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将至瀛州从事张祥寄诗和答

驿骑驱驰万里身,锦貂浑欲变缁尘。平生未识行边地,今日初欣遇故人。洗眼已惊双鲤至,相看应讶二毛新。羡君独得从军乐,三岁高阳幕里宾。

四月十五日牧之赴南昌辟某与季野从周饯于松沛佛舍竟酒步月至垂虹亭久之遂别戏作数句送牧之

宛宛白虹贯,曾梯出天半。乘云来帝旁,立侍玉皇案。银河径千里,水接天漫漫。一杯属明月,俯见人影乱。张公江海客,坐啸白鸥伴。寥寥如清风,一啸亦可唤。明朝驾戎轩,插羽流白汗。行矣且勿驱,未怪安石缓。神光射斗南,绚若金碧烂。出门问何祥,铜章付雷焕。

和张文翔在独石见寄

长思远道正绵绵,南北暌离思惨然。明月照人千里共,愁云迷目万山连。恨孤慈母衡门倚,痛念难兄白日眠。我亦为君知所戒,唯凭一嘿免招愆。

吴司李锦雯偕令弟我蕃并陆丽京张宗绪顾祥士过访 其一

霜菊荒三径,冰壶共一船。綵云看满地,奇蕊落诸天。道见祥刑合,名先大雅传。山僧禅悦里,得结此中缘。

吴司李锦雯偕令弟我蕃并陆丽京张宗绪顾祥士过访

霜菊荒三径,冰壶共一船。綵云看满地,奇蕊落诸天。道见祥刑合,名先大雅传。山僧禅悦里,得结此中缘。世路劳车马,清言重缙绅。居心原有地,君虑自无尘。古佛仪犹在,苍生望又新。群公兼此意,慧远亦亲人。

海叟集

四卷。《集外诗》一卷。明袁凯撰。其集旧有张祥泽刻本,乃凯所自定。岁久散佚。天顺中朱应祥、张璞所校选者名《在野集》,多以己意更窜。如“烟树微茫独倚栏”,改为“烟树微茫梦里山”。盖以诗用删山韵,而栏字在寒桓韵。不知洪武正韵已合二部为一。袁凯用官韵,非奸韵。“故国飘零事已非”,改为“老去悲秋不自知”。盖以袁凯已仕明,欲讳其前朝之感。不知据陶宗仪《辍耕录》,是诗作于至正末,乃用金陵王谢燕事,下句自明,非为元七而作。至“雨声终日过间门”,改为“雨声随处有间门”。更不知其点窜之意何居。弘治间,陆深得旧刻不全本,与何景明、李梦阳更相删定,题名《瓦缶集》行世。(《在野集》《瓦缶集》皆为《海叟集》的选辑本。隆庆四年(1570)何玄之得张祥泽旧刻,以活字校印百部传之。万历三十七年(1609),张所望复为重刻。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曹炳曾以张本为主,而参以何氏本,正其谬误,并增辑《集外诗》一卷重新刻印。袁印诗取法杜甫,气体较为清健,颇受时人推重。程嘉燧在《列朝诗集小传》中称:“海叟诗,气骨高妙,天然去雕饰,天容道貌,即之冷然。古意二十首,高古激越,雄视一代。七言古诗,笔力豪宕,斟不如意。七言律诗,自宋元来学杜,未有如海叟自然者。”评价虽然有些过誉,但仍可窥见袁凯诗在当时的影响。有副督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郊庙歌辞 朝日乐章 迎神

太阳朝序,王宫有仪。蟠桃彩驾,细柳光驰。轩祥表合,汉历彰奇。礼和乐备,神其降斯。

赠出家张翔卿

大袖斜襟粗布袍,髻丫撑似弥明高。滑稽自谓世可玩,清净不守形徒劳。百年光景已强半,容易便把青春抛。欲向蓬壶寻福地,柰何龙伯钓后负山无海鳌。欲驾天风朝帝阙,柰何巫阳去后九虎守关牢。养生未获一溉力,那忍遽绝平生交。但令造物哀正直,岂肯屈曲从仙巢。留侯学道欲轻举,尚且强食扶金刀。安期当年本策士,意气直谒扛鼎豪。平地作仙亦不恶,或恐上界官府名难逃。君不见醉吟居士不归海上山,又不见昌黎先生屈曲自世閒。况非出尘风骨羽化难,夜叉白日守天关。黄庭正恐坐误读,铁锁纵垂那可攀。我笑学仙王屋著道冠,只待河南李侯脱去然后还。

