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襄忱
江南财赋地,逋课八百万。奉命往釐之,何以起涂炭。吴平籍官田,租倍他郡半。累减少苏息,平米法称善。揆纲运立簿,辖总收握算。置仓名济农,赈贷取赢羡。水次得兑交,转漕去前患。折草以帖斋,纳布式毋乱。损耗供账科,缺额盐龟赡。时复屏驺从,父老咨询遍。忽焉匹马骑,往来历圩岸。安知都堂尊,衣服固敝烂。淤壅浚三江,沙柴垦二县。馀波逮邻封,乞籴役舟泛。岁积不可校,修葺广营建。馈遗匪乾没,渔蠹或欺谩。公物归之公,张弛为济干。朝士丛谤议,奸民迭构煽。二十一年前,十家九逃窜。苦心著成劳,凶荒饱餐饭。乃不以为功,抚膺发长叹。郎署昔浮沉,挨宿资靖献。张说珠记事,杨愔曲障面。竹木贮陶侃,阴阳册刘晏。以此经世才,况当土木变。不得立于朝,度之绌攻战。嗛嗛意未已,保全荷深眷。厥后吴大饥,何人迹克践。处处祭生祠,哭声震淮甸。
游戒坛寺
落日策蹇苍山中,过雨涧谷香蒙茏。千盘万转不见寺,划然斗绝开神宫。入门趋殿犹里许,广台千步高连穹。凭崖下视转空阔,来处镵削皆平庸。未穷山深见山骨,磊珂称意数十松。惜哉神物一先化,蟠际冥漠无由踪。虬髯海客席庑下,灵液正满玻璃钟。山僧导宿启扃钥,院幽石古深房栊。牡丹连丛堆碧叶,想见如斗春花红。清晨跻攀纵眺望,帝畿一线呈纤洪。俄然足底荡云海,石阑以外空濛濛。天低殿角忽浮动,回头陡失青芙蓉。恭瞻天下第一坛,收纳万象如朝宗。智名勇功无坚固,独以戒力担无穷。一心直贯无量劫,我来赞叹如螟蠓。彼法有人知何晚,于此惊倒南皮翁。后有来者别开径,不知天外藏何峰。嗟予尘土纷世念,一夕暂洗清凉风。去嚣憩寂终不得,夜梦乡井还忡忡。传闻岩颠有穴处,髫年早识千缘空。云深路绝窘初步,虽有寒拾何能逢。
送高子益应晋帅之辟并忆啸农梦旦
今日犹相见,殊胜别后想。执手天茫茫,覆杯人惘惘。我怀本太孤,赖子时见广。平生言不尽,积意深万丈。西北云自飞,江汉波已长。盟鸥谁共倚,沈思成独往。啸农恭笃行,而独称我狂。狂而有不为,吾道殊未光。之子尝有语,闻之激我肠。相知纵满世,幽隐谁见详?愿言从子游,楚越空相望。孤弦不成曲,寄声独彷徨。放怀诚有味,谁能为人计?吾尝奇梦旦,天资抱经世。所学必适用,束发有宏誓。知子果东游,志业一何锐。懒云久不起,坐阅沧波逝。无用亦自珍,真人喻天际。三高如麟凤,子益尤有为。流俗不能憾,何曾背时宜。德星出太原,可辟魅与魑。晋帅甚爱民,毋乃天相之。善国来取法,行为王者师。脱能尽其才,岂异得一夔。
齐南郊光章十三首 肃咸乐谢超宗
夤承宝命,严恭帝绪。奄受敷锡,升中拓宇。亘地称皇,罄天作主。月域来宾,日际奉土。开元首正,礼交乐举。六典联事,九官列序。皇乎敬矣,恭事上灵。昭教国祀,肃肃明明。有牲有涤,有洁在俎。以荐王衷,以答神祜。陟配在京,降德在民。奔精望夜,高燎伫晨。我恭我享,惟孟之春。以孝以敬,立我烝民。青坛奄霭,翠幕端凝。嘉俎重荐,兼籍再升。设业设虡,展容玉庭。肇禋配祀,克对上灵。惟圣飨帝,惟孝飨亲。礼行宗祀,敬达郊禋。金枝中树,广乐四陈。月御案节,星驱扶轮。遥光远驾,曜曜振振。告成大报,受厘元神。紫坛望灵,翠幕伫神。率天奉贽,罄地来宾。神贶并介,泯祗合祉。恭昭鉴享,肃光孝祀。威蔼四灵,洞曜三光。皇德全被,大礼流昌。报惟事天,祭实尊灵。史正嘉兆,神宅崇祯。五畤昭鬯,六宗彝序。介丘望尘,皇轩肃举。功烛上宙,德耀中天。风移九域,礼饰八埏。四灵晨炳,五纬宵明。膺历缔运,道茂前声。飨帝严亲,则天光大。舄奕前古,荣镜无外。日月宣华,卿云流霭。五汉同休,六幽咸泰。天以德降,地以礼报。牲尊俯陈,柴币仰燎。事展司采,敬达瑄芗。烟贽青昊,震飏紫场。陈馨示策,肃志宗禋。礼非物备,福唯诚陈。昭事上祀,飨荐具陈。回銮转翠,拂景翔宸。缀县敷畅,钟石昭融。羽炫深晷,龠曀行风。肆序辍度,肃礼停文。四金耸卫,六驭齐轮。
答赵景猷诗
