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老档

清初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奉敕撰。凡180册。起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未年(1607),迄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依年、月、日顺序编写。此版本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天聪七、八、九年(1633—1635)部分(其中天聪九年原稿本,1935年整理内阁大库时已被发现)。老满文的《满文老档》原稿本37册,加上1935年发现的共40册,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称《老满文原稿》。乾隆四十年(1775)仿老档字体抄写,分装成100册,即“无圈点档册”。同时又按音抄“有圈点档册”180册,今藏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将上述档册重抄一部,原藏沈阳崇谟图阁,今藏辽宁省档案馆。《满文老档》译成汉文始于金梁等人,译出百余册,择要编成《满洲老档秘录》上下编,于1929年出版。1971年以后,台湾学者广禄、李学智翻译出版了《老满文原档》两册。1979年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重译满文老档》3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的《满文老档》上下两册,199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20世纪20年代初,将沈阳所藏《满文老档》拍摄底片,藏京都大学,后由藤罔胜二等进行初步整理,部分译成日文刊行。神田喜一郎等组成《满文老档》研究会,1965年将《满文老档》译成日文分7册出版。神田信夫等又出版了《旧满洲档》第9卷(后金天聪九年)日译本。所记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多为《三朝实录》等史书所不载,是研究满族早期的发展、社会性质和语言文字,以及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制度的历史著作。陈寅恪(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著。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三联书店再版,此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重印。共10万余字,文言文写成。分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8部分。以详赅的史料与精辟的考证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提出隋唐制度有3个源头,一为北魏、北齐,来自承袭汉魏制度的东晋南朝前半期制度以及保有汉魏制度的河西凉州文化。二为梁、陈,为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至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又传入李唐。三为西魏、北周,为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与六镇鲜卑文化的混合品。三者之中又以北魏、北齐与梁陈之源最为重要,西魏、北周之源实较微末。这一观点改变了唐朝制度为西魏、北周遗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了隋唐制度的研究,使该书成为影响较大的一部研究古代制度史的著作。

南村辍耕录

一名《辍耕录》。笔记。元末明初陶宗仪(?—1396)撰。三十卷。宗仪有《南村诗集》已著录。作者曾隐居松江,劳作之暇,顺手笔记杂事贮破盎中,积累十年,发录成编,以“辍耕”为名。共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所载极为丰富,于天文历算、地理气象、典章文物、掌故琐闻、宗教迷信、民间风俗,以及小说戏剧、诗词书画等,皆有记载,是一部汇辑历史琐闻的笔记,文献价值很高。材料多源于《国朝文类》、《癸辛杂识》等当代和前代人著作,亦有得于闻见者,均为较原始的元史资料。其于元代宗室、民族、典章制度和元末农民起义,叙述尤详,如“大元宗室世系”、“氏族”、“置台宪”、“官制资品”、“宫阙制度”、“纪隆平”等条。其述宋宫建置及元代纺织技术的传播,亦较详,均可补史缺。对元戏剧之院本、杂剧、曲名、歌调考订颇精,又言及园林、制墨、裱画、印篆、斵琴、髹漆、发烛等民间工艺,于了解当时文化发展与民生情状颇资参考。间有佳作,文学上多可采;诸多佚书内容亦赖以保存。 惟其编现芜杂,颇失条理,明初诸大家如宋景濂、高季迪、杨维桢、王逢原等人文集可补其未备。有明万历刻本,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善本;通行本有《津逮秘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三编》等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排印本,北京汉学研究所编有《辍耕录通检》。

都是幻

清代白话中篇小说集,全称《批评绣像奇闻都是幻》, 四卷,收《梅魂幻》与《写真幻》各二卷,每卷三回,合六回演一事,共十二回。题“潇湘迷津渡者辑”,首有“潇湘耽奇子”序,无绣像, 《梅魂幻》偶有旁批,《写真幻》回末有评,评署“闽山爱石主人”。此书日本元禄间《舶载书目》著录, 日本元禄年间为清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二年(1688—1703),书当作于此前。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参见附录小传。在数量众多的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署名为“潇湘迷津渡者辑”的清代前期文本《都是幻》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它由《梅魂幻》与《写真幻》两部内容独立而旨趣相同的小说构成,二者皆围绕一男与数美的风流遇合展开故事,却有意识地设置了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在弘扬梦之美的同时否定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混合着“人生如梦”之迷茫以及“人生非梦”之沉痛的梦幻意识及悲剧情调。这种梦幻意识在清前期文学创作领域频频出现,对这一文学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准确描述此时期的文学创作原生态。

