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 过黄侃墓
陈迹堪嗟俯仰间。存亡继绝力抛残。顾黄遗范更谁传。一代宗师如有恨,百年劫难岂无端。斜阳墓草泪空弹。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一七九 皇侃
儒释本同途,遗经非尔殊。未应普门品,胜似仲尼居。
小重山令 己巳三月依黄侃韵
陌上李花雪样微,陂映浮山寺,绿侵扉。忽尔忆芳菲。恍隔世、何处报春晖。遐迩事多违。宵深劳笔墨,忏前非。绽红小院有蔷薇。痴吟里,正自减腰围。
论语集解义疏
梁皇侃撰。十卷。南宋时已佚。唯唐时旧本流传于日本国,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则又由日本返回中国。皇侃序云:“门人痛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为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以垂轨万代。按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自何晏《集解》以迄梁、陈之间,说《论语》者,义有多家。自何晏《集解》以迄梁、陈之间,说《论语》者,义有多家。兹据江熙所集,皇侃《义疏》所引有十三家之多,即晋卫瓘、缪播、栾肇、郭象、蔡谟、袁弘(一说乃袁乔之误)、江淳、蔡系、李充、孙绰、周怀、范宁、王珉(一作王琰)。今本皇《疏》于江《集》十三家中,唯蔡系、周怀、王珉三家不见称述。其引取诸通说在江《集》外者凡二十八家。何晏所集《鲁论》七家,又采《古论》孔注为八家,并何为九家;江熙所集十三家,并江为十四家;皇《疏》所引二十八家,并皇为二十九家;通为五十二家。
国故论衡
近代章炳麟著。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日本初版。共三卷,上卷小学,中卷文学,下卷诸子学。凡七万言,以发扬国学传统为宗旨,被黄侃称为能“见古人之大体”、“识刑名之取舍”(《国故论衡赞》)。其中《原学》、《原儒》、《原道》等,阐述学术思想的源流,论辩诸子学说的优劣。书中肯定孔子删定六经、变“学在官府”为“学皆在家人”的历史功绩,然否认“六经皆孔子臆作”的说法。以佛学教义为论据,驳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谓人的意根都有“我见、我痴、我爱、我慢”四德,智出于见,愚出于痴,我见与我痴具生,故愚与智亦不相离。“上智无痴必无我见也,非生而具之。下愚者世所无有,诸有生者,未有冥顽如瓦砾者”(《辨性》)。体现出了作者“不一孔父,不蹩躠为仁义”(《原儒》)的立场。又曾言“宋世儒者之书盈箧,而言不能舍理气,适得土苴焉”(《明见》)。以示对宋儒思想狭隘僵化的不满。后收入《章氏丛书》,篇目和文字均有变动。
石屋余瀋
随笔集。马叙伦著。上海建文书店1948年7月出版。收清末民国以来轶闻掌故133则。其中如《中外日报归官办之经过》、《浙江最初之师范生》、《清季杂志》、《元椠琵琶记》等谈及了翁同龢、曾国藩、盛宣怀、袁世凯、章太炎、王静安、马君武、程砚秋、黄侃、李叔同、徐世昌、马一浮等清末民初各界著名人士的事迹,并可作为新闻史、教育史和文学史的研究资料。
礼记正义
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所用《礼记》为《小戴记》,四十九篇。《隋书·经籍志》谓《小戴记》四十六篇,后马融增《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才有四十九篇,前人已辨其为误说。东汉时,郑玄据《小戴记》为之作注,元延祐中科试定《礼记》用郑玄注。郑玄之后,亦有多人注解。唐初存皇侃、熊安生二家。贞观中,孔颖达等奉诏著《五经正义》,作《礼记正义》就以皇侃本为据,以熊安生本补其所未备,但《礼记正义序》谓:“熊则违背本经,多引外义,犹之楚而北行,马虽愈而去愈远矣。又欲释经文,惟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皇氏虽章句详正,征稍繁广,又既违郑氏,乃时乖郑义,此是木落不归其本,狐死不首其邱。此皆两家之弊,未为得也。”故其疏务申郑玄之注,未免有附会之说。其书本为七十卷,后清钦定为六十三卷本,阮元校刻因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甚高:“采摭旧文,词富理博,说礼之家,钻研莫尽,譬诸依山铸铜,煮海为盐。即卫湜之书尚不能窥其涯矣,陈澔之流益如莛与楹也。”今存《十三经注疏》。
法言义疏
