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新集
诗文别集。北宋杨亿撰。二十卷。亿有《西昆酬唱集》已著录。此集景德四年(1007)成书,乃亿辑其十年诗笔,且自序之。含诗五卷,颂记一卷,序一卷,碑、表等一卷,墓志等三卷,策问、表状等七卷,祭文等二卷。其诗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在宋初诗坛影响颇大。其代表作为《因人话建溪旧居》,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然由于过分追求词藻铺陈,显得内容空虚。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浦城遗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杨文公集》四卷,载其诗三百余首,多为赏花应制,送友赴任,游览名胜之作。其诗风近李商隐,无唐末五代衰飒之气。
西塘集
诗文别集。北宋郑侠(1041—1119)撰。十卷。侠字介夫,自号一拂居士,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治平进士。神宗时任光州司法参军,后进京城,监安上门。少时因学习刻苦,为王安石所重。曾屡上书谏废新法,吕惠卿执政,又上书反对新政,因两贬英州。后家居终老。侠集原本二十卷。此本经明叶向高删汰,仅存十卷。含疏、奏状等一卷,序一卷,记一卷,墓志、墓表一卷,文、书、表、启各一卷,诗一卷。末附本传、谥议、祠记等一卷。其古体诗风格疏朴老直,七言古诗则笔力奇崛,代表作为《谢太守惠酒》、《醉翁行赠黎师醇》等,或激昂慷慨,或纵横豪放,皆颇富情感。其近体诗《同子忠上西楼》、《幽居》、《和子京霜字见寄》等亦不乏闲淡简远韵味。王士祯《居易录》、吴之振《宋诗钞》尝称其诗“在白居易、孟郊之间”,具“次山(元结)东野(孟郊)之风,不得以当行格调律之。”有明万历本,《四库全书》本。另有《西塘先生文集》九卷,今存《洪氏公善堂丛书》本;《西塘诗集》一卷,有《宋代五十六家诗集》本。
玩斋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贡师泰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序文9篇,即:明天顺初沈性序,元人杨维桢、赵赘、钱用壬、谢肃、李国凤、王祎余阙、程文序。据以上诸序,可知贡师泰著有《友迂集》(余阙序即为其作)、《玩斋诗集》(由门人谢肃等编辑),《东轩集》(程文序即为其作),又有《闽南集》等编。以上诸集今均未见。今存10卷《玩斋集》是明天顺间宁国太守沈性搜辑遗文,共得诗文653篇,重编为10卷刊行于世。沈性序中说是12卷,大约是把“拾遗”、年谱也各算为1卷。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五、七言绝句及排律,卷6为序文,卷7为记,卷8为传、说、问等文,卷9为碑文,卷10为墓志铭、墓表。卷末有拾遗,包括诗、文等体。还附录有贡师泰年谱、纪年录(门人朱鐩撰)。据《四库全书总目》,原本还附有明嘉靖中李默所写跋语,提到贡师泰于元亡后仰药自杀一事。但顾嗣立据朱鐩撰《纪年录》及揭汯撰墓志,辨明此事为传闻,并无其事。《四库全书》编者从其说。今四库本没有李默跋,可能就是编入《四库全书》时所删。贡师泰少承家学,又受业于吴澄,曾与虞集、揭傒斯、袁桷、马祖常、吴澄并称为元代六大文章家(见沈性序)。他的诗格调清雅,七言绝句较有特色。如《西湖竹枝词》、《吴淞江上谩兴》、《钓台》等篇都是韵味深长的佳作。七言歌行《黄河行》高华挺秀,大气磅礴,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学圃吟》则写得流畅活泼,感情丰富。总之,在元代文坛上,贡师泰既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有力的殿军。
孙明复小集
宋代诗文别集。1卷。孙复著。《文献通考》载孙复有《睢阳集》10卷,《宋史·艺文志》称有《孙复集》10卷,两书皆不传。后人重新收集,得文19篇、诗3首,更名《孙明复小集》,并附有序、题识和欧阳修所撰《孙明复先生墓志铭》。《四库全书》本未收序,题识、墓志铭等。孙复文章,在宋初文体卑靡之际,颇有别开生面之意。孙复与尹洙共同继承穆修、柳开复古之风。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根柢经术,谨严峭洁,卓然为儒者之言,与欧、苏、曾、王千变万化务极文章之能事者,又别为一格。”惜其所传甚少,不得窥其全貌。另有《孙明复小集》3卷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问经精舍校刊本。《宋文选》所收《孙明复文集》,分为2卷。
