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墩集

明代诗文别集。程敏政(字克勤)著。其集之所以名篁墩,《四库全书》馆臣有过考证:“考新安有黄墩,为晋新安太守黄积所居,子孙世宅于此,故以黄为名。自罗愿《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载皆同。敏政乃称黄本篁字,因黄巢而改,遂称曰篁墩,为之作记,且以自号。其说杜撰无稽,然名从主人,实为古义。今亦仍其旧称焉。”程敏政的著述首刻于徽州,由他的门人摘录其稿而成,题名为《篁墩程先生文粹》,仅有25卷,论者以为未尽其选。正德二年(1507)徽州知府何歆和休宁知县张九逵、王锴从其子程埙处得其全稿而锓梓之,凡93卷,并有拾遗1卷。集前有何歆、李东阳序,末有门人李汛后序。《四库全书》收录本即以此刻本为底本。程敏政学问渊博,但思想也有偏激之处;诗文创作繁富,但率易之处也不少。四库馆臣曾作过较具体的分析:“敏政学问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谈无根者比,特以生于朱子之乡,又自称为程子之裔,故于汉儒、宋儒判如冰炭,于蜀党、洛党亦争若寇雠。门户之见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伤于偏驳。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郑康成祀于其乡,作《苏氏梼杌》,以锻炼苏轼,复伊川九世之雠,至今为通人所诟厉。其文格亦颇颓唐,不出当时风气。诗歌多至数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然明之中叶,士大夫侈谈性命,其病日流于空疏,敏政独以雄才博学,挺出一时。集中征引故实,恃其淹博,不加详检,舛误者固多,其考证精当者亦时有可取,要为一时之硕学,未可尽以芜杂废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1)

新安文献志

诗文总集。明程敏政撰。一百卷。敏政有《篁墩集》已著录。是集乃采录南北朝至明文章、事迹有关新安者。六十卷以上分类辑录,皆本郡先达诗文德秀文章,六十一卷以下,皆先达行实。弘治十年(1497)成书。约九十九万三千字。卷首有先贤事略上、下二编,收自齐程郢州至明景泰间徐少傅五百余名先贤事略。正文含辞命二卷,奏疏五卷,书三卷,记六卷,序五卷,题跋四卷,议一卷,论三卷,辨、说、考各一卷,杂著四卷,问对、策问、讲议、檄、表各一卷,启、碑各二卷,祭文、铭各一卷赋、辞各一卷,古近体诗八卷,杂体诗等三卷,行实四十卷:分神迹、道原、忠孝、儒硕、勋贤、风节、才望、吏治、遗逸、进德、寓公、文苑、材武、列女、方技十五目,末有王宗植、敏政后跋。总计收自齐梁至明永乐凡文千八十七篇,诗千三十四首。其中文有宋朱熹《乞赐大尉陶桓公庙额状》、程大昌《舜论》、钱时《新安州学讲议》等。诗词有王炎《呜水洞辞》、程俱《焦山》、方岳《秋崖》等。此书征引繁博,条理淹贯。凡徽州一郡之典故,汇萃极为赅备。书中有应行考订者,敏政复间以己意参核,并附注其中。故其书自明以来,推为鉅制。然搜辑中,亦有少许脱落、挂漏,璧有微瑕。有《四库全书》本。

明文衡

文总集。明程敏政辑。九十八卷。敏政有《篁墩集》已著录。是集乃奉敕撰拟,凡七十六万四千余字。卷首有敏政自序。正文含诏、制、诰 、谥册文、遣祭文一卷,赋、骚各一卷,乐章、琴操等一卷,表牋一卷,奏议三卷,议一卷,论二卷,说一卷,解一卷,辨二卷,原一卷,箴、铭二卷,颂二卷,赞一卷七,策题、问对各一卷,书四卷,记九卷,序七卷,跋、题跋五卷,杂著七卷,传五卷,行状一卷,碑五卷,神道碑十二卷,墓碑三卷,墓志、墓志铭八卷,墓表四卷,哀诔、哀辞、祭文各一卷,字说一卷,补缺二卷。收明太祖,《开科举诏》、宋濂《琅琊游记》、吴纳《文章辨体序题》、苏伯衡《空同子瞽说》、王祎《洛书辨》、方希古(即方孝孺)《民政论》等由明初至弘治期间的散文。悉从《玉台新咏》之例,题作者姓名。唯方孝孺因避靖难文禁,而隐其名,书其字。虽编纂中有一篇占一卷,选文亦非全为当时名篇,而名篇又未尽选入等不合体例,不甚完美之处,然基本反映出明初散文创作成就较高时期,宋濂、刘基等作家作品注意反映现实,传记富于特征,小品精悍警厉,游记清越幽秀之特点;亦反映出台阁派作品表面雍容华贵,实际内容贫乏,散文创作处于低潮时期之情况。故是集特为明初至弘治间颇为重要之选本。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丛刊》本,收一百卷,题目作《皇明文衡》。

