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祠堂
一炬虎门寰海惊,百年战斗此先行。长留正气人间仰,国格如山不可倾。
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
二百春秋逢岳降,犹弥浩气达天衢。虎门绩著千秋史,雁碛诗成万里图。自是朝廷轻国士,何曾将士惜头颅。延平逝矣英雄几,黄胄驱夷又一儒。
信及录
清林则徐撰。1929年侯官林氏排印本,又《中国内乱外患历史丛书》本,1946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书中所收录的尽系林氏在广东办理禁烟的文稿,与行商外人的函札,共一百二十七件。原稿藏于家,向无刊本。1929年为纪念虎门销烟九十周年时,林则徐曾孙林翔将原稿铅印流传于世。林则徐在广州办理禁烟的经过,虽已略见于林氏之奏章,及当时人的记载,但是他和英方往复交涉的详情及其态度的坚定,处事的缜密,只有从中才可详见。此书实为关于鸦片战争一部极重要的资料集。所收材料起自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止于道光二十年三月。可作为《林文忠公政书》的补充。
晚清文选
郑振铎编选。成书于1937年。全书分为三卷,选录林则徐至陈天华等129家文章480篇,尤以选录龚自珍、郑观应、薛福成、谭嗣同、林纾、严复、章太炎等人文章为多。同时亦选录了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及与太平天国有关的文章10种。编者编选此书,意在突出图强、革命和反帝爱国、振奋民族的思想。这种进步的编辑宗旨,是晚清各种总集、类选所不能及的。此书为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有1937年上海生活书店刊本。
海国图志
中国清代魏源著。100卷。作者为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是中国近代维新改良思想的先驱者和爱国主义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林则徐嘱托,据《四州志》及中外文献资料,于1842年12月编成《海国图志》50卷,共57万字,另有地图23幅,洋炮图式8页。以后他又陆续加以修订增补,1847年补充为60卷,1852年又增加到100卷,约88万字,并有各种地图75幅,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42页。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鸦片战争有关档案材料及林则徐组织集译的国外情报资料;船、炮、枪、水雷等武器制造图、西洋技艺、远镜作法资料、用炮测量方法及测量器具;地球形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关于日、地、金、木、水、火、土诸星运行秩序,日月食理论,彗星理论,空气论,地震论,地球经纬论,地球运行与四季寒暑变化理论;尤其是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人民在战败后应采取的防患于未然的补救措施,系统论述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及具体作法,并对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大办工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的最为详备的关于世界史地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当时一部内容最丰富的有关世界知识和海防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产生过直接的影响,而且它还在日本广泛地流传,成为日本朝野上下的重要启蒙读物,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一本书读懂中国近百年史实;全书写于1938年,从鸦片战争始,终于抗日战争,将中国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不到十万字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书中对鸦片战争、天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均有条分缕析的解读,多有新意;对于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也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海国四说
十五卷。清梁廷楠(1796—1861)撰。梁廷楠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咸丰年间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通史学,善诗文,精音律,并颇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治情况。曾赞助林则徐、邓廷桢禁烟,支持广东反对英军入城的斗争。其《夷氛闻记》对鸦片战争情况有较真切记载。凡《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四种。初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后经修订,复刊于咸丰年间。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外国史地研究著作之一。
校邠庐抗议
冯桂芬撰。冯氏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在地方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入李鸿章幕,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注重经世之学,注意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思想的代表作,写成于1861年,共40篇。主要体现了作者要求改革中国内政和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思想主张。作者认为中国要自强,就必须变法,改变“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的现状,而做到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相通,名实相符。主张改革漕运,减税均赋,开垦西北,兴修水利。在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上,冯桂芬上承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提出了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先进主张。面对外患与“内乱”,他认为“夷务第一,剿贼次之”,把民族利益摆在地主阶级利益之上。他还承认中国“四不如夷”,主张“博采西学”、“制洋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以期达到“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的理想。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显志堂集》及《说文解字段注考证》。
夷氛闻记
