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文集
唐玄宗李隆基文集,据《全唐文》整理,共930篇。其中制212、诏357、敕154、诰13、批64、册文51、书29;有关宰相张说15、宰相张九龄57、玄元皇帝(老子)13、道士李含光20篇。其中有《禁弋猎诏》、《禁采捕诏》、《禁弋猎采捕诏》是让动物能更好的繁衍生息;而有《禁屠杀鸡犬诏》、《禁屠杀马牛驴诏》,不晓得老百姓能吃什么。
唐六典
又名《大唐六典》,中国古代官修职官政典。原题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传抄本早已湮没无闻,宋有元丰、绍兴两种刻本,明有正德、嘉靖两种刻本,至清嘉庆扫叶山房本,光绪广雅书局本,脱误已经很多。现北京图书馆尚藏有南宋绍兴本残本15卷。日本学者拍照以与明正德传本合校,在1973年刊印新本《大唐六典》,乃是当前最佳版本。此书开元十年(722)开始编纂,玄宗曾手写六条,要求臣下按《周官》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以类相从编撰,故名《六典》。宰相张说、肖嵩、张九龄、李林甫四人先后负责总管修撰事宜,具体执笔有徐坚、陆坚等12人。开元二十六年(738)撰成,由李林甫进奏皇帝。该书共30卷,体例由韦述制定:“以令式入六司,沿革并入注”(《集贤记注》),按照唐国家机关体系,排比现行令式,以三师、三公、六省、五监、十二卫、诸王府、州郡官为篇目,叙述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秩、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并收入了若干唐代诏令,内容相当丰富。该书在唐代虽“无明诏颁行”,但代宗、德宗时已流行于世。唐人讨论典章,也常加引用,并对后来宋代元丰官制改革有过很大影响。学术界认为本书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敦煌卷子P.2375 号。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或二十一年(733年)注《老子》,刻于石幢立在各州龙兴观、开元观前。以《河上公注》为底本,发挥了其理身理国的思想,影响深远。其\"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从内容上可概括为:法道合德;虚静无为;持守三宝;安分寡欲。该书从诠释宗旨和方法论上体现了其政治化倾向及阶级立场,具有调和儒道的特点,其中还试图消解《老子》关于提醒统治者保持应有的警醒和忧患意识的思想。其要旨在于\"理身理国\",却在唐玄宗执政晚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颇值得深思的。
射经
古代射箭术专著。唐王琚著。王琚(约685—746年),有才情,博通经史,曾助唐玄宗李隆基平太平公主之乱,因此升为户部尚书,很得玄宗赏识,但因性格豪侈,又不肯阿附权贵,屡屡遭贬,后受李林甫诬陷,于天宝五年贬死于江华郡。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射书,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说郛》中有收录,《新唐书·艺文志》录为一卷,《宋史·艺文志》录为二卷。流传下来的为一卷上下篇,共十二节,分步射总法:持弓审固、举搂弦、抹羽取箭、 当心入筈、铺膊牵弦、敛身开弓、极力遗箭、卷弦入弰、修后手法、步射病色和马射总法、弓有六善等。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全书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经中篇幅最短,但依然为一本独立的经书。可见儒家对孝道的重视程度,视之神圣,故孝经在古代亦常获赋予宗教意味,而用于祈祷,驱邪,治病等。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书中首次将忠君和孝顺连结起来,认为有“孝道”的人才能尽“忠”;书中还对不同等级的人规定了不同的行“孝”内容,比如天子的“孝”要博爱要能感化百姓;而卿大夫的“孝”要在行动、言语、服饰上都要合乎礼节,起到榜样作用;而普通老百姓则需做到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节省用度,使父母衣食无忧。
入蜀记
《入蜀记》6卷,南宋陆游撰。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以故乡山阴动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记》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记其所见所闻的一部日记。此书与一般行记惟知流连风景不同,它所记沿途物产、民俗及社会情况甚为丰富,不论是对研究陆游本人,还是对研究南宋社会,都有较大参考价值。陆游在六月二十五日记他在镇江神庙中遇到的一个北方义军战士王秀,王秀向他发了一通感慨:王在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时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并攻下了大名府,与宋军遥相呼应,但他南归以后却未受到朝廷任用,王秀说时觑欷不已。陆游对此事虽未加一句评论,但他对朝廷薄待爱国志士的不满却已流露无遗。《入蜀记》的文采也颇可观,陆游本是大手笔,书中描摹山川风物极有韵味,如十月二十六日记瞿塘峡云:“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在宋代的行记游记类杂著中,《入蜀记》以它优美的文字受人推重,何宇度《益部谈资》上卷说:“宋陆务观、范石湖皆作记妙手。一有《入蜀记》,一有《吴船录》,载三峡风物,不异丹青图画,读之跃然”。陆游还对沿途所见古迹进行考辩,如谓丹阳皇业寺即古皇基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又谓李白诗所称“新丰酒”,其地在丹阳、镇江之间,非长安之新丰;谓欧阳修诗“江上孤峰蔽绿萝”中的绿萝是溪名,而非泛指藤萝,等等。这些考订对历史地理及文学的研究都有助益。《入蜀记》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最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就是采用的这个版本。
李龙眠唐马,仲穆临
龙眠画马妙入神,貌得唐时马与人。人通马语默相契,马知人意更相亲。文皇昔御六龙出,天为圣主产骐驎。开元马牧蕃盛日,泛驾齧膝谁能驯?自昔龙驹有天骨,骕骦独起秋轮囷。西巡不复觞王母,东归政尔惭直臣。马图流传至汴宋,玉骢紫燕聊前陈。守文之君保成业,不肯一日开边尘。遂寘骅骝鼓车下,猛蛟失水无完鳞。柏台退休亲貌得,画意逮逼曹韩真。画史才知粉墨趣,学士乃通元化因。曹韩骨朽伯时死,馀不溪上苕花春。临摹不得画史意,掩卷愁眉谁与伸?
