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儒家经典之一。本称《诗》。编成于春秋时。共三百零五篇。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包括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民间诗歌; “雅”分“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多为贵族所作宴欢、赞颂之诗及周代史诗等;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主要是天子、诸侯的祭祀用诗及其他礼仪用诗。相传为周王室采编,经孔子删定而成。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后逐渐衰亡。《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十三经注疏》所收为西汉毛亨《毛诗诂训传》、东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等《毛诗正义》。

诗经疑问

十二卷。明姚舜牧撰。舜牧字虞佐,自号承庵,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领万历乡荐,令新兴,再令广易。著有《易经疑问》、《书经疑问》、《诗经疑问》、《礼记疑问》、《春秋疑问》、《孝经疑问》等。是编释《诗》,兼用《毛传》《朱传》及严粲《诗缉》,时亦自出新论。如辨成王未尝赐周公天子礼乐,其说颇为有见。又论“三经三纬”之说,认为赋、比、兴乃通融取义,非截然谓此为赋,此为比,此为兴。舜牧于诸经皆有疑问。自序称所疑凡经数十年,重加订问,前此误解,亟与辨正。足见其用力之深。惟不信古人字少假借通用之说。有《四库全书》本。

诗经稗疏

四卷。清王夫之撰。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湖南衡阳县)人,祖籍江苏高邮。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兄介之同举于乡。明亡,在衡山举兵,为清军所败。后勤苦着述四十余年。晚年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着述极富。是书乃而农读《诗》时之随笔札记,故每条但举经文一句或数字标目,不全载经文。遇有疑义,乃为考辨,故不逐章逐句一一尽为之说。大旨不从郑氏之笺,亦不信朱熹之说,唯以毛传、《尔雅》为主。所辨证之名物训诂,引据精确,足以补传笺诸说之遗,间有伤穿凿处,然尚无害全书也。四卷之末附《考异》一篇、《叶韵篇》一篇;又附诗译十五则。有《船山遗书》本、《续经解》本。

诗经通义

十二卷。朱鹤龄(1606-1683)撰。朱鹤龄,字长儒,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专心着述。其为人耿介,极重操守,时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颙等合称“海内四大布衣”。鹤龄颖敏好学,初专力词赋,擅长笺疏之学,所撰《杜工部集辑注》、《李义山诗集笺注》一时甚有影响。所作诗文,宗杜甫、李商隐,感事伤时、沉郁顿挫,内容颇丰。后从顾致力经学,造诣颇深。鹤龄着述宏富,有《愚庵诗文集》、《读左日钞》、《禹贡长笺》、《春秋集说》、《易传义略》、《尚书埤传》及是书,并传于世。是书专主《小序》,而力驳废序之非,持论近于汉、唐。所采诸家,于汉用毛亨、郑玄,唐用孔颖达,宋用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粲,清用陈启源。其释音,明用陈第,清用顾炎武。其凡例九条及考定郑玄《诗谱》,皆有条理。立说严谨,皆有根据。然鹤龄学问深博,往往嗜博好奇,引经繁富,伤于芜杂。有海源阁杨氏旧藏钞本《诗经通论》,可能朱氏所录是书副本,其小注二本多有不同。是书有雍正六年刊本,康熙乙巳(1665)刊本及《四库全书》本。

