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奏议

杨一清撰。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安宁(今云南安宁)人,成化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文襄。本书共十八卷,是杨一清生平奏议的汇编。内容可分为六类:卷一、卷二为马政;卷三为茶马,是杨一清以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时所上奏疏;卷四至卷六为杨一清巡抚陕西时所上奏疏;卷七至卷九为总制,是杨一清总制延绥、宁夏、甘肃边务时所上奏疏;卷十为后总制,是杨一清病归复起时所上奏疏;卷十一至卷十八,是杨一清嘉靖四年(1525年)以故相再任提督三边军务时所上奏疏。该书内容多涉及陕甘边事,故以关中题名。嘉靖初,此书始刊于南京,其中所载多为杨一清奏稿,同时亦编入当时部臣复疏及前后所奉谕旨等,于时事本末,颇为详尽。杨一清督学陕西时,即详究边情利弊,后又在陕西为官最久,其所指画皆中肯綮。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关中奏议》有《四库全书》本、《关中丛书》本、《杨一清集》本(中华书局,2001年)。

制府杂录

初予致政家居,强长史晟书云:“先生之在位也,不患于难进而患于难退。今既得谢不患于无复起之日,而患其有复起之机。”比起废西征,过西安,见之曰:“某不幸复起奈何?”晟曰:“朝廷以戎事起公,安得不出。但功成之后,宜早退以全晚节耳。”强汝南人,予提学时为真宁训导,以文学见知。前所言非道义不及,此顾予西事甫定,旋被召命屡辞不获,愧负忠言。宁夏有沃饶之利,故称乐土。

西征日录

明杨一清(1454—1530)著。杨一清字应宁,云南安定人,少年随父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市)。成化间进士,历任陕西督学、陕西巡抚。正德初,受命为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在任期间,建议朝廷拨出大量款项修整边墙、碉堡,增戍兵卒,加强守备。后因与太监刘瑾不和,以“冒破边费”下狱,不久免官赋闲。正德五年(1510),宁夏安化王寘鐇反,武宗被迫再度起用杨一清为总制军务。杨一清从镇江起程奔赴西北,未至事已平。后又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内阁首辅等职,一生对明朝的西北边防有重大贡献。该书便是他对正德五年出征的详细记述,对于研究明代西北边防设施、西北交通和正德五年的宁夏事变,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有明代沈节甫编《纪录汇编》本。

发毕节巴留别唐元帅

旷代论滇士,吾思杨一清。中垣销薄蚀,东胜托干城。形势稍殊昔,安危亦异情。愿君恢霸略,不必讳从横。

怀麓堂集

明代诗文别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著。为李东阳自编,初刻于正德年间。集前有正德十一年(1516)杨一清序。一百卷。凡诗前稿二十卷,文前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有清康熙间廖方达校刻本。嘉庆间茶陵重刻本附有法式善、唐仲冕辑《明李文正公年谱》七卷。另有诗续稿八卷、文续稿十二卷、补遗一卷,有明正德刻本。东阳为“茶陵派”首领。其散文追求典雅,尚未超出台阁体圈子;诗学杜甫,拟有古乐府百首,开“前后七子”拟古风气先河。

经济文衡

由宋滕珙编(一说马季机编)。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宋不著辑者名氏。此书初刻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有杨一清序,但称先儒所辑。再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朱吾弼序,但称其为董崇相家藏本,亦不能指出作者为何人。黄虞程《千顷堂书目》载此书为马季机编,所著录之《前集》、《后集》、《续集》之目,亦皆相合。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昌杨云服重刻此书,程恂为之序,称为宋滕珙编。滕珙字德章,号蒙斋,婺源(今属江西)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官合肥令。与其兄璘俱师从于朱熹,朱熹为其父作《墓志铭》,称二子皆有声闻于州县间。该书取《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分类编次,《前集》皆论学,《后集》皆论古,《续集》则兼录二集所遗而补之。每一论必先著其缘起,次标其立论之意,条分缕析,条理秩然。比较别家所编《经世大训》之类,或简而不详,或繁而少绪者,迥乎不同,远在其上。但《四库全书》称:“惟是朱子平生学问大端,具见于此,而独以‘经济’为名,殆不可晓。即以开卷一篇论之,‘太极’‘无极’有何经济可言耶?其门目亦太烦碎,多不应分而分之。《前集》尤甚,亦为一瑕。读者取其宏旨可耳。”

