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跸南巡自出京至在途蒙恩赉诸物各恭纪一绝以志荣感其酒馔牲品等物尤多盖不能悉纪也 赐大红罗飞鱼服

宫罗五綵出天机,锦浪神鱼烂满衣。知尔乘云露头角,便从天上赤龙飞。芙蓉为画锦为囊,刀箸银瓢揔系将。已是三回沾御赐,每随天仗佩恩光。御帑朝分压袋钱,白金新铸倍光鲜。五铢永作人间宝,四字今题嘉靖年。银杯捧出竞传看,色间黄金映赤盘。长路风尘劳圣念,宫醪引满不辞乾。洒翰亲承御榻前,圣皇初述渡河篇。祗应百世藏为宝,此是南巡扈跸年。炼蜜调梅细作丸,白凝霜雪尽团团。马上探囊时一嚼,送得清白入肺肝。历历山川信所遭,马前尘土满征袍。服劳自是微臣义,药裹深蒙赐解劳。綵装鸾带倍鲜华,面授行宫拜宠嘉。为勖岁寒同节操,竹青松翠间梅花。五明綵扇制还新,象缀银环价倍珍。挥爱虞薰时解愠,捧看宫月近随人。五纹丝线织绦长,金作绦环七宝装。就中独有猫睛贵,觑看中间一线光。几年陶器尚收储,拜赐先皇旧帑馀。捧持但觉恩为重,宝爱深知玉不如。书生未识籯金富,圣主多惭惠养私。拟作他年遗老计,买山谁道更无赀。敕赐天闲玉鼻骍,便教骑在驾前行。过都历块还轻健,疑有风云足下生。解箨龙孙露玉尖,分明生就指纤纤。灵山异产天家赐,肉食那知此味兼。扈跸初从江汉归,长途终日马騑騑。冰绡不受红尘涴,谢得君恩赐面衣。龙脑修和集异方,宫中熏奉御衣裳。自从分得君王赐,袍袖携归不断香。赐来大帽号烟墩,云是唐王古制存。金顶宝装齐戴好,路人只拟是王孙。造膝从容奉密言,晚来冲雨出宫门。赐金为代衣沾湿,感德身同挟纩温。御厨官酒出黄封,碧滟红香昔未逢。共道皇恩比春色,一分斟处十分浓。

以摄影法成澹定村心太平草庐图,张六士为题长句,次其韵

我生本在东海东,中有万三千尺出海之高峰。此峰上有万年不化之古雪,玉立天半尤奇雄。我生延平同甲子,坠地心妄怀愚忠。毗耶故国不能守,脱身兵火烧天红。坐令玉山竟落五百年后此一劫,有愧东渡沧海朱家龙。扁舟走闽复走粤,郁然五岭佳气何葱茏?神僧许我一片乾净土,闯然入户精灵通。闽粤之交小卜筑,手斩荆棘披蒿蓬。南来腾空立天马,北眺水月明石虹。玉华金简并罗列,吾庐为主山为从。东望军山念吾祖,勤王当日亦复师无功。吾庐之西万松顶,大山小山森相宫。此山乃若特为吾庐设,山名不妨偶与匡君同。四山之中中有村,吾庐适在村当中。人间若别有天地,桃花流水尽日声淙淙。额吾庐以黄庭语,岂欲上蹑神仙踪?表吾庐者奉新许,笔势劲若铭彝钟。丙申之春吾庐寔经始,买山更在光绪乙未之初冬。十五年中一转瞬,辋川图画久慕前贤风。镜中谁作此狡狯,山林舍宇人物顿觉如亲逢。堂堂乎张,文采冠吾党,前辉后光昌而丰。人生意气潜契合,东山茯苓西山松。为吾题图意乃在图表,证今引古词何鸿!即以词论已超绝,直与明镜摄影齐神工。嗟哉文学在今日,遭值世宙方昏雺。已抑公羊作饼家,更诬孔子为儒童。三年不飞亦已矣,岂有一举天能冲?夐乎欲论太平世,人狙出口谁能容?君家仲坚昔吾慕,偶然游戏海上思作虬髯公。安知仍落此世界,儒冠复戴奄奄欲绝宁吾衷。已无一时豪杰可摧倒,聊欲万古开拓吾心胸。昆崙山脉走南戒,万水趋海朝祝融。此间山水清雄良足寄怀抱,且收倚天长剑韬神锋。太平之民或容作,教取子孙识字为耕农。南荒丹山本凤穴,凤虽不至吾仍种竹栽梧桐。梦中忽见海上故亲友,落月黑塞林青枫。偶图山居志吾幸已脱劫外,乃劳翩然大句相推崇。人生得閒无事亦仙福,黄庭此语吾所宗。有山不归果何乐,世网一坠嗟重重。庐山之君昨招我,云中手把青芙蓉。

