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近指

明清之际孙奇逢著。二十卷。其中《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十二卷、《孟子》五卷。《自序》言尊刘因《四书精要》和鹿善继《四书说约》。“吾四十年领其教旨,亦尝窃以教我子弟”。后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十六岁时将讲稿编成此书。“圣贤立训无非修己治人亲师取友理财折狱用贤远奸郊天事神明理适用,总之皆学也,故两论遂章皆点学字,学庸两孟以学字统括之,此近指一编之义”(《凡例》)。《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于四子之书,挈其要领,统论大指,间以先儒之说以证异同。”“奇逢之学,兼采朱陆”。以心学观点解释《论语》,说“仲尼之道”,虽犹天而“可阶而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心、理自同,亦吾之心而已。心以天地万物为体,操功却在日用饮食之间”(《自序》)。强调圣贤“生知之人,亦不废学”。其解“仁”为“人心,心不违仁,心才得正”。又说:“仁者原与天地万物相流通,而礼则灿然秩叙流动充满于天高地下之间,盖仁不可见,而可见者礼也。”“礼与仁非二物也,克与复非两功也,欲尽礼还而仁即在,故一日克复而天下归仁。”《四库全书》有辑录。

读易大旨

五卷。清孙奇逢(1585—1675)撰。奇逢字君泰,号钟元,又号复峰,容城人 (今河北容城),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此书乃入清后流寓河南管门山时所作。前有序言云,至苏门山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所得之见,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称其为“大旨”。其门人耿极为他校订,末附有《兼山堂问答》,及与三元道人李崶论易之语,别为一卷。李崶,雄县人,孙奇逢师从崶学《易》。后奇逢曾孙用正复从散见于他著中的论《易》之语取得五条,汇冠卷首,题曰义例。跋称原本序文凡例皆缺,故用此补充。案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在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而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均先列出己说,其后附上旧训。其平生所学,主要在于实用,故所说均关法戒,有可取之处。有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全集本,收入 《四库全书》。

中州人物考

明末清初孙奇逢撰。八卷。是书为作者晚岁居夏峰村时所撰,所收二百余人,均系明代河南人。分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七类,每类又以世次为序。各人传赞详略不等,由于史料无征,少的仅一行,并不以详略定褒贬。末卷《补遗》、《续补》,实为七类之外无所归从之人物。最后尚有列名而无传者三十四人。书前冠有自序。

松阳讲义

清经学家陆陇其官灵寿 (古松阳地) 知县时与诸生讲论《四书》的讲义。共12卷:《大学》1卷,《中庸》2卷,《论语》7卷,《孟子》2卷,共118章。陇其被清代讲理学的人推为正统,他最重门户之见,力辟王阳明学说,对同时的黄宗羲、孙奇逢、李颙等亦不以为然。凡和朱熹之学稍有不同的人都被他当作叛逆。他说:“今当悉遵朱子,其他种种与朱子背谬者,不可殚述,应悉改正。吾辈今日学问,只是遵朱子之意。朱 子之意,即圣人之意。” (卷1 )陇其痛惜 “自明中叶以来,学术坏而风俗乖” ,提出 “今之为世道计者,必自羞乞播、贱垄断、闢佛老、黜阳儒阴释之学始。而是编之中,亦三致意焉” (自序) 。本书依《四书》各章阐述己意,又援引其他各家之说以评论阐释。所征引计有刁蒙吉、饶双峰等数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 “其间融贯旧说,亦多深切著明,剖析精密。盖朱子一生之精力尽于《四书》,陇其一生之精力尽于章句集注。故此编虽得诸簿书之余,而抒所心得,以启导后生,剀切详明,有古循吏之遗意。” 有《四库全书》本。

汤子遗书

清初学者汤斌所撰杂著。斌之学源出孙奇逢,治程朱理学,也不废陆王之说,虽以宋儒为主,亦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主张“身体力行” ,以正心诚意,讲求实用为本。尝谓: “圣贤义理,载于五经四书,而其要在于吾身,若舍目前各人进修之实,不以改过迁善为务,纵将注疏大全辨析毫厘,与己终无干涉。” 又说:“夫所谓道者,六经、四书之旨,体验于心,躬行而有得之谓也。非经书之外,更有不传之道学也。故离经书而言道,此异端之所谓道也; 外身心而言经,此俗儒之所谓经也。” (《重修苏州府儒学碑记》) 是书为其门人王廷灿所辑,复为编类,皆汤氏语录、诗赋、杂文、奏议等作,共10卷,末附年谱、誌状1卷。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王氏树德堂刻本及同治九年(1870年)睢州汤氏宗祠重刻本,《正谊堂全书》题为《汤潜菴集》。

