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沈德潜

水碧山明吴下春,三年契阔喜相亲。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别后诗裁经细检,当前民瘼听频陈。老来底越精神健,劫外胎禽雪里筠。

故礼部尚书衔原侍郎沈德潜

东南称二老,曰钱沈则继。并以受恩眷,嘉话艺林志。而实有优劣,沈舛钱为粹。钱已见前咏,兹特言沈事。其选国朝诗,说项乖大义。制序正厥失,然亦无呵厉。仍予饰终恩,原无责备意。昨秋徐述夔案发,潜乃为传记。忘国庇逆臣,其罪实不细。用是追前恩,削夺从公议。彼岂魏徵比,仆碑复何日。盖因耄而荒,未免图小利。设曰有心为,吾知其未必。其子非已出,纨裤甘废弃。孙至十四人,而皆无书味。天网有明报,地下应深愧。可惜徒工诗,行阙信何济。

恭和御制和侍郎沈德潜纪恩诗四首元韵 其一

垂绅几载共趋官,松菊今怡老去颜。黄发从容辞帝阙,青蛾迢递向家山。特承宸藻褒耆硕,满载恩波狎鹭鹇。信是儒生稽古力,镜湖一曲讵能班。

恭和御制和侍郎沈德潜纪恩诗四首元韵 其二

壮岁栖迟守敝庐,策名已是杖乡余。贞心合作凌云干,健尾终为跋浪鱼。吴下风骚推已久,天边知遇宠方初。年来试检赓飏制,富过《长杨》与《子虚》。

恭和御制和侍郎沈德潜纪恩诗四首元韵 其三

去住多为朝野钦,礼优曾记昔年吟。遄归偶许寻游钓,亟返犹时望诵箴。臣迹忍离双阙远,圣情直注五湖深。草堂此日卢鸿往,何限鸣琴想德愔。

恭和御制和侍郎沈德潜纪恩诗四首元韵 其四

宫帛携归映绿萝,紫团如凤尾婆娑。衔恩长矢瞻云日,养素无须赋轴薖。雅会重寻夸洛社,新诗频咏应渔歌。遥知每饭难忘处,清梦时时到禁坡。

恭和御制和侍郎沈德潜纪恩诗四首元韵

垂绅几载共趋官,松菊今怡老去颜。黄发从容辞帝阙,青蛾迢递向家山。特承宸藻褒耆硕,满载恩波狎鹭鹇。信是儒生稽古力,镜湖一曲讵能班。壮岁栖迟守敝庐,策名已是杖乡余。贞心合作凌云干,健尾终为跋浪鱼。吴下风骚推已久,天边知遇宠方初。年来试检赓飏制,富过《长杨》与《子虚》。去住多为朝野钦,礼优曾记昔年吟。遄归偶许寻游钓,亟返犹时望诵箴。臣迹忍离双阙远,圣情直注五湖深。草堂此日卢鸿往,何限鸣琴想德愔。宫帛携归映绿萝,紫团如凤尾婆娑。衔恩长矢瞻云日,养素无须赋轴薖。雅会重寻夸洛社,新诗频咏应渔歌。遥知每饭难忘处,清梦时时到禁坡。

清诗别裁集

原名《国朝诗别裁集》。诗歌总集。清沈德潜编。原三十六卷,后经删定为三十二卷。清沈德潜选编。沈德潜自谓此书选诗本着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标准,唯祈合乎温柔敦厚之旨,所选诗作,俱近唐贤,不录徒辨浮华或直露叫号之作。此书的编选开始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完成于乾隆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初刻,二十五年重新修订,二十六年修订本刻成。共三十六卷,入选诗人九百九十六人,诗作三千九百五十二首。同年十二月,因书中选入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戴名世等人诗作,触怒乾隆皇帝弘历,命发给南书房重新修订,删去钱谦益等人作品,成三十二卷。书前有序和凡例,要举编选范围和宗旨。诗人名下缀以小传,诗后兼附简短评语,时有灼见。《清诗别裁集》搜辑广泛,选择精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建国后一个多世纪诗坛风貌。其中一些诗作反映了明末清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特别是某些诗人的专集已散亡,颇赖此书得窥一斑,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学史资料。《清诗别裁集》,以乾隆二十五年三十六卷本最为完备,1975年中华书局据之影印流行于世。