剡源集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戴表元撰,戴表元别号剡源先生,故名。《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此集编刊于明万历年间,卷首有明万历九年(1581)戴洵叙,周汝砺小引,《元史》本传,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万历元年(1573)周仪序及戴表元撰《戴剡源先生自序》。据以上诸文,可知入明后戴表元文集即很难得见,宋濂以修《元史》之需,派专人到四明搜求到《剡源文集》28卷,洪武四年由乡人夏君与戴表元后人刻于国子监。明代中期以后,28卷本《剡源文集》亦已失传。嘉靖年间,周仪得到戴表元的全集,便校订补辑为今之30卷本。本集卷1—6为记,卷7—14为序,卷15—16为墓表,卷17为墓表、墓碣,卷18—19为题辞,卷20为跋、铭、箴、赞、述、碑,卷21为赋,卷22为史论,卷23为杂著、祭文,卷24为书启、疏、传等,卷25—26为讲义,卷27为五言古诗、排律,卷28为七言古诗,卷29为五言、七言律诗,卷30为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据周仪《重辑戴剡源先生文集序》,戴表元的文已备载于此,而诗“仅备诸体,而散落尚繁”。
清容居士集
元代诗文别集。50卷。袁桷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苏天爵所撰《袁文清公墓志铭》及《元史》本传都说袁桷有集50卷,可见现存《清容居士集》是原刊旧本。卷首无序。卷1为赋,卷2为骚、辞、卷3—5为四、五言古诗,卷6—7为七言古诗,卷8为歌行、联句,卷9为五言律诗,卷10—12为七言律诗,卷13为五、七言绝句,卷14为五、六言绝句及秋闱倡和等作,卷15—16为开平集(1—4集),卷17为赞、箴、铭,卷18—20为记,卷21—24为序,卷25—31为碑、铭等,卷32为行状,卷33为表、志,卷34为传,卷35为内制,卷36—37为外制,卷38为表、笺,卷39为启,卷40为启、书,卷41为议、状,卷42为策问、问答,卷43为祭文等,卷44为杂文,卷45为为鲁国大长公主题画,卷46—50为题跋。卷末无跋及附录。清道光年间郁松年曾将《清容居士集》刊入《宜稼堂丛书》。郁氏所据原本,在明永乐年间即有残缺,为此,郁氏撰有《重刻清容居士集札记》,附于《宜稼堂丛书》本的卷末,这个本子又被收入《丛书集成》。本集常见的善本为元刊本,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清容居士集》是元代最主要的诗文集之一,历来颇受重视。
俟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李存著。《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本题为《番易仲公李先生文集》31卷(其中1卷为附录),有明永乐三年(1405)李光刻本。《俟庵集》卷首有明洪武六年(1373)涂几序,永乐三年邹济等序,并有危素所撰李存的墓志铭,据涂几序,本集是李存死后由嗣子李卓“网罗放失”编次为30卷。卷1—4为古体诗,卷5为六言诗,卷6为五言律诗,卷7为五言绝句,卷8—9为七言律诗,卷10—11为七言绝句,卷12为杂著。卷13—15为记,卷16—20为序,卷21为传、说、铭,卷22为说、铭,卷23为哀辞、祭文、行状,卷24—25为圹记、志铭、墓表,卷26—27为杂文,卷28—30为书简。卷末有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曾指出:“(李)存所学笃实,非金溪流派堕于元渺并失陆氏本旨者比。故其诗文皆平正醇雅,不露圭角,粹然有儒者之意。”这个评价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钱塘集
诗文别集。宋韦骧(籍钱塘)著。骧生前料理平生文稿,集成二十卷,藏于家。又有赋二十卷,行于世(《钱塘集》后附陈师锡《墓志铭》)。文集后佚末二卷,存十八卷。孝宗乾道中,其孙能定命工锓木于临汀郡庠(《钱塘集》后附能定题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十八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同。清修《四库全书》,得明吴宽家藏宋版《韦骧集》,又缺一、二、一七、一八卷。遂厘改目次,定为十四卷。卷一至卷七为古近体诗,卷八至卷一四为表、启、疏、奏、书等。陆心源所藏宋乾道刊本有十七、十八两卷,因以补录(载《群书校补》卷七○至卷七一)。所补《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七为记、序、传、论、策问;卷一八为杂著、歌词。后附陈师锡所撰《墓志铭》、骧孙韦能定乾道四年(1168)刊成韦集后所撰题识。
芦川归来集
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四卷、词三卷。宋张元幹撰。元幹诗虽在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已流行,但当时多以抄本传世。其集首次结集刊刻当在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元幹去世五十馀年之后,由其孙张钦臣主持,里人曾噩任编辑、校勘之责。全书凡十八卷,其中书启、古诗、律诗、赞序共十五卷,附《幽岩尊祖录》一卷,词二卷。元、明两代,张集流传不广。清初吴之振等编辑《宋诗钞》已云:“有《芦川归来集》十馀卷,得之书肆,废帙逸其大半,诗止六、七二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编纂《四库全书》,其所收《芦川归来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得。