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登州留别康海
微雨牵行色,离觞且对君。预愁见何日,不惜手轻分。远海高于岸,空烟聚作云。来朝倚仙阁,吟望背斜曛。
中山狼
明代杂剧,全名《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康海作。康海之师马中锡曾写过传奇小说《中山狼传》(一说为宋代谢良所作),康海之同学王九思写有《中山狼院本》(一折),情节均大致相近。但以康海之杂剧写得最好,影响也比较大。剧情略谓:战国晋赵简子猎干中山,一狼带箭而逃。墨者东郭先生见狼哀求,出于兼爱之心,将狼藏入书袋中以瞒过赵简子。但事后,狼却要拿东郭先生充饥。东郭先生无奈,求问“三老”。老杏、老㹀都说狼应该吃他。最后问到藜杖老人,老人设计骗中山狼重新钻入书袋,并命东郭先生用剑将狼刺死。剧本成功地塑造了以忘恩负义著称的中山狼形象。当它面临危机、身陷绝境之时,摇尾乞怜,低声下气,说尽了好话。一旦危险过去,就露出残忍面目,要吃掉自己的救命恩人,并反诬恩人“欺心”,要“谋害”它,“把恩情反成仇敌”。从而曲折地对封建社会作了鞭笞,对尔虞我诈、忘恩负义、反目成仇、恩将仇报的不道德行径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这种道德上的背信弃义最能激起人们的义愤。此后,“中山狼”就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对山集
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 明康海(1475—1540)纂修。三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为明中叶文学家、诗人。是志成于正德十四年(1519),约二万字。记事止正德十三年。正文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志七门, 无细目。“艺文”则附见诸门各条之下。全志文简事賅。如田赋志对田赋、人口、商税、物价、物产皆有详记。官师志善恶并书,共记五十余人。康氏开文学家修志之始,所载多关国计民生、人心习俗,于当时及后世均有较大影响。此志刻本极多,有正德十四年、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四库全书》、台北《中国方志丛书》等二十余种版本。另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玛星阿刻本附清孙景烈评注。高峰《陕西地方志考略》(《陕西图书馆》1982年创刊号)及向景安《陕西方志考略》(《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于此志均有论述,李之勤《陕西方志提要。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等可资参考。
送赵伯藏添倅永嘉 其一
当代槔閒老吏师,佳儿官业具而微。已烦潘令宰花县,正要王祥康海沂。得助江山诗兴逸,平分风月羽觞挥。安车何日迎清献,又向堂前戏綵衣。
送赵伯藏添倅永嘉
当代槔閒老吏师,佳儿官业具而微。已烦潘令宰花县,正要王祥康海沂。得助江山诗兴逸,平分风月羽觞挥。安车何日迎清献,又向堂前戏綵衣。分教分符恰五年,异乡几若故乡然。归来几作池塘梦,送别欲随驺御仙。目断甘林应饱熟,手栽栾实想芳鲜。邦人若问老州牧,为说清霜绕鬓边。
盛明杂剧
明代戏曲剧本集。60卷。明人沈泰编辑。分初集、二集两集,每集30卷,每卷1个剧本,共收明杂剧60种。沈泰在《凡例》中说:“非快事、韵事、奇绝、趣绝者不载”,“又如旁及诙谐,足捧滑稽之腹亦附集末。其他俗本虽多,未堪解酲,岂敢灾梨”。凡明代著名杂剧如徐渭《四声猿》、康海《中山狼》、陈与郊《昭君出塞》、孟称舜《桃花人面》等,是集俱收。而且沈泰对每一剧都作有眉批,指明该剧的意韵、情趣、关目、词语之微妙所在,颇能助人理解和欣赏剧作,也表达了编者的审美思想和情趣。这个剧本集编成后,就使人对明杂剧的面貌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故人称其“与元人百种并传”,称沈泰乃继臧懋循之业,“续千古一快事”(分别见于《盛明杂剧》序二与序三)。《盛明杂剧》初集于崇祯二年(1629)刊行,二集于崇祯十四年(1641)刊行。诵芬室于1918年翻刻了初集,1925年又翻刻了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诵芬室本影印出版。