九命奇冤

章回小说。近代吴沃尧著。三十六回。叙广东富户凌复兴,笃信阴阳,以为自己没有中举,是表兄弟梁天来家的石室阻断凌家风水,便勒迫梁家拆居。天来不从,凌便买通无赖去梁家掘坟墓、伐树木、填鱼池、抢银钱,更纠合暴徒将梁家老幼八人用烟火熏死。天来在县、府、臬司、抚院告状,均被凌以巨款买通。臬司并以酷刑夹死证人张凤,造成九命奇冤。幸得两广总督孔天鹏及东莱和尚相助,凌犯及贪官才受惩处。本书结构严谨,不枝不蔓,笔法受西洋侦探小说影响,采用倒叙,设置悬念。反映出晚清吏治腐败致使为非作歹之徒气焰嚣张,呼唤清官明君,在思想和艺术上均为晚清上乘之作。初载于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至三十一年十二月《新小说》第十二号至二十四号,署“岭南将叟编”。光绪三十二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另有民国十五年(1926)世界书局排印本、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排印本、198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等。

钟情丽集

明代通俗言情小说。四卷,现存为弘治十六年刊本,传为成化时作者邱濬为记自己少年遇合事而作。又见于《风流十传》、《万锦情林》、 《燕居笔记》冯本(以上三种均为一卷) ; 《国色天香》、 《燕居笔记》林本、《花阵绮言》、 《绣谷春容》(以上三种为二卷, 《绣谷》篇名为《辜辂钟情丽集》)。叙辜辂和黎瑜娘的爱情故事。琼人辜辂到祖姑家读书,与祖姑的孙女黎瑜娘相爱,二人以诗词书画传情。辜生原住西轩,假说有鬼移入东轩,靠近女室,得与瑜娘通,两情缱绻。辜生两次回家后遣媒求亲,黎父允婚。后辜父死,家境衰落,生守制两年未通音信,黎父又允婚苻氏,瑜娘执意不肯,自缢得救。辜生第四次来黎家,在祖姑的帮助下,二人终于私奔。苻氏告到官府,辜辂、瑜娘陷入囹圄。虽经曲折,终成眷属。其间穿插诗词韵和,才子佳人小说格套。此小说早在明嘉靖年间晁氏宝文堂就出过单行版,后被收入《国色天香》、《绣谷春容》、《万锦情林》、《风流十种》等多种集子,在明代得以广泛流传。然而,由于《钟情丽集》与邱濬的形象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反差,此说长期备受质疑。

三十八國遊記 下册

偕何君出尋房,因旅館太貴不能久居也。晚何君約至中國街便餐,遇江蘇胡君,安徵黄君字韻三同談,餐後何君有事歸,黄君送余囘寓,談至十二時方去。黄君深痛心於國力之不振,謂曾有一次在某校長宅内便談,某君發議验謂英人完全管理印度,美國人完全管理中國,則世界和平之日近矣云云。彼聞之腦欲裂,此印象終身不能洗去之也。 十一月二十一日 與旅館結帳,每日房錢六元,一出一入取行李開房門皆有小費,又喚汽車移居新租之房,一日夜所用多至十餘元,並未嘗購一切物也。新寓在乾德列(Chand ier)街八十八號,每星期租金七元,房東艾氏特(Tstay),六十餘之老處女也。卡傈第·简旅影阿饮输副品(Cauprigge)(司灵旅)有总(Haward)學,時間甚短,僅觀其建築與圖書館及博物院而巳。其氣象較舊,大概東美大學畢業院較為注重,畢業院中人數亦多,西美文化尙未建立,學生但求畢業於大學,故畢業院之人數較少,且其畢業 願深造者,更有多數赴東方入畢業院,所以東方之畢業院史為發達也。其著名學者之充大學教授者,亦以在東方者爲多,故文物上今日西美尙不足以與東美爭衡也。 末又至一德國博物院参觀,畢,何君送余囘寓,候黄君不至,偕何君同出餐。