两河清汇

水利志。清薛凤祚撰。八卷。凤祚字仪甫,益都(今属山东)人。尝师事鹿善继、孙奇逢。受算术于西洋穆尼阁,以善天文著称。著有《圣学心传》、《天学会通》。是书当于乾隆年间成书。八万余字。首冠黄河、运河图,上为黄河,下为运河,制作甚详,并绘有两岸各支流、湖泊及沿岸城镇等。正文分运河、黄河两部。卷一至四为运河包括运河修守事宜、运河形势、运河总部职官诸篇。凡运河北起昌平、通州,至南浙江沿途各水系、湖泊泉河诸目皆详载之,其中仅山东济、兖二府十七县有泉四百二十七处。卷五至八为黄河详载黄河职官、夫役人数,历代黄河水患及治河成绩,其《历代治河》篇记汉武帝元光三年至清康熙十二年间历次治理黄河情况。卷七录明潘季驯《河议辨惑》,仅加标题,文字略有改动。详辨古今河防得失,疏证明析,具有水利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七颂堂识小录

中国书画著录书,一卷。清代刘体仁编著。体仁字公勇,颖川 (今河南许昌) 人。顺治时期诗人,进士,官吏部郎中。从孙奇逢问学。为人轻财重义,以交友为乐,与王士祯、汪婉友善。其诗多咏物赠答之作,表现闲情逸致。喜作画,精鉴别。著有《七颂堂集》。此书仿《云烟过眼录》编撰而成。汪婉作序“今者又从休沐之暇,悉取数千年来宗罍洗,书画玩好之物,曾所见闻者,披剥其工窳真赝,诠次成录。”后有其子刘凡跋。凡七十四条,言琴砚鼎彝等古器仅十数条,余俱记书画,多为孙承泽、梁清标等旧藏。每条详载藏家名氏,可资考证。行文颇为雅洁。

常语笔存

一卷。清代汤斌(1626—1687)撰。作者学说源于清代学者孙奇逢,介于朱陆二派之间。此书共有二十多条目,均是作者关于“存心”、“养性”、“稽古”、“敬身”等方面的心得。“常语”意为常用通行之言论。书后附有作者之子汤傅作的跋语,此书收在《汤子遗书》内。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晚晴簃诗汇

诗总集。近人徐世昌编。徐世昌(1855~1939),字菊人,号弢斋,天津人。清光绪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民国以后,1914年任袁世凯临时政府国务卿,1918年由段祺瑞“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该书由徐世昌及其门客、幕僚共同编成。为清代诗总集,共200卷。收录清代诗人6100余家,诗作27000余首。体例仿吴之振《宋诗抄》、顾嗣立《元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和朱彝尊《明诗综》,网罗全清的诗作加以选录。其编次,先选皇帝、亲王的作品;再依科甲次第选录各时期诗人的作品,没有科甲可依的,略按生卒年月先后为序,所录诗人从孙奇逢、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起,至严复、周蕃、周曾锦、朱联沅、李逊、闵孙奭等人;再次选闺秀、释道诗人的作品;最后收录属国诗人的作品。该书搜罗广泛,选录了几乎全部清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其中也保存了一些流传不广的难见作品,和一些不知名诗人的资料。即如该书《凡例》所说,是“不分异同,荟萃众长,恉尚神思,务屏伪体。自大名家外,要皆因诗存人,因人存诗,二例并用。而搜逸阐幽,尤所加意”。“一代之中,各家俱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每一诗人名下列有小传,并附有各家诗话,其中诗话选择颇精,对于编写《晚晴簃诗话》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诗书成于众手,用心不足,选择的标准也不统一。有些入选的作品代表性不够,对于政治倾向比较尖锐的作品也很少选录,是其不足。编成于1929年,有退耕堂刊本。1988年中国书店出版影印本,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

国朝宋学渊源记

又名《宋学渊源记》。清江藩著。上、下及附录三卷。以记述清代宗宋儒义理之学学者的学术思想、师承渊源为主要内容,故名之。上卷记孙奇逢、李中孚等北方学者,下卷记张履祥、朱泽云等南方学者,附录卷记彭绍升等亦儒亦禅的学者。共三十余人,一一列为传记。对汤斌、陆陇其、李光地、张伯行等清代理学家,则认为他们已“具载史乘”,或已“从祀孔庙”,故略而不载。本书所录学者多“或处下位,或伏田间,恐历年久远,姓氏没湮,故特表而出之”(《国朝宋学渊源记》卷上)。故是书所列人物并非清代主要宋学代表人物。由于著者专宗汉学,门户之见较深,所以对书中所列人物亦“不无蹈瑕抵隙之意”,且记述亦过于简略,学术价值与影响远不如其《国朝汉学师承记》。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阮元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有新点校本。

