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其三十四
人老难重少。强追陪、李侯痛饮,刘郎清啸。报答秋光无一字,虚说君房语妙。且匣起、青铜休照。赖有多情篱下菊,待西风、不肯先开了。留晚节,发孤笑。孔璋客绍衡依表。有谁怜、戴花翁病,插萸人少。生不逢场闲则剧,年似龚生犹夭。吃紧处、无人曾道。到得扶他迂叟出,算貂蝉、未抵深衣帽。街酒贱,更沽釂。
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 其二
对时思故国,客里厌南音。同谷凄凉恶,三闾感慨心。赐衣聊杜句,要艾孰骚吟。莫说成都景,岷峨秋满襟。
醉蓬莱 同幕中诸公劝虞宣威酒
正红疏绿密,浪软波肥,放舟时节。载地擎天,识堂堂人杰。万里长江,百年骄虏,只笑谈烟灭。葭苇霜秋,楼船月晓,渔樵能说。分陕功成,沙堤归去,衮绣光浮,两眉黄彻。了却中兴,看这回勋业。应有命圭相印,都用赏、元功重叠。点检尊前,太平气象,今朝浑别。
读书
读书四更灯欲尽,胸中太华蟠千仞。仰呼青天那得闻,穷到白头犹自信。策名委质本为国,岂但空取黄金印。故都即今不忍说,空宫夜夜飞秋燐。士初许身辈稷契,岁晚所立惭廉蔺。正看愤切诡成功,已复雍容托观衅。虽然知人要未易,讵可例轻天下士。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
句:诗二句
枪棋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密竹不妨呈劲节,早梅何惜认残花。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子细看。
大安沙坐风雨,复叠前韵三首 其一
风雨添新涨,荒洲几尺潮;场禾悲滞穗,渚荻响丛条。茅舍炊烟淡,蓬窗暝色骄。秋飙毋乃妒,未敢说摩霄。
庚戌正月廿二日偶至率溪书院有作与族侄文杰曾杰
一堂开近水云矶,四面波光翠作围。吞墨巨鱼应识字,入帘幽鸟亦忘机。饮便酒色漙清露,坐爱书声送落晖。闻说芙蕖花更好,秋来相约制荷衣。
送御史大夫馀姚赵公领南台
晓传除命下明堂,西第停钟减舞行。此去风棱归独坐,向来霜色满南床。千乌旧是台城侣,一鹤居然御史装。见说太平堤上树,廪秋犹自拂云苍。
大安沙坐风雨,复叠前韵三首
风雨添新涨,荒洲几尺潮;场禾悲滞穗,渚荻响丛条。茅舍炊烟淡,蓬窗暝色骄。秋飙毋乃妒,未敢说摩霄。不解因人热,新凉忽起予。单衫轻自好,双鬓落应疏。冷暖秋中节,升沈觉后虚。九州多怪事,无复问堪舆。寻常悲旅况,可复杂秋声?砧杵千家梦,莼菰八月情。寒螀啼露重,健鹘喜霜清。始识乘除理,玄心了不争。
过叶偶访邑人宋明府园亭留酌
姓名犹未达,径造主人园。祇道双凫县,谁知五柳门。欢言成握手,晴景属开樽。见说辞官早,烟萝秋正繁。
次韵仲成叔贺双桂桥
展墓归来春水浮,桥头望月正如钩。桥成未用问谁住,意远应同逐水流。天外雁凫何足许,人间鹿豕可仝游。须知□□□□□,莫说存耕知有秋。
送汪以南教授 其三
独冷儒官亦独清,前贤补处讵云轻。后山三任入东观,脩水七年留北京。底用过多求美宦,自应垂后保香名。赠言我竟无堪说,笑指篱边秋菊英。
金明池 燕台怀古,和申随叔翰林
西苑妆楼,南城独骑,几处笳吹芦叶?孤鸟外生烟夕照,对千里万里积雪。更谁来击筑高阳?但满眼花豹明驼相接。剩野火楼桑,秋尘石鼓,陌上行人空说。战斗渔阳何歇?笑古往今来,浪传豪杰。绿头鸭悲吟乍了,白翕雀醉歌还阕。数燕云十六神州,有多少园陵,颓垣断碣。正石马嘶残,金仙泪尽,古水荒沟寒月。
和唐秘校见贻长篇
君才离奇卧壑松,力回万牛匠非哲。我如坎井可窥底,短绠未汲固自竭。饥寒驱置簿领中,巧匠旁观指濡血。逢人首下尻益高,敢遇督邮腰不折。憧憧往来穷朝昏,负负江湖弄风月。邑虽陋室无佳士,稍输城府开私谒。平生闻人说项斯,秀句秋江更清澈。鼯径经雨忽蛩然,倾囷倒廪不我屑。渥洼汗血绝后殿,天球河图合前列。要知冷煖须自知,舐蜜中边不容说。痴儿徒痴不了事,相留汤饼未暇设。如今岂止倾盖旧,向者固已闻风说。命之穷达有宿分,男儿功名在晚节。未应种豆趣南山,试一上书干北阙。君不见少陵流落老更穷,长叹自比稷与契。
