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诗话
诗论,一卷,清吴伟业撰。全书共十三条,以人为条。多记与作者相识之诗人之有关诗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一些是在民族战争中殉节的烈士如瞿式耜、陈子龙、宋玟等。特别详细记录瞿被俘后与被俘督臣张同敞互相唱和的情景,择录了他们一些气壮山河的诗句。如:“二祖江山人尽掷,四年精血我偏伤。\"“愿作须臾阶下鬼,何妨慷慨殿中狂!”“了却人间生死业,黄冠莫拟故乡游。\"\"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也记述了其作品《浩气吟》出版情况和对江浙一带文人的影响。书中还描写了陈子龙的风貌,言其“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登临赠答,淋漓慷慨”。记录了他必死于国事的决心。从这些记录中可见吴氏的思想倾向。书中还记录了两位才女的诗作和她们的轶事。其中黄媛介为浙江嘉兴人,儒家女,能诗善画,其夫杨某贫不能娶,其后黄氏流落吴门,不肯为人作妾,与钱谦益之姬柳如是交游,并与当时名士唱和。还描写了女道士卞玉京(原为秦淮妓女)说她富于才气、诗画俱佳,并记卞与文坛名流往来酬唱情况。这些反映当时江浙(主要是浙西)一带妇女对掌握文化的热情和她们独立意识的增长,在其他地区这是不可能的。此书中所涉及的明末清初文坛状况对于文学史研究有参考价值。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清诗话》本。
临春阁
杂剧剧本。清吴伟业著。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临春阁》杂剧,哀悱顽艳,不类《通天台》之悲惋。要其用意,有在于全篇结尾,从冯夫人口中特为点出,盖讽明末诸帅也。”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著《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吴梅村所作曲,如《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慷,令人不堪卒读。”又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梅村《临春阁》谱冼夫人勤王事,大为张孔吐冤,盖为秦良玉发也。第四折〔收尾〕云:‘俺二十年岭外都知统,依旧把儿子征袍手自缝。毕竟是妇人家难决雌雄,则愿决雌雄的放出个男儿勇。’此又为左宁南讽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亦为哭明亡之作,似以陈后主比明福王者,关目平板,乏生动之致,非佳构也。”此剧一反“女色亡国”的谬论,歌颂了张丽华、冼夫人的见识才具,而把陈后主亡国的罪责归于当权的君臣。作者实际上是借陈后主的亡国,来暗寓南明王朝的灭亡,讽刺了南明福王的荒淫腐败,谴责了无力抵抗清兵入侵的官兵。剧本艺术上较为一般,无特异足引人之处。最后冼夫人解甲归道,表现了消极思想。
圆圆曲
清诗。七古。吴伟业作。见《梅村家藏稿》卷一○。陈圆圆,明末名妓,声色甲天下,后为镇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之妾。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陈圆圆被俘。吴三桂闻讯后,勾引清兵入关,遂演成明朝彻底灭亡,清贵族入主中原的惨剧。降清后,吴三桂一度飞黄腾达,被封为王。这首长篇叙事诗即作于吴三桂显赫之时。诗中以明末清初李自成入京,崇祯自杀,清兵入关为历史背景,以吴陈关系为线索,通过对陈圆圆曲折经历的描绘,对吴三桂为了夺回爱妾陈圆圆,不惜卖国投降的可耻行径,进行了委婉辛辣的讽刺。对李自成起义军持敌视态度。全诗共七十八句,可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由“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引出主要人物陈圆圆。第二部分共六十二句(从“相见初经田窦家”到“一代红妆照汗青”)主要是介绍陈圆圆的身世经历。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但也揭露了她追慕富贵享受的庸俗一面。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抒发诗人的感慨,预言吴三桂不会有好下场。这首诗辞采华美,语言尖锐锋利而又委婉含蓄。基本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平仄韵交替使用,韵律和谐舒缓,节奏明快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形式上受《长恨歌》影响很大。
梅村集
