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冲虚观听羽人奏乐

花宫云敛金轮高,羽人向月张云璈。寒潭水立群龙号,翩翩鸣鹤来九皋。瑶阶石裂山泉叫,修篁高咏长松啸。忽如玉斧削琅玕,又如黍珠撒金盘。响入遥天杂风雨,老猿掷枝山鬼舞。鲍靓长吟倚琼树,足下呢喃双舄语。

归自珠崖过铁城作行路难贻诸子

昔我来,流火月。今我来,小春节。昔我来,桐花结。今我来,梅始发。昔我来,尚炎热。今我来,天雨雪。昼夜如转环,日月互明灭。草木自荣枯,寒暑无停辙。相逢能几时,忍作三年别。三年一别一无成,往事蹉跎为君说。为君说,请勿欢,听我长歌行路难。行路之难,莫难于高凉九折之长坂,珠崖万里之狂澜。陆乘只轮车,辗转巇且艰。黄埃壅周道,荆棘上参天。蚖蛇窜林莽,猛虎狙伏俟人餐。涉潺湲,陟巑岏。南行白月至黑月,始闻波涛汹涌于暮云远树之閒。山穷水尽见岛屿,我欲奋飞无六羽。舟人招手上方舟,挂帆遄发随烟雾。大浪如雪山,小浪如钟簴。波斯跃出水晶宫,无限鱼虾相对语。笑我住山人,却与波臣遇。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天空海阔行便行,野鹤閒云住非住。来去本无心,见闻俱不取。快矣哉,快矣哉,三年行脚今归来。拟返朱明洞天去,旧时茅屋荒苍苔。林间过夏谢宾客,雪时远兴寻宗雷。香山之山南海水,彷佛珠崖无远迩。铁船到岸见铁城,五桂嵯峨如五指。老僧老眼未分明,策起眉毛识乡里。里中人,谁家子,昔年未龀今齐齿。青青者丝,何当白发垂两耳。一则以惧,一则以喜。踉跄赤脚登阶戺,故人恕我大无礼。知我远方,为我居行李。无物可相遗,无言能举似。行路难,聊复尔。五岳明年事远游,重来愿行长如此。

古意四首(以下《金昌集》)

珊瑚秀海底,海人涉中流。曾不盈尺寸,采采无遗留。琐细安足珍,空劳使者求。煌煌十尺枝,灿灿若灵虬。根生龙窟中,铁网不能投。千年龙一飞,沧波与之浮。奇宝出世间,东序陈天球。河图及银瓮,赤刀以为俦。尺寸终弃捐,轻掷如蚍蜉。不能饰楣楯,安足登冕旒。昔为盘中珍,今焉遗道周。槛虎不垂头,笼鹤不委翼。兔爰雉耿介,牛顺而羊逆。梧桐茂高陵,柽柳主下隰。物性各有托,焉得相变易。渭川玉波澄,泾河泥滓流。为水本同源,清浊不相侔。悠悠孺子歌,宣尼为迟留。桓桓班生志,矫矫龙虎姿。朝为白面生,夕建交龙旂。繁星丽匕首,四马穹庐驰。萧萧玉门关,胡笳不敢吹。灵鹊化金印,紫绶腰间垂。天子封公侯,举世称男儿。嗟嗟扬子云,骨若柔桑枝。不能一鸡缚,焉能斩郅支。奇书满腹中,不值修文时。白首《太玄经》,命也复何为。千金两吴钩,秋水为铦锋。人血衅其上,宝锷明芙蓉。割鱼千万里,不得屠一龙。屠龙岂不能,惜哉委尘埃。析薪刈青松,弃置良足哀。一旦成销折,不能断青苔。英雄困平世,伊管乃凡才。