谒饶平始迁祖枢密公祠墓作示族人

八百年前旧精舍,左挹凤皇右天马。南州迁客宋枢臣,当年结屋金山下。梅州刺史告养归,白云子舍留春晖。元镇元龟赠诗在,足令光彩生莱衣。琴峰苍苍郁元气,屹立丰碑枢密使。谁其铭者王梅溪,并勒无忧半收字。宋颠元蹶须臾耳,朱明五叶称天子。故宅先坟一旦迁,谁意村居变城市?辛苦荆州老广文,家书催促弃官奔。麻衣雪立恳不得,玉棺朝启先臣坟。坟迁城南宅城北,金山琴峰如故色。朱都御史杨邑侯,重为名门表通德。佥判有弟鄞江边,祖典遥数乃吾先。程江风雨韩江月,海云台岛径三迁。仗剑归来人事改,故居只有青山在。光绪朝距成化朝,转眼沧桑几己亥。宝莲寺畔神道碑,风雨剥蚀屃赑移。檐瓦苔青作古色,城北更拜金山祠。岂必山前胜山后,但贵宗?能世守。孙枝万叶遍东南,自幸能归奠尊酒。山城遗俗朴不华,惟耕与读真生涯。勉哉兄弟各努力,勿愧先邑称名家。

满江红 寿张研铭五十

五柳高斋,恰对着、一泓秋水。绕溪畔、檀栾婉娈,轻鸥飞起。菜甲风前薿薿绿,豆花雨后垂垂紫。问何人、负耒学庞公,贤如此。白藤杖,青棕履。红螺盏,乌皮儿。看豪吟痛饮,诚哉名士。蒋径久忘宾与主,蘧年莫问非和是。但相逢、箕踞对斜晖,浮春蚁。绣甸春浓,酒帘外、青山无数。还记得、桃花满院,刘郎前度。红烛画桡临别酒,碧箫残雨相思路。看韶光、零落断桥边,斜阳暮。无限景,烟中树。无限意,风前絮。对澄湖如镜,玉人何处。艳影尚疑花欲笑,丽情只有莺能诉。叹西泠、松柏自年年,风流误。寄语陈郎,还记得、吴趋行乐。明月夜、鹍弦凤管,共倾凿落。迟日玉枰花下艇,翠微蜡屐烟中阁。想那年、光景总消魂,浑如昨。且学织,桃椎屩。且学卖,韩康药。又何妨远蹈,芜城跨鹤。况是竹西歌吹地,一时琴酒堪栖托。问董生、踪迹近如何,仍漂泊。三泖凄凉,忽变作、珠池璀璨。岂果有、孟尝廉吏,夜光复焕。何处忽收鲛客泪,谁人敢把骊龙探。看荧荧、火齐掌中圆。非常玩。赤水曲,昆仑岸。象罔索,离朱瞰。怪江干夜夜,蟾辉同烂。金错剖来胎似玉,晶盘擎出光微绀。似匹夫、怀宝罪何辞,还堪叹。