明末清初诗文别集。吴伟业撰。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清初文学家。此集共40卷,计有诗18卷(五古3卷、七古4卷、五律3卷、七律5卷、五排1卷、绝句2卷),词2卷,文20卷(序7卷、记2卷、神道碑铭2卷、墓志铭1卷、墓表塔铭1卷、传1卷、书铭赞1卷、杂著杂文1卷)。为其弟子顾湄、周瓒所编,始刻于康熙七年(1668),康熙八年刻竣。此即《四库全书》据以著录之本。卷首有卢綋与陈瑚序,并附钱谦益《与梅村先生书》和钱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为10卷本之《梅村先生诗集》所撰序文。此集的诗歌部分分体排列,但各体诗内大致按年编次,可以考订写作日期。几种吴诗注本,如靳荣藩的《吴诗集览》,吴翌凤的《吴梅村诗集笺注》,任光奇的《吴诗校正》,诗目编次悉本此集。程穆衡的《吴梅村编年诗笺注》虽改分体为编年,诗目同样以此集为本。
复社纪事
一卷。清吴伟业撰。《复社纪事》记明末复社创立始末及其主要人物、重要事迹。书称复社之举起于制艺经义之学。有周钟、张溥、杨廷枢、徐汧、夏允彝、陈子龙、张采诸人,以经义学问、应试文章、砥砺品行结交士人,成立复社。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为主要领袖,订书籍,设都讲,洁馆舍,庇饮食,以待四方之友,士子纷纷响应,声势遍及海内。社中诸人登科入仕,议论朝政,干涉政治,声动朝野。后遭温体仁嫉恨,险些酿成大狱。吴伟业身入复社,所记之事详确,足资考证。然吴伟业记述多推崇其师张溥等,于复社起源未能详述,对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复社未遑述及。记复社成立时之重要人物亦未周至,但云吴中大姓而已,计改亭曾致书以商榷之。《复社纪事》用笔记体,刊刻成后,引起很大反响。计改亭上吴梅村书称,伏读再四,窃有喜且慰者二:一则推崇老师张溥甚力;二则为周钟投效大顺出脱。又有不能无疑者二:一则不能推原应社一句,泯没吴、孙淳诸首创之人;二则娓娓言周延儒一案,似党人亡国罪状与复社相始终。谢国祯先生则称:“考当日事实,至张溥谋起周延儒以固社局,则亡国之罪,社中诸子亦不能辞其咎也。”(《增订晚明史籍考》)复社尽管是以讲学论文结社,实则经常评议时政,反映江南地主、商人及市民的利益,与大贵族官僚集团斗争,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计改亭以复社诸生“不过文字之会”,“陈俎豆,习礼仪为戏耳”,显然是不恰当的。《复社纪事》有《梅村家藏稿》本、《赐砚堂丛书》本、《昭代丛书》本、《屑玉丛谈》本、《借月山房汇钞》本、《复社纪略》后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绥寇纪略
《绥寇纪略》,又名《鹿樵纪闻》,明末清初吴伟业撰。《绥寇纪略》记述崇祯元年流寇起义至明亡之事。《绥寇纪略》以纪事本末体例,各卷皆以三字为标题,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埝〉、〈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等12卷。卷九〈通城击〉论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明史》的“李自成传”多采用本书,徐鼐《小腆纪年附考》、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冯苏《见闻随笔·李自成传》、陈鹤《明纪》亦多采此书。嘉庆九年(1804年),有人附加补遗上、中、下三卷。
鹿樵纪闻
三卷。原题娄东梅村野史撰。《鹿樵纪闻》记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诸事以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等节。卷上记福王、史可法、黄得功、高杰等事迹,及嘉定之屠、马阮始末等。卷中记唐王、鲁王、郑成功、张煌言、张献忠等事迹,及日本乞师,沙定洲之乱等。卷下记桂王、孙可望、李定国、张名振、瞿式耜、何腾蛟、李自成、吴三桂等事迹。书用记事本末体。每卷先列诸王,后列当日时事,类分为41篇,均有小标题。
题台湾诗醇
文章乡土两涵濡,风雨名山辟一隅。纪事心推吴伟业,选家眼具沈归愚。鹭鸥汐社犹吟咏,海峤骚坛藉典谟。陶醉有人耽艺术,乱浮大白唤提壶。
将之日本别海棠三首 其一
绿章连夜奏通明,欲向东皇硬乞情。海国秋寒卿忆我,棠阴春浅我怜卿。最难客座吴伟业,重遇南朝卞玉京。后会茫茫何日再,中原扰乱未休兵。
将之日本别海棠三首
绿章连夜奏通明,欲向东皇硬乞情。海国秋寒卿忆我,棠阴春浅我怜卿。最难客座吴伟业,重遇南朝卞玉京。后会茫茫何日再,中原扰乱未休兵。检点青衫旧酒痕,歌场到处有名存。十年久断吴山梦,明日应敲白下门。半偈偶题苏玉局,尺书烦寄谢公墩。商量东阁官梅发,江上重招倩女魂。替写新诗到海棠,扬州旧梦未全忘。无端绮语成诗谶,又向桃源驻野航。碧玉生涯原是梦,牧之任侠却非狂。知侬棹向吴江过,托买宜春半幅裳。
清诗别裁集