于铄赵生,载德相绍。挺此令嶷,素质皎皎。投迹清规,研思至道。拟秋厉节,晞春振藻。厉节伊何,如霜之荣。怀玉匿采,抱兰秘馨。藏器俟贾,潜秀养英。海蓄其流,山积其壤。表崇望显,源深润广。仰惟我友,含光昧爽。谁谓未章,今将宣朗。守真良难,知德者鲜。贤不闷时,乐在为善。陟彼弥高,流川日远。无忧不至,敦尔攸践。道有夷险,遇有通否。骥不称力,士贵所履。识归要会,岂嫌涂轨。苟非德义,于我糠秕。泉竭龙逝,树茂鸟聚。郁彼北林,招其侪侣。嗟我孤根,枝叶胥胥。岁寒靡托,远播江渚。济济京华,俊乂并凑。悠悠遐裔,我独是赴。哀此离群,悲彼孤陋。非无新好,人则惟旧。义著往叶,分珍来裔。庶几与子,终兹不叙。岂如冬夏,寒暑易节。斯诚既者,信不待誓。实望嘉赠,披怀发中。直谅未闻,属致谦冲。投于幽谷,诫之已崇。客过行云,虚其旋风。导以水柔,示以火急。宽猛相济,孰能企及。古人难慕,洪流叵挹。躯小裁博,余将焉袭。翟氏载离,陈张终辱。交以时利,胡能不黩。窃怪吾子,自疑末俗。愧以沙砾,何言金玉。
感士不遇赋并序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汨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脩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悯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恸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苍旻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观林诗话
诗话。宋人吴聿撰。二卷。聿字子书,余不详。此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天一阁书目》,所传不广。书成于南宋初。一百十六则。记唐及北宋诗人轶事,品评诗句。多称述苏轼、黄庭坚,作者当为江西诗派。于诗人、诗作亦间有考证,丁福保以为“凡所考证,大抵典核,为宋人诗话之佳本。”本书偏于考据,间载诗坛佚事及前人论诗之语,资料较为丰富。作者对有关诗作的典故、出处、名物、声韵的考辩,多有独到之见,但也偶有疏漏谬误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尝举其二十余事谓其“皆足以资考证。在宋人诗话之中,亦可谓之佳本”。初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题云:“楚东吴聿子书撰,未详何人。”《文献通考》仍之。
张燕公集
二十五卷。唐张说撰。张说字连济,又一字说之,号燕许大手笔,原籍河东(山西永济),后迁居洛阳。文学家、学者,官至唐大臣。张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于唐玄宗朝倡导开馆置学士,广引知名之士以辅佑王化。建议招募壮士以充宿卫。著有 《张燕公集》。其为文精壮,尤长于碑志。朝廷凡有大作,多出自张说、苏颋之手。孙逖在为其所作挽词中称许“海内文章伯,朝端礼乐英。”其诗法精妙,风格朴实遒劲。《张燕公集》又名 《张说之集》为唐代诗文别集。第一卷诗赋、二至十卷为诗,十一卷之后为文,集后附孙毓修补造。《四库全书总目》说:“《唐书·艺文志》载其集三十卷,今所传本止二十五卷。然自宋以后,诸家著录并同,则其五卷之佚久矣。”1930年发现的影宋蜀刻本三十卷《张说之集》是现存最早的宋刻本。
密庵集
八卷。明谢肃撰。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下狱死。《明史艺文志》、集竑 《国史经籍志》、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俱载谢肃有《密庵集》十卷。而传本久稀,藏书家罕著于录。惟《永乐大典》中所收谢肃 《密庵集》八卷。其时谢肃没未久,而姚广寿等已录其遗集,与古人同列,知当时即重其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谢肃初谒贡师泰于吴山仰高亭,时贡方奉诏漕闽广粟,当泛舟大海,因与同载至海昌,留居州北,执经问难。