和张子白杨鬯侯游飞来寺见寄

县衙冷似数家村,方外多情是夙根。点检道书知福地,提携琴鹤到山门。花边雨过收棋局,席上诗成罢酒樽。何事定心泉下水,跳珠漱玉不胜喷。白头僧住白云村,老树根烹老菜根。斸断松虬开小径,移来石虎守空门。名山往往迟双屐,浮海区区负一樽。多谢新诗劳远寄,开缄如对峡泉喷。耳闻旧社长蒿莱,寂寂三堂昼未开。猿掷馀桃鸣石磬,鸟衔腥食立香台。百年流水心俱远,一片閒云去不来。古调更张难草草,小弦刚被大弦催。却忘世路有平陂,白石苍苔似布棋。天籁响来人籁寂,五言禽和七言诗。奇峰隔水呈三面,斜日衔山露半规。我已同游君信否,默存惟有化人知。远近游踪分不分,峡江水接粤江濆。林间独鹤能无梦,天上双凫自有群。古寺飞来空想像,雨花散去任缤纷。缄书报语神明宰,持赠惟须岭上云。

上清理萧宪佥三首

鹭车南下拥干旌,带得天威重远城。暗地鬼神浑破胆,寒潭草木亦知名。旁搜武士茅茹拔,遴选文儒藻鉴明。归骑无穷频揽辔,风高瘴海已澄清。奸邪狡诈得其情,玉上青蝇一个生。河海古分咸与淡,渭径今溷浊和清。杀人自信曾参枉,取义谁怜豫让明。于氏门高阴骘重,只缘治狱尚公平。直道知公不世情,肯随贪鄙变平生。颓波江上愁皆浊,活水源头羡独清。尺雾谩劳秋月障,寸云何损太阳明。愿言隐步从渠视,周道便便以砥平。

寓怀二首

为山在终蒉,凿井须及泉。弱龄昧所适,中道遂弃捐。穷庐耻衰朽,肝肠日忧煎。我思古达人,亦以文辞宣。不聆南山歌,谁知宁戚贤。有兔正爰爰,雉乃罹于罗。福善与祸淫,此理今则那。醇风日浇漓,笑谈生矛戈。陆行畏巉岩,水往多风波。兀坐若无觉,秋风振庭柯。

遇盗

烽火消乡落,僧粮断月中。有魂依草绿,无泪溅花红。大难身经惯,浮生意久空。坐深霖雨夜,潇洒入洪濛。白刃惊禅窟,清风扫晚烟。长贫原至计,不死荷皇天。冢响鸺鹠夜,魂消海蛋船。从今更无物,即是未生前。钟鼓分明歇,香烟亦断烧。南塘忽有兴,萧寺遂无聊。竹径因时塞,腰支减食消。安禅难制毒,豺虎下青霄。

金缕曲 寄大兄三十六叠前韵

忆隔春明酒。但宵来、怕听夜雨,寝食安否。赖有鱼书通警欬,遥指城依北斗。积年格、列应迁九。圣世官人歌卷耳,好清勤、夙夜铜扉守。丹垣秩、已居首。輶轩愧我骃原走。只盟心、廉泉饮腹,艺林援手。报国文章思有用,鹤俸敢教轻受。且莫令、山樵滕口。振鹭白圭容自洁,照澄波、怕作麠头丑。书款曲、报斋牖。

莲花峰

西方极乐国,佛在莲花宫。我观须弥山,乃是莲花宗。震旦大乘气,藕窍根丝通。仙掌擎岳莲,太华山崇隆。江南莲花多,翠盖何童童。地藏海东来,九朵青芙蓉。净土白莲池,庐山启远公。讵知华严藏,闷此卅六峰。黄山万叠云,花叶色重重。一茎复千瓣,仰见莲花红。自从佛灭度,缩身莲房中。薏菂为莲心,心与佛慧同。缘至花当开,仙圣骑鸾龙。莲台说正觉,大法开蚕丛。我今上莲花,芒鞋策短筇。梯空栈云峻,滑足苔衣浓。高灵在天际,浩浩吹长风。九华及匡庐,贴地佔数弓。发馨通帝座,替萼期鸿濛。久立忘归途,化身为老松。轩辕会复来,呼我苍髯翁。扰扰尘寰客,大笑真蠛蠓。

晋正德大豫舞歌二首 其二 大豫舞歌

惟天之命,符运有归。赫赫大晋,三后重晖。继明绍世,光抚九围。我皇绍期,遂在璇玑。群生属命,奄有庶邦。慎徽五典,玄教遐通。万方同轨,率土咸雍。爰制大豫,宣德舞功。醇化既穆,王道协隆。仁及草木,惠加昆虫。亿兆夷人,悦仰皇风。不显大业,永世弥崇。

