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司马彪续汉志

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非惟树司牧,固亦垂文字。绵代更膺期,芳图无辍记。炎汉承君道,英谟纂神器。潜龙既可跃,逵兔奚难致。前史殚妙词,后昆沈雅思。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梅山未觉朽,谷水谁云异。车服随名表,文物因时置。凤戟翼康衢,銮舆总柔辔。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观仪不失序,遵礼方由事。政宣竹律和,时平玉条备。文囿雕奇彩,艺门蕴深致。云飞星共流,风扬月兼至。类禋遵令典,坛壝资良地。五胜竟无违,百司诚有庇。粤予承暇景,谈丛引泉秘。讨论穷义府,看覈披经笥。大辨良难仰,小学终先匮。闻道谅知荣,含毫孰忘愧。

战略辑佚

辑本一卷,又称《司马彪战略》,西晋司马彪撰。史志均无著录,但《三国志》裴松之注、《太平御览》多有所引。而司马彪的兵学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兵记》八卷,司马彪撰。一本二十卷。”两《唐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二卷”。一般认为《战略》应为《兵记》中的篇目,该书散失已久,有清人黄奭辑本。就现存内容看,大体以兵家人物的战例或言论分条项,评述其用兵思想和作战谋略。书名“战略”,或为节略战例之义。

九州春秋

西晋司马彪撰。九卷,惟《隋书·经籍志》作十卷。记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及战争事迹。九州指司、冀、徐、兖、荆、扬、梁、益、幽。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

后汉书

《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光武帝称帝(25年)起至汉献帝禅让(220年)的195年历史。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三国时代以前,人们将《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本书取代《东观汉记》。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敬斋古今黈

元李冶撰。原为四十卷,后散佚,今传本仅八卷,分经、史、子、集四类,每类各二卷。“黈”即“不外听”之意。是书为考订经史子集而作,遇有疑义,一一详辨,以考证佐议论,词锋骏利,博辩不穷。其说经,自汉唐以来诸儒传疏,以至程朱绪论,皆折衷会通,无所党附。其论子史,于司马迁、班固、范晔、司马彪、欧阳修等史学家记录之非,杨倞、李轨、宋咸、成玄英、王冰等注释之误,都加以剖析纠正。其评诗文,于训诂之异同、体制之正变,抉摘亦极为精审。该书长于考证,所论多可取之处,在宋元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足为治国学传统学术者参考。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畿辅丛书》本等。清人陆心源又辑有《敬斋古今黈拾遗》五卷,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潜园总集》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可供参考。(《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今以繆荃孫十二卷本替)

庄子集解

清王先谦撰。清人注解《庄子》者,有的博采众说以详解,有的不尽依旧注而附己见。集众者难免繁冗,附己意者有违原旨。王先谦作《庄子集解》,熟悉旧注,参合诸说,互推短长,择其善解而录,取文从简,避免繁杂冗长。上自司马彪注,下至俞樾、郭庆藩之言,都予以斟酌采择。对于陆德明音义,列句读异文录入较多。书中训诂义理并用,随文所适而标注。后世学者对此书较为推重,认为此书既收前人研究成果,又有各家考证之文,使后世学者研究《庄子》,读一书而知众家言。虽然他以一人之见而定取舍,未免有不当之处,但对于一般学者来说,可有启蒙作用。所以此书与郭庆藩《庄子集释》并行于世,是目前流行较广、内容较好的注本。现存湖南思贤书局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国学基本丛书》本,还有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本。

庄子集释

清郭庆藩撰。前人注解 《庄子》者,多达数十家,各家注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郭庆藩作 《庄子集释》,博采诸家之长。于正文之下,先引郭象注,次引成玄英疏,再用陆德明音义。而他自己的解释文句,则分别列于注疏音义之下。凡是关于音义的,都移于陆德明注解之下。其余所采卢文弨、王念孙、俞樾、李桢及郭庆藩世交郭嵩焘诸家之说,则偏重于训诂名物之文。《庄子》一书,旨意艰深,寓言也最多。郭庆藩集释 《庄子》,由声音以通训诂,因章句而求其大义,其方法颇为正确。解释之处,也基本恰当。对于附会之言,都弃之而不用,可见其治学严谨。司马彪注本较为近古,陆德明音义本又不完全,郭庆藩又辑自他书,补其缺漏。遇有异文,录之以便参考校订。后世学者认为这些都是可取之处。只是郭象注、成玄英疏还有不合《庄子》本意之处,郭庆藩未能认真核查,对于音义所引,又未详细注解,热衷于反切而忽视了校雠,这是其不足之处。尽管如此,后世学者都认为此书是目前流传最广、注释最好的通行本。现存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44)湖南长沙思贤讲舍刻本、清末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54年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八家后汉书辑注

