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正卿画像赞
森然如千丈之长松,势若摩穹。昂然如野鹤之出笼,鸡群遂空。使之崛起,接翼鹓鸿。高冠大剑,立于庭中。七尺之躯,万夫之雄。
和陆振之见寄韵
日长不废读书功,我与宗人老颇同。病起自羞黄面老,兴来人笑白头翁。剖瓜未信能祈巧,结柳终须学送穷。樽酒论文定何日,碧云暮合忆江东。
和陆振之见赠韵
我怀陶元亮,早弃彭泽令。宁甘柴桑饿,不受宋人聘。晚诗题甲子,绕著义熙正。得书晋徵士,千载论始定。吾宗佳公子,世禄让千乘。高眠九思斋,清节故可敬。寄来停云篇,词与意俱胜。耿耿好贤心,颇似缁衣郑。居家未得閒,歉岁讲荒政。良苗困螟螣,凶暴过枭獍。闾里不聊生,一发寄微命。闭阁忧攒眉,怀哉我同姓。惜无勋业志,不必频看镜。吾衰畏残暑,一雨秋意盛。拿舟溯流归,帆饱风力劲。田芜且莫问,但恨荒菊径。明月近中秋,云扫天宇净。素蛾惜皓发,把酒呼不应。何当共携手,尽此南楼兴。效颦辄捧心,拙句酬佳咏。
过陆震卿大行读书处有赠
过君读书处,破壁侵菰芦。不厌饥时麦,难挑旱后蔬。沈沦诗更好,飞动意能无。莫以鹬冠聚,尤深鱼服虞。时清宁任侠,宦薄且为儒。但使星文就,君王自按图。
寄题陆振之与閒堂
一閒天所与,万事世从疏。名教有乐地,安心为广居。林间听啼鸟,濠上看游鱼。意适无馀想,时还读我书。
乘轺录
地理杂志。北宋路振 (957—1014)撰。一卷。路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今湖南祁阳西)人(一作湘潭人)。淳化进士,官州通判、知州、太常丞。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知制诰路振充契丹国主生辰国信使,率团使辽,次年正月返宋,归撰此文以献朝廷。本篇记载了使团越宋辽边境后沿途地名及地理概况,凡跋涉20天,宿辽20驿馆,才至辽中京大定府(治今辽宁建平西北)。
莅政摘要
二卷。清陆陇其辑。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嘉定、灵寿知县,官至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鲠直不阿,严于律己,且崇奉程朱理学,贬斥王学,受到清世宗、高宗父子的表彰,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理学名臣,赐谥清献,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本书是他在任时摘取前人嘉言懿行、有裨国计民生者,手集成帙,死后一直为其家属收藏。道光十九年(1839)由其裔孙陆震刊刻出版,目的在于使天下后世知其一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心”(《跋》)。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宋胡太初原本,分尽己、临民、事上、远嫌等十七篇,主要总结了包括用人、立法、理财、刑罚、弭盗等在内的为官之道;下卷详细地叙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句容县知县陈于王、嘉善县知县李陈玉的政绩及其理政经验,最后收录了刘士林的《治河要略序》,说明作者把治河放在突出的地位。本书初为抄本一册,道光年间刊行,有光绪壬午 (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校本。
追挽王正郎先生
洛下风流忆昔贤,投簪当路正青年。贤劳旧著司徒绩,退隐新登太史编。化去迹陈猿鹤怨,读残书在子孙传。千年嵩岳收灵气,洒泪徒劳吊九泉。
送鄂州崔大夫赴镇
廉问帝难人,朝庭辍重臣。入山初有雪,登路正无尘。去国鸣驺缓,经云住旆频。千峰与万木,清听雨情新。
送毛东镇往临安
缥缥碧鸡使,萧萧斑马群。离亭方禁酒,征路正炎氛。水弩含沙影,天鸢坠火云。归音期蟋蟀,莫待海花纷。
寄贺胡正庵明府晋云南邓川州牧 其一
美人为政在罗浮,晋擢云中道更优。已饮云霞窥宝箓,馀看经术羡中牟。半帆峡水波争远,匹马江亭路正秋。多少扳辕仙洞客,双凫那得暂淹留。
寄贺胡正庵明府晋云南邓川州牧
美人为政在罗浮,晋擢云中道更优。已饮云霞窥宝箓,馀看经术羡中牟。半帆峡水波争远,匹马江亭路正秋。多少扳辕仙洞客,双凫那得暂淹留。世外相投制锦中,交情即不与人同。鹤翎出洞书常到,月影临山意每空。渐觉官高侵北斗,可因神骏恋西风。叶榆万里分携日,但对仙坛目远鸿。
仪礼郑注句读
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清张尔岐撰。《仪礼郑注句读》附《监本》、《石经》正误,是他为《仪礼》标点句读、考证字句的着作。此书全录郑玄《仪礼注》,精摘贾公彦疏,并阐发已意。因郑玄注文古奥难通,张尔岐则分章节解,断其句读,故称之“句读”。《句读》每句空一字书之,难句者为之离析,于字句同异,考证尤详。所校除监本外,还有唐开成石经本、吴澄本、陆德明《音义》、朱熹与黄干《次经传通解》诸家。对其错误、脱漏、颠倒以及经注混淆之处,均进行参证得实。对王尧惠所刻《石经补字》错乱一一驳正。所附《监本》、《石经》正误,考订亦详。《仪礼》一经,自韩愈已苦难读,故学者较少,以至传刻错乱愈甚,张尔岐此书保持《仪礼》经文原意,纠正谬误,对《仪礼》研究有一定贡献,甚得经家赞许、推重。顾炎武给汪琬的信说:济阳张君稷若名尔岐者,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颇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使朱子见之,必不反谢监岳之称许也。顾炎武《广师》一篇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永涣称《仪礼郑注句读》于仪礼家为善本。张尔岐《蒿奄》中有自序一篇称尚有《吴氏仪礼考注订误》1卷,《四库全书》着录《仪礼郑注句读》时没有收录。版本有乾隆八年(1743)高氏刊本,藏于人民大学图书馆;乾隆八年(1743)和衷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荟要》本;1957年上海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杨元孺都督移镇狼山招集海珠寺即席赠别
