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道中 译歌 原作者不祥
朝渡黑龙江,夕至乌苏里。可怜古时月,千里相思死。停车自汲水,天寒冰不化。君心不可知,松枝不低亚。柏枝焚更香,松枝焚耐久。耐久终作灰,相思亦何有。
予昔日曾在宣武门随康雍先生学字,一别多年,今欲访之,奈地址不详,怏怏而反
自叹年来百事慵,一春庭院落花封。难将笔墨追新进,且托文章忆旧容。立雪每怀宣武地,卧云空对翠微峰。今朝载酒寻杨宅,门在城南第几重。
黄岩谢孝子遗事七首 其六 往昌国取赀夜梦母盛妆以为不祥遂弃归
取赀东海上,梦母为盛妆。今日在路上,明日在母旁。
癸巳冬至李君时可同客柔川追感永嘉旧游以诗为赠当己丑岁会永嘉时十月桃花盛开气如春半识者忧其不祥既而果然就用前韵因并及之
江城十月桃花发,小至看花半已残。香点客衣惊岁晏,醉烧官烛坐更阑。鬓毛荏苒风霜急,云物萧条海水寒。犹有黑貂能当酒,老来分手向君难。
遂宁喻生画鹿甚精介同官梁知丞谒余因令作八幅图帐适赤城观主惠一鹿甚驯未数日忽又一鹿奔至县圃非邑士所豢养者竟不详其所自来物理感召画龙而致真龙似未足为诞也借邑士张权父诗韵以赠之
生不逮治古,郊薮观凤麟。颇爱麋鹿性,似是我辈人。食苹咏周雅,祝网依汤仁。幸不主八卦,非关十二辰。无魂休我欺,掇皮详皆真。佳哉喻生笔,能与元吉伦。雅可簿书堆,坐有涧壑春。适意自起卧,匿树如徼巡。便思投手板,长啸岸白纶。藉尔为我驾,仙会陪末陈。人生几舜华,洞天自灵椿。谨护此画本,勿遣侵俗尘。
如鱼水 梦海波汹涌,仙山楼阁中若有人,欲往就之而须臾变灭。醒而恶其不祥,以吉语祓之,亦巫阳招魂之意也
帘卷虚亭,镜平远沼,藕芰别有清香。此际伥伥。佳人踪迹何方。梦中望。仙山峙、溟渤中央。最苦又、风引船回,贝宫瑶阙影微茫。私誓愿,可能偿。待百岁相将。艳艳春光。时清归老吴阊。水为乡。乘兴拊、小楫轻榔。系情处、步屧花堤,共绕掩冉尽垂杨。
易实甫以司马温公残帖砚见赠乃温公与其侄九承议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数字就残石作砚叶东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题为断碑砚误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龄印昌龄满洲人乾隆时官学士多藏旧椠本书馀每见之印朱文曰长白敷槎氏李南涧日记载其人疑此为昌龄所刻诸家真迹法帖不详帖何名又不知真迹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介甫书颠狂,子瞻书豪纵。穆穆司马公,落墨必谨重。邪异贤亦殊,朝局成一閧。宵磨党碑名,俘掠花石贡。贵贱在公道,残帖今传诵。遗书问九郎,无异鹄鹜讽。忽忆停云帖,书势相伯仲。结体取宽平,挫笔少纵送。固知任诚悫,或少智术控。誉王已过厚,任蔡良可痛。独惜通鉴稿,细书失充栋。此石仅八寸,其价璆璧共。倖免佞人污,壶卢未押缝。易生信慷慨,如石充僧供。坳墨谨洗涤,廉棱戒磨砻。作我方正友,泚笔岂敢弄。嗟哉六月相,昊天不祚宋。绍述肆诋诬,天怒神怨恫。政荒相若鬼,敌喜国如梦。居洛十八载,伏如鸡处瓮。有园甚荒率,忘机到仆从。花药助读书,独乐不与众。我意独慕此,守黑甘无用。点易滴新泉,石田春可种。谁能考凤墅,抱残誇博综。
感怀二首 其二
不详最是富离忧,千古骚人少白头。忏悔愿参欢喜佛,无言镇日惩愆尤。
发褒城过七盘岭宿独架桥阁上
名为不祥器,斯理昔未觉。及玆困奔走,始叹立论确。险哉七盘山,羊肠凌巘崿。三年八往返,颠顿发早白。此行当盛夏,溽暑逞馀虐。昼伏避蚊䖟,宵征越林薄。危桥带褒水,俯瞰波流恶。凿石劳众工,缘崖搆飞阁。下扶千柱壮,上倚浮云弱。怒雷地㡳鸣,悬瀑崖际落。山中邮传少,过客资凄泊。劳者务苟安,宁思非所托。更阑急雨至,洪涛相喷薄。鬼神助晦冥,天地混磅礴。病身倦辗转,酣寝绝疑愕。晨兴霄景澄,林壑还可乐。有生大化中,万变相综错。所遇听自然,何处匪安宅。历聘鲁中叟,咏归沂上客。劳逸命分殊,顺俟安敢择。
满江红 焚旧寄吴门诗文感赋二首 其一
极不祥文,久拚付、冷烟消也。开卷处、茫茫百感,泪如铅泻。花骨冷沉黄土月,纸香残染红奁麝。记霜晨、雨夕尽编摩,何为者。凄凉事,重提怕。笔墨债,从今谢。下场头一劫,琴烧鹤化。若有思兮清梦短,更无人处微灯挂。只小窗、一卷楚招魂,消长夜。
满江红 焚旧寄吴门诗文感赋二首
极不祥文,久拚付、冷烟消也。开卷处、茫茫百感,泪如铅泻。花骨冷沉黄土月,纸香残染红奁麝。记霜晨、雨夕尽编摩,何为者。凄凉事,重提怕。笔墨债,从今谢。下场头一劫,琴烧鹤化。若有思兮清梦短,更无人处微灯挂。只小窗、一卷楚招魂,消长夜。不是无情,忍埋没、文章光价。算海内、斯人一去,知音者寡。费我十年鹦鹉赋,误他半世鸳鸯社。问这般、相累是谁欤,微名也。道韫姊,毋惊讶。蹇修辈,烦传话。从今休许我,曹刘沈谢。痛定始知才是祟,悟来深信缘都假。卷吟笺、交付祖龙灰,贻泉下。