七剑十三侠

《七剑十三侠》又名《七子十三生》。作者是清末时姑苏人唐芸洲。号桃花馆主人,生平不详,无从考据,后人只知其约在清光绪年间在世,遗世只存有《七剑十三侠》一书。本书讲述主人公徐鹤等十二位英雄在乱世中聚义,各仗侠肝义胆和超凡武艺,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时逢宁王朱宸濠预谋篡位,手下聚集了大批官、匪、妖之能人,逞威一时,不可一世。明武宗派御史杨一清、王守仁平定叛乱。徐鹤等十二位英雄被招致麾下,后在七子十三生的大力帮助下,合舟共济、披肝沥胆、豪气冲天、势吞八荒、大智大勇、前仆后继,在与叛逆的血肉博杀中,上演了一出侠骨英雄共灭反贼的精彩大戏。小说中所讲述其明宁王、安化王作乱之事,与史实典故相符,只是小说人物大都是作者创作的。

后山诗注

宋诗别集注本。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十二卷。任渊的《后山诗注》与其《山谷内集注》并行,《山谷内集注》刊行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此推断《后山诗注》问世也不会晚于此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中说:“原本六卷,此本(浙江巡抚采进本)作十二卷,则渊作注时每卷厘为二也。”《后山诗注》之前有后山门人彭城魏衍所编的《后山集》、刻本现存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为最早,刻本前有绍兴二年(1132)汝南谢克家序,其中收诗六卷,与《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原本六卷”相合。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中说:“先生既殁,其子丰登以全稿授衍曰:‘先人实知子,子为编次而状其行。’衍既状其行矣,……今又受其所遗甲乙丙稿,皆先生亲笔,合而校之……衍今离诗为六卷,类文为十四卷,次皆从旧,合二十卷,目录一卷,又手书之。”诗文卷数与《后山居士文集》同,编次皆从陈师道亲定旧本,以岁月为序。任渊即用魏本作注,任渊绪正仅限于《示三子》等数篇,并在目录之下作了说明,编次按后山诗写作年月先后为序,自元丰六年(1083)始,皆为陈师道三十一岁以后的诗,独有《赠二苏公》一篇为少作。任渊作注每首诗下都释词阐义,注释所引材料出处都比较精审,然小误亦所不免。《后山诗注》有宋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有明弘治杨一清序刊本、清武英殿本,《四部丛刊》本借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朝鲜活字本影印,卷首有政和五年(1115)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和王云政和六年的题记,以及任渊的《后山诗注目录年谱》。

子华子

二卷。旧本题晋人程本 (约前380—前320)撰。关于程本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为简略。据 《吕氏春秋·贵生篇》记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厘,曰两臂重于天下,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远,今所争轻于韩又远,奈何愁身伤生以忧之?”又《庄子·则阳》篇称:“魏䓨与田侯午约,田侯背之,犀首请伐齐,华子闻而丑之,惠施乃见戴晋人。”据此可见,大约子华子与韩昭侯、魏惠王同时人,先秦时代有《子华子》这部著作。及至汉代,班固作《汉书》,刘向校订诸书,咸有序文,而此文独不类,可知汉代该书已亡佚。及至南宋,《子华子》刊版于会稽,晁公武以其多用字,指为元丰后举子所作。近人顾颉刚在《诸子辨》中列举四条证据,推断其为伪书。这四条证据为:书中有 “秦襄公方启西戎,子华子观政于秦”; 又稽庄周所载子华子事,云 “见韩昭侯”,二者前后相差二百余年,不可信一。《孔子家语》言:“孔子遭齐程子于郯。”而今书 《子华子》自谓:“程之宋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国并于温”。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内当为畿内小国。温者,晋邑小国,两地相隔远迩,亦在可疑二。后序称子华子为鬼谷子师;鬼谷,战国时纵横家,而今书反类道家之言,其不可知三。刘向校订古籍,该书不在此列,不可知四。清人在修《四库全书》时,也认为《子华子》一书“出自近世能言之流,实为公论”。此书虽为伪书,但由于其“文虽稍涉曼衍,而纵横博辩,有致理文彩,堪称伪书中之上品。这对于研究古代伪书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子华子》现存的版本很多,主要有:绵眇阁本,别六子全书本,子汇本,明刊十行本及八行本。《墨海金壶》本,《珍丛别录》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明嘉靖刊《五子》本,《道藏》本,《子书百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校刊 《五子》本,《四库全书》本等。