记述鸦片战争史实的重要著作。梁廷柟撰,约成书于1849~1853年间(道光二十九年—咸丰三年),5卷,约10万字。由于本书对清朝统治者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多有揭露和指责,故虽屡刻刊行,但均未署作者姓名,且无“序”文,致流传不广。全书内容起于道光初年烟禁,止于1849年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获得胜利。除第4卷外,余皆为发生在广东、广州之事。其中卷1主要叙述鸦片战争前中外关系、鸦片贸易、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爆发;卷2所述为林则徐加强广东防务、英国出兵中国和英军北上天津、林则徐和邓廷桢被革职、琦善南下主持广东事务、虎门沦陷、广州告急、琦善私割香港及其被革职等情况;卷3对奕山主持广东军务、英军进犯广州和《广州和约》签订、三元里抗英、英军北犯闽浙和闽浙爱国官兵的抵抗等皆有记载;卷4述及奕山收复浙东妄举及其惨败、英军北犯江苏沿海沿江一带和抛锚南京江面、清朝投降和《南京条约》签订等情况;卷5记载了战后广州反入城斗争等情况。全书所记较为翔实可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时人所撰的鸦片战争史书。但认为“师夷长技”是“失体”之举,反映了作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保守态度。
庚申夷氛纪略
清赘漫野叟撰。稿本。成于咸丰十年(1860)。时作者居京城,根据目睹及传闻记述了英法联军入侵的某些情况,对清朝官员文恬武嬉及外国侵略者的抢掠有所揭露,然颇有虚饰夸张之处。作者站在主和派一边,诋毁林则徐等,吹捧伊里布、穆彰阿之流。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客座偶谈
四卷。近人何刚德撰。民国十一年(1922年),何刚德曾刊刻《春明梦录》一书。本书之作,意在补前书之缺漏。主要记载清代的典章制度、名人软事、社会风俗等,尤以记述清代典制为详,涉及宫制、军制、学校、科举、财政等各个方面。如对官员俸禄、养廉银及军费开支的记载及评论就很有参考价值。此外,对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佩纶等的言行亦有记述。由于书中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故史料价值颇高。原有民国二十三年刻本(1934年)。今有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9月影印本,并与《春明梦录》合为一册,列入《清代历史资料丛刊》。
水窗春呓
《水窗春呓》为笔记。清欧阳兆熊、金安清合撰。二卷。兆熊,字小岑,湖南湘潭人。 道光举人。尝任湖南新亭县教官。工诗善文,曾救曾国藩于危困之际,与之交谊颇深。安清,字眉生,号傥斋,浙江嘉善人。国子生。官至湖北督粮道、晋阶盐运使、提奏按察使等职, 与林则徐、许文㤑、季文敏等交往尤密。善文,熟谙古今掌故。此编成书年代不详,凡一百○二条,五万八千字。上卷多载名人轶事,对曾国藩记载尤详。但少有阿谀赞扬之词,却流露出委婉的讥刺。由于作者熟悉曾氏,故所载史料较为可靠。下卷亦多载名公遗闻,而记清初财政情况尤详。有同治刊本,光绪三年(1877)上海机器印书局铅印排印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避寇纪略
清程畹撰。同治八年(1869)秋成书。一卷。记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江宁、仪征事,兼述作者经历。亦及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军队侵犯镇江事。赞扬林则徐抗英,诋毁太平天国革命。有光绪刻本。
林公案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0回。佚名著。清未刊本。1984年3月广雅出版有限公司(台北)收人“晚清小说大系”丛书。1987年1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收入“晚清民国小说研究丛书”。故事主要讲述了林则徐出任闽清知县,接连破获大案,与兵部尚书穆彰阿等一班奸臣斗争,后又升为湖广总督,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着重歌颂了林则徐为国为民勇于任事、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治苏州府志
《苏州府志》一五三卷,序图一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清光绪九年刊本。 苏州方志以《苏州府志》命名而传于今的,共有5部:明有卢熊的《洪武志》,清有卢腾龙的《康熙志》,习嶲的《乾隆志》,和相距仅隔49年的石蕴玉纂的《道光志》。冯桂芬的《同治志》是最后一部。 冯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人,为江苏巡抚林则徐所赏识,遂拜林氏为师,助其校书。道光二十年(184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奉诏于苏州举办团练。十年,太平军克苏州,遁居上海。同治三年(1864),协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招收14岁以下儿童入学,研读外国语言及自然科学,以“求博通西学之才”。他的所作所为,深得李鸿章赞许。同治八年,战乱平定后,复以耆旧归宿故乡,开始主持家乡方志《苏州府志》的修撰。 粵惟神禹治河分九州,吴為《禹貢》揚州之域,常磨焗斗牛之位,列婺女星之分野。自泰伯端妄開,吴以禮谦立國。玉言子北學於孔子,而仁義道德ミ说益浸淫而充物。周秦迄与由國而郡而州而軍而而府,唐宋列扵紧雲。其地襟ミ江,帶五湖,东枕大海,衣冠文物財賦之雄,為東南一考。會同治十三年,余奉命来梅吴中……
十朝诗乘
诗话著作。近人郭则沄撰。郭则沄,字啸麓,号蛰园,别号龙顾山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龙顾山人集》。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专事著述,历二十馀载,成《十朝诗乘》二十四卷。“十朝”者,指顺治至宣统十帝。此书本以诗证史之旨,因感于有清一代信史之未备,而欲以诗补之。盖清代士大夫慑于文网荼密,于时政得失,不敢有所掇述,而往往发之于诗。郭则沄曾遍睹翰林秘籍,熟悉有清历朝掌故;又尝参与选诗之役,涉目有清诗人之作泰半,故颇能胜任是书之辑撰。全编体例,大抵以事为干,而以诗证之。其事之系于治乱兴亡之大者,则反复褒讥讽谕,如康熙亲征、乾隆南巡、三藩之叛、林则徐督粤等大事,皆广泛征诗,多方发掘。时誉谓是编乃“集众诗而以为史”者,与杨钟羲《雪桥诗话》同为汇辑清代掌故之最丰者。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月栩楼刊本。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选。该书选录自陈子龙(608~1647)至吕碧城(1893~1943)近三百年(主要是有清一代)名家词66家498首。各家名作,多收此书。“本编体例,略依《唐宋名家词选》,各家并缀小传,间采诸家评语”(《凡例》),使读者受益良多。编者在《后记》(1948年作)中对近三百年词坛情况,有极精辟论述:“近三百年来,屡经剧变,文坛豪杰之士,所有幽忧愤悱缠绵芳洁之情,不能无所倚托,乃复取沈晦已久之词体,而相习用之,风气既开,兹学遂呈中兴之象。”在评述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亦称浙派)和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之后,进一步指出:“然则词学中兴之业,实肇端于明季陈子龙、王夫之、屈大均诸氏,而极其致于晚清诸老,余波至于今日,犹未全绝。论近三百年词者,固当以意格为主,不得以其不复能被管弦而有所轩轾也。”这对读者从总体上把握清词的成就、特点及演变情况,是很有裨益的。但该书未收张煌言、林则徐、秋瑾、柳亚子等名家词作,是其不足。
临泽寺留题
发冢诗书谩一官,旧游重到鬓毛斑。尘埃可是山灵意,不待文移始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