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岳委谈
明胡应麟著。系《少室山房笔丛》中之一部分。其下卷有不少有关戏曲的考据文字,提出对戏曲历史及理论的一些见解。如从文体演变的角度肯定戏曲的地位;肯定戏曲的虚构方法;以比较分析的方法肯定《西厢记》和《琵琶记》的艺术特色,又从“才情”的角度推许《西厢记》的成功。近人任讷编《新曲苑》摘录本题名《少室山房曲考》。
少室山房集
诗文别集。明胡应麟著。一百二十卷。少室山房为其书斋名。卷首有万历四十六年(1618)江湛然序,王世贞著《石羊生传》。卷一至卷八○为诗,卷八一至卷一二○为文。所著《少室山房笔丛》未收入本集。《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应麟虽仰承(七子)余派,沿袭颓波,而记诵淹通,实在隆万诸家上,故所作芜杂之内尚具菁华。”原有集十余种,此为诸集合编本。有万历间金华通判江湛然刊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入。
二酉缀遗
《二酉缀遗》主要采掇古籍中奇闻怪事。《二酉缀遗》,以及《九流绪论》、《四部正讹》、《庄岳委谈》等部分,对古代小说作了多方面的考论。如对小说地位的高度重视,对小说\"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等艺术特点的认识,精辟独到。胡应麟还摆脱传统的目录著作将小说笼统地纳入子、史两类的作法,对小说作了系统的分类,将小说进一步分成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六类,在当时确为一大进步。在小说分类的基础上,胡氏还对各类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考源工作,且在考察小说的演变史时,注意到了小说与时代的关系等问题。
经籍会通
《经籍会通》是胡应麟的一部读书笔记,是一部有着十分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的目录学史研究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图书事业发展史著作。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述源流”,叙古今图籍聚散兴废的发展历程;第二卷“述类例”,叙古今图书分类体系的演变,对各书目分类方法予以评论;第三卷“述遗轶”,对古今图籍辨谬存轶(重在子书);第四卷“述见闻”,叙作者所见闻之明代的图书出版刊印情况。该书之编纂形式虽然采取了读书笔记的零散分条记述形式,但内容安排却十分富有内在的逻辑结构。
少室山房笔丛
《正笔》三十二卷,《续笔》十六卷,明胡应麟撰。收书十二种。正集十种:《经籍会通》四卷,述古籍的撰著及存亡散佚情况;《古书占毕》六卷,论史书,评史事;《九流绪论》三卷,论诸子百家源流与得失;《四部正伪》四卷,考辨古代伪书;《三坟补逸》二卷,专论《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三书,以补《三坟》之阙;《二酉缀遗》三卷,皆录小说家之言;《华阳博议》二卷,杂述古人博闻强记之事;《庄岳委谈》二卷,论述杂事,纠正俗说;《玉壶遐览》四卷,论道经与方士之言;《双树幻钞》三卷,论佛经与释氏之说。续集二种:《丹铅新录》八卷、《艺林学山》八卷,专为驳杨慎《丹铅馀录》、《艺林伐山》等书之说而作。内容以考据为主,征引文献极为丰富,议论非常精到,为研究古典文献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四部正伪》将伪书区分为若干种,各加考辨,相当详尽,后人常引其说。论述古典小说、传奇、戏剧部分尤其有价值,为后人所重视。该书是一部考据杰作,在考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刻本、清广雅书局刻本、《四库全书》本及1958年中华书局校点本等。