邱菽园观察招宴南洲第一楼分韵,得一字

菽园豪情谁与匹?飞笺柬我如羽疾。画楼高处矗南天,酒香花香交泛溢。谁识花香与酒香,酝酿主人一枝笔?管弦声里雅徵吟,好句如珠冲口出。骚坛健将肃精神,静听主人宣令毕。各拈一韵成一诗,不拘体格五七律。毗舍耶客本粗才,忽闻斯言惴惴慄。自从小劫历红羊,身似孤臣遭屏黜。犹如巢破乱飞蜂,依草附花难酿蜜。落拓江湖杜牧之,忏除结习王摩诘。主人爱才如爱命,不因穷通与得失。令我挥笔写牢骚,赏识风尘引入室。海天诚不负斯游,得与群贤谈促膝。异时分手各西东,不知斯会复何日?雪泥鸿爪是因缘,我为拈毫纪其实。时在光绪丙申年,仲冬十一月初一。

石桐先生诗钞

一卷。清李怀民撰。据《石桐先生墓志铭》载:“先生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山东高密人。御史李元直之子,李氏三世以宦绩显赫,而怀民及其两弟皆以诗文著名一时。怀民幼时即喜为诗,其天资敏慧,常与好友、知名人士交游,流连唱酬,由于屡试不利,则一意于诗,至晚年好作画,得意者则自题咏。”怀民曾著有诗若干卷,多不传世。 此诗钞一卷, 为同里单鉊选订、 王宁㷆校。 分《石桐草堂集钞》、《秋䈉集钞》、《种瓠集钞》、《后轩集钞》、《观海集钞》 (上中下)、《东斋集钞》、《芸磵集钞》、《还山集钞》(上下),共辑诗三百八十八首。前附《石桐先生墓志铭》。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行世。《石桐先生诗钞》十六卷本,有光绪十二年 (1886)刊丛书 《李氏三先生诗钞》本行世。

元诗纪事

四十五卷。清陈衍编。由于唐宋、金代诗均有纪事,而元代独无。清初顾嗣立所辑《元诗选》影响颇大。钱大昕想与之同步,故采各家诗文集、笔记与《元史》资料辑为《元诗纪事》。然而,《元诗纪事》似为完稿,亦未见刊本。陈衍有虑于此,故于光绪间即着手于《元诗纪事》的编纂。此书为元诗诗评汇编。凡二十四卷,为初编本。所收之诗,共六百零三人,附歌颂谣谚、杂语等五十二首。此集有光绪间铅字本。民国十年(1921),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足本,凡四十五卷。收元八百余人的诗作或断句。此书卷首有光绪十二年(1888)陈衍自序、凡例。卷一为元文宗、顺帝,卷二为顺帝太子,卷三至二十七大体以时间为序,收入数百元代诗人及作品,卷二十八为割据者,卷二十九为流贼,卷三十为金代遗老,卷三十一为宋代遗老,卷三十二为元代诗人。卷三十三为道流,卷三十四为释子,卷三十五为宫掖,卷三十六为闺阁,卷三十七为女冠,卷三十八为尼姑,卷三十九为妓女,卷四十为藩属,卷四十一为无名氏,卷四十二为乩,卷四十三为仙神鬼怪,卷四十四为梦,卷四十五为歌颂铭谣等。是书对研究元诗极有裨益。有民国《国学基本丛书》、《万有文库》丛书本。

古乐府

乐府诗选集。元左克明编选。克明,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平不详。其书自序题至正丙戌(1346),则当是元顺帝时代人。此书共十卷。专录唐以前古乐府诗,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自序云:“首以古歌谣辞者,贵其发乎自然也。终以杂曲者,著其渐流于新声也。”此书编著时当参考了《乐府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元童万元刻本《乐府诗集》李孝光序,称其书岁久将弗传,至正六年(1340),济南彭叔仪始得元本校刻,因谓《乐府诗集》校刻,“仅在克明成书前六年,其版又在济南,距江西颇远,则编此集时当未必见郭书,非相蹈袭”。但《乐府诗集》实有宋刻本,流传已久,左氏此书各类歌辞小序及各曲调题解,大抵采用郭氏之题解而加以简化。尤其是杂曲歌辞一卷,各曲调先后次序,基本上同于《乐府诗集》,因袭之迹,极为明显。但《乐府诗集》卷帙繁多,不便浏览,此书屏弃死气沉沉之郊庙燕射歌辞不录,于其他古乐府亦不全录,如《子夜歌》晋宋齐辞,《乐府诗集》有四十二首,该书仅录二十首。“所重在于古题古辞,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颇为后人重视。但其对《乐府诗集》的考订加以简化,有失妥之处。如郭书鼓吹曲辞题解引《宋书·乐志》之说,以为短箫铙歌至魏晋世始名鼓吹,然后引《晋中兴书》加以驳斥;此书略去《宋书》之文,而照录郭书驳论,变成无的放矢。更有误解郭书考订语者。郭书于吴声歌曲末尾录《黄竹子歌》、《江陵女歌》,引唐李康成语曰:“二歌皆今时吴歌也。”“今时”乃指唐代,左氏亦编入《古乐府》。故从研究角度言,此书颇多疵漏。有明嘉靖汪尚磨刻本。清初又有吴门刊本,不佳。