明诗别裁集

诗集。清沈德潜、周准编。十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准字钦莱,号迂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有《迂斋文抄》。“别裁”,语出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别裁”是辨别、裁去之意。“伪体”指背离风雅传统的,毫无生命力的诗歌;“别裁伪体亲风雅”,有去伪存真之意。后人就以“别裁”作为选本的代称。意即已将“伪体”剔除,所选均系佳作。此本以陈子龙《皇明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选》、朱彝尊《明诗综》等其他明诗选本为借鉴,本着尊唐、复古的原则,别而裁之,于清乾隆四年(1739)成书。约十九万六千字。卷首有目录及沈德潜、周准、蒋重光三人序。正文十二卷,收自明初名臣刘基、高启至明末抗清诗人陈子龙、夏完淳计三百四十名作者各体诗一千○二十余首。其中何景明诗最多,共四十九首;次则李梦阳、王世贞、李攀龙等,皆前后七子大家,而无竟陵派诗作。第十二卷收方外十一人诗二十一首,名媛九人诗十一首,外国十三人诗十四首。集中亦有圈点评注,大字为诗,小字双行为注,或名人片语,或编者评释,穿插其间。于每位作者名下,亦小字双行记其字、里、经历,间有论诗之语。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注重格调,力求“怨而不怒”,“和平渊雅”。其选诗标准为“始端宗旨,继以规格,终流神韵”。所选之诗,不少为应制诗,亦有仇视农民起义、污辱少数民族之作,为糟粕。然此集取材广泛,能以有限篇幅,反映明代诗歌之大概。尤其能“不因人存诗”,不收“雷同沿袭,浮艳淫靡”之作。故而得以广泛流传。其中刘基《夏夜台州城中作》,陈子龙《杂感》、《小车行》、张纲孙《苦旱行》等,能频陈民瘼,从某些侧面反映明代社会现实,对研究明代诗歌,颇具参考价值。有乾隆四年(1739)刻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缩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七年排印本。

古诗源

诗总集。清沈德潜撰。十四卷。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生困于场屋,年七旬始得进士,高宗称之为“老名士”,命值上书房,擢礼部侍郎。他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反映人民疾苦。此书选收自上古至隋代诗歌七百余首,唐以前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多被选录。原刻本今存《四部备要》排校本,通行本为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63年和1977年中华书局排印、重印本。

说诗晬语

诗论。清沈德潜撰。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雍正九年(1731),上卷百二十七条,下卷九十九条,总二百二十六条。沈氏“有触即书”,“遇物杂陈,略无诠次”,故所论无系统,条名无题。大体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诗歌之源流、功能、作用、内容与形式、创作技法及历代名人佳制、风格,均有概括论述。作者论诗力主“格调说”,即视诗歌之形式音律为创作关键。“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析立见。”又主张诗歌要反映真实情感,不拘泥于古法。评论历代诗人诗作,最见功力,所下断语,几成定论,极受后人尊崇。此编虽不脱“温柔敦厚”之极则,亦难免形式主义倾向,而沈氏为诗坛鉴赏名家,诗论流传颇广,故此论远较叶燮《原诗》更有影响。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本,《诗触丛书》本,《玉鸡苗馆丛书》本,《啸园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及《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皆作二卷。《青照堂丛书》本及《三家诗话选》本,作一卷。有的版本附有他人评语。近人丁福保辑入《清诗话》,有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西湖志纂