四部正讹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分为二十类:一,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二,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三,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四,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五,有傅古人之名而伪者;六,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七,有惮于自名而伪者;八,有耻于自名而伪者;九,有袭取于人而伪者;十,有假重于人而伪者;十一,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十二,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十三,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十四,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十五,有伪而非伪者;十六,有非伪而实伪者;十七,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十八,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十九,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二十,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然后按经、史、子、集次序列出伪书,逐一辨析论证。卷末还有审核伪书的方法八条: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本书所辨伪书有一百零四种,比此前宋濂的《诸子辨》超过一倍多,而且把辨伪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实乃前人所无有。宋书之辨,多属“卫道”之评,胡书之辨,皆为辨伪求真。书中所概括伪书的情况、辨伪的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金圣叹,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进入明中期以后开始在社会上风行,胡应麟、沈德符、李赞、叶画等人对此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而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以其精细的艺术分析和优美的文字鉴赏,掩盖了此前的所有版本,成为三百年间唯一流行的版本。
瑶石山人稿
明诗别集。黎民表(字惟敬)著。根据陈文烛序可知,黎民表生前,镇江钟太守曾为其刻过诗集。此刻本今已不存。《瑶石山人稿》乃是黎民表去世后,其子黎君华重新编辑,于万历十六年(1588)梓刻之,并请陈文烛作序。除开头有3篇赋外,余皆古近体诗,凡16卷。今存有万历刻本。《四库全书》著录。黎民表诗颇负盛名,甚受诗论家推重。胡应麟《诗薮》评论:“诗之晚年弥工者,黎惟敬(民表)、欧桢伯(大任)皆岭南巨擘也。惟敬近体,深靓庄严类公实(梁有誉),而老健过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则认为:“瑶石诗,读之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元美所取续五子,无愧大小雅材者,仅此一人而已。”《四库全书总目》也说,他的诗作“虽错采镂金,而风骨典重,无绮靡涂饰之习,盖与太仓(王世贞)、历下(李攀龙)同源而派稍异。”陈田《明诗纪事》则进一步分析道:“竹垞(朱彝尊)评瑶石诗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此第论五古一体耳。集中五律精深华妙,七律风调流美,五绝精微淡远。岭南当时诗家,梁、欧、黎三人,工力悉敌,公实质地较优,而中道夭折。桢伯、瑶石享中寿,故成就有不同耳。”
声调谱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意,始于明人。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说》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薮》等亦有议及者。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据说赵执信曾向王士禛讨教古诗声调问题,不得其详,于是独自钻研,从唐代大家名作入手,“发愤三、四月”(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终于悟出古诗与律诗在声调上的区别,著成此书。