周天游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观汉记》基础上撰写的《后汉书》,今可知者有十二家,除晋人袁宏《后汉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外,余皆亡佚。周氏吸取前人辑佚成果,引用北宋末以前类书、古注及南宋末以前四部论学杂著,辑得吴人谢承《后汉书》(原一百三十卷)、晋人薛莹《后汉纪》(原一百卷)、晋人司马彪《续汉书》(原八十三卷)、晋人华峤《后汉书》(原九十七卷)、晋人谢沈《后汉书》(原一百二十二卷)、晋人张莹《后汉南记》(原五十五卷)、晋人袁山松《后汉书》(原一百卷)、晋人张璠《后汉纪》(原三十卷)八家佚文,一般按范晔《后汉书》目次为序,辑文较多的谢、司马、华、袁诸书,则各析为数卷。又成无名氏《后汉书》附于后。注释包括考释、校勘。书末附录六种:八家《后汉书》著者传略,著录,评论,清代诸家《后汉书》辑本序跋及目录,引用书目,索引。

后汉书补逸

清姚之骃辑。二十一卷。此书将失传之八家后汉史书加以辑逸,其中《东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薛莹《后汉书》、张璠《后汉纪》、华峤《汉后书》、谢沉《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各一卷,司马彪《续汉书》四卷。前有总序、凡例各一篇,说明辑逸原则。每种书前均作小序一篇,简介作者生平、著作经过及散失情况。

东汉会要

记述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会要体史书。徐天麟著。主要版本有明南雍刊本,清岭南学海堂刊本,江苏书局本,广雅书局重编校刊“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校点本为最佳。记东汉典章制度等事。取材于范晔《后汉书》,并参司马彪《续后汉书》、刘珍等《东观议记》及《汉杂事》等,仿《唐会要》体例编成。全书分帝系、礼、军、舆服、文学、历数、封建、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方域、蕃夷等15门,384事。

后汉纪

东晋袁宏撰。三十卷,编年体东汉史。《后汉纪》是继《前汉纪》之后,又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它记载了自更始元年(公元23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东汉终结为止,共198年的历史。体例仿荀悦《汉纪》,依据《东观汉记》和谢承、司马彪、华峤、谢沈等的《后汉书》及其他史料编成,简明易检,考订、剪裁都较精密。是范晔修《后汉书》的重要依据之一。本书在宋代时的刻本已“衍文助语,乱布错置”,无法句读。至明代,有嘉靖黄姬水刊本和万历南京国子监本,基本恢复了原貌,但仍有脱误。清康熙年间,蒋国祚、蒋国祥兄弟以明刊本互校,又详采其他史书考校,实为近代精本。此外,流传于世的还有学海堂本,龙溪精舍本以及四部丛刊本。今人周天游在上述诸刊本中,择善而从,兼取诸本之长,精加校注,于1987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后汉纪校注》

司马迁墓

落落长才负不羁,中原回首益堪悲。英雄此日谁能荐,声价当时众所推。一代高风留异国,百年遗迹剩残碑。经过词客空惆怅,落日寒烟赋黍离。

司马相如琴台

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司马迁

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成书与后世,愤悱聊自释。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

司马相如琴台

故台千古恨,犹对旧家山。半夜鸾凰去,他年驷马还。死忧封禅晚,生爱茂陵閒。惟有飘飘气,仍存天地间。

司马昭弑魏主

曹操师模司马昭,镕成成弑济君刀。恢恢天网原无漏,报施何曾差一毫。

司马相如

卖赋名成卖酒馀,归来驷马拥高车。锦衣只欲湔前耻,不道开边困里闾。

司马迁

子长少不羁,发轫遍丘壑。晚遭李陵祸,愤悱思远托。高辞振幽光,直笔诛隐恶。驰骋数千载,贯穿百家作。至今青简上,文彩炳金雘。高才忽小疵,难用常情度。譬彼海运鹏,岂复顾缯缴。区区班叔皮,未易议疏略。

司马相如题柱图

初上升仙何慷慨,重来衣锦颇从容。男儿意气当如此,透过禹门方是龙。

1 2 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