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
几日愁无雨,梦回闻雨声。恰逢端午至,不觉和诗成。惨淡疑天泪,滂沱吊屈生。邦人云此日,阴感助阴兵。对时思故国,客里厌南音。同谷凄凉恶,三闾感慨心。赐衣聊杜句,要艾孰骚吟。莫说成都景,岷峨秋满襟。
送汪以南教授
郡文学掾未宜卑,四七元勋所愿为。归兴忽如忆鲈鲙,閒心肯复恋皋比。郑虔粱肉非无分,薛令桑榆竟自奇。想见田园有馀乐,时能寄我和陶诗。未至无毡坐客寒,兴阑自欲早休官。新下泽车款段马,旧逢掖衣章甫冠。冷看群飞终可愕,真能勇退岂为难。人生底是閒居好,心稳神清梦亦安。独冷儒官亦独清,前贤补处讵云轻。后山三任入东观,脩水七年留北京。底用过多求美宦,自应垂后保香名。赠言我竟无堪说,笑指篱边秋菊英。
苏子瞻醉写赤壁赋
简名《赤壁赋》。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末本。本 事出宋苏轼《赤壁赋》而虚构其前后事迹。剧写 宰相王安石尝有诗题扇曰:“庭前昨夜西风起, 吹落黄花满地金。”大学士苏轼续之曰:“秋花 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不乐。王又 设宴请苏,暗令夫人混女乐中,为苏识破,醉中 作词相戏,以此得罪安石。遂进谗于帝,谓苏戏 弄大臣之妻。诏贬苏于黄州,使知实有菊花落 英之事。秦观、贺铸、邵雍为苏送行,邵向苏述 其家谱。苏至黄州谒刺史,刺史倨傲不见。黄 庭坚、佛印禅师请苏泛舟夜游赤壁,苏触景生 情,醉作《赤壁赋》。邵雍卒,帝索其家谱,为勒 碑文,邵子云唯苏轼详知,乃召苏回朝复官。黄 州刺史来送行并谢前怠慢之罪,苏讥之前倨后 恭。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 编》据以排印。明沈采南戏有《四节记·赤壁 记》,许潮杂剧有《泰和记·苏子瞻泛舟游赤壁》。
春秋权衡
十七卷。刘敞撰。今文经学家认为《公羊》与《左氏》、《穀梁》异者有三:一是“据百二十国宝书而作”,二是“张三世”,三是“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刘敞不赞这些传统的意见,并在此书中逐条批驳之。《春秋》经传记时或有不同,先儒对此意见不一,刘氏对此则创新说。如隐公六年《经》“冬,宋人取长葛”,《左传》作“秋”。刘氏不同意杜氏“秋取冬来告”之说,认为经传不一之原因,大多是由于《左传》杂采当时诸侯史策,而这些史策有用夏正者,有用周正者,错杂文舛,往往而迷。这一新的解释给清儒以很大的启迪,顾栋高、赵翼等人正是受此启发而对《春秋》经传日月不同之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而刘氏此说亦为现代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此书虽旨在批评三传及其注,但能依经立义,与孙复等人以意为断盖不相同,颇得“征实”之誉。清纳兰性德《序》云:“今观《权衡》之作,折衷三家,旁引曲证,以析经义。真有权之无失轻重,衡之得其平者。”而刘氏本人对此书亦自视甚高。其《自序》称:“《权衡》始出,未有读者。”又云:“非达学与通人,则亦必不能观之。”后叶梦得作《石林春秋传》,对义疏多所排斥,尤其诋毁孙复《尊王发微》,批评其“不深于礼乐,故其言多自抵牾,有甚害于经者。虽概以礼论当时之过,而不能尽礼之制,尤为肤浅。”但叶氏对刘敞却特别推崇。此书与其《春秋传》、《春秋传说例》、《春秋意林》于宋哲宗元祐时被旨刊行。现存宋刻本、康熙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本、同治粤东书局重刻通志堂本。
岁暮怀人诗