上海县续志

《上海县续志三十二卷》[民国] 吴馨 修、[民国] 姚文枬 纂,民国七年刊本。第一册有27个大折页的地图版画。城区图、全县图、浦东图、浦西图、城隍庙图,关帝庙图、各书院图等,各条河流,各个小庙,各个镇的地图。皆清晰仔细。 上海县是上海市原10郊县之一,位于上海腹部,与上海市区西南部犬牙交错。县境北端是东流的吴淞江;1992年,上海县与老闵行区合并,成立新的闵行区,上海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上海縣續志序:上海縣志剏於明洪武,而修於清嘉慶,至同治辛未重事編輯,迄今又四十餘年矣。時久事積,縣議會諸君慮文獻之散佚,議搜採而排比之,設局攬賢,分門編纂,推李君右之董其事,而以姚君子讓為總纂。最後復經王先生耜雲點定而集其成,合羣策羣力,閱三載全書甫竣。夫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所以考沿革,明制度,辨得失,將求其有切於實用,而非以虛詞示觀美也。文化治術之升降,隨代為轉移,雖僻壤小邑,不誘於外,其政治無數十年不易者。上海介四通八達之交,海禁大開,輪軌輻輳,竟成為中國第一繁盛商埠。邇來世變迭起,重以滄桑,由同治視嘉慶時,其見聞異矣;由今日視同治時,其見聞尤異矣。更閱數十年,人心風俗之變幻必且倍……

尚书地理今释

一卷。清蒋廷锡(1669-1732)撰。廷锡字扬孙,号西谷,一号南沙。江苏常熟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举人,赐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廷锡秉公执政,革除种种弊端,参赞机务,缜密周详,少工诗,善画花卉,为“江左十五子”之一。卒谥文肃。着述除《尚书地理今释》之外,尚有《青桐轩集》、《秋风集》、《片云集》等。此书考证《尚书》山川地理,于前儒旧说多所驳正,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如《尧典》“宅嵎夷”,据《后汉书》将嵎夷定为朝鲜,正薛季宣、于钦之误;“宅西”,据黄度《尚书》说,不限以一地,正徐广《史记》注之误;“厘降妫汭”,据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之说,正《水经注》妫汭二水之误。《舜典》“恒山”,据浑源、曲阳之道里远近,正《汉书·地理志》上曲阳之误;“荥波既猪”,据傅寅之说,正孔传荥波分二水之误。又蔡沈《书集传》释《禹贡》,颇多乖误,此书亦多予纠正。此书引据充分,考证精核,其说解多有可资参考者。此书有《泽古斋丛抄》本、指海本、《皇清经解》本、《借月山房汇抄》本、《昭代丛书》本等。

定州阅古堂

朔方之兵,劲于九土。尤劲而要,粤惟定武。兵劲在驭,用则罴虎。失驭而劲,骄不可举。曰保曰贝,闭壁连阻。武爵新守,束手就虏。皇帝曰噫,汝武曷取。有敝必革,以儒于抚。公来帅定,始以威怒。有兵悍横,一用于斧。连营怛之,胆栗腰伛。既惧而教,如餔如乳。以刺以射,以钲以鼓。无一不若,师师旅旅。列城自刺,靡不和附。阴沴为梗,降此大雨。大河破泄,在河之浒。民被黜垫,田入莽污。流离荡析,不得其所。公戚曰吁,予敢宁处。乃大招来,乃大保聚。乃营帛粟,寒衣饥茹。民归而安,水下孰禦。强弱死生,由公复虑。曰义曰仁,震肃春煦。合和蒸天,天顺以序。公境独稔,爰麦爰黍。公俗独乐,夫耕妇杼。人虽曰康,公亦奚豫。谓此一方,民与兵具。务剧任重,稽古其裕。人皆谓公,与古为伍。公文化民,公武禦侮。何思古人,公不自许。遂择奇匠,绘于堂宇。列其行事,指掌可数。前有古人,在我门户。后有来者,依我墙堵。斯堂勿坏,有堂有故。堂之不存,来者曷睹。宏乎焕乎,千载是矩。

中秋夜读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题后

独自神思道永光,嶙嶒骨硬气轩昂。是非身后谁天问,铁板铿然听陆郎。驮经白马本真龙,柯烂长安局未终。龙惯卷风天劫在,倚藤空幻小桃红。百年史学领风骚,莽莽群山欲比高。一夕世人皆欲杀,为文请命合魂消。举国才人竞舞绸,尘间何处可言忧。纵然不入君皇彀,未采苹花丧自由。百花齐放百家痴,一朵祥云映帝旗。洞察阳谋能有几,目光如炬鬓如丝。天才大业在名山,赢得官家另眼看。不识康生“抬举”日,一身傲气一生寒。“郭聋陈瞽马牛风”,陈未瞽时郭未聋。吹尽狂沙时逝也,一存金缕一青铜。期知来世月笼纱,“罪我”当时岂未枷。同类相煎何日了,“词人终古泣天涯”。膑足失明集一身,天教大难降斯人。加霜雪上今何夕,“谁问神州尚有神”。书山史海自遨游,“晚岁为诗欠斫头”。忍辱残生为文化,革文化命命该休。晚年心史寄红妆,一卷深诗暗码藏。后世相知缘未尽,江山回首梦千场。掩卷深宵对玉壶,一轮清透闷葫芦。纵横史笔传神处,不探高寒不得珠。