《西湖志纂》·十二卷(内府藏本),清朝大学士梁诗正、礼部尚书衔沈德潜等同撰。初,雍正中,浙江总督李卫修《西湖志》,延原任编修傅王露总其事,而德潜以诸生为分修。凡成书四十八卷。虽叙次详明,而徵引浩繁,颇嫌冗蔓。至乾隆十六年,恭逢圣驾南巡,清跸所临,湖山生色。德潜因取旧志,复与王露重加纂录,芟繁就简,别为十卷。而梁诗正亦奏请重辑《西湖志》。会德潜书稿先成,缮录进御。蒙皇上优加锡赉,特制诗篇,以弁其首。并敕诗正,即以德潜此稿合成之。诗正复偕王露参考厘订为十二卷,於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奏进。首名胜各图,次西湖水利,次孤山、南山、北山、吴山、西溪诸胜迹,而终以艺文。虽门目减於旧志,而大纲已包括无馀。且仰荷宸翰亲题,荣光下烛,尤从来舆记所未有。固非田汝成辈区区记载所得并称矣。

唐宋诗醇

唐宋诗总集。四十七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敕编。高宗性好诗文,常与沈德潜等谈论诗文,曾于乾隆三年(1738)编定《唐宋文醇》。后有感于“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有文醇不可无诗醇”,因选唐宋诗成就突出者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家,“以见二代盛衰之大凡,示千秋风雅之正则”。此书认为,李杜一时瑜、亮,千古稀有;乐天平易,最近乎情;奇创而不诡乎理者,莫过昌黎;录此四集,足以观有唐一代之诗。而宋诗不足以匹唐,仅选两集,因山谷多生涩,而选苏诗以示北宋诗坛之功;录放翁诗以见南渡以后诗之大成。谓六家为唐宋诗中之醇醪实不为过。全书有太白八卷,少陵十卷,乐天八卷,昌黎五卷,东坡十卷,放翁六卷。未作笺注,然每诗后皆有评点语,有引前贤之评,亦有时人所评,均极精炼中意,于理解体味诗作皆有点化作用。此书流传很广,多用于家塾学习之课本,故版本颇多。有乾隆十六年武英殿刻本(《四库全书》据以著录),此为初刊,台湾大学有藏。乾隆二十五年内府又刻有四色套印本,圈点品评则更为显目,台湾故宫博物院有藏。后世多次重刊,有乾隆二十五年书业堂重刻本,光绪七年(1881)浙江谭钟麟重刊本和江苏局本,等等。

元诗别裁集

原名《元诗百一钞》。诗总集。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琪合选。共9卷。收录元代诗人一百五十二家,诗六百一十九首。按文体编排。他们又合编了《宋诗别裁集》,与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合刻,称《五朝诗别裁集》。此书选诗以“三唐之格”(即盛唐、中唐、晚唐)为标准,所选诗篇大都是抒写封建士大夫思想感情和生活,其中也有一些反映了汉人在元朝统治下抑郁不得志的苦闷。选诗注意到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收录了少数民族诗人的一些作品,艺术上颇具特色。有乾隆间然藜阁刻本,1975年中华书局据此本缩版影印。

孔雀东南飞

又名《焦仲卿妻》,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原为汉代建安末年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加工润色。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1,篇名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编入《杂曲谣辞》。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长达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沈德潜称它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是中国现存古代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本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借飞鸟徘徊不前,写出一种忧郁缠绵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气氛。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北江诗话

诗论。清洪亮吉撰。六卷。亮吉有《洪北江诗文集》已著录。此编有仅刻前四卷或后二卷者,皆非全书。内容以论诗为主,亦有论及文、赋者,又有不少精确之考订。论诗以“性”、“情”、“气”、“趣”、“格”为等第,谓“诗文讲格律,已入下乘”。作者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唐杜牧的诗能“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的诗要学古人的复古主张,对袁枚的“性灵说”亦表不满。前四卷为撰者晚年写定,后两卷是其子续刻遗著时整理而成。