三年秉节辉英簜,万里持戈老玉门。太息韩江流水去,近来心事共谁论?卅年冷署付蹉跎,归去空山卧薜萝。写到哀辞哭金鹿,黄门老泪定无多。既死奸谀胆尚惊,四夷拱手畏公名。一篇荐士通天表,独尔怜才到鲰生。门第将军双戟围,长安花好马如飞。只怜同听秋声馆,瘦竹疏桐鹤不肥。祭酒今为天下师,帝尧苗裔汉官仪。文星光照银潢水,流到人间万派奇。要使天骄识凤麟,传闻星使出词臣。毡裘大长惊相问,李揆中朝第一人。岛夷史读《吾妻镜》,清庙书传《我子篇》。写取君诗图我壁,自夸上下五千年。自笑壶丘慑郑巫,有时弹指说兰阇。四朝盟会文山积,排比成书有意无?十载承明校石渠,搜罗《七录》更无余。传闻《大典》藏蛮貊,欲访人间未见书。天竺新茶日本丝,中原争利渐难支。相期共炼补天石,一借丸泥塞漏卮。怀仁久熟《坤舆志》,法显兼通佛国言。闻说荷囊趋译馆,定从绝域纪輶轩。典属从公欲请缨,吓蛮草诏喜谈兵。迷云毒雾飞鸢坠,曾左星轺万里行。汉学昌明二百年,儒林中有妇人贤。绛纱传授宣文业,自诩家姑王照圆。天边雄镇北门管,海内通儒东塾书。膝下传经幕中檄,数君才调有谁如?释之廷尉由参乘,博望封侯自使槎。官职诗名看双好,纷纷冠盖逊清华。一疏尊崇到许君,壁中古字发奇芬。郋亭弟子湖洲法,讽籀人人解《说文》。粉署归来作画眠,花砖徐步日如年。不知新旧《唐书》注,红烛增修得几篇?赤嵌城高海色黄,乍销兵气变文光。他年番社编《文苑》,初祖开山天破荒。老去头陀深闭关,悔将游戏到人间。杨枝骆马今都去,负杖闲看乌石山。百人同队试青衫,记得同歌宵雅三。上溯乾嘉数毛郑,瓣香应继著花庵。高柳深深闭户居,看儿画扇妇钞书。著书注到萍蒲懒,恨不将身化作鱼。结客须结少年场,占士能占男子祥。二十年前赠君语,于今憔悴鬓微霜。走遍环球西复东,莼鲈归隐卧吴淞。可怜一副伤时泪,洒尽吞花卧酒中。十洲三岛浮槎去,汗漫狂游久未还。输与清闲阳朔令,朝朝拄笏饱看山。闻君近入焦山去,欲访要离伴伯鸾。一个蜗庐置何处?漫山风雨黑如磐。娓娓清谈玉屑霏,仲宣体弱不胜衣。十年面壁精勤甚,多恐量腰减带围。骨肉凋零感慨多,玉关人老发微皤。金壶自写《神伤赋》,每念家山辄奈何。教儿兼习蟹行字,呼婢闲调鴂舌音。十载蓬莱作仙吏,公庭花落屋庐深。珠江月上海初潮,酒侣诗朋次第邀。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间竹最魂消。石鼓摩挲拜孔林,每谈佛性说仙心。赤松辟谷知难学,要学先生戏五禽。拔萃簪花十五余,倾城看杀好头颅。不知今日灵和柳,犹似当年张绪无?风雨更寒守一庐,墓门夜夜泣啼乌。多情人惯伤心语,更谱哀弦十斛珠。十七年来又悼亡,续弦仍复谱求皇。鬑鬑四十罗敷喜,摩捋郎须细看郎。两两鸳鸯挟凤雏,调羹食性各谙姑。一家寿母红氍拜,最羡君家家庆图。新声五十瑟弦调,爱我诗曾手自钞。远隔蓬山思甲帐,此生无福比文箫。悲欢离合无穷事,迢递羁危万里身。与我周旋最怜我,寒更孤烛未归人。
声调谱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意,始于明人。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说》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薮》等亦有议及者。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据说赵执信曾向王士禛讨教古诗声调问题,不得其详,于是独自钻研,从唐代大家名作入手,“发愤三、四月”(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终于悟出古诗与律诗在声调上的区别,著成此书。赵谱一出,又推动王士禛门生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文简为王士禛谥号)、《律诗定体》等作,从此开了论诗谈声调的风气:“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梁章钜《退庵随笔》)赵谱所论,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又多采冯班之说。后翁方纲、翟翚、许印芳、吴绍灿、董文焕等对此书所论又有所驳正,使这一项研究更趋精密。有《清诗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