袌碧斋诗话

清陈锐撰。锐,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bào)碧,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是读书人,曾为谭延闿、谭延泽兄弟塾师。陈锐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父亲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教习诗文。陈锐少年时诗词就有相当功力,其父曾对门生谭延闿说:“吾诗不如吾儿,汝可为讲习”。之后,陈锐又在其父的介绍下,师从晚清拟古诗派的泰斗王闿运。光绪十一年(1885),陈锐和时已46岁的父亲分别以拔贡和优贡的身份,同时被考选人京。不久,陈锐先后出任湘潭训导、桂阳州学正,又应聘充湖北学使赵尚辅、浙江学使李荫銮的学幕。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翌年,拣选知县加同知衔,候补江宁(今南京),充两江营务处提调。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次年任受卷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苏靖江知县。辛亥革命后,陈锐回常德,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国文教员。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1916年春再回常德,任常、桃、汉、沅四县联合公立中学校长。同年秋,出任湖南省通志局分纂。1919年.再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陈锐工诗文,是著名的湘西“三才子”之一,与易顺鼎、王以慜齐名。江西诗派首领陈三立称“湘西并世三才子,吹泪西风易哭庵”,“袌碧不知何处去,古伤遗稿落天南。”并评价陈锐“深湛好思,奇芬洁旨,抗古探微”。钱钟书更认为陈锐的诗歌成就远远高出一代宗师王闿运,“袌碧斋之精湛”,“智过其师,青出于蓝”.陈锐在晚清词坛有很高的地位,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被推为一代词宗。同时,他在词学理论上也有很高成就。陈锐的主要著作为《袌碧斋集》,包括诗五卷,词一卷,文一卷,诗话词话各一卷。被刊印过的著作还有《袌碧斋箧中书》二卷。另著有《说文解字校勘记》、《读经史札记》、《梦鹤庵诗集》、《秋出吟词稿》等,惜未刊行。

西陂类稿

诗文别集。 清宋荦撰。三十九卷。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商丘(今属河南)人。康熙间以任子入宫,累擢江西、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为官清节。精鉴藏善书,淹通典籍,熟悉掌故。著有《筠廊偶笔》、《绵阳山人集》、《沧浪小志》等。此集于康熙五十年(1711)自定手编,约三百万字,冠有陈廷敬序。含诗二十二卷,词一卷,杂文八卷,奏疏六卷。收诗、词凡一千二百余首,文二百八十一篇。其诗文皆源于苏轼、王士祯,推崇宋诗,诗风纵横奔放,清刚俊健,刻意生新,几与王士祯齐名。其序、记、奏议皆疏畅条达。为时人所推崇。有康熙五十年(1711)家刻五十卷本,乾隆中刻本,光绪四年(1878)铅印本。

