人,居吴山圣水寺。明本工于吟咏,与赵孟頫友善;冯子振以文章名显一世,意颇轻之。一次,赵孟頫与明本同访冯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韵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本书中所载七言绝句一百首,即当时所唱和。后又附春字韵七律一百首,则仅有明本和章,而子振原唱已不复见。《宋史·艺文志》载李祺《梅花百咏》 一卷,久佚不传;端平中张道洽作梅花诗三百余首,也仅在方回《瀛奎律髓》存若干首。冯子振才思奔放,一题衍至百篇,且往往能出奇制胜,已为不易;而明本所和亦颇雕镂尽致,足以壁垒相当。明本所著《中峰广录》虽有传本,只有偈颂数十首,不载此诗;而子振著作,唯《元文类》诸书略见一二,全集久佚无存。此集虽属游戏之作,但由此可见其才华过人。其诗别本,互有同异。东阁梅一首,中峰和章原阙,而别见于韦德珪集。此书有四库本,《元诗选》三集、二集,分别选有冯子振、明本的 《梅花百咏》。

1 13 14 15 16 1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