魏庆之词话

宋魏庆之撰。魏著诗话集《诗人玉屑》,据黄昇序文所述,成于理宗淳祐四年(1244)。有二十卷本及二十一卷本,其二十卷本末附词话十四目十五则,二十一卷本末附词话二十二目二十五则。两相比勘,二十卷本缺李易安评、聂冠卿、宇文元质、晏叔原、晁无咎与朱希真、柳耆卿、王逐客、僧惠洪八目。《词话丛编》据二十一卷本辑为《魏庆之词话》。是书征引前贤及时贤著述时,例于文末注明出处,惟东坡《卜算子》、《蝶恋花》二则,只注“词话”二字,未标书名全称,疑为黄昇《中兴词话》。李易安评一则,出自《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也未注明。是书采摘繁富,但缺少己见。《诗人玉屑》二十卷本,有明武林谢氏刻本、清《四库全书》本等。二十一卷本,有日本宽永十六年刻本、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王仲闻校勘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本据日本宽永十六年本收入。

宋景濂未刻集

二卷。明宋濂(1310—1381)撰。宋濂集重刻于嘉靖中,行世甚久。此本乃清顺治十二年(1655)宋濂裔孙实颖得文征明家所藏旧稿以示金坛蒋超,超择其中今本未载者得三十八篇,编为此集,以补其遗。并以韩叔阳刻本重勘,其中跋何道夫所著《宣抚郑公墓铬》等十一篇皆今本所已载,超盖检之未审。其余二十七篇则实属佚文。推究当日之意,大概因元代功臣诸颂及志铭诸篇大抵作于元,至明不免有所讳。或以尊崇二氏,不免过当,嫌于耽溺异学而隐之。观杨士奇《东里集》、倪谦《文僖集》并用杨杰《无为集》例,凡为二氏而作者,皆别为卷帙,附缀末简,不散入各体之中。则正德、嘉靖以前士大夫之持论,可大略睹之。然古来操觚之士,如韩愈之于高闲、文畅,持论始终严谨,固其正。其余若苏、黄诸集,不入学派者勿论。至于胡寅、真德秀,皆讲学家所谓大儒,致堂、西山二集,此类正复不少。盖文章一道,随事而言,与训诂经义,排纂语录,其例小殊。宋儒尚不能拘,则濂作释、老之文,何必欲灭其迹。四库已存目。

倪石陵书

一卷。宋倪朴撰。倪朴,字文卿,号石陵,浦江 (今浙江浦江县)人。生卒年不详。因居于石陵村,所以号为石陵。曾应进士举。绍兴末 (1162),金人将南侵,朴拟上万言书,但无回音。郑伯熊、陈亮皆极称之。后为乡里人陷害,徒置筠州。因赦得还。吴师道、宋濂皆为其作传。师道称其 “究悉用兵攻守险要,尤精地理。”曾著 《与地会元志》四十卷,今不传。所传者仅《倪石陵书》一卷,前载吴师道、宋濂二人所作传,次拟上高宗书,又书札八篇、书唐史诸传七篇、辨一篇。大体皆古健有法。之所以称 “书”而不称 “集”,是因为卷中以上高宗书为主之故。《倪石陵书》一卷有 《四库全书》、《豫恕堂丛书》 和 《宋人集丙编》 丛书本。

