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大乘寺
行春门外是东山,篮舆宁辞数往还。溪上鹿随人去远,洞中花照水长闲。楼台势出尘埃外,钟磬声来缥缈间。自笑粗官偷暇日,暂携妻子一开颜。
大成藏主请赞
一段风光,宁容描邈。祖祖相传,将错就错。不以佛法作人情,掣电机前活卓卓。
欲过大乘先寄祖灯禅师大乘甚贫新开堂
大乘此去有几里,闻道祇园近布金。但恐钵中无客饭,止期经宿谢知音。
大城院夜思
渺渺孤城入莫笳,坐深游思转无涯。风高明月还生晕,夜久青灯自结花。雁鹜登堂愁吏簿,驒騵遮路拥奚楇。长安儿女应悬念,过尽清明未到家。
大城文安等处堤脩完舟中驻跸王家口
积水频萦虑,长堤幸已成。桑麻连井邑,花柳近清明。渐惬勤民意,还深问俗情。兰桡经过处,布谷唤春耕。
大城北京
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用多部传世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本书同大师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重新演绎了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城市名片也尽收其中。而这些,再尽可能的辅之以大量珍贵的老北京照片和地图,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大师又一名作。全方位再现原味北京的大师经典,贴心体会北京精神的大成之作!最真实准确的纪实性、最引人入胜的可读性、最高的艺术品位、最强的收藏价值!
大成捷要
气功专著。佛道合宗的汇集。共3卷。未著撰者姓名及刊出时代。民国初年由河南嵩山传至辽宁, 后又传至青岛崂山, 由崂山道人朱文彬刻印问世。本书集《慧命经》、《金仙证论》、《唱道真言》、《天仙正理》、《仙佛合宗》、《性命圭旨》、《灵宝毕法》、《金丹心法》等160多种丹经古籍精华,宗道家性命双修之旨,系统论述从筑基入手至金液还丹的全部修炼过程。书中所集者多是古代气功家透露的练功机要和叙述的练功心得。全书文字简约, 论述精辟, 意理深奥, 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气功重要的综合性参考书。
大乘妙林经
简称《妙林经》, 亦名《习胜经》。道教书名。三卷。此经依托元始天尊与诸真人论道,记其言论,分为十品,每品前为论说,末为偈文(第七《众真说法品》无偈文),偈文概述论说要旨。全经主旨在阐述大乘妙义,认为一切众生,心性本清净空寂,由于迷惑,乃生烦恼。道教借来指超度众生之义。《无上大乘要诀妙经》:“惟愍众生,无所哀求,静定存思而自娱乐,便得安稳,无为快乐。若有众生,闻法信受,勤修炼时,求一切智,愍伤众生,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威撰《大乘四法经论广释》的注疏。先以五门科分总述:一明造论所以;二立所宗;三解归乘;四显归分;五辩归藏。后释经题。最后释经文。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首残尾存之斯216号以其尾题本名收入第八十五卷,将首尾均残之斯2817号误定名为《大乘四法经释》收入第二十六卷。
大乘无生方便门
全一卷。撰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系从我国北宗禅之立场论述入道之五门。开头所标示之五门为本书之大纲,即:(一)总彰佛体, (二)开智慧门,(三)显示不思议法,(四)明诸法正性,(五)自然无碍解脱道。其次举示四弘誓愿、劝请、忏悔等之作法及净心眼等。复分别论述五门,即:(一)总彰佛体,论述佛之语义、平等法身、佛界、如来之意义、法报化三身、寂照之用等。(二)开智慧门,系论述由定发慧,得方便至大涅槃开智慧门之凡夫、二乘、菩萨等三种人,并解说闻不闻、音声佛事、善知识、涅槃、根本智、后得智、慧缚与慧解,及法华、华严、金刚等三经。(三)显示不思议法,论说维摩经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四大海水入毛孔、促一劫为七日等。第四仅余残卷,叙述诸法正性,以下则缺文。本书有敦煌千佛洞旧藏写本,为大英博物馆所藏(史坦因第二五○三号)。
大乘要语
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以“八识”说阐发菩提佛性之义。本书与早期禅宗语录有一定的关系。如书内云:“空手携锄句(钩),步行骑水牛。骑牛水上过,桥流水不流。”当源于梁傅翕(497—569)之“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楞伽师资记·禅秀章》亦引“桥流水不流”句。又本书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拂力下,不备若(惹)尘埃。”与《坛经》中神秀偈如出一辙。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大乘二十二问
亦称《大乘二十二问本》。佛教著述。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尾题:“丁卯年(787)三月九日写毕,比丘法灯书。”罗列有关大小乘教理、教义、教史方面的问题共二十二个,诸如涅槃、三身、佛性、真如、空有、十地菩萨、三乘异同、部派分裂等等,然后以“谨对”答之。乃是昙旷为回答吐蕃赞普关于佛法之垂询而撰。解释深入浅出,是研究昙旷思想及吐蕃占领时期敦煌佛教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二十二问论部派分裂虽主要取材于《异部宗轮论》等著作,但也提供不少新材料,如部派的划分与律藏的关系、各部派的流布等,是研究后期部派的重要资料。研究者或认为《大乘二十二问》的出现与在桑耶寺举行的吐蕃僧诤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有疏漏。1992年有巴宙校勘、录文、研究与英译。
大乘起信论广释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原著五卷。是对《大乘起信论》的论释。敦煌遗书藏本。因卷一佚亡,故本疏科分不清,但全书逐一疏释《起信论》文句,委曲详尽,并常依唯识宗观点评论《起信》。澄漪在《大乘起信论略述序》中评论本书谓:“包含事理,网罗邪正。无执而不口改,有疑而不皆遣。”《广释》完成后,昙旷又撰有《大乘起信论略述》二卷。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中第五卷末有题记:“大历八年(773)六月十七日,齐奉道写。”证之大历九年六月一日昙旷自序《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可知本书抄写于昙旷在世时,较为可贵。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卷五一件,题记谓:“大历八年六月十七日,马奉芝写。”或即中村不折藏本。
大乘起信论略述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二卷。敦煌遗书藏本。正文标题下署“建康沙门昙旷撰”。据研究,此处的建康应为唐证圣元年(695)在甘、肃两州之间所设的建康军。本书前有沙门澄漪撰序文一篇,内称昙旷先撰《大乘起信论广释》,但因《广释》文繁义深,“恐初心者仰崇崖而起退,望渤海而迷神。乃复探其旨归,为之《略疏》”。本疏分三门:一明造论义;二显论宗;三解论文义。释文探源寻流,旁征博引,研究者或谓其反映了西明寺系僧人的学风与观点。本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大乘经纂要义
亦称《十善经》。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内容主要宣说应敬礼佛、法、僧三宝,断除十恶,勤修十善。在斯3966号背面有题记二行,文谓:“壬寅年(822)六月,大蕃国有赞普印信,并此《十善经》本流传诸州,流行读诵。后八月十六日写毕记。”则此文原本或为藏文,由赞普下令,颁发各州,令各诵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全一卷。略称顿悟真宗论。唐代慧光集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以问答体论述真性之开显及生死透脱之道,为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本书久已失传,今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一六二号)。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
佛典注疏。唐昙旷著。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周撰《大乘入道次第》的注疏。本书认为修道必须“从浅向深,从分向满”,“依大乘五位之中,渐次悟入道次第”。正文前有作者自序,对研究法相宗的传承、智周的生平及著作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