玉帐迎春发,翩翩向海东。桃花初跃马,杨叶待弯弓。两岸牙旗影,中流画角风。息徒双树下,揖客一尊同。剑喜雌雄合,诗誇竞病工。停筝伫素月,把酒送归鸿。淮海长天外,沧溟一望通。先声播狼岛,清啸彻蛟宫。鹅鹳呼天外,鼋鼍拜浪中。沧溟从此去,鹏路正无穷。
后画录
中国画评品著作。一名《后画品》、《帝京寺录》。唐代释彦悰撰。一卷。成书于唐代贞观九年(635),初名《帝京寺录》。主要版本有明人翻刻南宋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佩文斋书画谱》本、《丛书集成》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品丛书》、《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该书就所见长安各寺院名画,系以品题,藉以续写姚最《续画品》。录郑法士、田僧亮、展子虔、董伯仁、阎立本、范长寿、尉迟乙僧等二十七人,记时代、官职并对其绘画艺术加以简洁而精辟的评论。《后画录》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重要的评品著作,它继续了六朝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理想,客观反映了隋唐之际画坛的概况。
杨文忠公三录
明杨廷和著。8卷。书前有明嘉靖六年(1527)著者序、万历三十一年(1603)温纯序,另有乔宇序,年分不详;“辞谢录”前又有明嘉靖元年(1522)林俊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纪昀等校后发抄,集于国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史部内。著者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弘治二年(1489)进修撰,改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讲读,拜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正德二年(1507)由詹事入东阁属典诰勅,改南京吏部左侍郎,迁南京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后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再加光禄大夫柱国,迁改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卒谥文忠。本书辑著者历任诸职所作奏疏。书名三录,实分四部:(1)题奏前录,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所上; (2)题奏后录,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所上;(3)视草余录,明武宗正德年间至明世宗嘉靖年间任职内阁时所作;(4)辞谢录,正德、嘉靖年间所上。“题奏前录”与“题奏后录”内有自劾不职乞赐罢黜以答天遣疏、请遵祖训以光圣德疏、请处决重囚疏、论紧急贼情疏、议处反贼疏、议处反贼第二疏、请慎重调理疏、请正大狱疏、论大婚诰谕疏、论大婚诰谕第二疏、请一法令以息群议疏等目。“视草余录”记朝廷奏对之言及政事可否之议。“辞谢录”辑辞职谢恩诸疏。
庚辰赴谪金陵过三山同年舒国裳刘实夫廖师贤郭澄卿邀饮即席联句时正月念五日 其二
春霁桥西雨,商歌本不卑。愁人尊酒尽,卧病一舟宜。忆昨心犹壮,怜今路正岐。杜陵那可作,心事草堂知。
庚辰赴谪金陵过三山同年舒国裳刘实夫廖师贤郭澄卿邀饮即席联句时正月念五日 其二
春霁桥西雨,商歌本不卑。愁人尊酒尽,卧病一舟宜。忆昨心犹壮,怜今路正岐。杜陵那可作,心事草堂知。春别琴书雅,新诗梦汝贤。风尘惊满眼,道谊喜同年。奎照三山里,云横五座前。金陵浑在望,君去亦登仙。涉世应多虑,逢君可自宽。晴云看照户,光景叹惊湍。日月孤臣疏,鸾凰国子官。春江明发棹,百丈上平滩。同年三百道相如,天地生人又一初。闽水有情春送棹,塞鸿无恙夜来书。诗成綵笔云连扫,红满胆瓶梅正舒。赋罢远游谁与和,烟波渺渺正愁予。
江南余载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的《霸史类》中载有此书。《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原序文称:“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1075年),得郑君所述于楚州,其史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段以类相从。”据考证,郑君即郑文宝,而《江南余载》即以郑文宝《江表志》(三卷)为稿本。《江表志》现存只有二十四页,皆残缺掇拾,已非完书,《江南余载》一百九十五段虽不全见,但明代《永乐大典》中仍保存了两卷,对《江表志》所缺多有补充。
伤寒缵论
二卷。清张璐撰。张氏博览 《伤寒论》诸家注本,认为喻昌《尚论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等书颇得要领,遂以二书注释为主,参以己见,取张机《伤寒论》重分其例,撰成《伤寒缵论》二卷。又以原书残佚较多,证治不全,广搜前人之论,撰成《伤寒绪论》二卷。书名含义为:“缵者,祖仲景之义;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缵论》先载原文,次附注释,末录正方一百一十三首。《绪论》首载六经传变、合病并病、标本治法及正伤寒以下四十证,又分别表里,如发热头痛、结胸自利之类。末录杂方一百二十余首。《缵论》部分将王叔和整理本重加编次,采喻昌等诸家注文,附以己见。《绪论》部分博采前人方论,对 《伤寒论》证治加以补充,虽编次有所变异,个别方剂组方尚不够严密,但对伤寒从症状、色、舌等方面加以辨证,颇有独到之处。此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先后采用七十余家之著作,广证博引,为研究《伤寒论》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六年 (1667) 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