楼居杂著

一卷。《野航诗稿》一卷。《野航文稿》一卷,《附录》一卷。明朱存理 (1444—1513)撰。朱存理,字性甫,号野航,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布衣终身,性好藏书,手自抄录,精致不苟。著有《旌孝录》。据文徵明作存理墓志称,称其著有《野航集》,不言卷数。朱存理自作《募刻诗疏》,称选得诗百首之外。沈周题其诗稿,虽止有百篇,但诸体皆备,但可知其集不过一卷。《千顷堂书目》载其 《野航渔歌》、《鹤岑集》二种,亦不言卷数。盖已久佚。是编为其族孙观潜所辑。惟《楼居杂著》一卷为当时原帙。凡题跋二十二篇,引一篇,逸事一篇,记二篇,尺牍二篇,募疏二篇。然编次杂乱无序,又以王鏊募造《野航疏》窜入其中,殊不可解。诗稿、文稿各一卷,则观潜采掇诸书而成。其中,诗稿仅十四首,其中一为佚句,一为联句,实只十二首。仍冠以杨循吉、祝允明二序。文稿亦仅十篇,而见于《吴都文粹续集》者十之有八。附录一卷,杂录朱存理逸事及诸家为朱存理所作诗文,后以观潜跋语为终。朱存理嗜古,精赏鉴。杂著中如:《题云林子诗后》、《跋席上腐谈》、《跋夷白斋稿》、《跋鸣鹤余音后》诸篇,皆足以考证诸书之始末。诗文则皆散佚之余,不足以尽见所长。然以仅存之诗文见之,其诗文多为抒写性灵、有感而作。故在成、弘之际,台阁体盛行之时,使人耳目一新。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还附于 《天尺楼丛钞》。

梁溪遗稿

诗文集。南宋尤袤撰。2卷。据《宋史·尤袤传》载,尤袤著有《遂初小稿》60卷、《内外制》30卷;《直斋书录解题》载有《梁溪集》50卷,今均佚。宋末,其曾孙尤藻刊其诗集20卷,方回曾为其作跋,称“中兴以来言诗必曰尤、杨、范、陆,诚斋时出奇峭,放翁善为悲壮,公与石湖冠冕佩玉,度骚婉雅,则袤在当时本与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并驾齐驱。今三家之集皆有完本,而袤集独湮没不存,盖文章传不传亦有幸不幸焉。然即今所存诸诗观之,残章断简尚足与三家抗行,以少见珍,弥增宝惜。”然此本旋即焚于兵火。诸本明人已无著录,《两宋名贤小集》有《遂初小稿》,乃辑者沿用旧名,而非其原帙。清康熙三十九年朱彝尊辑尤袤古今体诗47首,杂文26篇,汇成2卷,出示同年之友尤侗,尤侗自称为尤袤裔孙,遂命名为《梁溪遗稿》,刊行于世。此康熙刊本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皆有庋藏。《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作1卷。另有《常州先哲遗书》本,有补编、附录各1卷;《锡山尤氏丛刊》本有补遗卷,收文47篇,诗62首(3首伪作),在辑本中较称完全。

北溪大全集

诗文集。南宋陈淳撰。50卷。凡诗4卷,书问1卷,问目3卷,记序2卷,说3卷,题跋1卷,杂著3卷,讲义2卷,辩论2卷,书13卷,答问8卷,札子6卷,祝祭文2卷。又外集1卷,载有关陈淳的志铭祭文。集为其子榘编,淳祐八年(1248)薛季良刊行,岁久板毁。元至元元年(1335)、明弘治三年(1490)及万历十三年(1585)又迭经翻刻。《四库全书》据弘治本著录。清乾隆间陈文芳所刊《北溪先生全集》,除收入大全集各部分外,复增《字义》2卷,补遗1卷。陈本于光绪年间重刊。陈淳学宗朱熹且最能恪守师说。诗文质朴笃实,犹如语录。集中答问、辩论诸卷,探讨了理学诸命题;杂著中《道学体统》等四篇,及《似道》、《似学》二辩,力辟陆九渊学派;《答陈伯澡》一文则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道理”、“知行”观。故此集为研究南宋理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泊宅编