辽诗话

诗话。清人周春(1729—1815)辑。一卷。春有《阅红楼梦随笔》已著录。此编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五十八则,附录十三则,总七十一则。有沈德潜序及自序。周氏见历代均有诗话,独辽代阙如,乃广采群编,凡涉辽诗,无不摭人。辽代立国于东北,文献缺乏;辽诗历来资料零散,往往被诗论家所忽略。周春所撰《辽诗话》是研究辽诗的首创之作。据清人记载,史梦兰也著有《辽诗话》1卷,并曾刊行于世,但未见传本。周春以“辽人诗后世无传”,深感“其诗人有灵,苦心所诣,亦复不能尽泯”,因仿南宋人《全唐诗话》体例,辑《辽诗话》(《辽诗话》自序)。所采以正史为主,以地方志、笔记小说为辅,上自宫廷,下及谣谚,计数十则,汇为一卷。

曲江集

二十卷。唐张九龄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其诗除少量应制之作外,尽为五言。其五古多兴寄之作,诗风朴质遒劲,善于抒情,情意深长,韵味隽永。在开元诗坛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诗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诗品乃醇。”王维把他看作哲人典范。僧皎然评其诗曰:“诗歌据上游”(《唐诗纪事》卷一五)。明人胡震亨明确提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曲江集》全称《曲江张先生文集》,是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一十三首,赋六篇。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意真切,没有雕饰,这与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可是他的清新的诗风,最初未被人所赏识,如张说虽着重文才,却指责张九龄文章缺少富艳的藻饰。这正是张九龄高出诸人之处。“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唐音癸签》卷九)明人胡震亨对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给予了确切的评价。有明万历十二年 (1584)《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本,附录一卷,清雍正十年(1732)张世纲校刊十二卷本,附伪托张九龄著 《千秋金鉴录》五卷和附录一卷。

清代文字狱档

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于1931年至1934年分九辑陆续出版。该书用纪事本末体分类编纂,共收录清代前期雍正、乾隆两朝65起文字狱的原始档案材料。其中有: 谢济世著书案、王肇基献诗案、丁文彬逆词案、刘震宇治平新策案、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屈大均诗文及雨花台衣冠塚案、尹嘉铨为父请谥折并祀文庙案、沈德潜选辑国朝诗别裁集案、戴如煌秋鹤近草案等等。这些案件,曾在清代的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甚至全国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是书将每起案件中,承办官员所上的奏折、案犯的口供、雍正和乾隆的谕旨等文件汇辑在一起,不但可使我们清楚了解这些案件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能从中看到雍正、乾隆二帝在处理这些文字狱案件中的思想意图和阴谋权术,认清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不择手段,肆意罗织罪名、诬陷滥杀无辜的历史事实。是书所据材料为军机处档案、宫中所存缴回的经皇帝朱批的奏折和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的实录等,因此对研究清代前期的政治司法情况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又取材审慎,体例谨严,所引材料均在标题之下一一注明出处,使对是书的征引和参用更觉可靠、方便。是书原由本世纪30年代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出版,1986年,上海书店据此版重印,分上、下册再版。

唐百家诗选

又名《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诗总集。宋王安石编。二十卷。录唐一百零四 家诗一千二百余首,按时代先后编次。前有王 氏自序云:“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 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诿余择其精者,次道因 名曰《百家诗选》。”所录以中晚唐人居多。其选 王建九十二首、皇甫冉八十五首、岑参八十一 首、高適七十一首、韩偓五十九首,而李白、杜 甫、王维、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韩愈、柳宗 元、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诸大家、名家皆 不在录,名篇也多有脱漏,故后人有谓其“去取 大谬”(清王士禛《渔洋诗话》)、“杂出不伦”(清 沈德潜《说诗晬语》)。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则 以为王氏选诗所据底本,多系唐代举子行卷之 作,其脍炙人口者或不见收。宋严羽《沧浪诗 话》更指出其书前面部分取自《河岳英灵集》和 《中兴间气集》,读之尽佳,大历以后取去方不 惬人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认为“此书不合 人意,在应有不尽有;至其所取,亦未为冗滥”, 可谓持平之论。有宋刻残本存世,另清康熙四 十三年(1704)宋荦、丘迥刻本,《四库全书》曾 予著录,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亦加刊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