凡一诗之出,一文之就,折衷论议,必当于理乃己。谢肃之学问渊源,实出师泰。集中 《题天风海涛亭诗序》云:“用先师尚书贡公玩斋所咏诗一句为起,以仰止于公。又《师泰遗集》亦谢肃所刊行。均惓惓不忘其本。故所作古文词、格律具有法程。其在淮州寄人一诗,载所与同征修礼书者有张绅、杨翮等十人之名,为《明史·礼志》所未及。又《送行人蔡天英颁琉球周王印宝一诗》。考之《明史·外国传》,但有赐中山、山南、山北三王镀金银印一事,而不言曾遣行人。凡此之类,于考史尤有所裨益。故采掇编次,厘为八卷。戴良 《序》说: “密庵五言古,则本之魏,歌行则遵李、杜,近体则祖少陵。他若山川之离合,土地之沿革,人物之废兴,可以正史策之讹谬补志之缺略,纪行之诗,可谓盛矣”。现有 《永乐大典》本存世。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初版。本书经始于1937年,记于三种刻本字里行间,自谓“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瘁”。整理者屡经抄录,方成清本。采用清王先谦重雕“纷欣阁”本,以宋代董棻刻本(日本影印本)、明代袁重雕本等对校。笺疏列于原文每条之后。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注重考案史实。对原作及南朝梁刘孝标《注》涉及的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原书不备者,略为增补,以广异闻;事乖情理者,则加评论,以明是非。于《晋书》亦多有驳正。书末附《常见人名异称表》、《人名索引》、《引书索引》。
书影
十卷,全称《因树屋书影》。为作者狱中记叙生平所学、所闻、所见之札记。所记评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及述文人轶事诸篇,涉及小说、剧曲、音乐、绘画等,为文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清雍正间有怀德堂据赖古堂原本重刻本,初收入《四库全书》,然因故流传不广。《四库抽毁书提要稿》称,是书记述典赡,议论平允,遗闻旧事,颇足以为文献之征;在近代说部中为瑕不掩玉者。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雍正本排印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是本重新校订 出版。
老学庵笔记
笔记。 南宋陆游(1125—1210)撰。十卷。游有《陆放翁全集》已著录。陆游晚年书室称老学庵,故名。此编以平时所录趣闻为正续篇,陈振孙称其书“所记见闻,殊有可观”。《宋史·艺文志》入杂史类,《文献通考》入“小说家”。其内容广涉两宋朝野历史掌故、典章制度、民间风俗习惯等。作者晚年退居山阴时所作,内容主要是记载遗闻轶事、考订诗文等,间亦采民间传说。书中对南宋帝王的奢侈、昏庸,权奸秦桧势力之大以及岳飞被杀害后临安人民闻而痛哭等重要历史事实有所反映。作者因长期居蜀,故书中记蜀事颇多。有《稗海》本、 《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 《四库全书》本、涵芬楼校排《宋人小说》本等。 另《续笔记》二卷,今仅存《说郛》本一卷。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李剑雄、刘德权点校本,将《续笔记》附入,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三则。
南华真经注疏
