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书品

一卷。书论。明代杨慎撰。此书载论书之说,尚论古人,凡四十三则。内有朱文公学曹操书,涪陵有张淮侯书二则,不名失实。末一则说元朝番书,似草泽迂生之见。有《函海》本。

杨圣可棋集余方归自桃源不及预次韵

屏处尤便野性慵,故人何幸总相逢。赋归敢慕陶彭泽,自免犹睎邴曼容。棋酒交欢情正洽,江山得助景方浓。嗟余误入桃源去,归路满城闻晚钟。

送杨圣愈口中赴益倅

画辕曾记到西州,莫为题舆厌滞留。官况优如支郡乐,风光浑似昔年游。日无馀事知閒暇,时有清吟竞唱酬。政绩易成恩典在,天涯不觉两经秋。

乙丑冬日偕杨慎斋登望江楼望隔江诸山积雪适邱梦锦继至放歌纪事

冻云塞天天如墨,万里蜀山惨无色。破空一夜银河决,流下人间凝作雪。千村万村同一白,下者忽高凹者凸。朝暾穿云云影裂,寒透敝裘冷似铁。杨子过我豪兴热,欲上万山之巅踏玉屑。一笑同登东城东,长空浩浩来天风。天风忽送邱迟来,顿觉奇气郁勃横心胸。狂客岂受红尘扰,登楼暂学仙人好。楼高百尺接穹苍,昂头恍闻天神笑。一人敞疏棂,一人倚危栏。一人高唱大江东,那知足底江深蛟龙蟠。蛟龙畏冻潜江底,何若我辈楼头冲寒淩风起。雪光倒映江光里,四面天光清无滓。江摇山光撼太空,但觉江天一一净如洗。岸北之雪不到地,岸南之雪高无际。安得夸娥二子拔楼飞上万山巅,吐我胸中抑塞磊落之奇气。吸酒酒仙至,敲诗诗魔避。手招滕六作玉戏,醉后抱诗朝上帝。大呼,白龙白凤负我飞入天门去。

奉酬杨圣咨

霜林不障北山青,淮北江南一画屏。草舍久无年少梦,故人犹记咏归亭。当时皖皖同朝露,不计星星向暮龄。千里相望一驩笑,北风浩浩水泠泠。

次韵奉和杨圣咨题李长者旧居

李氏当年著佛书,此邦犹记旧居庐。因公寻访松生语,不识何人为守株。

朝中措 其一 新都桂湖公园怀杨慎

少年闻道梦乘鸾,折桂月宫前。插向人间故里,至今香满名园。川滇踪迹,婴鳞名节,冠世遗编。负尽云中锦字,终身瘴雨蛮烟。

闰月丙子判府相公被制命升使弼越六月癸卯公诞生之辰谨斋洁为诗二章拜献左右虽辞句芜颣不足奉扬盛德姑以述惓惓之诚 其二

宣制初闻下玉墀,又逢盛事协熊罴。青霄灵昴凝祥久,紫府蟠桃结实奇。养志增添龟鹤算,避权辞让凤凰池。从今若校中书考,屈指当如郭子仪。

兖海孙学士寄昼锦编述先德宣公进退之美报之长句四韵奉扬盛事

邹鲁衣冠古士乡,义方不独有扶阳。德名垂世先君子,经术传家小太常。闾巷共荣新昼锦,吏民司爱旧甘棠。前人彝鼎铭勋伐,未似盈编盛事光。

闰月丙子判府相公被制命升使弼越六月癸卯公诞生之辰谨斋洁为诗二章拜献左右虽辞句芜颣不足奉扬盛德姑以述惓惓之诚 其一

武德阴功积在民,既生太姒复生申。手提将钺虽三世,身到台衡始二人。膝下龙驹环寿斝,日边凤使捧恩纶。沙堤筑就朱衣引,富有青春尚四旬。

闰月丙子判府相公被制命升使弼越六月癸卯公诞生之辰谨斋洁为诗二章拜献左右虽辞句芜颣不足奉扬盛德姑以述惓惓之诚

武德阴功积在民,既生太姒复生申。手提将钺虽三世,身到台衡始二人。膝下龙驹环寿斝,日边凤使捧恩纶。沙堤筑就朱衣引,富有青春尚四旬。宣制初闻下玉墀,又逢盛事协熊罴。青霄灵昴凝祥久,紫府蟠桃结实奇。养志增添龟鹤算,避权辞让凤凰池。从今若校中书考,屈指当如郭子仪。