李龙眠莲社图
远公庐山下,手种玉色莲。清修香火社,杂还山林贤。龙眠弄笔墨,貌出晋宋前。横桥虎溪水,古木东林烟。须眉策遗老,瓶磬趺枯禅。石坛花雨落,稽首西方仙。休吟散梵帙,风炉荐寒泉。矫矫靖节翁,归心赴斜川。分手溪上笑,攒眉社中缘。淋浪漉酒巾,篮舆摇醉眠。止饮谅匪难,耻受异教牵。空山旧行迹,寂寞馀千年。竟令妄庸儿,慑诱纷相传。陶翁我尚友,掩卷心茫然。
李龙眠飞骑习射图
东都全盛称元丰,天子慷慨思奇功。蒐兵阅马振百度,坐欲折箠笞羌戎。羽林卫士天下选,内厩汗血皆飞龙。射毬穿柳虽戏剧,移置行阵宁非雄。从臣绝艺龙眠翁,曾侯唤仗明光宫。斫鬃飞䃂亲眼见,十年落笔逾精工。君不见开元天宝马蕃庶,画手亦有曹韩同。承平涵育赖休泽,人与物会真奇逢。好头赤玉五花骢,转首一笑浮云空。盛衰反覆古今梦,宝津无树吹秋风。纷更扰扰竟何益,祸启大梁尘再蒙。披图考古三叹息,我思圣人忧日中。
李龙眠画饮中八仙歌
龙眠白描谁不赏,胸次含空生万象。笔下犹存小篆文,落纸乌丝几千丈?小时读歌心愈奇,此日按图神始壮。浣花草堂老拾遗,咏彼八仙将自放。天宝年来万事非,得醉如逃三面网。凤鸟鸣歧纵德辉,麒麟见鲁辞羁鞅。丈夫肮脏迹每同,孰谓龙眠成技痒?眼中未见独醒人,未免开函为抚掌。
龙津桥
燕石扶栏玉作堆,柳塘南北抱城回。西山剩放龙津水,留待官军饮马来。
李龙眠画雪中捕鱼图
玉龙行空不成雨,首触银河落秋浦。帝遣神工种白榆,皓鹤飞来老鹇舞。榜儿踏船依楚竹,不钓齐璜饵荆玉。波寒月黑大星稀,万斛骊珠岂胜掬。夜阑缄素报麻姑,桑下尘飞海欲枯。何如去作蓬莱主,五城不夜无寒暑。
龙津晚渡
夕阳西坠暝云津,簇立东风唤渡频。老尽往来名利客,不知谁是傅岩人。
赠龙津渔逸
龙津景概即蓬瀛,中有高人乐隐情。风月一竿忘宠辱,烟波两岸为逢迎。歌声唱彻云凝野,笛韵吹馀月满庭。只恐九重来远猎,龙车冲散惊鸥盟。
龙津渔唱
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馀韵风飘出蓼花。
龙津道中忆诸弟
斜风细雨猎村庄,北客东行路转长。惯马久乘难促鞭,小船宜浅亦抛江。市沽薄薄聊祛湿,野菊离离未荐霜。两月南来无一字,举头空见雁成行。
龙津晚渡
鲤鱼风起浪花生,薄暮行人阻去程。我有济川舟楫稳,与君缓载不须争。
龙津号用韵
远水分潮绕埭东,幽栖曾此见元龙。灵源剩有千寻脉,沛泽还期九万风。日影光摇鳞甲动,花阴晴覆醴泉浓。剑南胜事凭谁说,紫气苍茫两岸中。
龙津
几度龙津道,芳浔有列仙。钓筒浮绿水,渔网挂晴川。
龙津小隐同郭王二光禄袁参藩邀集王宗伯宴饮和宗伯韵 其一
卜筑江村里,龙津小有天。瓮头供酒漉,竹下枕书眠。客有携琴至,莺随带柳穿。怡然心共适,沉醉落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