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其昌天降时雨小卷

小卷常随行笥中,希逢时雨得相同。今朝润景当前证,始觉传神有独工。

容台集

十七卷。明董其昌撰。董其昌,字玄宰,号容台、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精于鉴赏、善于书画,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著有《容台文集》及《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是集为董其昌诗文集。凡十七卷,文九卷,诗四卷,别集四卷。初刻于崇祯三年(1630)。集前有陈继儒序。其昌以书画称名当世,论者比之赵孟頫。集中其诗文多为率尔而成,无暇研炼,故未能与孟頫比肩。然其一些小诗却楚楚有致,清新感人;一些随笔,文气也很清新流畅。是集崇祯八年(1635)曾重刻。为十九卷,(计,文集十卷,诗集四卷,别集五卷)并有黄道周、叶有声、沈鼎科序。明崇三年 (1630) 初刻本及崇祯八年(1635) 增刻本均存世。

画禅室随笔

画论。明代董其昌。 四卷。约1620年。该书辑录《容台集》所未载的论书画文字。卷一为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及评古帖;卷二为画诀、画源,题自画和评旧画; 卷三为评诗、评文、纪事、纪游; 卷四为杂言、随笔、禅说等。该书和作者的《画旨》、《画眼》二书, 所收内容, 范围不一,且各种刊本都有不同,其中并有十六则和他同时代、同乡人莫是龙的《画说》一书内容完全相同。有谓该书为清初杨无补所辑录,并非董亲手编成。但董氏积毕生之力研究书画,创见颇多,对后世影响很大。

民抄董宦事实

明人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以书画闻名于世。《明史》对他的官品和艺术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尚待考证的《民抄董宦事实》,将董其昌沦为一位毁誉不一、贬褒互有的历史争议人物。

印旨

印学论著。明程远著。一卷。程远,字彦明,梁溪(今江苏无锡)人。工篆书、篆刻。董其昌称:“予友程彦明为汉篆,书与刻兼擅其美,识者方之文寿承、何长卿。”明万历间盛行搜集、收藏秦汉印章并摹刻汇为印谱之风气,程远亦选择各家藏印并当时名家精品,于万历二十年(1602)摹辑成《古今印则》四卷,苏宣、梁为之校订,屠隆、归昌世、王穉登、董其昌、陈继儒、姚士麟等为之序、跋,名重一时,允为佼佼之作。《印旨》附刊于《古今印则》之后,顾湘复辑入于《篆学琐著》。全文约三百字,多属心得之言,虽略取旧说参以己意,亦无造作之气。

读书镜

十卷。明陈继儒(1558—1639)撰。陈继儒,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字仲醇,号眉公、麋公。与董其昌齐名。后隐居昆山之阳,筑室东余山。屡辞征诏。杜门著述。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书法苏轼、米芾,兼能绘事。远近皆相争购。卒年八十二。著有《宝颜堂秘笈》、《国朝名公诗选》。是书乃所作史论。以一人为主列举数事,或以一事为主列举数人,作者将之折衷后以己意记述,但所言不甚精切,不过所持之论点尚且公正。观作者之其它著书皆善于此。书中所言,于明季台省之弊,可谓切合时要。此书有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意中缘

传奇。清李渔(1611—1679?)撰。二卷,三十出。题“湖上笠翁编次,禾中女史批评”,前有书法家范骧1659年序、女才子黄媛介序,后有鉴赏家徐林鸿跋。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剧乃十种之一。 约于清初成书。敷演明万历时画家董其昌、陈眉公事,惟情节全系虚构。写杨云史、林天素事。两人侨寓西湖,杨能伪作董其昌之书画,林能伪作陈继儒之书画,中经种种奇幻曲折,杨嫁董,林归陈,“各自成双”。黄媛介序云:“平增院本家一段风流新话,使才子佳人良愿遂于身后。”此即作意所在。而标曰“意中缘”。