赠孙徵君奇逢

海内人师少,中原世运屯。微言垂旧学,懿德本先民。早岁多良友,同时尽诤臣。苍黄悲诏狱,慷慨急交亲。党锢时方解,儒林气始申。明廷来尺一,空谷贲蒲轮。未改幽栖志,聊存不辱身。名高悬白日,道大屈黄巾。卫国容尼父,燕山住子春。门人持笈满,郡守式庐频。竹柏心弥劲,陶镕化益醇。登年几上寿,乐道即长贫。尚有传经日,非无拜老辰。伏生终入汉,绮里只辞秦。自愧材能劣,深承意谊真。惟应从卜筑,长与讲堂邻。

赠赵景伯

蜀道一琴鹤,高斋二百年。中原之文物,谏疏庆历传。政涂竟以归,虚白更安禅。呜呼清风长,不与时俗迁。每行大夫墟,踌躇倍依然。或逢其耳孙,此意庶可宣。敢论家世旧,岂但姻戚联。只今我衰微,青衫空裹缠。忧家复忧国,和战何其偏。世臣匪乔木,休戚实共焉。君从郑庄来,邂逅惊四筵。到我南溪上,访我南涧边。饮我一两杯,和我三四篇。扶摇手中笔,湛如朱丝弦。公侯必复始,爱直尔青毡。要知先贤后,瓜瓞自绵绵。子产晋叔向,信矣仇池仙。

蛟峰文集

诗文集。南宋方逢辰撰。8卷,外集4卷。一本正集11卷,外集4卷。逢辰于宋亡后隐居蛟峰,学者称蛟峰先生,因以名集。其正集为其五世从孙渊等辑,前7卷为诗文,凡诗1卷,文6卷。末附《山房遗文》1卷,为其弟逢振所作。外集为七世从孙中所续辑,载其兄弟历官诰敕及他人酬赠诗文。明天顺、嘉靖皆有刊本,作8卷。又一明刊本题“十一世孙方世德重编”,逢辰诗文作10卷,《山房遗文》及外集仍旧。《四库全书》据8卷本著录。逢辰尊崇朱熹之学,对孟子和程朱学派道德论有所阐发。为官能直言极谏,切论国政。是集虽仅保存其部分诗文论述,尚可借以观其学术和政见。

九日同李仲达游湘潭

去年九日留丹溪,款段踏遍云山西。归来醉卧扶不起,吻燥亟索冰壶齑。今年南冈逢九日,谪仙两孙奇俊逸。湘潭潭水水如螺,一叶金蕉吸秋色。黄花不惜插满头,但惜岁月如川流。人生富贵行乐耳,龙山戏马俱荒丘。君家先茔气葱郁,龙骧凤翥通心出。大江衣带环其前,对面一峰卓文笔。我时已入无何乡,醉眼岂复论曾杨。篮舆径挟玉山去,梦魂犹怪茱萸香。

剑气珠光

《剑气珠光》又名《剑气珠光录》是北派五大家之一的“王度庐”创作的武侠小说作品,本书上半部分主人公为李慕白,下半部分为俞秀莲。主要讲述侠士李慕白和俞秀莲江湖历练之旅。武当派传人李慕白自《宝剑金钗》所述杀死瘦弥陀黄骥北,名震京师又因与迫于道义压力无法与俞秀莲结婚、又因误会令侠伎谢纤娘自杀等情思纠结,意志消沉,对人生兴味索然,投案入狱。江南鹤救其出狱。李慕白因此开始了一趟自我反省自我磨练的旅程。旅途中获取青冥宝剑、穴道图,又获悉杨公久之养孙杨豹获45颗奇大珍珠,因奇货可居而遭江湖围追。而珍珠是来自于宫廷,与德啸峰流放西北的冤案有莫大干系,因此他与江南鹤复命之后重新追踪此案。李慕白自江南复出后成为隐侠,暗中扶助俞秀莲孙正礼等解救杨丽英,助其杀死冯隆等人,并最终令德啸峰冤屈得雪。