四月四日偕蜀郡袁景文大梁程冲霄益都张翔远云间吕德厚会稽胡时敏汝南殷大章同游钱氏别墅饮于菊亭僧舍赋此书于壁

山公今日饮何处,为爱东池似习池。乔木尚传钱相宅,苍苔已上岳公碑。井羵或从双剑起,石人夜逐五丁移。中天艮岳为平地,可但平泉草木悲。

白云阡为张祥卿作

物外方絪缊,白云山之巅。匡庐下马坟,是家卜牛眠。人子岂不养,生人无百年。至今心眼孤,皎如香炉烟。人人有此云,回望俱可怜。霜降春雨濡,何独君拳拳。终身知孝慕,体受当归全。一举足出言,而亲长在前。因君与世人,死生安者天。不见南阳行,荒哉原巨先。但威太行险,勿羡怀英贤。

念奴娇 万县舟中中秋不见月,江面尽黑,因赋用张祥韵

峡云迢递,洗中秋、雨洗群山无色。光怪鬼门刚过了,倍觉浮生如叶。勘破天人,同归芴漠,黑夜心澄澈。月华安在,妙境更谁共说?只惜羁旅年年,高寒玉宇,冷浸千堆雪。雾锁长川猿散尽,渺渺修途空阔。万县非遥,重山已通,暂作舟中究。江流日夜,今宵休问何夕?

瑞应麒麟诗六章章十句

猗欤祥麟,其祥曷徵。维皇继统,万邦咸宁。诞敷德泽,丕昭文明。至和旁达,海岳效灵。曰惟盛时,兆此嘉祯。维麟昭昭,四灵之首。精孕玄枵,世不恒有。羲轩以降,成康其后。爰暨我皇,斯乃云觏。何以致之,圣德之厚。麟之为麟,具此众体。有麇其身,有牛其尾。既龙其颅,亦马其趾。彼兽之凡,莫之与比。春秋所书,周诗攸美。维麟之德,厥具匪常。怀仁之慈,抱义之刚。步中规圆,亦协矩方。生物不食,生草弗伤。有畅厥音,协宫谐商。维麟之生,于彼海岛。和气所钟,逢世熙皞。莫高匪天,弗爱其道。莫厚匪地,弗爱其宝。式昭皇仁,如天覆帱。维麟之来,献于丹陛。百辟交欢,同睹上瑞。咸曰兹麟,圣德所致。天毓祯祥,以隆至治。圣寿齐天,宝祚万世。

恭和圣制秋日秘阁观图书宴群臣诗

舜承尧治焕有章,祥开东壁正腾光。天临广内朝班肃,宴款仙山午漏长。已庆车书同薄海,行看琛贽尽名王。由来服远先文德,不待将军出定襄。

沁园春 其十八 三和

吉梦维何,男子之祥,载弄之璋。嗟我辰安在,斯文后死,力侔元气,手抉天章。学稼田荒,炼丹灶坏,稽首南华一瓣香。休休也,免王良友笑,屑往来忙。浮名斗挹箕扬。世岂有明珠百斛量。叹种来瑶草,年深未熟,挑成锦字,道远难将。迁转不行,形容尽变,盍改称呼号瞎堂。遗弓远,怆帝乡云白,禹会山苍。

词论

清代词话著作。1卷。张祥龄撰。10则。张祥龄论词强调文章气运,认为诗至唐末已经作尽,所以文人才变化诗体以求发展,才有词的产生。而词体本身的发展又如春、夏、秋、冬一样,经过萌芽、发展、繁盛阶段,然后萧条冷落,最终又以元曲继之。这是从一种文体的兴衰废替立论的见解。他又重视作家天然才质的区别,“能疏宕者不能密丽,能密丽者不能疏宕”,是丹非朱,并非确论。他提倡讽世寓托,认为“词主谲谏,与诗同流”,但是又反对张惠言的胶柱鼓瑟,穿凿附会的作法。此外,他还提倡气骨,而并不摒弃绮语;反对雕凿,而又指斥鄙俚,这些意见都比较圆通,体现了他论词“不问人论何如,自叩用工甘苦”的基本立场。本书有唐圭璋辑《词话丛编》本。

张信州祷晴辄应以诗贺之

舍东舍西缲车鸣,陂南陂北秧垄平。共期今年好春事,自兹无苦惟须晴。如何忽作十日雨,农夫辍耕病红女。尔曹惴惴何足云,忍使忧形使君虑。人言水旱有常数,丰凶不假祈禳助。那知使君为民尔,一念未萌神固许。朝来风色端何祥,溪流复故山屏张。欣然此屋尽和气,使君之赐真无央。