鹅湖集

明代诗文别集。龚敩著。据《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鹅湖集》6卷,但流传甚少。程敏政《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搜采极博,均不及其名姓,可知亡佚已久。《四库全书》编者裒集《永乐大典》所收的龚敩诗文,依原目仍定为6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诗虽多沿元季余波,而清婉谐畅,亦自琅琅可诵。文则原本经术,结构谨严,实不愧于作者。”集中佳句如“眼前此景不易得,客里好怀先自开”;“雨昏湖口生春水,天入江东有暮云”;“梦熟池塘春晚后,酒醒窗户月来时”,殊自轩爽,颇堪讽诵。此集对考稽史事,也有裨益。《四库全书总目》举例云:“其《送周倬、张溥使高丽序》,称洪武十八年,命倬等往封国王,而《明史·高丽传》失载其事;又《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称洪武二年春,诏叔勉使往,三年夏才至西洋,而《明史·浡泥传》乃称三年八月,命御史刘敬之往使,阅半年始抵其国,年月参错不合,自当以敩所记为符其实,是亦足以资参证也。”

文定集

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革时弊,少从吕本中,胡安国、张九成诸家学,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文章学问具有渊源,表侄朱熹颇引以为重。著有《石林燕语辨》。原有集五十卷,世久无传,明程敏政于文渊阁得旧本,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余散佚。嘉靖中,乡人夏浚列刻时,又附遗事、志传等二卷。清乾隆朝,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与程本互相比较,删重补缺,诠次为二十四卷,虽仅得原书之半,然其精华略备于是。应辰平生不喜为文,以为不宜敝精神,然每作辄过人,代笔制诰,温雅典实。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木活字本。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福建刻本、广雅书局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陆心源辑目、傅以礼录《拾遗》一卷。今人栾贵明据现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以上诸本之缺漏。

古穰集

诗文别集。明李贤(1408—1466)撰。三十卷。贤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县) 人。宣德进士。曾官文选郎中、吏部侍郎、翰林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宪孝之世,名臣相望,多为贤所识拔。卒谥文达。尝奉勅编《明一统志》。有《古穰杂录》、《天顺日记》等。李贤子璋与婿程敏政编次。古穰县在邓州境内,而李为邓州人,因以名集。凡30卷,奏疏2卷,书1卷,记2卷,序3卷,说、题跋1卷,神道碑4卷,墓碑、碣1卷,墓表2卷,墓志2卷,行状、传1卷,祭文、铭、诔、赞、赋、哀辞1卷,古今体诗2卷等等

程氏易原

南宋程大昌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程氏以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因作此书以贯通之,苦思力索,四年而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书“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此为《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四库全书提要》云:程氏“虽排斥先儒,务申己说,不能脱南宋之风气。然其参互折衷,皆能根据《大传》,于《易》义亦有所阐明,与所作《诗议》欲并《国风》之名而废之者,固有别矣。其书久无传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献志》载有三篇,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考《永乐大典》尚存百有余篇,皆首尾完整,可以编次。谨采掇厘订,勒为八卷,备宋人说《易》之一家焉。”

筠轩集

元代诗文别集。13卷。唐元撰。《四库全书》曾据安徽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元大德八年(1304)方回序,至正六年(1346)唐元自序。据方回序文,可知序为唐元《艺圃小集》作,《艺圃小集》收入诗仅54篇,集名亦由方回所题。据唐元自序,所收入的诗,都作于后至元五年(1339)到至正六年之间,但集中收入有作于至顺年间的《饯马昂夫郡侯赴池阳》诗2首,可知以上2序都不是今本《筠轩集》的原序。卷1—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卷6—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六七言绝句,卷9为序,卷10为记,卷11为说、题跋,卷12为辞、墓铭、铭,卷13为赞、祭文、杂文。唐元有文集50卷,为其子唐桂芳手辑,但未见传本。现存的《筠轩集》13卷,是明人程敏政所编的《唐氏三先生(唐元、唐桂芳、唐文凤)集》30卷的一部分。《四库全书》编者曾认为,《筠轩集》中应有误收入的他人诗作。方回曾评唐元的五言古诗《艺圃》说:“仅十六句,似乎拟陶”,但《艺圃》是唐元前期作品。统观他的诗文,以平和温厚为特点,是比较典型的儒士之作。