金缕曲 赠沈用宜,倚成容若韵

身世浮云耳。偶相逢,流连风月,夸谈门第。满腹牢骚无限事,尽入诗情酒意。依旧是半生知己。慷慨悲歌君莫笑,对娥眉肯洒穷途泪。多少恨,付流水。宽怀且自寻酣醉。尽由他鸡虫得失,易招猜忌。天下文章余几辈,耿耿此情何已。但剩得千般追悔。宿酒零香消未了,又匆匆惜别他乡里。相忆诗,从头记。惭愧雕虫技。笑依前,萧条羁旅,颓唐暮气。料理虚名身后策,稍稍著书而已。算今日阅人多矣。聚散交疏惟势利,更营营逐逐真无谓。君与我,淡如水。闲愁消遣知何计。且叮咛分题雅咏,邮筒频寄。自是诗人相得处,别有一番天地。说不尽存亡兴替。文化南洲称落后,看风流儒雅凭谁继。持此愿,矫时弊。革命策源地。念年时,风流人物,一堂济济。斩木揭竿当日事,谁识党人深意。廿四载典章咸备。各有雄心难尽敛,洒忧时几点新亭泪。驱猛兽,排洪水。剧怜举世皆魑魅。幸频年宣传正义,籍资鼓吹。海外机关今散尽,硕果仅存而已。况公等都还健在。作史惭非牛马走,叹吾生也晚心逾醉。搜索遍,枯肠矣。槟岛停征棹。喜将军,乘风破浪,宣威南徼。百万侨民迎虎旆,赢得欢声载道。看伟绩追踪三保。屈指神洲推志士,岂吾闽人物庸中佼。任意气,凌燕赵。识荆此日嫌非早。念天涯留连杯酒,几番歌笑。回首半生成败事,何用较量分晓。只党国深萦怀抱。大好河山终板荡,仗男儿身手须重造。有几个,堪同调。

集古录

十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早年即喜搜集碑刻,凡有所闻,便多方求取。朋友馈赠拓片和实物,更增加了他集古的完备性。自仁宗庆历五年 (1045)开始整理,至嘉祐七年(1062),历时十八个年头,与修撰《新唐书》差不多同始终。其集得彝铭碑刻和法帖一千卷,上起周初,下迄五代末,编录成册。其中,以唐人碑帖居多,占总卷数的十之七八。对所集金石铭刻,欧阳修“撮其大要”,详加审定考释,于卷尾写下题跋。因是随得随录,边写边改,写法不尽一致,也未依时代先后排列。自仁宗嘉祐八年 (1063),至神宗熙宁二年 (1069),总共写下题跋四百余篇,编为十卷,于《欧阳文忠公集》中称《集古录跋尾》,通常称为“集本”。其自为书,则自宋方崧卿裒聚真迹,刻于庐陵 (今江西吉安),名以《集古录》,是为合编本。该书刊行,为第一部金石考证专著。对于金石铭刻,欧阳修遇“与史传不同者”、“有褒有讳,疑其不实”,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因 “无情增损,故每据碑以正之”。该书在订正史籍错误、补充史传疏漏、考索典制渊源、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自该书问世,别创一种积聚文化财富的风尚,并将摩挲玩赏古董引向考据史事,导致金石考据学的诞生。该书流传,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集本”,随各种版本《欧阳文忠公集》传布;一为合编本,单独通行。宋庐陵刻本,今已不传。其单独通行之本,今已是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了,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编次,此本收入《四库全书》中。附带辩证一事,即欧阳修子棐所编《集古录目》,是从先前搜集的一千卷铭刻、法帖中选其重要篇目编成,分注其撰人姓名、官位事迹以及立碑时间等,亦为十卷。《欧阳文忠公集》中有《集古录目序》 一篇,有人不知《集古录》与《集古录目》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竟自将 《集古录目序》置于了《集古录》 一书卷首,读者应加辨识。