词品

明杨慎著。6卷。杨慎字用修, 号升庵, 新都(今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以“大礼”之议触犯朝廷,遣戍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卒于云南,年72。《明史》有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后人辑其诗文为《升庵集》。《词品》论说填词,穷本溯源,直至梁陈隋六朝,为前人所未及。他在《词品》的序文中说:“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在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陆琼之《饮酒乐》、 隋炀帝之《望江南》,填辞之体已具矣。若唐人之七言律,即填辞《瑞鹧鸪》也。七言律之仄韵,即填辞之《玉楼春》也。若韦应物之《三台曲》、《调笑令》,刘禹锡之《竹枝辞》、《浪淘沙》,新声迭出。孟蜀之《花间》、南唐之《兰畹》,则其体大备矣。岂非共源同工乎!”该书对两宋词人及其作品介绍论述较多,金、元、明人亦及之。对诗词文体关系,亦时有评论,如在说到梁简文帝《春情曲》时说:“此诗似七言律……唐律之祖。而唐词《瑞鹧鸪》格韵似之。”如在评论王筠《楚妃吟》时说:“大率六朝人诗风华情致,若作长短句,即是词也。……予论填词必溯六朝,亦昔人穷探黄河源之意也。”

廿一史弹词

明代弹词作品。又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杨慎著。两卷,分为十段,用浅近文言写成。作品以正史所记事迹为题材,叙述历代的变迁兴替。清代张三异为此书作了评注,发解它的宗旨说,杨慎“止借里谣巷咏,以抒其吊古谈今之怀。意不主于诙谐,而实藉以提撕告诫;语非取予嘲谑,而有裨于群怨兴观。……其讴吟悲慨,可醒愚妇愚夫;而禾黍流连,亦可悟贤君贤相”。作品中每段弹词前先用〔西江月〕词调及律诗数首为引,次用散文与“三三四”的10字句韵体述唱故事,尾以一诗一词作结。有雍正年间刊本,并有评注本多种。

谭苑醍醐

诗话著作。明杨慎撰。九卷。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书二百余条,皆考证、杂述之语,与《丹铅录》颇相类。约成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作者原序云:“醍醐者,酥之綦晶,佛氏借之以喻性也。吾借之以名吾谭苑也。夫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猶之精义以入神,头一蹴之力也”。书中论庄子为书,虽恢谲跌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自是周末时语,非为后世人所悉晓,皆有所本。

古今风谣

民谣集。明杨慎辑。一卷(一作两卷)。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时,以直言极谏贬云南永昌。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后受业李东阳门下,诗有拟古倾向,贬谪后,多感愤之作,一生所著甚丰,词曲、杂著等百余种,亦重视民间文学,后人辑有《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是书系杨慎居云南时,为游目遣怀,博采古书及民间流传之歌谣成集,故名。成书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约两万字。收入自上古至明代嘉靖时期的古今民谣280余首。为我国较早的民间歌谣专集。编者博览群书,广为采撷。从先秦古籍及历代有关文献中,搜罗摘引时谣、童谣、韵语和注文,以古籍传引的先后为序,加以编排。所选歌谣,内容多牵涉时政和对历朝人物的评价。