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改称《南华真经》。《南华真经注疏》即指西晋郭象的《庄子注》和唐成玄英的疏。郭象将向秀《庄子注》述而广之,别为一书,以阐扬老庄思想,认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苟足於其性,……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逍遥游》注)。主张“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齐物论》注)郭象通过注《庄子》建立了其“独化”本体论的哲学体系。成玄英《庄子》疏既发扬了老庄的思想宗旨,又引入了佛教大乘空宗和性宗的学说,认为:“世间万法,虚妄不真”;“寻夫生生者谁乎?盖无物也。故外不待乎物,内不资乎我,块然而生,独化者也”。“是非彼我,生自妄心”(《齐物论》疏)。主张“境智两忘,物我双绝”,“能”、“所”与是非双遣。提倡修道的方法应是“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养生主》疏)。郭象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成玄英的疏则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收入《正统道藏》第507—519册。
补后汉书年表
史学著作。南宋熊方撰。10卷。方字广居,隆兴丰城(今属江西)人 。由上舍生官至权澧州司户参军。以范晔《后汉书》无表,使东汉典故散缀于纪传之内,不能丝联绳贯,开卷厘然。因自题其堂曰“补史”,作是编以补范书所未备。凡《同姓侯王表》2卷,《异姓诸侯表》6卷,《百官表》2卷。取材于范书及刘昭之志,其例仿班固《汉书》而稍加变通。虽不免踳驳疏漏之处,然大体经纬周密,叙次井然。尤以《百官表》贯穿钩考,精详缜密,使读者按部可稽,实有裨于史学。有《四库全书》本,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注大乘入楞伽经
佛典注疏。唐宝臣撰。十卷。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的注释书。据作者自序称,此书集前此诸译本之注疏解本经。注文先释经题,次释经文。释文将十八品科为三分:初品“罗婆那王劝请品”为序分;问答品至偈颂品凡十七品为正宗分;经文最后一颂为流通分。疏文从“如是我闻”起,随文释义,注文广引经论。此书见载于宋《毗卢藏》、《圆觉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和《大正藏》。
释迦谱
十卷。梁代释僧祐撰。《释迦谱》一书,僧祐于齐代编撰而成,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所记释迦如来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撰写此书的用意在于 “显明觉应”。集经、律、传 “首尾散出”,各家异说“群言参差”之大成加以汇编一书,使学人便于观览。此书原为五卷,约唐代析为十卷。道宣 《大唐内典录》卷四载有 “《释迦谱》更有十卷本,予亲读之”。因十卷本《释迦谱》自唐代始广为流传,故通称它为广本。本书内容共有三十四节 (一至九节称“谱”,其余皆称“记”),各节皆抄录有关经、律、传记原文,末附有总结性的短篇案语。三十四节大体分成五部分。一、从《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谱》第一至《释迦近世祖始姓释氏缘谱》第三,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氏族的来源。二、从《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至《释迦同三千佛缘谱》第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道,和七佛中余佛种姓,化众等的同异,以及与三千佛同得成佛的因缘。