茶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六《谱录类存目》著录此书,《提要》对此书内容作如下评价:“是编杂录南北朝到宋金茶事,不及采造煎试之法,但摭诗句故实。然疏漏特甚,舛误亦多。其曰茶董者,以《世说》记干宝为鬼之董狐,袭其文也。前有陈继儒序,卷首又题继儒补。其气类如是,则其书不足诘矣。”此书有明刊本,旧藏(丁丙)八千卷楼,今藏南京图书馆。前有冯时可、陈继儒二序,董其昌题词及夏树芳自序,似为原刊本。《四库总目》著录之本也许是《茶董》和陈继儒《茶董补》的合刻本。

明神宗实录

明官修。五百九十六卷。记神宗在位期间史事,起隆庆六年(1572)五月,讫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光宗泰昌元年)七月。天启元年(1621)三月始修,以张惟贤为监修官,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等为总裁官。次年,命董其昌往南方采辑先朝奏章、遗事,录成三百册,又选录留中奏疏,别为四十卷,以备修纂之用。三年,叶向高、史继偕等相继去位,改命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等为总裁。书未成而熹宗死,至崇祯初,始由温体仁等续成。其时朋党之争已烈,纂修官各持门户之见,是非难于统一。然其记载建州事迹则详,多不见于《明史》诸书,颇为可贵。

程咬金斧劈老君堂

简名《老君堂》。杂剧剧本。元郑光祖作,一作无名氏作。剧中人 物史皆有之,唯情节多属无稽。剧写秦王李世 民率部经北邙山,偷观金墉城,为李密部将程 咬金所追赶,避入老君堂中。咬金斧劈庙门,擒 获以献李密,囚之南牢。唐大司马刘文静往求 放秦王,密不允,亦囚文静。后密出征沧州,命 魏徵、徐、秦琼守金墉。密因出征大捷,恩赦 牢囚,唯“南牢二子,不放还乡”。徵等三人皆倾 心于唐,密议由徵改诏书之“不”字为“本”字, 释放世民、文静归唐。未几密败,部将皆降唐, 李靖单缚咬金待命。秦王至,盛誉咬金尽忠其 主,亲释其缚,奏准重用。咬金感激涕零,愿效 忠秦王。元明间无名氏《魏徵改诏风云会》杂 剧,情节略同。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本,未题作者,卷末有明董其昌跋文:“乃系元 人郑德辉笔”;而《录鬼簿》、《太和正音谱》郑名 下均无著录,故今人或疑非郑作。

书法纶贯

一卷。书论。明代宋啬撰。此书分十二个标题为澄神、执笔、用腕、正锋、临摹、结构、方圆、疏密、迟速、纯熟、气韵、统论。卷前自序说:学书必先使精神清静、精神平静才可以讲究执笔与用腕及指法,然后论正锋、藏锋;学书之始必先临摹,然后学结构。结构佳,然后论迟速、纯熟,纯熟之后,气韵自生。由此可见作者分题编次的意图。然后所论皆摘采王右军、蔡邕、张怀瓘、孙过庭、姜尧章、赵宦光、董其昌、黄山谷、潘之淙等名家论书之语。虽无独见,但如此汇集名家之言对学书者尚有指导意义。有《六艺之一录》本。

江村销夏录

三卷。清高士奇撰。此书是高士奇告归平湖之日,以所见法书名画,考其源流,记其绢素长短广狭,后人题跋图记等,一一记载而成此书。其体例很象《铁网珊瑚》和 《清河书画舫》,稍有不同的是间加评定之语,并将自己所作题跋附入其中。古代著录书画之书,至此体例才开始严密有致,所以后来的 《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多仿效之。又此书所录皆为高士奇亲见,考记更为精审。卞永誉的 《式古堂汇考》已将此书全部载入,可见此书极为鉴赏家所重。此书前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 自序。书名 “江村”乃是高士奇之号。书中内容是从晋王羲之《袁生帖》记起,至明代陆治《榴花白雉图》止,只按时代为序,不分类,卷与卷之间亦无明显界限。书中对明代名家如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诸家皆有所记,只缺董其昌,按其凡例说:董文敏公书画为近代第一,所见真迹甚多,另为一卷。但后世并不曾见,可能是未及刊行。另外书中亦有少量失实处。此书主要版本有:乾隆年间刘氏修洁斋刊本、日本宽政十二年江户须原茂兵卫等刊本、《风雨楼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