原名《国朝诗别裁集》。诗歌总集。清沈德潜编。原三十六卷,后经删定为三十二卷。清沈德潜选编。沈德潜自谓此书选诗本着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标准,唯祈合乎温柔敦厚之旨,所选诗作,俱近唐贤,不录徒辨浮华或直露叫号之作。此书的编选开始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完成于乾隆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初刻,二十五年重新修订,二十六年修订本刻成。共三十六卷,入选诗人九百九十六人,诗作三千九百五十二首。同年十二月,因书中选入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戴名世等人诗作,触怒乾隆皇帝弘历,命发给南书房重新修订,删去钱谦益等人作品,成三十二卷。书前有序和凡例,要举编选范围和宗旨。诗人名下缀以小传,诗后兼附简短评语,时有灼见。《清诗别裁集》搜辑广泛,选择精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建国后一个多世纪诗坛风貌。其中一些诗作反映了明末清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特别是某些诗人的专集已散亡,颇赖此书得窥一斑,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学史资料。《清诗别裁集》,以乾隆二十五年三十六卷本最为完备,1975年中华书局据之影印流行于世。
几社壬申合稿
明徐凤彩等选。徐凤彩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本书前有杨肃序、徐凤彩序、陈子龙《几社壬申合稿凡例》。崇祯三年(1630)以后,杨廷枢中解元,张溥、吴伟业并经魁,所获售者,无不为社局之人。其后温体仁乃改为保举。而保举所获,亦均社中人。当时所选张溥之《国表小品》,李舒章之《几社会义集》等不下数十种。此为几社壬申(1632)所选之文。凡例略云:辛未(1631)之春,余与彝仲让、木燕又俱游长安,日与江右杨伯祥、彭城万年少、吴中杨维中、徐九一、娄中张天如、吴骏公同郡杜仁趾拟立燕台之社,以继七子之迹。后以升落零散,倡和乡里,不及远方。有明崇祯间刻本。
十五家词
清孙默辑。三十七卷。是书辑刻于游广陵日,凡历十四载,四刻而成。初名《三家词》,收王士禛《衍波词》、邹祇谟《丽农词》及彭孙遹《延露词》三种,康熙三年(1664)刻,杜濬为序。康熙六年(1667)增刻曹尔堪《南溪词》、王士禄《炊闻词》及尤侗《百末词》三种,名《六家词》,孙金砺序之。次年(1668)再增刻董以宁、陈维崧、董俞、陈世祥四家词集,为《十家词》,汪懋麟为序。康熙十六年(1677),复增吴伟业、梁清标、宋琬、黄永、陆求可五家,始成《十五家词》,邓汉仪为序。清顺、康之际词坛以扬州为盛。顺治十七年(1660)王士禛得选扬州推官,乃开扬州词坛,极一时之盛。创作有红桥唱和诸事,总结前代则有邹祇谟、王士禛《倚声初集》,群体自我总结则为孙默此编。十五家中,二王、二董、二陈、邹、彭诸家皆系扬州词人群中坚,孙默、杜濬、汪懋麟等亦属之。故斯编实为以扬州词人为主体而兼及外围之合集,与龚翔麟《浙西六家词》、王嘉禄《吴中七家词》具类似之意义。十五家之词风,与杜、孙、汪、邓四家刻序中议论,皆尊《花》、《草》,奉晚唐五代及北宋小令为正统,大体与云间派无异。唯其开始注意和认识南宋,长调兼法陆游、辛弃疾,实开阳羡词派风气之先。于朱彝尊早年论词倡“小令宜师北宋,慢词宜师南宋”,亦不无关系。此书后又有另本作《十六家词》,三十九卷。又有别名《留松阁词集》、《国朝名家诗馀》。有康熙留松阁刻本,末附《红桥倡和集》、《广陵倡和集》二种,有《四部备要》本。
声调谱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意,始于明人。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说》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薮》等亦有议及者。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据说赵执信曾向王士禛讨教古诗声调问题,不得其详,于是独自钻研,从唐代大家名作入手,“发愤三、四月”(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终于悟出古诗与律诗在声调上的区别,著成此书。赵谱一出,又推动王士禛门生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文简为王士禛谥号)、《律诗定体》等作,从此开了论诗谈声调的风气:“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梁章钜《退庵随笔》)赵谱所论,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又多采冯班之说。后翁方纲、翟翚、许印芳、吴绍灿、董文焕等对此书所论又有所驳正,使这一项研究更趋精密。有《清诗话》本。
瓯北诗话
诗论。清人赵翼(1727—1814)撰。十二卷。翼有《瓯北诗钞》已著录。此编前十卷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及明代高启、清代吴伟业、查慎行十家。并有《陆放翁年谱》一卷。后二卷论韦应物、黄庭坚诸人之诗及诗格诗体。著者论诗主旨是“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即强调新创。其论韩愈曰:“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唯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