范太史集

五十五卷。宋范祖禹 (1041—1098)撰。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县)人。祖禹少孤,由叔祖范镇抚养,闭门读书。后举进士甲科。曾从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达十五年之久。书成,司马光荐为秘书省正字。王安石颇爱重之。哲宗时,官至礼部侍郎。后因上疏反对绍述新法,力阻章惇为相,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又徙宾州、化州,不久病卒。祖禹平生作文,不下数十万言。史称“其开陈治道,区别邪正,辨释事宜,平易明白,洞见底蕴。其疏类皆湛深经术,练达事物,深有裨于献纳。”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正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深受学者敬重,视他为“唐鉴公”。此集全名《太史范公文集》,为五十五卷,另有十八卷本,为明人程敏政从秘阁借阅本集抄成。《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均作五十五卷。其中诗为三卷、表章札子九卷、奏议十四卷、墓志铭及石记为十七卷。《朱子语录》称:“范淳甫文字纯粹,下一个字,便是合当下一个字,东坡所以服他。”又曰:“四六语佳,莫如范淳甫。”本集有清钞本数种,常见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

仪礼逸经传

元吴澄勾沈《仪礼》逸文、逸注的著作。2卷。其中逸经8篇,逸传10篇。汉兴,高堂生得《仪礼》17篇,后鲁恭王从孔子宅壁得古文《礼经》56篇,其中17篇与高传《仪礼》同,余39篇藏于秘府,谓之逸礼。唐初犹存此书,其后遂亡。吴澄逸经8篇,两篇取自 《小戴礼记》,三篇取自《大戴礼记》 ,三篇取自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一依行礼之节次,不尽从其原文,次第为投壶、奔丧、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中霤、禘于大庙礼、王居明堂。又逸传10篇,吴澄认为乃周末汉初人的《仪礼》释文,为二戴抄掇入记,故复依《仪礼》篇次,粹为一篇,次第为冠义、昏义、士相见、乡饮酒、乡射义、燕义、大射义、聘义、公食大夫、朝事义。如《大戴礼记》 “朝事” 1篇,实释《仪礼》诸侯朝觐天子之礼。李俊明序称,此书继汉唐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疏别户牗,各有归趣。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通解》,然后取先生所释而深研究。”此书吴澄生前未付梓行世。有国子监崇文阁初刻本,天顺初年亡佚。明成化年间,程敏政获曹君谦藏书,宏治年间始刻传世。今有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仪礼集说

十七卷。宋敖继公撰。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今广东五华县)人,后居吴兴(浙江乌程县)。宋咸淳进士,对策忤时相,竟归而不仕;入元,赵孟頫尝从其受业。敖继公邃通经术,动循礼法,官信州教授。《仪礼集说》成于1301年,书前有自序,称郑玄《仪礼》注,糟粕多精华少,删去与经不符的,意义又未足,则取疏记或先儒之说以补之,又未足,则附以自己见解。并怀疑《丧服》一篇违悖经义,非子夏作。郑注简约古奥,贾疏则繁,《仪礼集说》依《仪礼》十七篇各为一卷,对郑玄注都有所取,对不取的不攻驳。敖继公逐字逐句研求,务畅其旨,对《仪礼》有所发挥。卷未各附《正误》一篇,考辨字句颇详。《丧服》一篇以其兼《释记》文,作于《记》后,怀疑为郑玄散附《经记》之下,而设移其原秩序。《仪礼》十三篇之《记》,朱熹《经传通解》皆分属经文条条之下,敖继公则认为诸篇之《记》,有特为一条而发者,有兼有两条而发者,有兼为数条而发者,也有于《经礼》之见别见他《礼》而发者,故不移摘其文,恐失《记》之意。敖继公治学严谨,对前儒有所怀疑,既不废其言,又不发无据之言,对后世研究《仪礼》有参考价值。版本有元版大字本、陆有元刊元印本、元大德刻明修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明政化程敏政刊本;清乾隆年间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元大德刻明修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修补本;清抄本。

经礼补逸

元末明初人汪克宽勾辑中国古代礼制的著作。9卷。洪武二年 (1369年) 曾鲁序称,朱熹曾谓 “《周礼》为礼之纲,《仪礼》其本经,而《礼记》其义疏”。属门人黄氏辑录丧、祭二礼,未能有成。汪克宽亦称 “《礼记》乃《仪礼》之传,《仪礼》乃《周礼》之节文。而三礼之要,则在乎吉凶军宾嘉五礼之别也” ( 《自序》,下同) 。他认为古代吉礼12,凶礼5,丧礼4,宾礼8,军礼5,嘉礼6。然 “周之叔世,礼典多散逸,盖不特火于秦而亡于汉也” 。因而遍考《仪礼》、《周礼》、大小戴记、《易》 、《诗》 、《书》、《春秋》三传、《孝经》、《家语》及汉儒记录之合于礼者,列为五礼之篇,次第为吉礼4卷、凶礼2卷、军礼1卷、宾礼1卷、嘉礼9卷。此书不独体例参差无绪,亦多杂春秋诸侯失礼之事,与西周礼制多不合。程敏政跋称,此书曾为人改窜,窃为己有。清人辑《四库全书》,所收此书,或系改窜之本。有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