诗话补遗

明代论诗著作。3卷。杨慎著。杨慎的论诗见解已见于《升庵诗话》。此书为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后所作,由门人曹命编辑而成。作者有感于传诗注诗者经常疏忽,或遗漏原作,或衍讹成错,欲予以纠正之;然而当时身边缺少书籍,仅凭记忆,故亦难免有误,《四库全书总目》曾正其疏舛,并称杨慎学识“赅博渊通,究在明人诸家之上”,认为本书“去瑕存瑜,可采者固不少也”。本书为作者平日读书笔记的汇编,其中多辑有佚诗。作者曾认为李白之诗是“仙翁剑客之语”,而杜甫诗则是“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概括了2人的不同风格。又谓晚唐之诗,除韩、柳、元、白等人外,可分为学张籍、学贾岛两派,并批评其自诩写眼前景,却陷于苦吟,非诗之正道。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升庵诗话

诗话。明人杨慎(1488—1559)撰。十四卷。《升庵诗话》常于词章韵律的考订和诗篇诗句的品鉴中提出一些精辟的理论观点。例如,杨慎称赞王维诗“含不尽之意”、王粲诗“涵蓄蕴藉”、杜牧诗“殊有含蓄”、薛涛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杜甫《赠花卿》诗“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等等,表明他倡导诗须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境创造。不满李梦阳、何景明等七子的拟古蹈袭之弊,强调诗歌是诗人的性情之作,“是发诸性情而协于音律,非先协音律而后发性情也”(《李前渠诗引》),重视诗人的才与学。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和唐代优秀诗歌学习,对宋诗也给予了重视和肯定。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编向无善本,刻入《升庵文集》为八卷,刻入《升庵外集》为十二卷,有刻入《丹铅总录》为四卷,《函海》又载十二卷及补遗三卷。卷帙异数,各有详略,前后异次,此有彼无。文字之讹,各本皆然。

升庵集

《升庵集》是明代学者、文学家杨慎的诗文及一部分学术著作的合集。又称《升庵全集》《太史升庵全集》,明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编订并主持刻印。包括赋、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凡81卷。杂著是张士佩取《丹铅录》、《谭苑醍醐》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亦较《丹铅总录》为有绪。有明万历十年(1582)成都刻本。又有万历间所刻“外集”一百卷,“遗集”二十六卷。另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所刻全、外、遗各集。明简绍芳编《杨文宪公年谱》一卷,清李调元编《升庵先生年谱》一卷,可资参考。

丹铅余录

十七卷,又《续录》十二卷,《摘录》十三卷,《总录》二十七卷。明杨慎撰。旧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都冠以“丹铅”二字,因“古之罪人,以丹书其籍”,杨慎被流放,名在罪人之列,故以“丹铅”二字寄意。凡《余录》十七卷,《续录》十二卷,《闰录》九卷,杨慎又自为删削,为《摘录》十三卷。首刻于嘉靖二十六年。后其弟子梁佐又删同校异,分类合辑,定为二十八卷,名为《总录》。其书考证材料丰富,不乏新见,但因涉及范围太广,难免芜杂之病,且杨慎务奇好胜,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刻印流布,甚至伪撰古书,以助论证,态度不够严谨,难免疏误。明人王世贞评其“工于证经而疏于解经,详于稗史而忽于正史,详于诗事而略于诗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内”,非常中肯。时人陈耀文作《正杨》一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专设《丹铅新录》和《艺林伐山》两部分,专门攻驳杨慎之误。《丹铅余录》有《四库全书》本,《丹铅续录》有《宝颜堂秘笈》本,《丹铅杂录》有《函海》本,《丹铅总录》有明万历、嘉靖刊本等。

滇载记

地理杂志。又名《滇记》。明杨慎(1488—1566)撰。一卷。此书为杨慎流寓云南期间有关云南历史之主要著作,载云南史事自远古传说以迄明初。内容主要依据《白古通记》、《玄峰年运志》,结合《新唐书》、《资治通鉴》有关云南记载编录;以意取舍,多疏略失考。书作于嘉靖四年(1525)作者来滇之初。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