胡仲子集

十卷。明胡翰(1307—1381)撰。胡翰,字仲子,一字仲申,浙江金华人。洪武初,以荐为衢州府(今浙江衢县)教授,后召修《元史》,史成,赐金帛归,其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集乃其门人刘刚及浦阳 (今浙江浦江) 王懋温所编。以洪武十四年(1381)刊版。至清印本罕传,惟写本犹存于世。凡十卷。文九卷、诗一卷。史称其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今合为一集,乃刘刚等所并。胡翰少从吴师道及吴莱学为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其文多得二吴遗法,而持论多切世用,与许谦之坐谈诚敬小殊。胡翰尝与修 《元史·五行志》,序论即其所撰,故存之集中。其于天人和同之际,剖析颇微。《牺尊辨》、《宗法论》诸篇,亦湛深经术。则又未尝不精究儒理。其诗不多作,而格意特为高秀,其中五言古诗尤为诗论家所称道,如《吕梁洪》、《夜过梁山泊》、《京口纪行》等诗写得苍浑古朴,有汉魏之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论说:“金华承黄文献溍,柳文肃贯吴贞文莱之后,多以古文词鸣,诗非所好。以诗论,吾必以伸申为巨擘焉。”此书版本较多,还被收入 《四库全书》、《金华丛书》 (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丛书集成初编》。

丹阳集

诗文别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宋葛胜仲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丹阳集》四十二卷,《后集》四十二卷。根据南北宋之交文人惯例,正集(或称前集)一般收录北宋时期诗文,后集收录“中兴以后”(即南宋时期)诗文。葛氏之正集与后集,大约亦如此区分。《宋史·艺文志》著录《葛胜仲集》八十卷,可能是通计其数。据胜仲之婿章倧所作行状称,“有文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初刊版于真州,兵燹残阙,隆兴甲寅(疑为甲申,即1164年),知州事宋晓修补之,自跋其后”,“淳熙丙午(1186年)知州事姚恪又为重锓,中书舍人王信为之跋”。可知葛集在宋时有数种不同之版本。因此,关于葛集记载多歧异。宋以后胜仲之集遂无见于书录记载。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诗文,分类编辑,厘为二十四卷,包括文十五卷、诗七卷、词一卷、所附行状、谥议等为一卷。然宋刻并未完全沉灭。近人傅增湘曾在北京书肆访得《丹阳后集》残页二张,据其考订,当为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间浙江刻本。二十四卷本,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宣怀所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双溪醉隐集

元代诗文别集。6卷。耶律铸撰。《双溪醉隐集》原本久佚,明人钱溥在《内阁书目》中仅注为19册,卷数不详。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耶律铸诗若干篇,分题为《双溪醉隐集》的《前集》、《新集》、《续集》、《别集》,又别载有数篇《双溪小稿》的序跋,由馆臣统编为《双溪醉隐集》6卷。卷首有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吕鲲序,赵著序,麻革序。赵著序中指出:耶律铸13岁能作诗,“下笔便入唐人之阃奥”。卷1为赋,卷2为乐府、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6为七言绝句、词、杂著(13篇)。卷末有元宪宗四年(1254)木庵老衲性英跋,王万庆跋。王万庆跋中说:“尝观双溪诗,气韵高远,清新绝俗,道前人之所不道,到前人之所不到。情思飘如驭风骑气,真仙语也。”耶律铸是“生长于北庭戎马间”(麻革《双溪小稿序》)的诗人,本集写于西域的诗篇是历代西域诗中相当重要的篇什。清人李文田曾为《双溪醉隐集》作笺注,光绪十八年(1892)顺德龙氏把李文田笺注的《双溪醉隐集》刊入《知服斋丛书》。

里乘

近代文言笔记集。又名《兰苕馆外史》。清许奉恩撰。八卷。奉恩字叔平,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秋闱报罢,身历太平军之乱,流离转徙,间关数万里。尝记所闻为《风鹤涂说》,藏稿武林,城陷,因遭散佚。是书仿《聊斋》、《阅微》,积三十余年,于同治年间成书,凡一百四十余则,约十四万字。旨在表彰忠臣孝子,仁人志士,阐发因果,以警于世,故内容多言人事,如科举之成就,家道之兴衰、人事诉讼之成败等均归于善恶之报。所载闺阁儿女私情,亦发乎情,止干礼,以利风化。偶言神鬼狐妖,如《林妃雪》、《吴真人》、《俞寿鹤》等篇,或以善孝登仙,或以恶罚地狱,亦关乎劝惩。《笔记小说大观》云:“《聊斋志异》以文词胜,《阅微草堂》以论断胜,皆千古不磨之作。此书独兼有其长,谈狐说鬼,无殊淄水之洸洋,善劝恶惩,犹是河间之宗旨。”然其说教过多,文情稍逊,难与《聊斋》、《阅微》并论。有光绪五年(1879)常熟抱芳阁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顾亭林诗文集

