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江西诗派小序
诗话著作。宋刘克庄撰。该书一卷,十九则。前十八则分别论述被吕本中列入《江西诗社宗派图》的山谷(黄庭坚)、后山(陈师道)、韩子苍(驹)、徐师川(俯)、潘邠老(大临)、三洪(朋、刍、炎)、夏均父(倪)、二谢(逸、薖)、二林(敏修、敏功)、晁叔用(冲之),汪信民(革)、李商老(彭)、三僧(饶节、祖可、善权)、高子勉(荷)、江子之(端本)、李希声錞)、杨信祖(符)等二十三人加吕紫微(本中)共二十四人诗。末则为“总序”,云:“吕紫微作《江西宗派》,自山谷而下,凡二十六人,内何人表颙、潘仲达大观有姓名而无诗,诗存者凡二十四家。王直方诗绝少,无可采。馀二十三家,部帙稍多,今取其全篇佳者,或一联一句可讽咏者,或对偶工者,各著于编,以便观览。”又谓以吕本中本人“继宗派”,庶几不失其初意。书中论黄庭坚称:“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杨、刘则又专为崑体,故优人有挦扯义山之诮。苏、梅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蒐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于宋诗发展演变轨迹之勾勒及黄庭坚所以成为江西诗派宗祖之论述,极为精要,颇为后人所称引。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御定全唐诗
九百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定。此集为唐代诗歌总集。又称《全唐诗》。系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在曹寅组织下奉敕,以季振宜《全唐诗》和胡震亨 《唐音统签》为基础修纂而成。是一部资料相当丰富、搜辑比较完备的唐代诗歌总集。
水云集
诗别集。南宋汪元量撰。一卷。元量有《湖山类稿》已著录。此集收诗凡二百三十七首。附录二卷,录诸家酬赠、诗话、作者生平事迹资料等。诗多记国亡北徙事及与文天祥狱中唱和之作。如《湖州歌》九十八首,写被俘后去北方见闻与感受,周详恻怆,人谓之诗史。有《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增附录三卷。另有今人王献唐《双行精舍校汪水云集》,版本校勘颇为精到。
棠村词
词集。清梁清标(1620—1691)撰。一卷。清标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崇祯进士、官庶吉士。入清,授编修,累迁至兵、刑、户各部尚书,晋保和殿大学士卒。著有《蕉林诗文集》。其词集单行,初刻于钱塘,流传较广,后又增补重刊于康熙十六年(1677),前有汪懋麟序。此集收词一百六十首。以字数排列,小令在前。其词多咏物、咏时及即景抒怀之作。不事雕饰,雅丽浑成,无半点俗气。其长调取材较广,且铺写舒展,如《喜迁莺·夏日遣兴》情趣高雅,无堆砌典故之癖。有《清名家词》本,又有《十五家词》本,三卷,以《四部备要》本通行。
窥园留草
近代诗集。许南英著。1933年6月由作者之子许地山自费铅印,线装1册。近年台湾文海出版公司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沈云龙主编)。卷首有施士洁《序》、汪春源《序》、沈琇莹《序》、林景仁《序》以及《窥园先生自定年谱》、许地山《窥园先生诗传》。诗集系按年编排。收诗凡一千余首。后附《窥园词》一卷五十余阕。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许地山排印线装本。另有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王著作集
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东山存稿
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1319—1369)撰。汸,字子常。休宁 (今属安徽)人。长于经学,所著有《周易文诠》。晚年筑东山精舍,时人称东山先生。明洪武二年(1369) 曾预修 《元史》。汸门人汪荫裒辑其遗文为一编,后范准又收集补缀。但并不完备。又有嘉靖间鲍志定序,此本乃鲍志定之父所编,诗一卷,文六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有元 代,经术莫深于黄泽,文律莫精于虞集。汸经术出,于泽,文律得于集。其渊源所自,皆天下第一。故其议论有根底,而波澜意度均有典型,在元季亦翘然独出。诗词不堪留意,然往往颇近元祐体,无雕镂繁碎之态。”有《四库全书》本。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汪荫刊本、明抄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德化李氏木犀轩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均题名 《东山赵先生文集》。
定宇集
元代诗文别集。16卷,别集1卷。陈栎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年间陈嘉基刻本。卷首有陈栎年表。卷1—2为序,卷3为跋,卷4为考、辨、论,卷5—6为说,卷7为问答,卷8为随录,卷9为传、行状、墓志、墓表,卷10为书,卷11为启、疏、文,卷12为记、铭、赞、赋,卷13为试文、讲义,卷14为考评、祭文、祝文,卷15为陈氏谱略,卷16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七言绝句、词。别集1卷,收入陈栎佚作21篇。卷末附录有元统二年(1334)汪炎昶撰《定宇先生行状》、揭傒斯撰《定宇先生墓志铭》等有关陈栎生平的资料。陈栎的诗文以平实质朴为特点,比较缺乏文彩。顾嗣立曾引陈栎的警句“先苦半生真食蓼,回甘晚景异尝茶”;“笑渠柱笏看山色,容我扶筇听水声”。并说这类好句“亦殊不多见”。但这些诗句都相当浅显直露。他的词几乎全是应酬之作。
樊榭山房集