洞元子内丹诀
作者姓名不详,成书年代难于查考。该书应用八卦知识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阴阳变化,论述气功状态下人体的气化作用。全书共21节,第一节首论玄元,为一书之纲;以下各节分别论述了阴阳互根,阴阳变化及相互关系,用以说明机体各部之间的功能变化;阐述了交媾、元火、沐浴、母子、抱元、守一逭数、神光、总要广玄的基本概念, 并以广玄一节结束全书, 强调习练气功即是针对机体各时期的阴阳变化, 补不足, 损有余, “抱乎元,守乎一”。
道典论
编撰者不详,当为唐代人所辑。原书三十卷,今存四卷。为道教辞书。列举道教名词术语凡五十四条,引据道教典籍加以诠释。大致分为六类: (1) 神名,如“太君”、“飞天”之类;(2)道门称呼,如“太上”、“道士”之类;(3)成仙途径,如“尸解”;(4)罪报, 如“不孝”、“承负”之类;(5)灾祥征兆, 如“灾异”、“吉兆”之类。(6)修炼,如“导引”、“胎息”之类。所引皆唐以前之道教经典,引文一一注明出处,故亦称“教门要典”。一些亡佚的道经, 赖以保存佚文,尤足珍惜。收入《道藏》第764册。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
作者不详。可能作于元明时。经有三章:《灵宝消劫正心开化章上品》、《灵宝消劫正心灵应章中品》、《灵宝消劫正心报应章下品》。经文引入儒家伦理思想,主题是强调正心可以消除劫难。经中称:心为一身主,沉沉静静,不杂以伪,无虑无思,发而为言温和慈让,发而为行中正端直,其于亲不期孝而自孝,其于君不期忠而自忠,其于兄弟不期友敬而自友敬,其于夫妇不期和顺而自和顺。因此事亲当为心孝,事君当以心忠,处兄弟则当心友敬,处夫妇当心和顺。人心如此一正,大劫自除,可种成长寿果。此经对研究儒家伦理观如何影响渗入道教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
原作者不详,宋代李嘉谋注解。五卷,前有序。据序文,此经板行西蜀,至南宋理宗宝祐(1253—1258)年间,天饴子谢图南为序而传,蜀本已不存。谢图南宦游岭表,得此经于方外一蜀士之手,后至西浙授李嘉谋,嘉兴道士李君可募工付梓以传,并与所谓《八威龙文》合刻为一书,由李嘉谋作序。今本无谢、李之序,亦无《八威龙文》,当系元以后版本。经文托称元始所说,分为妙、元、神、真、道五篇,每篇一卷,一千言,共计五千言。每篇九章,合计四十五章。序称其与《老子》五千言并传于世,实则仿照五千言,借《道德经》之名以引起世人注意,以广流布。经文主要讲明妙、元、神、真、道的含义及其之间关系,尤重对“道”的阐释。李注按经义发挥,或引儒佛之说以解,明白易懂,较晦涩的原文更具理论价值。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作者不详。唐初此经可能已问世。全书所载三十六种经,分为《玉清境经》十二部,即《上清经》、《妙真经》、《太一经》、《妙林经》、《开化经》、《仙人经》、《黄林经》、《上真经》、《道教经》、《上炼经》、《上妙功德经》、《道德经》;《上清境经》十二部,即《洞玄经》、《元阳经》、《元辰经》、《大劫经》、《上开经》、《内音经》、《炼生经》、《灵秘经》、《消魔经》、《无量经》、《按魔经》、《上通经》;《太清境经》十二部,即《太清经》、《彻视经》、《集仙经》、《洞渊经》、《内秘经》、《真一经》、《集灵经》、《中精经》、《无量意经》、《集宫经》、《黄庭经》、《小劫经》。《无上内秘真藏经》卷四录此三十六部经名,并称玉清境十二部无毁无坏,无生无灭,湛然常住,遍众妙门;上清境十二部微妙清净,为诸天根本,万有之基;太清境十二部济生度死,为万法舟航。又称一切诸仙圣道都由此三十六部经而成道。此三十六部经每部不长,主旨在于宣讲正道正教,说明诸法本性皆空,法相无分别,既无自性,也无他性,修道当明正性,但施一心平等,虚心无心,定心正心,清心净心,通过修心自可见闻道。经中强调一切众生悉有道性,但为诸烦恼所蔽,不能显现,修道就在于使众生皆明真实道性,性命自生,超升成道。认为只有不迷正性,才可长生,而借助殊方异术,以为延生,实害其性。此经对研究隋唐道教的心性学说有一定参考价值。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上清大洞真经