馆臣所见张集系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抄本“但存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卷,而无古体及绝句,知非完善。……及考《永乐大典》所载,则所佚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与钞本互相勘校,删其重复,补其残缺,定为十卷”。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所排印之《芦川归来集》即据《四库全书》十卷本标校整理而成。另外《四库全书》存目中所列《别本芦川归来集》六卷,当系四库馆臣据以校十卷本之抄本。今人黄佩玉又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张诗九首,附于所著《张元幹研究》之中。
卢溪集
诗文别集。一作《泸溪集》、《卢溪文集》、《卢溪先生文集》。宋王庭珪撰。有五十卷本,即周必大《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庭珪行状》所云之本。原本已佚。今存最早刊本。为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本,即《四库全书》所收之本。有七卷本,为诗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有著录,已佚。有十卷本,《宋史·艺文志》著录,亦佚。有二十卷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四著录,篇第与嘉靖本大体不异,惟逐卷归并;卷一有校正、重刊衔名两行,当是明代重刊,可以改正嘉靖本误脱之处颇多,系从旧本出,傅氏著录者为明写本。《四库全书》本附录有韩驹等多人跋,最末为元顺帝至正(1341—1368)间欧阳玄跋,疑元时有刊本。卷一至卷八为古体诗,卷九至卷二四为近体诗,卷二五为换词,共七百六十一首。后二十五卷为杂文。卷末附残篇诗句若干首。另有《卢溪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今存。其他著述《易解》、《论语讲义》《沧海遗珠》等九种,均早佚。
花溪集
元代诗文别集。3卷。沈梦麟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花溪在湖州府城东南70里,一名花城,沈梦麟一生大半时间隐居于此,所以就以它来作为诗文集的名字。主要版本有《枕碧楼丛书》本。卷首有明弘治六年(1493)彭韶序。据彭韶序,本集为沈梦麟后裔沈清所编。但卷端署:邑人陆珩编;郡人吴琼校正。卷1为赋、记、序、赞、古乐府。卷2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七言近体,还有8则补遗的作品。卷末有沈溥跋,弘治九年李恩仁跋、弘治十年后序(未署名)等。据李恩仁跋,本集为沈梦麟之孙沈来瑞“命子锓梓以传”。可见《花溪集》在明代曾数次刊行。《枕碧楼丛书》本《花溪集》是据日本旧抄本刊行,最后附有清宣统二年(1910)沈家本所作校记,宣统二年沈家本所作跋语,是比较精审的本子。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诗文总集。一百十八卷。明张溥编纂。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崇祯间进士,授庶吉士,崇祯二年(1629)组织当地名士,创立复社,这个社团在反对阉党和抗清斗争中起过作用。唐以前作者别集至明末只存不到三十家,大多散佚,张氏在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冯惟讷《古诗纪》基础上,拾遗补阙,网罗放佚,辑成此集。上起汉代贾谊,终于隋代薛道蕴,两汉魏晋南北朝重要的诗人如曹操、曹植、王粲、阮籍、潘安、刘琨、郭璞、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何逊、徐陵、庾信等人专集俱收入书中,并有所增益,前后共一百零三家。唐以前除《诗经》、《楚辞》和无名氏作品外的重要诗歌作品都可见于此书之中,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每家之前,俱附有题辞,或介绍作家生平经历,或评述作家思想倾向,或品藻诗文的高下、特色,多有创见。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张氏对每个作家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表现他对汉至隋这段文学发展有总体性的认识。此书缺欠是:一、张氏虽已声明“别集之外,诸家著书,非文体者,概不编入”,但这个原则并未贯彻到底,也有说经(如董仲舒之集录春秋阴阳)、史类(如褚少孙补《史记》)文字阑入。二、有些诗人应编专集而未编,如左思。此书有张氏原刊本传世。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圭塘小稿
