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林氏节妇

一死丘山重,三纲世道存。谁能三境界,别立一乾坤。魄化韩凭树,身从焦仲坟。山根土花碧,长护啖时痕。

观道命录有感

淫哇声沸九韶寒,世道污隆用舍间。薄雾偶笼伊洛水,片云争掩武夷山。千秋遗训乾坤意,一代成功造化悭。不有上方三尺剑,付谁当日斩权奸。

感遇 其三

淳风去已远,世道日幽昧。征伐降殷周,祥麟竟遇害。凤凰化鸡鹜,兰蕙为萧艾。嗟哉孔与孟,天意屡颠沛。时运既如此,生民复何赖。

感遇三首

吟诗爱千章,靡益于世道。是则徒尔为,虽多胡足宝。譬入东风林,炫目多花草。容媚可人怡,饥至莫余饱。曷若事西畴,省彼粱与稻。实为卒岁凭,永焉天命保。登山虑其高,涉水忧其深。独于处世人,而弗度其心。其心一弗度,言貌终难谌。反是曷谓智,徒多咨陆沈。盍闻方寸同,厥利犹断金。此正彼无邪,谗毁孰余侵。服牛待余耕,乘马待余行。蚩蚩乘且服,驱策不少仁。安知有血气,何独能无情。所以异贵贱,由人为物灵。资用竭其力,可不见推恩。嗟彼残忍徒,戕之如折茎。

新复燕居庙成敬和忠宪先师废院诗 其二

昔年朝士毁东林,世道凌夷遂陆沉。一亩故宫今尚在,谁人认取不凋心。

送朱锡鬯北归

自负人谁识,其如世道何。耽书诚有癖,快语慎无多。月影东南小,江声日夜磨。与君期岁暮,袖草一来过。

金粉泪五十六首 其二十五

人心不古民德薄,中夏亡君世道忧。幸有安排谢邻国,首宜统一庆车邮。

纳凉杂咏 其一

聊借新诗养性灵,崎岖世道几曾经。眼中人物空皮相,战里河山遍血腥。出水荷花擎露白,受风梧叶逼窗青。晚来湖上凉堪纳,閒看群鸥落远汀。

纳凉杂咏

聊借新诗养性灵,崎岖世道几曾经。眼中人物空皮相,战里河山遍血腥。出水荷花擎露白,受风梧叶逼窗青。晚来湖上凉堪纳,閒看群鸥落远汀。卧尽骄阳昼正长,井梧禅榻静山房。扇风凉透骄儿梦,石砚诗争碧稻香。烽火未荒歌舞地,牢愁欲负少年场。巢由今世将何用,空忆貔貅镇四方。莽莽中原起战埃,疏狂却愧济时才。窗含碧柳听蝉唱,帘卷飞云看雨来。竹径人归新月上,莲塘风静野船开。湖山到眼闲如此,诗思樽前费剪裁。未许挥戈上战场,闲居景物细平章。萍因岸障风难散,荷为花娇叶自香。竹影半窗清画绝,桐阴遍地碧云凉。新诗写就浑无事,卧听邻鸡唱夕阳。