作者不详,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简称《大洞真经》、 《上清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一名《九天太真道经》。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因此历代传授不绝。自来有不同的传本,陶弘景时即有两种,一为大卷,一为三十九章。今《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存三种《大洞真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为宋末元初传本;《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为南宋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本,当为茅山宗坛本;《大洞玉经》二卷,太玄赵真人注本。一般以《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本和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为真传本。该书第一卷为“诵经玉诀”,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并附以《入室存思之图》,着重存思五方之气,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然后诵《大洞玉经》这一章,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全书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认为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只要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神真下降,与身中神气混融,终获长生不死之道。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炼养方法,是《黄庭经》的延伸,对我们研究上清经系,上清派历史及道教炼养学说都有一定意义。注本有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天台山志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作于元末。书一卷。首为郡志辩,考辩司马悔桥,天台之得名等。接着录晋孙兴公《天台山赋》、唐柳泌诗、夏英公铭,又记载洞及丹井。所载较多者为宫观,尤其是有关桐柏观的记录甚多,有唐崔尚《桐柏观碑》、宋曹勋《重修桐柏记》、李白《题桐柏观诗》、白玉蟾《留别桐柏诗》等。据称桐柏观所在地,王子晋、葛仙翁、司马承祯都曾在此修道,为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另有宋夏疎《重建道藏经记》可窥宋代道书流布的一些情况。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自古为道教名山。本书虽未能全面反映天台山道教状况,但对研究古代浙江地方道教仍有较重要的原始资料价值。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赤松子章历
作者不详。假托赤松子之名的道教经书,今人考其约产生于南北朝。全书六卷,主要内容是天师道上章科仪。卷一述太上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迁二十四治行正一章符,后年代久远,宝章缺失,所存十得一二。又列出上各类章所需物信,并分为三等,以及上章的章辞格式与吉日等。卷二说明书符法、书章法、上章禁忌、请官、封章法等。卷三至卷六列出上种种章的具体内容,如天旱章、收鼠灾章、收除虎灾章、言功安宅章、保婴童章等等,以通过上章仪式,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收入《道藏》洞玄部表奏类。
太上说西斗记名护身妙经
作者不详。道教经书《五斗经》中之一篇。经文假托太上老君于汉永寿二年(156)正月七日降蜀都,为正一天师张道陵说东斗长生经后,又于正月十五日降蜀都,为张道陵演说西斗真经。据称,该经乃上天所宝,度人无量;众生善恶功过,增减生死,无不与此西斗有关。经中又称:西斗下记世人,有善必录,有恶必记;西斗记名,无寂无响;凡请告醮禳灾祸,必于本命之日或每月七日、九日、十五日置坛场,种种香花置于坛上,或在家中,或在道观,于中夜修设静醮迎拜,西望叩头,密诵真经,无不应验。此经与北斗、南斗、东斗诸经一样,劝信奉者依道教科仪朝拜西斗星君。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