诗文别集。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元许有壬撰。此集为有壬所自辑,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其弟有孚抄录并作序。有壬尚有《至正集》,殁后散亡,而有孚所携此本独存,于是重加编次,得诗文二百四十三首,厘为十三卷。又辑以前寄有孚诗文八十五篇、缑献可所收《文过集》及林虑记游诗文九十三篇为《别集》二卷,从倚尖野人家所得有壬残编断简为《外集》一卷,有孚重新作序,题“屠维作噩二月”,即明太祖洪武二年己酉(1369),已是元亡之后。许氏子孙世藏其书,明宣宗宣德(1426—1435)间,遗失《外集》,明宪宗成化五年己丑(1469),其五世孙南康知府许容始校正刊行,而以家乘载志文、祭文及有孚等唱和之作编为《续集》一卷,附于书末。其后《至正集》复出,清四库馆臣以两者相校核,虽大略相同,但也互有出入,如此集所载记、序、碑中,有的为《至正集》所无。此集有明成化刊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十二年(1933)河南官书局刊《三怡堂丛书》本。又《述古堂书目》著录有十八卷本。
龟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12卷。沈与求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本集。卷1—3为古今体诗及词,卷4—12依次为内制、表、奏状、札子、启、碑记、赞、铭、赋、疏、祝文、策题、行状、墓志铭、祭文、青词等各体文章。本书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沈子木刊本,《四部丛刊续编》曾据以影印收入,流传较广。卷首依次有沈子木、李彦颖、张叔椿序,卷末附有张元济跋及其校勘记。沈子木在序文中称沈与求“翰藻道劲娴雅”,《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其奏议切直,“不可不谓之伟论也。至其制诰诸篇,典雅舂容,亦具有唐人轨度,又不徒以奏议见长矣。”本集全名为《沈忠敏公龟溪集》。
攻媿集
诗文别集。南宋人楼钥(1137—1213)撰。一百十二卷,拾遗一卷。钥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隆兴进士,乾道间曾随使金,历官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论事得罪韩侂胄,去官。后起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是集原本作一百二十卷,乾隆间两淮盐政采进,缺卷七十七至七十九,卷五十六、 七十三、 七十四有残缺, 又以卷四十八、八十至八十二有青词、朱表、斋文、疏文之类一百六十七篇“非文章之正轨”,删削后重编为一百十二卷,入《四库全书》。有诗十四卷,得古今体诗一千一百六十九首;文九十六卷,载表、奏议、状札、内外制文、序、记、启、书、题跋、行状、神道碑、志铭诸体文一千九百六十五篇,末二卷为《北行日录》。钥学问赅博,文章词气雄浑,笔力健雅。淳熙、绍熙间,学士大夫每见召令援据赅洽、义理条达者,必称为楼钥之手文。在南宋词臣内,可谓佩实衔华,曾辅以大政,竟有谀其为一代文宗者。其题跋诸篇,尤多资于考证。其诗虽多但少兴国复邦之音,流畅可读,却少名世之作。《北行日录》是乾道间,以书状官从汪大猷使金,记途中见闻,颇具史料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武英殿聚珍版书》广雅书局、福建刻本,附清傅以礼《拾遗》一卷,仅有《东观余论序》、《石屏诗集序》、《通鉴总类序》三篇。另有《四部丛刊》本。
乖崖集
诗文别集。十二卷,附录一卷。宋张詠撰。《宋史》本传中称詠“自号乖崖,以为‘乖’则违众;‘崖’不利物。有集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张乖崖集》十卷,并称“钱易所撰墓志、李畋所纂语录附于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二卷,附录一卷,称此十二卷本为“近时郭森卿宰崇阳刻此集,旧本十卷,今增广并语录为十二卷”。此为十二卷本之来源。其实所增不多,郭序称于世刻中增诗八篇,别附以韩琦所撰神道碑、王禹偁《送宰崇阳序》、李焘《祠堂记》、项安世《北峰亭记》。今十卷刻本已不可见。十二卷本有两个宋本传世,一为南宋理宗时郭森卿崇阳县斋刊本。即《四库全书》收录本。此本也收入《续古逸丛书》中。二为南宋度宗咸淳(1265—1274)间伊赓在崇阳县斋重刊本。前有咸淳五年(1269)龚梦龙之序,序云:前令郭森卿所刊张集之版,于己未(1259)毁于战火,今令尹伊赓复刊行世。另外明、清两代传世写本亦多。近世有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莫氏仿宋刊本。
高峰文集