赵谱一出,又推动王士禛门生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文简为王士禛谥号)、《律诗定体》等作,从此开了论诗谈声调的风气:“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梁章钜《退庵随笔》)赵谱所论,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又多采冯班之说。后翁方纲、翟翚、许印芳、吴绍灿、董文焕等对此书所论又有所驳正,使这一项研究更趋精密。有《清诗话》本。
槐野先生存笥稿
二十卷。明王维桢撰。王维桢,字允宁,号槐野,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家居,地震遇难。著有《王氏存笥稿》。是集为王维桢诗文别集,凡二十卷。为其挚友余姚孙升所编。据《千顷堂书目》载“维桢存笥稿二十卷,又全集四十二卷。”今全集未见传本,惟此集存。集中前十六卷为杂文,后四卷为古今体诗。其诗学杜尚有一定的功力,而以五律尤高,时有清新之作;其亦能文。胡应麟甚至认为,其文远胜于诗。除此本外,还有嘉靖三十六年(1557)闽刻本,嘉靖三十七年吴刻本,嘉靖四十年的建宁刻本均为二十卷,万历三十四年(1606)黄升、王九叙刻本《槐野先生存笥稿》凡三十八卷,后附录一卷,崇祯十二年 (1639)李嗣京、邓承藩刻本,《王允宁先生存笥稿》凡四十二卷,附录一卷。
丹铅余录
十七卷,又《续录》十二卷,《摘录》十三卷,《总录》二十七卷。明杨慎撰。旧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都冠以“丹铅”二字,因“古之罪人,以丹书其籍”,杨慎被流放,名在罪人之列,故以“丹铅”二字寄意。凡《余录》十七卷,《续录》十二卷,《闰录》九卷,杨慎又自为删削,为《摘录》十三卷。首刻于嘉靖二十六年。后其弟子梁佐又删同校异,分类合辑,定为二十八卷,名为《总录》。其书考证材料丰富,不乏新见,但因涉及范围太广,难免芜杂之病,且杨慎务奇好胜,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刻印流布,甚至伪撰古书,以助论证,态度不够严谨,难免疏误。明人王世贞评其“工于证经而疏于解经,详于稗史而忽于正史,详于诗事而略于诗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内”,非常中肯。时人陈耀文作《正杨》一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专设《丹铅新录》和《艺林伐山》两部分,专门攻驳杨慎之误。《丹铅余录》有《四库全书》本,《丹铅续录》有《宝颜堂秘笈》本,《丹铅杂录》有《函海》本,《丹铅总录》有明万历、嘉靖刊本等。
古今伪书考
考辨伪书的著作。一卷。清姚际恒撰。成书于康熙后期。初刊于清乾隆至道光间歙县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三集本。本书著录书籍九十一种,分经、史、子三部。每书如前人已有成说,则加以引证,多取材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等,而以采晁、陈之说为最多。不能论定其真伪者,则折衷其说。姚氏对于《毛诗》、《周礼》等经部诸书也敢公开怀疑其伪,颇具胆识。由于姚氏所据资料有限,以致错讹颇多。有的仅凭文辞工拙来定其真伪,难以令人信服。有些考证叙述也不够详博。今人顾实曾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以正姚氏之失,虽有独到见解,但也有武断之处。黄云眉亦仿《经义考》例撰《古今伪书考补证》,详征博引前人各书中有关论述予以补证,间也附以己见。《古今伪书考》原为姚氏《庸言录》一书之附录,自鲍廷博将其裁篇单刻刊行后,清光绪年间曾多次刊印。有广汉张馥笙成都刊本、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浙江书局刊本、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鲍本影印;一九二九年北平朴社铅印顾颉刚校点本,后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此外还有一九五九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黄云眉著《古今伪书考补证》本。
鹖冠子