诗文别集。清厉鹗撰。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科,生平博冶群书,尤熟于宋事。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等。此集约十七万字。因所居取唐皮日休句题曰“樊榭山房”,即以名集。原集诗八卷,词二卷,续集诗八卷,北乐府一卷,小令一卷。鹗自编。文集八卷,为其门人汪沆编。另集外诗四卷,集外词五卷,集外曲二卷,为光绪间汪曾唯汇刻全集时编入。厉鄂以诗名世,编著《宋诗纪事》,影响甚远。其文富赡丰腴,章法严密,语言典雅。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
法帖释文
十卷 宋刘次庄撰。刘次庄,字中叟,长沙人 (今湖南长沙市)。宋徽宗崇宁 (1102—1106)中官至御史。据曹士冕《法贴谱系》中说,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在石上,去掉卷尾篆题,而增加他写的释文。曾敏行《独醒杂志》也说,刘次庄自幼喜好书法,在新淦寓居时,所居房屋的窗牖、墙壁,都题写殆遍,临江郡库,有法帖十卷,释以小楷。根据二书所记,则刘次庄作的《法帖释文》,原本附在石刻之中,未尝专撰一集出书。现在看到的《法帖释文》十卷,系后人抄合成帙。武岗人曾刻印绛州潘氏贴。宋宁宗嘉定中,汪立中又取刘次庄的石刻本,分入二十卷中,把刘次庄在石刻阁帖时所去掉的,都增加进来,于是又别成一书。传本有“四库全书” 本。
不下带编
清金埴著。七卷。埴字苑孙,号鳏鳏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康熙二年(1663),卒于乾隆五年(1740)。此书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风俗、科举考试等。每卷都下标“杂缀兼诗话”,谈诗文篇幅尤多,评论诗艺,解说本事,摘录佳构隽句妙联,钩稽诗人生平事迹,对研究清代文学,颇有参考价值。作者与戏曲作家洪昇、孔尚任是好友,故谈论《长生殿》、《桃花扇》的内容亦较多,并且还记录了作者与二人的酬唱之作。所论及的重要诗文家则有王士禛、赵执信、宋荦、查慎行、杜濬、潘耒、陆圻、汪懋麟等。本书为未完稿,当系晚年所作,1982年中华书局据谢国桢藏手稿本标点整理,与作者另一笔记《巾箱说》合订出版。
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代茶书,熊蕃撰,其子熊克增补,1卷,今存。熊蕃,字叔茂,建州建阳人,善属文,工吟咏,宗王学。筑室题额曰“独善”,学者因号为独善先生。是书作者撰于宣和三年至七年(1121~1125)间,生前未刻印。绍兴二十八年(1158),其子熊克摄事北苑,承父遗志,加以增补,模写绘图,《贡茶录》记徽宗时贡茶凡41品,今存图38幅,赖说郛本保存规格(注于茶品下),又附录乃父《御苑采茶歌》10首,始刊于淳熙九年(1182)。此书内容为宋代北苑贡茶简史,其图尤可贵。四库本据《永乐大典》本录出,有图有注,清代汪继壕校注本刊于《读画斋丛书·辛集》,乃现存各本中允称精善之本。余参见万国鼎先生《茶书总目提要》之说。
省心杂言
一卷。宋李邦献(生卒年不详)撰。李邦献,怀州人,太宰邦彦之弟,官至直敷文阁。是书,在宋有临安刊本。题为林逋撰,或为尹焞撰。至宋濂《跋》其书,则谓逋固未尝著,焞亦因和靖号偶同而误,皆非其实。而王泌所编《朱子语录》续类内,有《省心录》乃沈道原作之文。必有所据,当定为沈本。云云。史无定论。今考 《永乐大典》具载是书,共二百余条,盖依宋时椠本全帙录入。前有祁宽、郑望之、沈浚、汪应辰、王大实五序;后有马藻、项安世、乐章三跋,并有邦献孙耆冈及四世孙景初跋三首,皆谓是书邦献所作。耆冈且言曾见手稿。其说出于李氏子孙,可证。又考王安礼为沈道原作 《墓志》,具列所著 《诗》、《传》、《论语解》等书,并无 《省心杂言》之名。足证确非道原作。宋濂考之未审。是书简要,质而能该,于范世励俗之道颇有发明,谨理正谬误,定为李氏之书,而考证其异同。有 《永乐大典》本。
孝经刊误
一卷。宋朱熹撰。该书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熹57岁,主管华州云台观。该书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书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宏)《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文。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月,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窃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陈振孙《书录解题》载该书。注其下曰:“抱遗经于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该书有清康熙中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大梁书院刊钱仪吉辑《经苑》本,清李光廷辑《反约篇》本,清张丙炎辑《榕园丛书》本,清贺端麟辑《西京清麓丛书》本,还有明朱鸿编《孝经十书》本。
医方论
方书。清费伯雄撰。四卷。伯雄有《医醇賸义》已著录。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根据汪昂《医方集解》方剂次序,逐一评论,删去各方主治与注文而成。对选用不当之方提出看法。费氏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则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执简驭繁,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颇有可取之处。有同治四年(1865)初刊本。
赤水元珠