论语全解

宋陈祥道(字用之)撰。共十卷。认为孔子“言义则存乎《春秋》,言理则存乎《论语》”。认为《论语》乃孔子“言理以答学者之问”(《论语全解原序》)的著作。就《论语》逐篇逐章作了诠释。“祥道长于三礼之学,所作《礼书》世多称其精博,故诠释《论语》亦在礼制最为明晰。”(《四库全书提要》)如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章,除例举“孔子于圣仁不敢居,于管仲则称仁”外,还引《礼记·乡饮酒》酬宾之礼以示尊贤养老之义。又如解“师冕见”章,则引《礼记·王制》“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说明礼待瞽者如老者之义以明之。再如“臧文仲居蔡”章,则引《礼记·礼器》“诸侯以龟为宝,家不宝龟”的古制来说明鲁大夫臧文仲藏大龟,是一种不明智的僭礼行为。其学术本宗王安石氏,故往往杂据庄子之说以作佐证。如引老庄之说以释《为政篇》中孔子答哀公“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之语。解释虽未必尽合原意,而旁引曲证颇为详核,其可取之处甚多,故绍圣后与王安石《论语注》皆为当时所重。有《四库全书》本。

太子洗马童公内方扈跸谒陵有命辄作

春日曜阳景,荣华何郁郁。峥嵘繁卉菲,葳蕤紫薇簇。禁光信清遐,兰寮亲直宿。我君感雨露,禋荐信非渎。龙章翔玉玺,凤仪戒黄屋。流云满灵旂,焱风夹飞毂。鸣銮发春渚,回旌陟山麓。白日丽兰皋,晨光清?隩。极目眺神京,祥烟纷四矗。皇心亦阳泽,七陵发秀毓。人神惬欢情,海岳拱清穆。圣孝烨重光,薰蒸浃九服。岂云藐姑射,盘游饵羞恧。微臣谅薄劣,揄扬惭尺牍。愿陈驽马姿,清飙侍坤轴。

文山集

诗文别集。南宋文天祥撰。二十一卷。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二十举状元,历官江西安抚使,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江西,天祥兵败,退入广东,次年,在五坡岭(海丰北)被俘,囚禁元京都四年,劝降不就被害,卒年四十七岁。天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爱国诗人。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其遗作,编成《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卷,世称“道德堂刻本。”明初,其本散佚,尹凤歧《内阁得之,重为编次。有诗、文十七卷,收宝祐三年(1255)至咸淳十年(1274)间之作,皆入仕后及入己临安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陈价、庐陵处士张祥先后刻之,附以《指南录》一卷,《指南后录》二卷,则自德祐二年(1276)奉使入元营至囚禁燕间之作,为在囚禁中亲自编定,得诗凡六百余首,前期受江湖诗人影响颇深,后期师法杜甫,皆感于时事而发,不拘于字句声调之工拙,而直抒胸意。所作《读杜诗》、《六歌》等诗,皆得杜诗沉郁苍凉之神髓。被俘前,其诗表现百折不挠抗战到底的爱国精神,被俘后,抒发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奋的乐观精神。感情奔放,词气磅礴。如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深得后人传颂。如《正气歌》、《高沙途中》,词《酹江月·驿中别友人》、《念奴娇·水天空阔》,文《指南录后序》等,皆为宣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世杰作,为宋末平庸诗风,独树一帜。有《四库全书》本,附《纪年录》一卷,亦文天祥在狱中自述,后又复集众说以益之;天祥尚有《集杜诗》二百十八首,以世久单行,未缠收入。另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题《文山全集》;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刻有《庐陵文丞相文山先生全集》。

颍川语小

二卷。南宋陈昉(生卒年不详)撰。陈昉字叔方,号节斋,温州 (今浙江温州)平阳人。以父任荫补得官,历任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卒谥清惠。此书主要考究典籍异同、朝廷掌故等,与洪迈《容斋随笔》体例十分相似。其论文多辨别经史句法,又颇似陈骙《文则》。全书分上、下二卷,大体考据详核,如辨女娲补天非炼石,则取张湛之说;辨同姓不必同氏,则从许慎之论;以及名称字义沿讹袭谬而不知者,皆一一订证。书中还保留不少风俗习惯的资料,如“国朝之令,非妇女小儿不准衣纯红黄,唐制庶人服黄,系铜铁带,非庶人不服黄,与本朝之制不同”。为后人研究唐宋服饰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也有疏舛之处,如谓履端为闰月之名,则未考 《左传疏》、《史记注》; 谓叵罗不知何器,则未考《北史·祖珽传》及李白、岑参诗;谓只字毛诗以外别无所出,则未考楚词大招;谓䤩尾讹为獭尾,由黄幡绰,则未考王建诗及王得臣《麈史》; 谓林逋诗郭索钩輈用本草语,则未考扬子法言及李群玉诗等等。比起王观国 《学林》、王应麟《困学纪闻》来,稍逊一筹。但比起那些专记俳谐、叙述神怪的书籍来,有益之处很多,足资研究文史者参考。此书成书后,不知何时刊印,后原本散失,仅靠《永乐大典》保存部分内容。清修 《四库全书》时,从 《永乐大典》中按韵抄出,以类相从,编为上下二卷,以广流传。今传本尚有《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本。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