笔记。宋方勺(号泊宅)著。是编载两宋之际朝野旧事,凡文人逸事、地方民俗、朝廷财政、医药术数、怪异传闻、诗词创作无所不谈。作者曾从苏轼等名士游,故记苏轼、王安石等人逸事较多,并载有南宋初称“中兴野人”者和苏轼《念奴娇》之爱国词。有三卷本、十卷本两系统。《直斋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俱录十卷本。三卷本记事一一○条,较十卷本少八十一条,然其中二十六条又为十卷本所不载。二本孰先孰后,迄无定论。《四库全书》所收为三卷本,但该书《总目》作者据《宋史·艺文志》,疑三卷本并非原帙,而系明人“臆为窜改”所致;胡凤丹编《金华丛书》,更确认十卷本为原本。顾修编《读画斋丛书》则认为三卷本叙事较详,且有十卷本“讳而不书”之事,“或为初稿”(见顾修《跋》)。《啸园丛书》编者葛元煦亦持此说。今人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此书,则认为三卷本为方勺勒成此编前之初稿本,然当时未付梓,而十卷本则自南宋初已流行,至明万历中商濬将三卷本编入《稗海》后,二本方并行流传。今存三卷本有《稗海》、《四库全书》、《啸园丛书》本;《读画斋丛书》、《金华丛书》则并载三卷与十卷本。另有中华书局1983年版点校本亦并载上述二本。

文献通考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 348卷。记载上古到南宋嘉定末的典章制度的沿革。作者除因袭杜佑《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议论及其他文献等,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撰,历时二十余载,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完成。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 为详备。自序称:“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全书共分24卷,计田赋7卷,钱币2卷,户口2卷,职役2卷,征榷6卷,市籴2卷,土贡1卷,国用5卷,选举12卷,学校7卷,职官21卷,郊社23卷,宗庙15卷,王礼22卷,乐21卷,兵13卷,刑12卷,经籍76卷,帝系10卷,封建18卷,象纬17卷,物异20卷,舆地9卷,四裔25卷。其中19考参照《通典》而作;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采摭诸书以成之。《经籍考》采录元前各种书目,《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世系,《封建考》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象纬考》载历代天象概况,《物异考》述历代各事物灾异变化。每考均按时代排比,前有说明著述成规、考订新意之小序;后附按语,阐述作者见解。所存宋代史料,多为《宋史》所无。 初刊于元至治二年饶州路。传世之本为元泰定年间西湖书院所刻之元明递修本。有明慎独斋校 正本、嘉靖司礼监刊本、清武英殿本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并附考证3卷。

西畴老人常言

也称《西畴常言》。一卷,宋何坦撰。此书分讲学、律己、应世、明道、莅官、原治、评古、用人、正弊九门,各门之下分条记事,间加评论。其书“大抵因旧说而衍之”(《四库全书总目》)。书中所论大抵精辟近理。如其《讲学篇》说性与天道子贡不得闻,而以后世学者窃袭陈言,自谓究理尽性为妄;《明道篇》谓儒者之待异端甚于拒寇敌,也都是有所感而发。至于其论心如槃水,措之正则表里莹然,微风过之,则湛浊动于下,方未动时,非有以去其滓污也,澄之而已。风之过,非有物入之也,挠动则浊起也,所见颇近于禅。又说孟子之辟杨、墨,深排峻拒,词费而力殆,收功甚少。其他如律己、应世、用人、正弊等篇,对于个人修养、治国安邦都有所论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作《西畴老人常言》)、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西畴堂言》)。

尚书表注

二卷。金履祥(1232-1303)撰。履祥字吉父,自号次农,两浙路兰溪(今属浙江省)人。宋末元初着名经学家、思想家。履祥少有经世之志,及壮,知世有理学,遂穷究义理,德璠初年曾以史馆编修召,未及用而宋亡。入元亦不仕,晚年讲学丽泽书院,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元至正中赐谥文安。《元史》入《儒学传》。所着除《尚书表注》之外,尚有《尚书注》、《大学章句疏义》、《论语孟子集注考证》、《中庸标注》、《仁山集》等。履祥师事王柏、何基,其学以朱熹为宗。早岁作《尚书注》十二卷,翻阅诸家之说,章解句释,训释发明,时有独到见解。晚年“摆脱众说,独抱遗经,复读玩味,”撮其要而为《尚书表注》。该书主要内容为“正句画段,提其章旨与其义理之微,事为之概,考正文字之误(以上引文见《自序》),其说解与蔡沈《书集传》多有不同。此书说解文字,细字标识于四阑之外,自成一例。履祥长于论辩,学识过人,援据考证,于前人旧说多所驳正。唯其过为高论以标新立异,窜改经文以曲就己意,乃此书缺憾。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金仁山全书》本、《率祖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等。

1 13 14 15 16 1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