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辛四景虞应癸未试 其四 邯郸李希圣明府枉过小坐

旅病怜秋色,相逢一解颐。看君花满县,愧我鬓如丝。把酒还听鸟,开襟且论诗。黄粱今已熟,那计梦回迟。

庚子国变记

李希圣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刻本,1982年上海书店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作者李希圣,字亦元,湖南湘乡人。光绪朝进士,后任刑部主事。义和团运动崛起之时,李氏在围城中所作日记详细记载北京城中发生的诸多情况。全书约1800余言,仿编年体裁,按年月日序次,记载义和团进入畿辅至慈禧、光绪母子仓皇逃出北京期间史事。而慈禧、光绪母子出奔途中情状以及由西安行在启程回归京城期间史事,则由罗惇曧以所见所闻补足之。是书所记史事皆为作者在围城中的亲身经历及见闻,其中尤以记载义和团在北京的活动情况和清朝王公大臣对国事的态度和八国联军在华北地区的暴行,尤为详尽。成书后,李氏“以触犯多,不肯示人”。1932年《人文月刊》3卷5期发表的惜阴堂笔记中的《庚子传信录》,约6000余言,其中文字与是书文字大体相同,惟内容仅为是书的三分之一。此外,李氏又托名日本小山重信撰《庚子传信录》,内容文字与是书基本相同,惟内容不及十之四五。后两书均为是书的节本。是书已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拳变馀闻

罗惇曧撰。是罗氏《庚子国变记》的拾补。是书系杂记,记事不按时间顺序,随闻随录,记叙义和团各派源流,宗教仪式,在京、津活动情况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事。侧重记叙清廷上层各派之间矛盾,对毓贤、徐桐、赵舒翘、袁昶和许景澄等人有关活动皆一一叙其始末。首见天津庸报馆编印的《庸言》第1卷第3、4号,又见胡寄尘辑《清季野史》。是篇录有义和团揭帖、义和拳源流、义和团首要人物如张德成、曹福田和黄莲圣母的事迹,以及红灯照活动,均为重要的史料。作者序言中提及的《庚子国变记》,全篇约7000余言,叙述义和团兴起至那拉氏母子由西安启程回京止,材料系从李希圣撰《庚子国变记》中录出。

孟东野诗集

诗别集。十卷。唐孟郊撰。孟郊诗在晚唐已有结集,晚唐邵谒曾有《览孟东野集》一诗。据宋敏求记述,宋初孟集行世之本很多,但卷数不一,多寡各异。宋敏求把它统编成十四类,合成十卷,使孟集有一个较善之本,而以前的汴吴本、周安惠本、蜀之二卷本《咸池集》俱废。宋敏求本遂成为以后一切孟集的祖本。晁公武、陈振孙所著录的都是此宋编十卷本。黄丕烈曾得一北宋椠本,半页十一行,行十六字,后历经辗转,为李盛铎木樨轩所得(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二),今藏于北京大学。1934年武进陶氏涉园影印者即为此本。黄丕烈另有一北宋蜀本,仅存五卷,藏于北京图书馆。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天台国材曾用宋敏求本锓诸梓。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无锡秦禾于都穆处得国材旧本,秦氏又从之翻刻,卷帙行款尚是宋本之旧,末附与韩愈的联句。此本又有凌濛初朱墨套印本,增入刘辰翁评语。须溪评语仅赖凌本以传。国材本系统之外,尚有书棚本系统流传。陆心源皕宋楼藏汲古阁影宋精抄《孟东野诗集》十卷,题后有“临安府棚前北睦亲仁坊南陈宅经籍铺印”一行,因知乃抄自棚本。今《四部丛刊》所影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刊本,据丁丙判断,“其为翻雕棚本无疑,……惟无临安府棚前一行耳”(《善本书室藏书志》)。孟集刊刻者甚多,又有汲古阁本、闵氏套印本、席启㝢刊本等,皆源于宋敏求本,仅在个别处有出入。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华忱之校订的《孟东野诗集》,末附年谱,辑录遗事。注释本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十卷及夏敬观《孟郊诗选注》。

父母恩重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文谓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经中详述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父母的辛勤劳苦,提出“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并描写了逆子不孝父母之种种情状。经中谓:“若有一切众生能为父母作福造经烧香请佛礼拜,供养三宝,或饮食众僧,当知是人能报父母其恩。”此经在《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录》中有著录,判为伪经。《开元录》并谓:“经引丁兰、董黯、郭巨等,故知人造。”但除李盛铎旧藏本外,其余敦煌本皆未见郭巨等中国古代著名孝子的故事,抑已删去。有传世单行本,与敦煌本文字不尽相同。据说共有异本三、四种。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