诗文别集。清顾炎武著。十七卷。凡《亭林文集》六卷,《亭林余集》文一卷,《蒋山佣残稿》文三卷,《亭林佚文辑补》一卷,《亭林诗集》五卷,《熹庙谅阴记事》一卷。为现存顾氏诗文集中较完备的一种。内《残稿》系据旧抄本排印。1959年中华书局点校印行,1983年新版重印,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此前顾氏诗文集,有康熙间门人潘耒辑刊《亭林文集》六卷、《诗集》五卷,光绪间合肥蒯氏刊《余集》一卷,后光绪三十二年(1906)汇印。朱记荣重刻《亭林遗书》本、民国八年(1919)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六年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则均为十二卷本。文集单行另有光绪二十五年梁鼎芬辑刊《端溪丛书》本、三十年会稽董氏山隐居校刊巾箱本,均收《余集》。诗集单行另有光绪二年湖南书局刊本,又有光绪间幽光阁据潘耒抄本排印本《亭林诗稿》六卷,与他本多不同,此外还有宣统间神州国光社排印《亭林集外诗》,附孙诒让《诗集校文》。诗集注本有光绪二十三年味静斋刊徐嘉《顾亭林诗笺注》十七卷;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王遽常《顾亭林诗集汇注》六卷,附集外诗存、事迹编年,收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为今诗集最佳本。

淳熙新安志

南宋地方志。孝宗淳熙二年(1175)罗愿撰。10卷。新安即宋代徽州,治今安徽歙县。是安徽省现存最早的志书。宋赵不悔修,罗愿纂。新安,为安徽徽州古称。宋时辖县六,治今歙县。愿博学好古,文章以先秦两汉为法,尤重地方文献。常惜旧志图经等相继亡佚,因采诸书,访故老,求遗事,辑而未就。乾道九年赵不悔来治,闻有罗撰,乃据此续修。淳熙二年(1166)成书,约十三万字。宋原刻本和明翻刻本已亡佚,现流传有清康熙刻本、嘉庆刻本和光绪刻本。十卷。卷一州郡,卷二物产,卷三歙县,卷四休宁和祁门,卷五婺源、绩溪、黟县,卷六至七先达,卷八进士题名、义民、仙释, 卷九牧守,卷十杂录。

日本访书志

目录书。杨守敬著。清光绪二十三年杨氏邻苏园刊本。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清代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精地理、金石。杨氏自幼嗜书,光绪六年应使日大臣何如璋之邀,赴日充随员。一年后黎庶昌继任驻日公使,至光绪十年杨氏回国。时值日本明治天皇十三年至十七年,明治维新之际,轻视传统文化,中国早已失传的珍本秘籍,守敬往往以廉价得之于市肆。或有难得者,恒以随身所带古金石拓片与日人互易,所获颇丰。光绪十年以所获秘籍载归,黄州有屋数十间,皆贮藏充栋。当时每得一书,辄考其原委,撰为书录,积20余册,光绪二十三年刊为《日本访书志》16卷、《补遗》1卷。每书记其写、刻、抄、照之年月,载其版式行款之异同,并录卷帙之完缺、讳字之年代。其刻入《古逸丛书》者亦一一著明。至于搜求之始末及其甘苦,尤再三致意。全书著录236种,多海内久佚之本,实为治古代文献者不可不读之书。杨氏藏书处曰“邻苏园”,曰“观海堂”,其藏书数万卷在杨氏去世后1919年售与政府,藏政事堂。后部分拨归松坡图书馆,其大部则藏于集灵囿。1926年集灵囿图书又拨归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后被运往台湾。杨氏《日本访书志》序曾云:“惊人秘籍尚多未录出者”。1930年王重民任职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得观杨氏藏书,以数年之力辑为《日本访书志补》1卷,共收46种,皆移录杨氏批校序跋而成,杨氏生前叹为缺憾者,遂成完帙。本书民国十九年故宫博物院排印出版。