三十卷。明孙一奎撰。又名《赤水玄珠全集》、《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属安徽)人。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籍,勤奋好学,诵读无间,历寒暑三年。为寻师访友,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择善而从,历三十余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名噪当时。著有《医旨续余》、《医案》等书。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不仅沉酣于《内经》、《难经》之书,精研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之后历代名家医著,加以融汇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仲景不独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阴有余阳不足之论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医旨绪余》)孙氏反对命门、三焦等理论并有独到见解,认为营气、卫气的生理功能实由宗气所宗,人的呼吸赖宗气的推动。人身君相之火均为人火,为内火,不能以君相来分属天人,而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乃亘古不易之论。在治疗中孙氏“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执法不能执一而无权变。在遣方用药中十分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与其三焦、命门理论相印证。此书分七十七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根据《内经》、《难经》等理论,引录文献二百六十五种。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予以论述。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各家治验。如风门中又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痦痱; 寒门中又分中寒、恶寒。大旨以明证为主。其中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在治疗上重视保护三焦元气,反对滥用寒凉之品。此书中孙氏的学术见解颇为各世医家所重视。唯卷十 “怯损劳瘵”门附 “方外还丹”,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非为正道,为全书之瑕疵。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初刻本,民国三年 (1914)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四库全书》 本。
伤寒发微论
宋·许叔微撰, 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 》。全书分上、下两卷, 约7000字。本书有明刻本、丛书集成本、日本刻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1956年商务印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校刊,重印《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其中目录及“论温疟证” 残缺, 据别本抄补。本书简述了作者对《伤寒论》中脉象、用药、治疗以及病证等问题的研究心得。第一论论述伤寒72证候; 第二论至第二十二论多为零散的议论小品, 无系统性, 如表里虚实、发热恶寒以及风温、温疟等证的辨析, 论中每引仲景、华佗、扁鹊、孙思邈诸家之语, 言简意赅、探微索隐。汪琥说, 本书“首论伤寒七十二证候, 次论桂枝汤用赤白芍, 三论伤寒慎用圆子药, 六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十论桂枝肉桂, 十五论动脉阴阳不同, 此皆发明仲景微奥之旨, 书名发微, 称其实矣”。
道德经精义
以道家内丹功法注解《老子》的代表性著作。清代黄裳撰。按《老子》八十一章,逐章为注。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尤以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万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深入浅出,亲切平实。诚为《道德经》解本中不朽名著。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华阳汪氏养性斋刊本、南京红十字会道院精刊本等。1960年萧天石重刊于台北时,易名为《道德经精义》。
列子集释
《列子》集释本。八卷。今人杨伯峻撰。成书于民国十一年(1932年),初版于一九五八年。《列子集释》先录《列子》正文,正文下夹句进行注释考证。考释分四类,先录晋人张湛《列子注》文,次录唐人卢重玄《列子解》文,再作有关《列子》本文及张注、卢解的校勘、训释与考据,最后录有唐人殷敬顺所纂与宋人陈景元所补之《列子释文》以及有关《释文》之考证。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原书撰成于1929至1932年之间,1958年曾由龙门联合书局排印出版。该书以清代汪继培校刻的《湖海楼丛书》本为底本,参照影印宋本、元本、《道藏》本等古本,择善而从,参校撰成。
永宪录
编年体史书。清萧奭著,四卷,另有续编,不分卷,书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按年月顺序,记叙康熙二十一年(1682)至雍正六年(1728)间的重大政治事件。多取材于邸抄、朝报、诏谕、奏折等资料。详细叙述了雍正争嫡即位,年羹尧、隆科多等大狱,汪景祺、查嗣庭等文字狱,平定青海等事件的经过。有些史事《清实录》中没有记载。续编多取材于传闻别记,可供研究者参考。有1959年中华书局据朱南铣校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