三卷。据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说《鹖冠子》一书内容广博,思想宏富。在《天则篇》、《王铁篇》中,阐述的是黄老思想;在 《学问篇》、《度万篇》中,说得是道、法两家之见;在《赵武灵王》、《世兵》等篇目中,是关于兵家的言论。此外,该书还具有浓厚的阴阳五行学思想,这在《泰灵篇》辨水火,《天权篇》“绝道之纪,乱天之文,干音之谓违物之情,天之不纲,其咎躁凶” 中得到反映。《四库全书》将其列入杂家类是很恰当的。关于《鹖冠子》一书的真伪及成书年代,自汉以后,就争论不休。北朝的刘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陆佃,明代的宋濂、胡应麟、清代的俞樾、颐煊、孙诒让等人都提出了独到见解。清人姚际恒在 《古今伪书考》中,断定为伪书。近年来,随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代文物的出土,有人据以考证,认为,《鹖冠子》源出秦汉而确保其一部分古论。当然,这些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关于《鹖冠子》的篇数,自 《隋书·经籍志》以下皆作三卷,韩愈记十六篇,陆佃注本为十九篇。其主要版本有:聚珍板本,别六子全书本,绵眇阁本,子汇本,明朱养纯刊本,明刊十行本,闽覆聚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本,明四子本,盛意园藏明刊本二卷,源出宋本,十行十九字。恽薇孙家见明活字本三卷,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注大字低一格,板心有碧云或弘治年或活字本三字,乾隆题诗一首,馆臣有跋。明天启刊本,九子本,《十子全书》本,《诸子汇函》本,《子书百种》本,瓶花斋本,《四部丛刊》 本、《四库全书》本等。
旧典备征
《旧典备征》5卷;清末朱彭寿撰。朱彭寿,别名小汀,号述叟、寿鑫斋主人,浙江海盐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他学识渊博,对清代的人文、科甲、职勋、典制等故事极为详熟,民国间曾参与修撰《清儒学案》。《旧典备征》是作者所著《寿鑫斋丛记》6种中的第一种。据其自序说,作用自光绪十六年入宫内阁中书后,公余多暇,举凡艺苑遗闻、中朝故事,涉猎所及,则随笔记之,历经20余年,于宣统三年(1911)编成《寿鑫斋丛记》一本,略以类别,分为40卷。《丛记》编成后,由于部帙太多,刊刻不易,“藏之箧衍”达20年之久,后来作者仿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例,将《丛记》分为6种书,以便流布。其中第1种就是此书,其它5种是《丹铅璅录》10卷、《经籍属辞纂例》6卷、《诗学骈枝》9卷、《常谈讨原》5卷、《广四八目》5卷。1941年,从旧典备征由作者在北平付梓,其它5种则迄未问世。《旧典备征》主要记述有清一代掌故,其体例与明王世贞《弇州别集》相近。此书的内容具有综录性质,如第4卷“武鼎甲考”条,记录自顺治三年迄光绪二十四年的武科鼎甲姓名、籍贯,可以弥补进士题名碑录中记文不记武的缺陷;第3卷“浙省人得谥者”条,分州记录浙江籍人获得朝廷赠谥者的姓名、县籍、官职、谥号和获谥年代;第4卷“八旗大臣起家科甲者”条,记录清代旗人由科举进身仕途者的姓名、官职、中进士的年代等;第5卷“大臣罹法”条,记录清代二品以上高官被处死刑者的姓名和获罪原因。均可供历史研究者作为资料汇编来查阅,此书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与作者的另一部笔记《安乐康平室随笔》合印为一册。
赵飞燕外传
古轶事小说。原名《赵后别传》,又称《飞燕外传》。现存1卷,约3000字左右。旧题汉代伶玄撰。此书自汉至唐都不见于史志著录。最早见于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传记类著录。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称此书为“传奇之首”。《四库全书总目》入小说家类。现存本主要有《顾氏文房小说》本。《汉魏丛书》本、《说郛》本、《古今逸史》本、《五朝小说》本、《龙威秘书》本、皆1卷本,题汉伶玄撰。其书附伶玄自序、桓谭语、荀勖语。自序除略述生平外,以与扬雄不和、得罪过班彪的从父,解释自己在西汉末文名不显、史书不载的原因。其得知宫闱秘事的原因,则声称闻之于所买妾樊通德,通德又闻之于宫人樊嬺。序中预答后人应有之疑问,反而露出伪托痕迹。