次夕李文仲孙齐之姚伯道罗伯符王元方程子虚汪仲嘉马从甫黄思素吴大觉过集得逢字

草堂西曲白云重,尊酒宁知此夕逢。何限归心思息鴳,敢于词客竞雕龙。万家明月江城笛,千里惊飙涧寺钟。宋玉未应摇落恨,剑光秋已照芙蓉。

余在娄江日孙齐之徐孟孺同日先后过访余以行迫不及报谢追忆二君辄成短歌

孙郎已老徐郎少,一日娄江逢二妙。赵家白壁总连城,海上明珠双照耀。孙郎发短垂六旬,徐郎三刖仍干秦。余亦狂歌称隐沦,虎溪相别成大笑,满眼人间失意人。

题百马图为南郭诚之作

一马百马等马尔,百马一马势态异。龙眠老李意脱神,代北宛西无不至。楼兰失国龟兹墟,玉门无关但空址。蒲萄逐月入中华,苜蓿如云覆平地。始皇长城一万里,漠雨平添窟中水。将军昔有李贰师,尺箠长驱万骐骥。当时无乃或尔遗,龁草翻沙纵眠戏。就中骁黠啮与踶,或示仁柔奔且逝。循坡屹立意度閒,下首当膺若多智。昂头振鬣彼者雄,似恐世间无猛士。轮台诏下不更求,蕃使往来知礼义。不徒嫁女事乌孙,祇以金缯相赠遗。茫然圉牧不知谁,牝牡骊黄交乳字。世有伯乐不愿逢,御若王良空善技。汗血沟珠胡尔为,无能安并驽骀视。唐家太平有天子,开元天宝周四纪。是时天下政无事,深宫每欲妃子喜,教之舞数政如此。渔阳鼙鼓动地起,禄儿见惯亦有以。可怜零落四十匹,后来值得田承嗣。

鲁斋集

诗文集。南宋王柏撰。20卷。凡赋诗3卷,序记2卷,说箴赞传2卷,书尺牍3卷,杂著2卷,题跋3卷,《皇极总图》1卷,《诗十辩》1卷,哀词祭文墓志3卷。别有10卷、12卷、13卷等本。王柏号鲁斋,因以名集。其集原75卷,诸家书目不载,原书久佚。明初刊本作20卷,近代尚存,民国刊《续金华丛书》本,即据此本翻刻,阙佚处校以《四库全书》本,胡宗懋并撰考异1卷。明正统间其六世孙迪刊本作12卷。崇祯刊本同之。清康熙间冯如京刊本,为其13世孙承秀重辑,题“遗集”,作13卷,又补遗1卷,附录2卷。《金华丛书》本宗之,但无后2卷,作10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据金华本,附录载墓志、祭文等。王柏笃信朱熹理学,然好标新立异,尝重删定《诗经》,又对《尚书》排击质疑,无所忌惮。集中所存论述如《诗十辩》、《中庸论》、《大学沿革论》等,皆为研究其学说的重要资料。其诗文亦豪迈雄肆,自具一格。