送郭子程湖州收父骨还庐陵

事亲尽礼谁非孝,岂愿遭逢世道艰?千里风尘音问隔,十年父子梦魂间。首丘自负终天痛,函骨宁期此日还?地下老翁应自慰,免将遗憾在他山。

水仙庙

云翘雨佩有遗仙,香火宁随世道迁。庙始大同年纪著,额颁乾化敕碑镌。凤閒露辇荒瑶草,龙湿秋衣剪玉莲。堤上创新谁述记,却无门外一泓泉。

和曾楚山忆苍山韵五首 其四

人谓苍翁只有诗,却于世道早知几。□□鞑舞胡□句,辛有伊川后有□。

挽山居刘侯官 其三

雪坡仙去又山居,凋谢堪为世道悲。师鲁仅存遗集在,乐天无限故人思。追怀把酒论文日,忍读停云对雨诗。千里有书报埋玉,衔哀莫写泪交颐。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一书,道宣作于乾封二年(667)。总述祇树园中共有六十六院,大门之东,东门之西,自分七院。东门之东,自分九院。大门之西,分七院。西门之西,分六院。正中佛院之内,有十四所。绕佛院外为僧院,三方绕院。中院东门之左自分五院,开为七院。佛院之东自分六所。大院西巷门西,自分六院,寺大院四角内各一院。寺大院东,大路之左,为供僧院。通过此图经大体可了解古代印度一般寺院的建筑布局。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根据日本续藏经而作的刻本。