诗文别集。宋廖刚(号高峰)著。乾道七年(1171),邵武军军学教授葛元骘序云,尝请于刚子史君,刊刚文集。(十七卷明抄本卷首)咸淳七年(1271),有修补本,吴邦杰为之跋(《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均不明卷数。《宋史·艺文志》著录《高峰集》十七卷。钱曾《绛云楼书目》卷三著录“宋版《高峰先生廖刚文集》八册”。宋本未见。今有明、清抄本《高峰先生文集》十七卷藏福建、浙江省图书馆。通行本为《四库全书》本,著录两淮马裕家藏本,仅十二卷,乃十七卷本之前十二卷。前九卷,札子表启等二百二十余篇;第十卷,诗四十余首,词七首;最后两卷,疏状青词等九十余篇。此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亦收。另有《高峰先生文集》七卷,收入《三间草堂集录二十一种》。
东里集
诗文别集。九十三卷,附录一卷。明杨士奇撰。约成于明正统年间。《东里集》按文体分类排次,共计九十三卷,其中包括文集二十五卷,诗集三卷,续集六十二卷,别集三卷。别集三卷收录的是为朝廷起草的诏谕文诰和奏对文字:卷一为《代言录》(制敕之类的文字),卷二为《圣谕录》,卷三为《奏对录》。卷末有《附录》一卷,收录的是有关杨士奇的传、志等资料。杨士奇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在三十多岁以前。这一时期他游历湖湘等地,生活贫困,接触社会比较广泛,所以诗歌对社会的某些问题能有所反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有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清新自然,活泼健康。后期,即入馆阁之后,官至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所以诗歌大都词气安闲,纡徐蕴藉,韵语妥贴,声度和平,字里行间流溢出一种雍容典雅的台阁气息。虽不尚藻饰,不矜丽句,但也缺乏纵横捭阖气势,正所谓平正有余,而精劲不足。杨士奇的散文受欧阳修的影响较大,其文风也如他的诗风一样,平正舒缓,雍容华贵,体现出太平盛世的宰相风度。永乐、宣德年间的制诰碑版,多出自其手笔,叙事平稳,用语妥协,而无空泛之病,虽然缺乏创新,但不失古格。他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足以自成一家。《东里集》有多种版本。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认为正集是杨士奇亲手自选,刊刻于广东,后被人窜入数篇,其后子孙又刻为续集。集中有正统五年黄淮撰《东里集原序》。现传有明刻《东里文集》二十二卷本;清康熙十七年杨氏修补明刊《东里文集》二十五卷本;有清光绪三年杨觐光重刻二十五卷,别集三卷本;《四库全书》著录的《东里集》最为详备,九十三卷,是杨士奇的著作全集本,不仅收录了诗文,还收入了诏诰制敕文字。
不系舟渔集
元代诗文别集。 15卷。陈高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高有《子上存稿》,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苏伯衡编次。但今无传本,很可能就是《不系舟渔集》的别称。本集有数种清抄本为传世善本,民国十七年(1938)由黄群编入《敬乡楼丛书》,并据抄本作了较多的校正,是流传较广的版本。卷首为苏伯衡序,明成化元年吕洪序。卷1为四言古诗,卷2为骚体诗,卷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卷6为五言排律,卷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11为序,卷12为记,卷13为传、墓志铭、行状,卷14为铭、赞、箴、跋,卷15为说、书,并附有陈高撰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的《子上自识》,应是写于将诗文结集之后。卷末为附录:揭汯撰《陈子上墓志铭》、《祭陈子上先生文》,苏伯衡撰《跋陈子上书》,胡翰撰《寄陈子上录事诗》。附录之后,是《四库全书总目》的本集提要等有关资料。陈高文章洁雅。他的五言古诗源出陶潜,律诗“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四库全书总目》)。从总的而貌上看,他显然有别于杨维桢一派的风格。
安雅堂集
元代诗文别集。13卷。陈旅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题《陈众仲文集》。《安雅堂集》的主要版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传本比较少见。本集卷首有元至正九年(1349)张翥序,至正十一年林泉生序。卷1为赋、辞等及五七言绝句,卷2为五七言律诗,卷3为五七言古诗,卷4—6为序,卷7—9为记,卷10为碑,卷11为碣、墓铭,卷12为墓志铭,卷13为杂文。卷末有明人杨士奇跋等文字。据《元史》本传,陈旅有集14卷。但本集及明入焦竑的《国史经籍志》都作13卷。今存《安雅堂集》13卷系陈旅之子所编,首刊于元末,是流传有绪的善本。陈旅的诗文颇得虞集赏识,《元史》本传说:虞集见到陈旅的文章,“慨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这一点,也为张翥的《安雅堂集序》所证实。从实际的文学成就与影响而言,陈旅是无法与虞集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