汪荣宝撰。荣宝,字衮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驻日本公使。于声音训诂之学有很深造诣。校注汉人扬雄《法言》历时十余年而成书,初名《疏证》,1911年刊行后,晚年又毅然重作,改题《义疏》。稿本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旋又更定体例,岁余成书。二十卷。以治经之法治《法言》,考源流,明假借,审正俗,辨异文,补旧注。引书达三百种左右。于晋人李轨《解》、唐柳宗元《注》、宋人宋咸《重广注》、宋人吴祕《注》、宋司马光《集注》及约出五代、宋初之间的无名氏《音义》之外,还荟萃有清以来各家研究成果,增加大量校释、论述,尤以小学及历史居多。胡玉缙《序》称之为扬雄“功臣”,黄侃《后序》谓此书疏释“皦然如晦之见明”。最后定本有1934年刊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点校本,后附刘师培《扬子〈法言〉校补》及《〈法言〉补释》。
论语注疏
三国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二十卷。汉代传《论语》者有三家: 《鲁论语》,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齐论语》,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语》,汉景帝时出自孔氏壁中,又分今《尧曰篇》子张问从政以下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亦不与《鲁论》、《齐论》同,文字异者四百有奇。孔安国为传,马融亦注之。汉成帝时,有安昌侯张禹受《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后有包咸、周氏又为之《章句》。东汉末年,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作《论语注》。魏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盛行于世。据《晋书·郑冲传》,原作郑冲、孙邕、曹羲、荀顗、何晏等人共集。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故今本乃独称《何晏集解》。旧本无音义,唐陆德明为之作《音义》。《音义》除以反切注音外,还提示篇旨大义。如《学而第一音义》“以学为首者,明人必须学也”。由于唐人只为《五经》作疏,《孝经》、《论语》等均无疏。何晏等所采孔安国以下皆古训,邢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虽纯杂相参,文字有所异同,如以包氏为苞氏,以陈恒为陈桓之类不可据,然自汉以后,注《论语》者数十家,要其荟萃群言,创通大义,则首推此书。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等疏解更为详尽。朱熹《论语集注》亦始基于此。除《四库全书提要》外,前有乾隆帝《御制读论语》、《御制无倦斋绎论语义》,陆德明《论语注解传述人》,何晏等《论语集解序》,末附吕炽等人有关《论语注疏考证》的跋语,对理解注疏均有帮助。《四库全书》本载有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勘本在每篇后附有校勘记,但仍因旧本,未载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
宝坻道中
黄渡坎西仍渡河,行行官树夕阳多。客程莫怨黄昏近,明月满空流素波。
移竹诗伯封垂和且闻兄弟皆欲作因用元韵奉寄 其二
密密脩篁入槛寒,君来移取出檐竿。结根久近幽人屋,解箨宜为壮士冠。曾共马兰同请客,不忧苜蓿但堆盘。从今莫羡萧郎画,风月良宵仔细看。
卜算子·修门
露白草多黄,倚槛排孤闷。咫尺修门绕紫烟,日远长安近。永日一蝉吟,深院稀来问。独有美人掩画屏,盼断江鱼信。
仲春入直四首 其二
草芽未绿柳先黄,曲槛重门辇路长。冰雪初销流禁禦,羊沟又见水汤汤。
题画(十八首) 其六
红树中间飞白云,黄茅槛底界斜曛。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于君画与君。
寄怀大声兄弟叔文老丈兼属三王叔侄二首 其一
听雨侵阶竹,归艎入槛荷。天晴龟曝背,人静鸟吟柯。挟册弟兄对,煮茶宾客过。居閒在此乐,余乃事奔波。
寄怀大声兄弟叔文老丈兼属三王叔侄二首
听雨侵阶竹,归艎入槛荷。天晴龟曝背,人静鸟吟柯。挟册弟兄对,煮茶宾客过。居閒在此乐,余乃事奔波。今代河南客,当年吏部孙。青毡馀翰墨,白发念田园。邂逅成相识,飘零忍重论。三王如见问,寄谢勿辞烦。
退居十咏 其五 竹轩
暑威何处称疏慵,百本修篁小槛东。时遣清风送消息,此君都在不言中。
仲春入直四首
春云淡淡雨霏霏,翠柏苍松十里围。晓漏催朝鱼钥启,时看黄鸟隔帘飞。草芽未绿柳先黄,曲槛重门辇路长。冰雪初销流禁禦,羊沟又见水汤汤。溶溶太液涨新波,鸂?凫鹥点嫩莎。百尺飞虹通步辇,东西别馆得春多。广寒宫阙插青冥,一带西山簇画屏。霁雪光风融上苑,满城春意护龙庭。
留题新建五云亭
卧龙东岭冠云霞,亭面溪流对若耶。秋霁独先初夜月,春阴见尽满城花。疏篁绕槛栖寒雀,乔木依檐泊暮鸦。红烛未残宾已醉,倚风歌管到人家。
长安春兴 其一
自是天边雨露滋,上林种种品题奇。佳人拾翠朝云合,公子乘黄春槛移。取醉且须论薏苡,引年何必问松芝。双柑斗酒听莺兴,应笑山翁倒接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