鹖冠子

三卷。据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说《鹖冠子》一书内容广博,思想宏富。在《天则篇》、《王铁篇》中,阐述的是黄老思想;在 《学问篇》、《度万篇》中,说得是道、法两家之见;在《赵武灵王》、《世兵》等篇目中,是关于兵家的言论。此外,该书还具有浓厚的阴阳五行学思想,这在《泰灵篇》辨水火,《天权篇》“绝道之纪,乱天之文,干音之谓违物之情,天之不纲,其咎躁凶” 中得到反映。《四库全书》将其列入杂家类是很恰当的。关于《鹖冠子》一书的真伪及成书年代,自汉以后,就争论不休。北朝的刘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陆佃,明代的宋濂、胡应麟、清代的俞樾、颐煊、孙诒让等人都提出了独到见解。清人姚际恒在 《古今伪书考》中,断定为伪书。近年来,随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代文物的出土,有人据以考证,认为,《鹖冠子》源出秦汉而确保其一部分古论。当然,这些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关于《鹖冠子》的篇数,自 《隋书·经籍志》以下皆作三卷,韩愈记十六篇,陆佃注本为十九篇。其主要版本有:聚珍板本,别六子全书本,绵眇阁本,子汇本,明朱养纯刊本,明刊十行本,闽覆聚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本,明四子本,盛意园藏明刊本二卷,源出宋本,十行十九字。恽薇孙家见明活字本三卷,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注大字低一格,板心有碧云或弘治年或活字本三字,乾隆题诗一首,馆臣有跋。明天启刊本,九子本,《十子全书》本,《诸子汇函》本,《子书百种》本,瓶花斋本,《四部丛刊》 本、《四库全书》本等。

颜杲卿

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胡雏一狼狈,六飞入西川。哥舒降且拜,公舌膏戈鋋。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

颜杲卿

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

咏史 颜杲卿

骊宫歌笑入青云,曾识常山有战尘。忠骨已澌馀发在,因人得见梦中身。

过莆城怀刘后村中书因以奉寄 其三

当日扬清激浊流,身危肯作稻粱谋。不从党锢诸贤死,窃禄偷生亦可羞。

偈颂十八首 其十二

万派朝宗一派收,扬清激浊几经秋。忽然到底都乾却,露柱灯笼笑不休。

送黄景声秘丞提举浙西 其五

玉节光华照日曦,扬清激浊正当时。阿连幸出百僚底,正恐翁归不受私。

送凝上人

我生风韵无尘埃,扬清激浊心不回。少年不忍混白黑,出言动辄为身灾。突汀出岸水必拍,乔木颖林风必摧。乃知此世要不免,毁誉于吾何有哉。君今欲脱此等忧,献君一策真良谋。人言白璧为石头,唯唯慎莫分劣优。坐中亦复发一语,众将环视如仇雠。此策简截君牢收,饱食熟睡且随流。泛然四海无不可,人将爱与君同游。

双忠庙

大唐养儿恩宠极,播弄乾坤窃京国。刚肠不独颜杲卿,将军怒气摩苍冥。手持三尺睢阳里,誓杀羯奴雪天耻。帐前虎士心桓桓,衽金枕革同肺肝。去兵那堪重去食,稽首皇天臣力竭。再迟三日全高墉,皇天欲尽公孤忠。碎牙裂眦竟何益,将军一去江淮掷。储皇欲遂中兴期,此身虽死何足悲。千秋庙食到海岳,不减图形上麟阁。

承广西大巡东逵陈侍御下车之初即致书来问盖公学出于蒋道林有渊源矣以此正己格物而风俗化矣小诗奉寄

下车谁问百年人,定过桃源一问津。无侮老成存古训,扬清激浊道之神。

石佛清长老请赞

东山之源,东涧之渊。截流之机,验人之眼。扬清激浊,地覆天翻。六代祖师,竖毛呵手。三生大像,顿足擎拳。彼又何须指南,吴越令行,而后有传。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