空同集
明李梦阳撰。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七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章,被捕下狱,几乎被杀。正德五年,刘瑾伏诛,李梦阳复任原官,并升为江西提学副使。正德十四年,又因事罢官,在家闲居,终年58岁。李梦阳在文学上同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属于一个流派,称为“前七子”。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虚浮华靡的台阁体。很多人赞同他们的主张,文风为之一变。但是,过分尊古,甚至模仿抄袭,以艰深的文字掩盖内容的浅薄空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李梦阳本人的诗也是刻意拟古,何景明就曾嘲笑他的作品多是“古人影子”。例如,他的《艳歌行》前四句是“晨日出扶桑,照我结绮窗。绮窗不时开,日光但徘徊”。前两句仿古诗《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第四句则出自曹植《七哀》的“流光正徘徊”。但平心而论,李梦阳有些七言古近体诗,如《秋望》、《石将军战场歌》、《林良画两角鹰歌》,确实写得深刻生动,激昂雄健,因而广为传诵,并称他为杜甫以后第一人。李梦阳的诗文集,称为《空同集》,现今流传的有明嘉靖间其甥曹嘉刊本,包括赋3卷,诗34卷,文29卷及附录2卷。诗集单行本有明万历间李三才辑《李何二先生诗集》本、《李崆峒先生诗集》33卷本、清光绪间张祖同辑《弘正四杰诗集》中《李空同诗集》33卷本。
碧山乐府
明代散曲集。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著。现存版本较多,有明正德年间刻本《碧山乐府》,凡2卷;有明正德刻、清补本《碧山乐府》,凡2卷、拾遗1卷;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张书绅刻本《碧山乐府》,凡2卷;有明嘉靖康浩刻本《碧山乐府》1卷、拾遗1卷、续稿1卷。王九思曲作写得爽朗、雄健,甚至有几分粗豪。如〔沉醉东风〕:“有时节露赤脚山巅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戴什么折角巾,结什么狂生袜,得清闲不说荣华。提起封侯几万家,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又如〔水仙子〕:“一拳打脱凤凰笼,两脚蹬开虎豹丛,单身撞出麒麟洞。望东华人乱拥,紫罗袍老尽英雄。参详破邯郸一梦,叹息杀商山四翁,思量起华岳三峰。”有的研究者认为后一首“微伤做作”,有的研究者也说“这种暴牙露眼的形相,显得很不自然”。其实,这正是王九思的本色所在。他即使写归隐之情,也表现爽朗的特长,如〔水仙子〕:“紫泥封不要淡文章,白糯酒偏宜小肚肠。碧山翁有甚高名望,也只是乐昇平不妄想,听濯缨一曲沧浪。瞻北阙心还壮,对南山兴转狂,地久天长。”总的说来,王九思曲作胜于康海,王世贞《艺苑卮言》评其曲“秀丽雄爽,康(海)大不如也。评者以敬夫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王骥德《曲律》评论:“对山(康海)亦忤于时,放情自废,与渼陂以声乐相尚,彼此酬和不辍。康所作尤多。非不莽具才气,然喜生造,喜堆积,喜多用老生语,不得与王并驱。”
渼陂集