虞初新志
文言短篇小说集。二十卷。清初张潮编辑。自叙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虞初新志》书首有编者“自叙”、“凡例”,书后有“总跋”,书中对每篇作品均有编者评语附后。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文。”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人类似传奇的短篇文言小说。其中大抵真人真事,而不是虚构成篇。如魏禧的《姜贞毅先生传》、王思任的《徐霞客传》、吴伟业的《柳敬亭传》都实有其人其事。侯方域的《郭老仆墓志铭》也是真实记载。张潮自叙谓:“其事多近代也,其文多时贤也,事奇而核,文隽而工,写照传神,仿摹毕肖。”其中确实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书中题材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和不寻常的人和事。如王士禛的《剑侠传》、彭士望的《九牛坝观觝戏记》等,使人“读之无端而喜,无端而愕,无端而欲歌、欲泣,诚得其真,而非反得其似也。”颇能引人入胜。
冷庐杂识
笔记。近代陆以湉著。八卷。全书系据作者读书所得以及日常见闻随手记录而成,内容以清代学者文士的学术、文艺撰述成就、言行事迹为多,对他们的师承交游关系、学术源流等的记载,可以作人物传记的补充史料。对清代以前的历史人物与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书画以及医药、地理等的考证、评述,也颇有参考价值。所录诗词楹联乃至印文、砚铭、箴言等,“亦清逸警炼”,“虽品格各殊,而皆可供人玩味”(崔凡芝《点校说明》)。所记清代著名文人有方苞、吴伟业、金农、胡天游、黄任、阮元、郭麐、陈文述、舒位、姚莹等。前有咸丰六年(1856)自序。有咸丰六年初刻本,附续编二篇,另有《笔记小说大观》本、《清代笔记丛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乌程庞氏刊本、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金粟词话
词论,一卷,清彭孙遹撰。彭氏论词崇尚自然:“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乃造平淡’耳。若使语意淡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自然不等于粗率,它正是人工雕琢达到极致的结果。因此,作者认为咏物词最难写,它要“字字刻画”,又须“字字天然”,这样方为“上乘”。至于一些看似小巧的拆字、合字的写法,彭氏极为反对。他说:“山谷‘女边著子,门里安心’鄙俚不堪入诵。”对于李清照的作品,他说李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李词的特点就是平淡浅易,但又极精练,正体现了“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审美理想。彭氏还认为:“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但他对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范仲淹《渔家傲》也持肯定态度。并认为“稼轩之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今人未有稼轩一字,辄纷纷有异同之论,宋玉罪人,可胜三叹”。书中亦论及清词,认为云间词派(以陈子龙、李雯、宋徵舆为代表,是清初第一个词派)“能作景语,不能情语”。同时还对清初几位慢词代表作家———龚鼎孳、吴伟业、曹溶的作品作了评价。此书共十八则,文字很少,但许多条言简意赅,亦较中肯。有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词话丛编》本。
揚州叢刻
《揚州叢刻》共四十七卷,全三册,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三號,江蘇省揚州府(现在的扬州市)地方志,【民】李艾塘等撰,陳恒和輯刻,民國三十六年刻本。 本书是扬州著名文献的首次大规模结集出版,同时也是一部校刻俱佳的精品之作。全书共收扬州历代典籍二十四种,涉及扬州历史、地理、名胜、文学、水利、风俗等方方面面。包括清李斗《扬州名胜录》、焦循《邗记》、吴绮《扬州鼓吹词》、王秀楚《扬州十日记》、阮先《扬州北湖续志》、董伟业《扬州竹枝词》等。其中有不少是稀见版本,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至今该书仍为研究者所重视。
逢王承父
苇叶梁溪舫,蘋花秋水风。两人斗酒共,千古寸心同。诗是山东白,才非吴下蒙。词坛分赤帜,吾党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