诗经通论

十八卷。姚际恒撰。是书成书于康熙年间汉、宋学斗争之时,它不受传统传疏束缚,认为《诗序》无论大序、小序皆东汉人卫宏所撰,多不可信;而朱熹《集传》虽反《诗序》,又每每阳违之而阴从之。汉学、宋学各有缺点和谬误,“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故是书论诗,既不追随《诗序》,亦不附合《集传》,正如《自序》中所云“惟是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义不致大歧,埋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主张以求实精神,从诗的本文探求诗义,对历代各家注疏逐一辨析。求得了部分诗篇本义,对历代说诗歪曲诗义处多有驳斥,尤对朱熹《诗集传》驳难最力。有些篇章,录列汉、宋各家释义逐一驳诘,因提不出新解,便以“不可详”或“不得其解”存疑,不肯妄断。是书除逐章串讲诗文,通解全篇意旨外,间或有艺术表现手法的评析。指明诗中的赋、比、兴手法,从章法、句法、修辞法,均有精确评价。如评《关雎》第二章曰:“通篇关键,在此一章。”评《卷耳》末章云:“四‘矣’字,有急管繁弦之意。”评《广汉》谓每章最后三句“一字不换,此方谓一唱三叹。”评《鄘风·君子偕老》中“邦之媛”,犹后世所言“国色”,此篇乃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此类见解能突破前人成说,开辟了《诗经》研究之新学风,至今仍可供借鉴,极有价值。然谓一些男女恋歌为“刺淫”之作,则是其因袭传统,美中不足。因是书不倚任何门派,故当时不受重视,《四库全书》竟不录。百余年后,其价值渐被发现。方玉润《诗经原始》多采其说。郑振铎赞曰“此书极为重要,多独特的新解,而能超出于毛(亨)、朱(熹)的聚讼之外”。最初之版本为道光十七年韩城王笃刻本,后有1927年双流郑璋复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点校本为最新版本。

诗经劄记

一卷,清杨名时著。其书为读《诗》所记,大旨以李光地《诗所》为宗,而斟酌于《小序》、《诗集传》之间。但《诗所》论“季札观乐”,谓所陈皆西周之诗,无东迁以后诗。此书则据变风终于陈灵公,在鲁宣公十年(前599)至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子来聘已是五十五年后了;又引《左传》卿大夫所赋已见东迁后的诗,列国具备其文。论证季札观乐,已有东迁以后诗。绝不回护师(李光地)说,可谓能破除讲学家门户之见。其证二叔非管、蔡,论三五在东,解上帝耆之,辨新宫非斯干等,皆有考证,有所发明。今存《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

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诗经疏义会通

二十卷。元朱公迁撰。朱公迁,字克升,乐平(今属江西)人。至正年间,曾任婺州、处州教授,晚年病归故里。曾题其室为“高明之所”,学者称为明所先生。着述除《诗经疏义会通》外,还有《四书通旨》、《四书约说》、《余力稿》等。《诗经疏义会通》亦称《诗经疏义》。该书为阐释朱熹《诗集传》而作,注之有疏,故名《诗经疏义会通》。其体例为一诗一释,先列朱熹之说,再用小字进行疏证,引用他说,用“辑录”以示区别。注音夹于句中。该书的特色是:一,对《诗集传》的名物、典故的阐释尤其详尽,弥补了《诗集传》的不足。对朱熹的释意也进行力所能及的诠解,这对把握朱熹的写作用心,对体认朱熹之学有一定的价值。二,对《诗经》的章意和脉络作简明扼要的揭示,有利于《诗经》的学习与研究。三,书中附有“图说”,对《诗经》的名物进行图解,让读者对古代的许多器物、天文、地理等有感性的认识、清代《钦定诗经传说汇纂》等书附有许多图谱,正是从这里借鉴而来的。朱公迁治学谨严,订正了《诗集传》中的一些错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其学墨守朱子,不逾尺寸,而亦间有所辩证。”所作考证“虽于宏旨无关,亦足见其用心不苟也,”是符合该书的实际的。不足之处在于总体上承袭朱熹之说,对爱情诗多认为是淫奔之诗,对妇女也多采取轻视态度,对历史事件和诗作年代的考订也有主观臆断之处。版本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诗经疏义》二十卷(附《纲领》、《诗图》一卷),明王逢辑、何英增释刘氏安正书堂刻本。