三、从《释迦内外族姓名谱》第七至 《释迦种宿业缘记》第十八,是关于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人物。其中有四部名闻弟子、从弟调达、阿那伟跋提、孙陀罗难陀、子罗云、姨母大爱道、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以及释迦族灭亡的因缘。四、从《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至《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遗迹。其中包含竹园精舍、祇洹精舍、发爪塔、天上四塔、优填王造梅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阿育王弟造石像以及石室留影。五、从《释迦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至《释迦法灭尽相记》第三十四,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入灭和灭后法化流之相。其中包括双树入灭、八国分舍利、天上龙宫舍利宝塔、龙宫佛髭塔、阿育王八万四千塔及遗法灭尽的因缘和现象。《释迦谱》一书,在写作体例上,采用的手法是“抄集众经”,述而不作。各节抄典以一种书为主,篇下注明出处。所录典籍主要有四《阿含》、《普曜》、《中本起》、《瑞应本起》、《出曜》、《贤愚》、《观佛三昧》、《大涅槃》、《昙无德律》、《弥沙塞律》、《大智度论》、《集经抄》等近四十种。由此省却读者翻书查找之累,即能详悉释迦一代事迹,是为此书一大功绩。此书对后来佛传的撰述有一定影响,自唐代地婆诃罗译出《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以后,此书流传渐少。尽管如此,它却被历代释藏所收入,仍不失为中土撰述之要籍。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题向宣卿伊山有裕堂
伊山连属朱陵村,公来力扫衡山云。便令筑堂隐其下,万竹绕堂松作门。此公文简四叶孙,奇谋远略世所闻。胸中磊砢著千古,云梦岂止八九吞。忆昔荆湖盗初起,乞得两郡西南奔。至今衡阳道州政,父老出涕犹能言。负材杰异众所忌,使者不便仍谤諠。宗闵羞作南山虎,李斯却忆东门兔。壁后置人谁不知,倾身障簏情已具。何曾日食一万钱,犹言举案无下箸。贪嗔俱是可怜人,百忧缠身谁得汝。请君听我伊山行,九疑洞庭皆可耕。清风不用一钱买,时有明月窥檐楹。其中广莫几万里,宠辱微物安能惊。自非胸怀有本趣,其气激烈何由平。安得中郎捋须手,唤起桓伊来抚筝。
秋日山居
掩室白云巅,瞑坐声光灭。灭处不能知,渐返觉通彻。目入纸窗明,耳透泉声咽。开户风飕飕,秋山天气冽。携筇过竹坡,径转秋虫切。所遇山中人,但笑而无说。我观笑中怀,千偈难分别。以此尽世间,一切言应绝。说天天无名,说地地无辙。山色与泉声,谁道广长舌。未说是非无,说已是非绝。正说是非时,如闻隔垣垤。瞋与喜何从,相对言辞拙。日日瞑坐中,长笑当不辍。
小儿难夫子辨
我行自并门,道出太行岭。路傍古石人,髣髴类形影。过客互传疑,是非竟谁请。会逢田舍翁,荷杖雪垂领。为问定何如,愚蒙庶几警。云昔东家丘,历聘入吾境。偶此值小儿,难诘豪且颖。丘也不能对,驱车返天井。邦人思其贤,想像刻顽矿。始予骇其言,嗔赤发面颈。夫子圣者欤,日月揭馀炳。岂闻采樵斧,巧掩运斤郢。翁徒老于年,此事能不省。翁闻遽愀然,色厉声亦猛。辙迹今尚存,事况传已永。书生多大言,诡辩勿复骋。信知端木赐,下释东野犷。正如与蟪蛄,而语春秋景。小姑嫁彭郎,举世莫能整。嗟哉吾道穷,生死何不幸。生而非其时,伐树迹屡屏。亦尝撩虎须,白刃脱俄顷。死为万世师,庙貌多土梗。自非二仲月,门寮终岁静。山魈与社鬼,香火未尝冷。此事固不平,此心尝耿耿。吾生赋拙直,浪许近骨鲠。与物例多忤,所动坐愆眚。愤世无奈何,空令气生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