雍正陕西通志

陕西地方志。清刘于义修,史贻直、沈青崖纂。一百卷。于义字喻旃,号蔚冈,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贻直官西安总理巡抚。青崖官陕西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佥事。此志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约五百万字。体例仿康熙《志》。正文分星野、建置、疆域、山川、职官、贡赋、学校、祠祀、选举、兵防、驿传、水利、盐法、茶马、物产、风俗、祥异、人物、古迹、 经籍、 纪事、艺文等三十二门。部分门下列目,如艺文门列御制、诏诰、奏疏、表、状、议等三十一目。建置门自夏商至清每代各附一图,凡十四幅, 配以图说,又以表叙三代、秦汉抵清历代政区沿革,引正史地理志诸书以证之,明晰详核。疆域门绘省、府、州、县舆图百幅,山峰河流地名等地理要素标注齐全,图绘亦精。经籍门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历代典籍约二千种,并附原书序、跋或解题,多有今已失传者,堪称一部完整地方文献书目。艺文门含御制、诏诰、奏疏、碑文二十篇,记三十余篇,序二十五篇,传五篇,论、说、辨、考、文各十余篇,均为陕西地方史料。搜罗宏富,考证严谨,为陕西通志中最大一部,对研究古代陕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教育诸方面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订古证今,详略悉当”,由于修志者时代和阶级限制,对非正统王朝诸如王莽政权、苻坚、石赵政权、人物、室制、地名不予承认而摈弃,降低了文献价值。有雍正十三年底稿本藏北京图书馆,十三年刻本。

宋名臣言行录

传记。凡5集。前集10卷,录太祖朝至英宗朝55人,单称《五朝名臣言行录》;后集14卷,录神宗朝至徽宗朝42人,单称《三朝名臣言行录》,南宋朱熹编。二书也合称《八朝名臣言行录》、《皇朝名臣言行录》、《朱子名臣言行录》等。书成于孝宗乾道八年(1172)。宋刊本今存,《四部丛刊初编》据以影印;近年收入《朱子全书》本者则进行了标校整理。续集8卷,录北宋末26人,单称《名臣言行续录》(一名《皇朝名臣言行续录》);别集26卷,录高宗至宁宗时65人,单称《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一名《四朝名臣言行录》);外集17卷,录南宋理学人物38人,单称《宋名臣言行录外集》(一名《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南宋李幼武编。书约成于理宗时。5集宋时即有合刊本,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唯卷数作72,与今本不同。又日本曾藏一元刊残本,作79卷。明时有多种刊本,或分刊,或合刻。清《四库全书》据明张鳌山合刊本著录;道光间洪莹又据宋本重刊,皆为5集75卷。此外尚有《西京清麓丛书》等本。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称,曾见一题为《四朝名臣言行录》之宋刊残本,与传世幼武所编者相较,次第大异,且更为详备。或疑传世本已经后人删削、重编。朱熹序称其观历朝名臣言行“多有补于世教者”,故“掇取其要,聚为此录”。其取材多本于文集、碑传、行状、遗事、语录、笔记、杂史等。每事均各提行,末注出处,并附有关资料。幼武补编者亦沿之。因其所据之书后世或有亡佚残阙者,故于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均有重要资料价值。由朱熹创立的“言行录”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列传史体裁而为人们所接受。

通志

南宋郑樵撰。200卷。纪传体通史。记述上古至隋唐3000余年的史事。郑樵博学而著述丰富。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进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31种书。绍兴二十六年,综合历代史料编成此书。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等。计本纪18卷,自三皇五帝至隋,依各史抄录;世家3卷,分周同异姓;列传108卷,自周至隋;载记8卷,为五代十国;四夷传7卷,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年谱4卷,自三皇五帝至 隋;20略52卷,记上古至唐宋历代典章制度及文化发展。20略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多袭用《通典》旧文,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20略为作者用力之作,也是本书的精华。 其中最要者为《艺文》与《校仇》。《艺文略》为宋以前之图书分类目录,著录图书10912部,110972卷。《校仇略》为目录、校仇学之重要著作。旧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但本书是通史,三书并列不当。元大德三山郡刻元明递修本,元至治二年福州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明清版本颇多,通行有清武英殿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二十略》有单行本,名《通志略》,有明陈宗奎校刊本、《四部备要》本、世界书局本等。