诗经注译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诗经注本。二十一卷,《诗序》一卷。清王鸿绪等奉敕编。始于康熙末年,成于雍正五年(1727)。编者在序言中提出:“《集传》一书,参考众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实际上代表了康熙王朝官方的评价。此书的编辑,“皆以朱子之说为宗”,将《诗集传》有关诗旨大义、章句训诂以及所标赋、比、兴作法,分别录入各篇各章之首,而对《毛传》、《郑笺》、《孔疏》和其他诸家之说有可取者,皆列于“集说”或“附录”之中。是书之出,可谓朱熹《诗集传》登峰造极的最后一瞬。迨至乾隆二十年(1755),敕编《诗义折中》,“分章多准康成,征事率从小序”,虽云“折中”,实则存心提倡汉学,《集传》一派,从此而日见式微。本书特色之一是内容简明醒目。编者总论,介绍篇义章旨,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颇便初学。本书案语,着重推崇《集传》,树朱学的权威。《邶风·静女》、《桧风·羔裘》诸篇,也曾对朱说提出质疑,不过措辞比较委婉。本书采录自汉迄明有关《诗经》的论述凡二百六十家,其中汉至唐代(包括五代)五十五家(汉以前唯引荀况一家),宋代九十四家,元代二十三家,明代八十七家,所引宋、元、明三朝超过二百家以上,占全书的五分之四。宋代的诗学革新,在朱熹之前,较著者有欧阳修、郑樵、王质诸家,朱熹受他们的影响很大,本书收录欧、郑、王的论述较多。朱熹以后,南宋后期的辅广、蔡沈、王柏,元代的许谦、刘瑾、梁益、朱公迁,明代的朱善、胡广等,相继羽翼并发明朱熹的学说,他们的著作,实际上可以视作《集传》的笺疏。本书大量收录上述诸家的论述,穷源溯流,源流俱备,可谓集朱学之大成。将原来散出各处的资料汇为一编,对于研究诗经学史上的“宋学”,非常有用。《诗经传说汇纂》有《四库全书》本、清同治七年(1868)马新贻刻本、1968年台湾维新书局影印本。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4卷。此书是袁燮在崇政殿说书时所撰。解说《毛诗》,议论平和,理明辞达,颇得风人之旨。又据经文推阐当时世事,对振兴恢复大业等事,尤反复致意。原本失传无考,惟所论《国风》尚存于《永乐大典》,清四库馆臣据以辑录,编为今本。有武英殿聚珍版、《四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 其一

二十年前绝可嗤,逢人啜啜便言诗。只今羞涩无多语,政恐门前匡鼎来。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 其二

前贤已往后贤来,掇拾遗编要释疑。便使李黄今日在,也须三叹有馀师。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 其三

诗从删后更无诗,美刺还他熟虑思。若止誇多名物辨,古人馀憾不无遗。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 其四

大手文章不费辞,眼明理到自无疵。客窗三复忘休寝,细酌清泉夜半时。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

二十年前绝可嗤,逢人啜啜便言诗。只今羞涩无多语,政恐门前匡鼎来。前贤已往后贤来,掇拾遗编要释疑。便使李黄今日在,也须三叹有馀师。诗从删后更无诗,美刺还他熟虑思。若止誇多名物辨,古人馀憾不无遗。大手文章不费辞,眼明理到自无疵。客窗三复忘休寝,细酌清泉夜半时。

知宗即席和端字韵三首提舶退即足之予第三诗经夕方和录呈二家

毫秃中山砚涤端,社中诗令不容宽。难追老杜风骚手,徒费昌黎点勘丹。搜我枯肠须鬓皓,吟公佳句齿牙寒。自惭浅陋如曹郐,季子观风定不观。

山房秋日即事 其二

失惊墙外已飘黄,屈指秋来十日强。暑寇负顽犹出没,风师未壮且翱翔。橘包捧腹微藏叶,桂蕾呈身只欠香。扫尽暮天疑浴罢,半眉淡月画新妆。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