和千家诗六十首 春日偶成

霁月光风别一天,春融和意满晴川。梦中端拜程夫子,识破繁华觉晚年。自觉融和老海滨,寻花玩景药阑新。村前出带雨寒润,一路东风一点春。春满花枝碎弄金,新红嫩绿已成阴。如今一刻非容易,只怕星移漏欲沈。八月梅春便有春,况于花锦一般匀。不堪吟笑东城过,得似尧夫有几人。银灯剔尽梦中残,帘外花枝月影寒。知是玉堂非社席,恼人何事倚栏杆。春来自怕客衣寒,砧杵封书手未闲。身达黄金人万里,长安常望寄家山。天气融和温若酥,万卉人间总沾无。鹅黄柳绿成金缕,争似看花满御都。重光新影照阶除,万物今朝困始苏。春事又与人事好,百年相贺两相符。锦云红日映金章,春满蓬莱草亦香。千载奇逢应不易,更从何处问三皇。排闼高山看小月,虚襟如水坐中天。洛阳云接东吴路,不买江湖买钓船。十二栏前弄岁光,玉妃半醉月回廊。不知香雾空濛处,多少红妆间淡妆。漫天柳絮雪纷纷,万里家山入梦魂。风景不殊人事异,可怜买酒过江村。百载春光老眼明,萧然竹院果如僧。不知玉烛烟何在,五夜窗前供杖灯。江廓山村暮雨肥,鼕鼕社鼓动柴扉。南闾北舍皆欢喜,总话秋成竟日归。春风不减小兰花,门外风轻燕子斜。怀古每逢寒食节,无穷情恨为谁家。绿树青山一揭蓬,水晴烟断岸西东。月来竹院无人过,闲扫松花对午风。白石苍苍久绿苔,却疑花木未曾开。东风莫道无春色,且看墙蝶也飞来。尘鞅纷纷一梦间,机心惊起白鸥闲。閒居莫道无人识,半面分明与半山。相对桃花不识秦,岸馀花似未逢春。深红浅碧相并逐,留得清香过别津。拂风清影隙中来,光景相逢又一回。抹粉涂脂还竟日,不知芳草满庭栽。大袖婆娑拂点苔,玄都观里眼重开。道人已远休相笑,何事花边又再来。百年天地一青毡,随处江山不费钱。谩倚栏杆看月上,惹人何事不成眠。云破金碎月满台,春晴冷坐笑颜开。一枝不上佳人发,残落还教蝶梦来。秋寒岁晚绿阴生,涧底风清鸟雀鸣。遮断兰皋云万里,江篱槛木几根横。钟山倒影入寒陂,南北风烟慨昔时。花草有情皆偶见,千年勘破此机迟。水色山光鸟自啼,乱红趁紫画中飞。欲拈金剪来裁度,直取前头一幅归。万倍韶华归眼孔,十分清景可裁花。疏枝冷暖春情好,相知只有老人家。东风一路欲寻花,冷色残香老海涯。莫道春光无意绪,月明歌笛满池蛙。花当开处为谁开,笑杀花前羯鼓催。惟有红颜长住得,鬓毛色滟绿如苔。碧桃红杏斗新妆,暮雨春残睡海棠。嗟彼婆娑梅独老,青青深绿傍邻墙。抛梭花底自怡情,穿尽机来不有声。夺得天孙真妙处,肯教云锦与相成。阴深雨绿迷芳径,狼藉春红映小池。却讶芳兰香不断,随风吹送落花时。俯仰从容天地间,时来乘兴可登山。何人说破长生偈,不道閒中更有閒。九十春光未肯归,天工雕刻总芳菲。蝶儿不解韶光意,只恐香尘入梦飞。万紫千红滟且浓,那堪一阵落花风。明年有幸相逢处,诗酒淹留花柳中。兰药虽残荷又开,桃花酩酊送春来。明朝又是相迎处,惹得生香一样回。洛南山色雨初晴,十五年来两眼明。一阵青苗寒拥绿,鬼神知我此心倾。门深睡觉三竿雨,水煖听残几个蛙。隔坐红尘成万里,争教红叶问黄花。流水高山老伯牙,孤桐谁许碧笼纱。枕痕春色天长午,坐对蔷薇一树花。振袖街前晓色晴,天风吹马日边行。两傍古树排牙立,一路幽禽喝道声。手卷斜抛对小窗,花心两蝶恋斜阳。但知感我伤情处,不道清风恨更长。山外山光接水光,楼前楼下野花香。眼前不带斜阳景,只爱清风别样凉。绿满柴扉日更长,天心彻底一方塘。闲来独向清风立,始觉荷花送远香。贾生谏疏谪长沙,天下驰名共一家。回首洛阳何日是,江梅结子柳飞花。钟山云枕大溪头,冷落丹崖草树秋。欲归烟断江楼水,相看宇宙共悠悠。眼穿肠断竟如何,只怕光阴去若梭。莫信宗元前夜语,只留机巧自家多。火云馀焰尚烧空,乍起初秋一阵风。十里芰荷香欲断,眼前黄菊满篱中。淡扫秋山一幅屏,堂前蟋蟀草间萤。不须眼界看牛女,东井边头有五星。楼外楼前夜却寒,不胜狼藉此杯盘。男儿四海多离合,都与嫦娥对面看。世事关情岂戛然,江楼危坐问青天。到头老眼须凭久,管看花前醉少年。万顷湖光一鉴中,瑶池翠水许相同。锦帆只怕西风便,打破残霞几幅红。夕照寒光闪暮鸦,老臣宠渥荷分茶。玉堂步步春如海,多少清香得染花。清风吹下到藜床,袖拂香尘路亦长。老眼花枝还带雨,不知何事笑沧浪。风沉禁院门深锁,香尽金炉觉夜长。声中自有黄金屋,翰苑知是读书郎。川上春流眼色生,天心坐处物能轻。面前光景何由到,只在致知又力行。曲栏偏槛风霜晚,百卉花中菊一枝。老景但知非冷寞,宠恩何异在春时。十年故旧天涯远,一朵灯花夜半红。不是剡溪兴欲尽,月痕争与雪痕同。琴对高山剑倚天,枫桥月落夜孤眠。钟声惊破还家事,惆怅江湖万里船。青娥不见鬓如蝉,青女青妆下九天。有色有相成独冷,分明萧萧又娟娟。破帽春风闲弄笛,梅花落处妙无声。长官不到江村外,剩水残山眼独明。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