释门归敬仪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释门归敬仪》作于唐龙朔元年(661),旨在劝说规范僧众,禅法归心,笃诚奉法。此仪共有十章,第一章,敬本教兴;第二章,济时护法;第三章,因机立仪;第四章,乘心行事;第五章,奇缘真俗;第六章,引教征迹;第七章,约时科节; 第八章,威仪有序;第九章,功用感通;第十章,桯器陈迹。于第二章中立四种三实,即:一,一体;二,缘理;三,化相;四,住持。于第八章中详解敬仪,列举十一位,即:南无、稽首、敷坐具、脱革履、偏袒六五轮著地、头面礼足、右膝著地、互跪、一心合掌、右绕、曲身瞻仰。于第九章中立十行相,即:礼拜、赞叹、发愿回向、观佛相好、专念修慈、三归十善、发菩提心、读诵经戒、供养舍利、造佛形像、修行正观。此仪规范佛事仪礼,使之礼制定则典型不坠,可称为 “三业宪章”。该仪上弘佛道,下摄自他,真俗所归,毫厘不紊。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常徒之箴铭,救时之枢要。也是研究佛教礼仪的重要而又珍贵的文献资料。现见载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净心戒观法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净心诫观法》一书,道宣作于隋州与唐寺,由弟子泰山,灵严寺僧人慈忍刊行于世。全书共有文三十篇,第一篇为释名,第二篇为序宗,第三篇为五停,第四篇为校量,第五篇为自庆,第六篇为善根,第七篇为破戒,第八篇为邪命,第九篇为佛性,第十篇为造过,第十一篇为解脱,第十二篇为食缘,第十三篇为流转,第十四篇为不动,第十五篇为过患,第十六篇为心浊,第十七篇为二报,第十八篇为结使,第十九篇为缘生,第二十篇为安般,第二十一篇为相资,第二十二篇为因果,第二十三篇为止劫,第二十四篇为二谛,第二十五篇为心行,第二十六篇为菩提,第二十七篇为教化,第二十八篇为佛性,第二十九篇为福田,第三十篇为受持。除第一、第三十篇外,其余各篇均有长行偈颂。而五停,解脱、教化三篇,较为详细。言明 “五停”为净心之行,解脱是净心之证;就智德来说,教化为净心之用,利己利他。并于教化篇中略说四谛十二因缘,十善、六度。于解脱篇中专门出示女人十恶,教以一切众生正性命,解脱生死轮回,于二谛、佛性篇中明理极。安般篇中明行本,弘阐定慧之学,沿行止观之轨。统观全书,可谓简而要,约而丰,文通字顺、意足劝远。该书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受到教界学人重视,研习它的人很多。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量处轻重仪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量处轻重仪》作于唐贞观十一年 (637),乾封二年(667)重修。在自序中,详明亡五众物量处轻重。立制听二门,制门分三,谓三衣坐具灌水袋。听门分四,称之为百一诸长粪扫衣,檀越施亡五众物。在明亡五众物中,更张十门。即:制人僧余处不得,封亡者分法不同,同治共财不同,嘱授是非,负愤还否,定物重轻,具德赏劳,分物时节,正分加法,杂明受物。此仪专详断割重轻之条,细明十三之别。即:一、僧伽蓝,二、属僧伽蓝园田果树,三、别房,四、别房物,五、瓶瓮斧釜灯台,六、重物,七、床褥,八、氍毹,九、守僧伽蓝人,十、车舆,十一、澡灌、锡杖、扇,十二、杂作器具,十三、衣钵坐具缄筒。其物品重轻,均依位次就人,使其物用有据,法规遵行。四科条理有:一、局限常住僧物,二、四方常住僧物,三、四方现前僧物,四、当分现前僧物。卷末以仪门作结,依类广释。大意有:一、制令畜物人轻,告明僧人不宜以物质为重;二、制不令畜物人重,说明万法皆空,贵在人修善法;三、听开畜物通轻重,明示以仪之规,分晓畜物轻重,安份守己,听法自便。在收诸类中,以三例分之,即:一、性轻性重,二、事轻事重,三、用轻用重。此仪划清了对待精神与物质的佛家立场和观点,“于是迷悟两开”;规定了成文义理,使“明乎此者,庶可以执物案文”;明示了物品轻重以位就人,使之僧举有据遵行,“足镜规猷”。其具有很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律相感通传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律相感通传》一书,道宣作于唐乾封二年 (667)。《法苑珠林》载:“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此传主要记载了有关律相感通之事,并附有天人交迹勤勤嘱累之事。据原本十卷删约成一卷。此传在流通过程中,转载传抄多有误作,特别是砖桥刻经处本,为讹特甚,特提醒读者注意。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本。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十二卷。唐代释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于武德九年(626),贞观四年(630)重修。古本作三卷,共三十篇。卷首有自序及十门括例,初卷有十二篇,中卷有四篇,下卷有十四篇。所述内容以方轨行事为核心。四分以明戒义,遵成实论而论戒体,依大乘教而立终极。于诸部律外,广引大小乘经论,判示违戒处理之轻重。所谓删繁,是指一事之下,诸师说法不一,纷纭复呈,则一律删略,只存文证。所谓补阙,是指旧说旧义不合时宜,纠偏补缺。如行事钞中收入的梁武帝出要津仪,灵谷寺诰,均为佚典,由此收载才得以保存下来。对愚师妄引伪经,行事违反律文,则给予明辩严斥。中卷释戒相篇中,盗戒的解释最为详细。此行事钞是南山派律宗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故有人赞扬它是“肥终南扬律藏,删繁补阙异群宗”(《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直到现在仍为《四分律》宗人所宗奉。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后人为本书作注释的极多。见于《行事钞诸家记标目》的有六十二家,现存的有以下几种:一,《四分律钞批》十四卷,唐大觉撰。二,《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二十卷,唐志鸿撰。三,《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二十卷,后唐景霄撰。四,《四分律行事钞科》三卷,宋元照撰。五,《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二卷,宋元照撰。六,《四分律行事钞评集记》十四卷,澄渊撰。以上所注,以元照《资持记》最为精到,受到学界公认。1686年日本僧人慈光、瑞芳二人将《资持记》编于《行事钞》文下,将元照《科》文系于其上,题名《三籍合观》。分为四十二卷。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二卷。唐释道宣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撰于唐贞观八年(634),二十一年(647)重修。撰述此书的目的在于,用以结示僧众和合作事之规范。共有十篇,一是集法缘成篇,二是诸界结解篇,三是诸戒受法篇,四是衣 受净篇,五是诸说戒法篇,六是诸众安居篇,七是诸自恣法篇,八是诸衣分法篇,九是诸罪忏悔篇,十是杂法住持篇。在一篇中集八种羯磨(羯磨为梵文,汉文译为业)为三科,共有一百八十一法。其余九篇共有一百二十多法,均为择其与当时僧众日常所用密切相关内容而录,所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卷末附有乞畜杖络襄文,畜杖络襄文、十诵律三十九夜文、受残夜文、僧祇律二十七事讫文、结小界文。从而,弥补了南山律宗撰《四分律》疏唐人写本,宋人写本所无。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1 9 10 11 12 1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