钦定西清古鉴

清梁诗正等编撰。本书是梁诗正等奉乾隆皇帝之命,模仿《宣和博古图》体例,于乾隆十六年(1751)编撰而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由内府刊刻。全书凡40卷,卷首列有奉旨办理诸臣,分为监理、编纂、摹篆、绘图、缮书、校刊、监造7类,各类列办理诸臣的职名。本书共收彝器1436件,镜93件,另附钱录16卷。所收大都为殿廷陈列和内府储藏之器,其中伪器颇多,大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三,去伪存真实得千器。本书正文一般先摹绘古器图形,次列拓摹款识并附释文,最后对该器形制、尺寸、重量、铭文等略加说明,例如卷一“商祖鼎”条:“右高七寸一分,深四寸八分,耳高一寸六分,阔一寸九分,口径七寸四分,腹围二尺二寸七分,重一百四十三两。铭只一字曰‘祖’。商人尚质,其词固应尔。按《书》称‘用命赏于祖’,《周礼》‘左祖右社’,故许慎《说文》谓:‘祖,始庙也。’鼎为祭器,用于庙中,铭‘祖’宜矣。”由于本书是敕撰,所以图形摹绘逼真、准确,摹录铭文清晰、严整,使本书不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有较高的保存观赏价值。但本书真伪杂糅,考定不精,是一大缺憾。本书有乾隆二十年(1755)内府刻本、光绪十四年(1888)迈宋书馆铜版影印本和鸿文书局石印小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集成图书公司仿殿本等。

玉烛宝典

十二卷。杜台卿撰。杜台卿,字少山,博陵曲阳(今属河北省)人。少好学,北齐时官至中书黄门侍郎。北周代齐后,归于乡里。隋初被征入朝,官著作郎。开皇十四年(594年)致仕。该书约在北周代齐之后所撰,史称“尝采《月令》,触类而广之,为书名 《玉烛宝典》十二卷。至是奏之,赐绢二百匹。”(《隋书·杜台卿传》)其书于《直斋书录解题》中尚著录为十二卷,之后渐渐亡佚。此书乃黎庶昌于光绪十年(1884年)由日本旧抄卷子本影刻,实为五卷。每月为一卷,此本止于五月孟秋。卷首有序一篇,不言作者。序称《尔雅》四气和为玉烛,《周书》武王说周公推道德以为宝典,将令此作,义兼众美,以玉烛宝典为其书名。书中首载《小戴礼月令》,博引蔡邕章句释之,间采《夏小正》及《淮南时则》等,详加集证。史传、百家之言、词赋,乃至佛道经典,无不兼采。其载土风以体民生,记积习以论时俗。雷电霜雪、鸟兽鱼虫、草木荣枯,或叙其发初,或寻其大盛。若事涉疑殆,则别起正说以释之。《说郛》(宛委山堂本)存其一卷,黎庶昌所刊《古逸丛书》本,即影刊日本所藏旧抄卷子本。该书国内久佚,幸而唐时被日本遣唐使带回国内,这才得以保存下来。清末杨守敬在日本发现《玉烛宝典》(缺卷九),并将其影印归国,国内一时惊为稀世之宝。

春在堂随笔

笔记。清人俞樾(1821—1907)撰。十卷。樾有《春在堂全书》已著录。是书为平素所作笔记整理编纂而成。约十二万五千字。内容丰富。大体按撰 写年代编次,各卷不分类目。内容有对经史诸 子、文字音韵的考证,对古今诗文的评议,有当 时社会的掌故遗闻与作者的交游经历,有浙东 风景名胜的游览纪实与风俗人情的考察直录, 亦有师友门人之间的酬唱文字以及集外诗词。 记宋翔凤以经师而工诗,记孙衣言师黄山谷与 作者论诗不合而赠诗奉寄,记《聊斋志异》版本 卷次等,均可供治文学史者参考。卷一谓其因 中进士时试帖诗首句“花落春仍在”为曾国藩 所赏,故题所居曰“春在堂”以为纪念,书名本 此。后附《小浮梅闲话》一卷,多考证戏曲、小说 的本事。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在堂全 书》本,198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据以排印出 版。

1 9 10 11 12 1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