桓谭语大略说此书原藏卞理家,卞理避赤眉军时,刘恭入其家得之。又引贾子翊说,认为此书是卞理琴师玄所撰。荀勖语说明他所校此书已是残本。桓、荀语也来历可疑。历来学者几乎已公认此书为伪托,不可能出于汉代。其写法类似唐传奇而语言较古,可看作唐前传奇小说或轶事小说类传奇者。赵飞燕为汉成帝皇后,体轻善舞。汉平帝继位,废为庶人,乃自杀。《汉书》有传。《外传》则叙冯万金私通江都王孙女,生宜主、合德双胞胎姐妹,冒姓赵,宜主即赵飞燕。姐妹2人历经坎坷,以美色得入宫,飞燕为皇后,合德为昭仪。2人皆无子,遂肆意淫乱,相互争宠,妒杀宫人。淖夫人曾称合德为“祸水”,汉成帝却称为“温柔乡”。故事叙至汉成帝崩、昭仪死为止,未交待赵飞燕、樊嬺的结局,似有残缺。自晚唐以来,文人津津乐道的《外传》中情节,有飞燕跳舞顺风欲仙去,向夷人求却老方不成,争宫奴燕赤凤姐妹争吵,成帝窥昭仪浴等
鸣盛集
明诗别集。林鸿(字子羽)著。有明成化三年(1467)邵铜刻本,原题:“三山林鸿子羽著,郡人邵铜振声校编。”凡4卷,五言古体1卷、五言近体1卷、七言古体近体1卷、七言绝句、词话集1卷。附录载赋2篇,《梦游仙记》1篇。邵铜跋称览其旧稿,慨然兴思,听政之暇,详加校勘,补其阙略。此刻前有洪武年间倪桓、刘嵩序。《四库全书》本即以此为底本。今还存有依据邵刻的抄本行世。另外,《闽中十才子诗》收《林膳部诗》,为5卷。林鸿是闽中诗派的首领。他论诗,惟主唐音。对其诗作的评价,颇有分歧。扬之者如胡应麟《诗薮》:“子羽诸体皆工,五言律尤胜。合处置唐钱、刘,不复辨别。七言律如‘珠玉积雪明山殿,玉涧飞流带苑墙’,‘诸天日月环龙衮,九域山沙拱象筵’,‘衲经雁宕千峰雪,定入峨嵋半夜钟’,‘云边夜火悬沙驿,海上寒山出郡楼’,皆气色高华,风格遒爽。”贬之者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论:“林子羽《鸣盛集》专学唐,袁凯《在野集》,专学杜。盖能极力摹拟,不但字面句法,并其题目亦效之。开卷骤视,宛若旧本。然细咏之,求其流出肺腑、卓然自立者,指不能一再屈也。”
唐音癸签
明胡震亨著。为其所编《唐音统签》中一集。全书十集,以十干为纪,共一○二七卷,此为第十集,故称癸。前九集皆录唐诗,为《全唐诗》主要依据;此集共三十三卷,专收论唐诗、唐乐。为作者研究唐诗心得的结晶。凡唐诗、唐乐的源委和变革,体制的形成,风格的高下,诗人音乐家的的短长,术语的考释,等等,大略具备。其论诗之要旨在于“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的诗教之美学观点。坚持“声音之道与政通”的主张,认为诗歌与社会政治、习俗、士风有密切关系。辄借古讽今,抨击世风陋习,指出“晚唐人集,……名场中钻营恶态,忮懻俗,一一无不写尽”。评论诗作,首先注重人品,对于交结重臣的诗僧评道:“品格斯非,诗教何取?”而对唐代忠义之士则说:“此等吟人,未论工拙,要为无负昭陵。”对于王世贞《艺苑卮言》和胡应麟《诗薮》的诗歌主张,颇为敬佩,但不盲从,自出己见。认为“凡诗,一人有一人本色”,应加区别,“读白诗,与读杜诗,自各一法,”还强调作诗要根据实际生活,提出反问:“人足迹不出门,能悉门外许许,尽拈为锦囊用乎?”反映其尊从孟子的“知人论世”的美学观。其论乐,强调雅乐,认为自南北朝以后,“雅俗不分”,唐开元以后,“昧禁之音,益流传乐府,浸渍人心,不可复浣涤矣。”反映其坚持传统儒家音乐美学观。
槎翁诗集
明诗别集。刘崧著。刘崧曾著《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己》等13个诗集,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应泰合刻为《刘槎翁先生诗选》,12卷。张应泰序云:“不佞受事翁乡,间引车式其故庐,咨所为遗草,他亡论,即《职方集》已漫漶不传,安在其名不朽也。因就君东谋久之,君东乃介翁裔诸生道卿者,以翁全集来,日奉之舍中,幸而卒业。”此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尚有存本(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万历三十八年(1610)又有《槎翁诗》8卷的真如斋刻本,收入《四库全书》者当以此为底本。刘崧在官舍时,常常是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其诗颇享盛名。宋濂、刘永之、乌斯道等人集序甚为推重。后来诗论家王世贞、胡应麟、钱谦益、朱彝尊等人,都给予赞誉。他是明初西江诗派的佼佼者,尤善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