独秀文存

陈独秀著。陈氏系安徽怀宁人。《新青年》的创办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独秀文存》收录陈独秀1915年到1922年之间的文章,共三卷,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部分。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陈独秀这一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人物的思想主张,而且几乎可以管窥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的全貌。书中认为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就必须树立新的思想风范和人格楷模,即进行“国民性质行为改善”,要独立自主而非奴性,要积极进取而非退隐保守,要科学实利而非想象虚文,要强健开放而非懦弱自守。与此新人格、新思想相呼应,陈独秀还努力提倡“文学革命”,倡导“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新文学,以反对专制的、玄虚的、陈旧的封建文学。书中还有一部分文章是对封建旧思想的申诉,对正统儒学、圣人孔子的批判,表现了作者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的坚决态度与勇敢精神。书中认为孔子学说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维护封建体制的,其所提倡的道德伦理不仅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更与民主共和国的精神背道而弛,不可调和。因此,只有彻底消除孔子学说,才能维护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对待西学与中学、批判与继承、吸收与扬弃等问题上,陈独秀的某些言论过于极端,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声。原书1922年1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后多次再版。198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重版,将三卷合为一册,最便读者。

后七国乐田演义

又名《乐田演义》、《后七国志》。章回小说。清烟水散人著,一说即徐震著。四卷二十回。以乐毅兴燕、田单复齐为中心,演述燕齐两国兴衰争斗的故事。周慎靓王年间,燕王哙昏愦,齐宣王乘机兴兵命匡章伐燕,燕王哙自缢亡。齐将匡章在燕肆虐,民怨,暗中串联举义,拥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驱逐齐军返燕都,筑黄金台招贤。乐毅投燕,昭王拜为亚卿,统领国事。乐毅辅佐昭王十余年,以伐齐复仇为己任。时齐湣王意欲称帝,内乱,乐毅乃联合赵、秦、韩、魏、楚五国伐齐,长驱直下七十余城。齐湣王遁莒州向楚求援,楚将淖齿杀齐湣王自立。莒州军民杀淖齿,立齐襄王,拜田单为即墨主将,复兴齐国。后燕昭王食丹药亡,燕惠王立,中田单离间计,令骑劫取代乐毅。田单施诈降计,又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收复失地。燕惠王复请乐毅返燕,乐毅婉言谢绝。是书敷衍史事,不涉神魔,与《前七国孙庞演义》风格迥异。有啸花轩刊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璧园藏板本。另有京都文和堂刻本、宏德堂刻本、聚秀堂刻本、崇文堂刻本,十八回。通行本有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校注本、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

活地狱

章回小说。近代李伯元著。四十三回。由十五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描写了晚清中国山西、江苏、安徽、湖南、浙江、山东、陕西、直隶等省的十二个州县衙门,通过典型案例集中揭露了封建官府是“阳世的地狱”。有胥吏衙役两面讹诈,设圈套陷人于狱,逼得当事双方倾家荡产;有以清官著称的县官,惯用酷刑,遇讼案,无论屈直,均加毒打。酷刑逼供之下,冤、假、错案不断产生。书中还叙写了敲诈勒索的稿案、书办,横行无忌的捕头、牢子,乃至诡计多端的讼棍、地保之流的种种罪恶勾当。是书从审理诉讼监狱方面实录晚清官场的黑暗腐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暴露衙狱黑暗的小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初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至三十二年三月《绣像小说》杂志第一期至七十二期。每回有愿雨楼评语。作者写至第三十九回,患病去世,由吴沃尧续写第四十回至四十二回,欧阳钜元续写第四十三回,未完。近有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校订整理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订重印。

人本欲生经注

一卷。晋代释道安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二十四岁左右受业佛图澄。因他记忆力惊人,虽相貌丑陋,但学识渊博。在邺都十三、四年间,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解答许多理论问题,虽有“漆道人,惊四邻”之称誉。社会上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谚语。为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讲经弘法,游历四方,历经磨难,信佛弥坚。师承佛图澄,精研《般若经》,学说戒定慧,树业有专功。所注经杂录凡二十五部二十九卷。道安现存的着述除了收于各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外,还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其余的早已佚失无存。道安解经不偏执门派之说,以明性空为本,兼融并蓄,“其说允符方等诸经,最为真实。”其《人本欲生经注解》既是如此。道安注经录载:“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为注撮解一卷。”所注其经“谨严精要,诠明句义,与西土释经诸论及后代疏钞,广征博引,融会周圆,标宗定理,贯摄群经者不同也。”道安不苟一说,博采众家,之说之作反映了佛教进入晋代中印两大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佛教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现常见版本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藏经书院大藏经第十四套第一册,《出三藏记集》。

1 9 10 11 12 13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