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 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 (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渼陂集》。是编正集十六卷,系嘉靖十二年(1533)由九思门人王献所刊。续集三卷,系九思晚年罢官以后所作,由翁万达续刻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钱谦益曾评价九思,称“敬夫馆选试《端阳赐扇诗》,效李西涯体,遂得首选,有名史馆中,时人语曰 ‘上有三老,下有三讨’。既而康、李辈出,唱导古学,相与訾警馆阁之体,敬夫舍所学而从之,于是始自贰于长沙矣。敬夫……盛年屏弃,无所发怒,作为歌谣,及《杜甫春游》杂剧,力诋西涯,流传腾涌,关陇之士杂然和之。敬夫《渼陂集》粗有才情,沓拖浅率,续集尤为冗长。李中麓云‘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王元美云 ‘敬夫词曲与德涵齐名,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评者以为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大率康、王皆工词曲,而秦人推其诗文,以为一代师匠,乡曲之言,君子存之而已”。九思倜傥风流,不拘礼节,善歌弹,工词曲,与康海、何景明等称为十才子,又称弘治七子之一。据集前九思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则钱氏评价应系实情。盖其平生相砥砺者,在李梦阳、康海二人,故其诗体文格与二人相似,而诗之富健则不及梦阳,文之粗率尤甚于海。乐府乃是其长技,其他皆未称其名也,九思为有明一代著名文人,今亦可称为文学家、词曲大师,前人称许如此,其应名不爽矣。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送哀倅方岩仲并呈太守汤息庵
去郡于兹十八年,欢传良牧出藩宣。更烦逸骥康沂海,会见灵禽下颍川。绝喜铃斋新有助,莫嫌玉局冷无欢。此行未论胶东赏,且作廉丞亦自贤。
康脩撰海
矫矫龙头士,胜跃在明时。群游慕豪放,栖志固有期。赤骥鸣烟霄,不受黄金羁。挥毫御清宴,浩思随风飞。镫前激高倡,顾盼孰与希。究古摘遗编,颇好班马辞。良史久无称,斯文当在兹。
浒西山庄留别康脩撰海
浒西渺何极,乃在南山陲。太白交参互,雍原相蔽亏。徽春发膏润,庶品含荣熙。灵光凝遐瞩,灏景畅玄思。念子薄时好,怀芬与世遗。金闺谢时彦,丹壑敛英姿。大道本昭旷,上圣或居夷。蹇予重行役,眷彼写襟期。临觞讵能巳,为情良在斯。淹淹日复夕,去去从此辞。一别起万想,孤悰怅中逵。愿言抗高轨,为国扬令仪。
送王炎弼赴山阳守以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为韵十首 其二
别兄今几时,邦人指难弟。莫诵海沂康,两冯如鲁卫。
挽通倅刘由正二首 其一
质粹言无玷,官清政有方。能令邦国活,可但海沂康。别乘归何早,闲堂乐未央。伤心濑阳路,月澹水茫茫。
挽通倅刘由正二首
质粹言无玷,官清政有方。能令邦国活,可但海沂康。别乘归何早,闲堂乐未央。伤心濑阳路,月澹水茫茫。论姓君先薛,谈经我愧匡。同登太常第,更接郑公乡。别恨惊三纪,还书欠几行。犹馀清夜梦,载月渡沧浪。
狱中上崔相涣
胡马渡洛水,血流征战场。千门闭秋景,万姓危朝霜。贤相燮元气,再欣海县康。台庭有夔龙,列宿粲成行。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寿王通判五首 其四
古称半刺已翱翔,□垒回旋舞袖长。赖有治齐清净法,宏开寿域海沂康。
送王炎弼赴山阳守以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为韵十首
盛世须材杰,高名动圣明。一麾淮海去,青旆拥千兵。别兄今几时,邦人指难弟。莫诵海沂康,两冯如鲁卫。公材如武库,剑槊方森森。亦复擅风流,坐继正始音。诗成啸诺馀,谋出壶觞暇。却整进贤冠,麒麟要图画。公家西州烈,武事冠方册。祖孙世有人,要足门三戟。平生功名心,不肯事酣宴。向来话淮南,山川眼中见。楚国尚勇力,秉羽而甘寝。虽无倒载名,胜饮怀安鸩。疆事须长算,朝家得实能。坐来酬万务,心地自虚凝。复旦风云合,丹心日月明。江神回朗照,霁色向来清。壶矢新油幕,春芜旧战场。候亭閒夜柝,归袖著天香。
送崔司马之许州 其一
送子佐繁昌,驱车颍水阳。途逢洗耳客,郡接聚星乡。贤里何人住,春流几处芳。因君慕高躅,不独海沂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