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贲画南浦亭图
离离烟树接通津,南浦亭前碧草春。客里见图先泪落,只缘身是此乡人。
赠徐碧鉴 其二
论命岂能修造化,相形那解脱头颅。知君藻鉴真超绝,试问穷通改得无。
赠徐碧鉴 其一
人言得罪为狂疏,若论狂疏罪不无。亦既自呵还自笑,只缘骨相合崎岖。
赠徐碧鉴
人言得罪为狂疏,若论狂疏罪不无。亦既自呵还自笑,只缘骨相合崎岖。论命岂能修造化,相形那解脱头颅。知君藻鉴真超绝,试问穷通改得无。
答徐碧岩令弟荐秋茂才 其一
胸中万轴富邱坟,年少翩翩白练裙。笑我头衔称太守,却无高榻愧留君。
答徐碧岩令弟荐秋茂才 其二
珊瑚笔架旧家声,人自温醇学自精。宝翰沸漓承辱赠,还将木李报投琼。
题徐碧岩桃溪自在图
蕉阳之西,村庄幽沃。云峰崔巍,烟林葱郁。碧桃千树,绕溪之澳。堤夹绿阴,岩悬飞瀑。绣陌交通,古道蟠屈。十里桑麻,声闻碌碡。西邻可沽,村醪乍熟。东沼可脍,游鳞潜跃。或叟或童,为樵为牧。斧斤丁丁,响答岩谷。依山为庐,临水结屋。中有幽人,志在邱壑。案横瑶琴,架拥牙轴。扫地焚香,侍者如玉。清风有情,明月不速。春日迟迟,草堂睡足。啸傲羲皇,超尘绝俗。优哉游哉,何荣何辱。
答徐碧岩令弟荐秋茂才
胸中万轴富邱坟,年少翩翩白练裙。笑我头衔称太守,却无高榻愧留君。珊瑚笔架旧家声,人自温醇学自精。宝翰沸漓承辱赠,还将木李报投琼。
小孤山图(徐贲画,代莘野赋)
江流西来如箭急,小姑横截江心立。桃花水涨势相争,峡口瞿塘犹不及。山神堂堂心胆粗,当时人间伟丈夫。江头庙里青绫帐,翠靥金钗塑小姑。
赠画师徐碧涧
几度山斋聒梦醒,风泉石濑泻清泠。云阴半染松边黑,苔色全添雨后青。人带残阳归谷口,鹤翻清露滴林坰。如今收拾新图里,始信徐生笔有灵。
漫题柬徐弼卿张仲矩二国子陈巽卿洪子崇江惟城三茂才
闻道中山有箧书,太行风雨复何如。青春愧我鸣琴后,明月投人按剑馀。日落阴崖窥罔两,时危沧海满樵渔。凌云彩笔谁无羡,早晚君王问子虚。
阙赠同年徐必东调官贵州经宪
黄鹤楼前系短桡,离魂湘水不须招。云连魏阙瞻犹近,路比厓州去未遥。一雁叫霜天欲暝,乱山随马冻初消。河桥欲赠无杨柳,独有松枝最后凋。
俞伯辉主簿同徐必大判院见过涧上纳凉约鲍南仲教授小酌次韵南仲所赋兼怀林德久国录陈敬甫学士
嘉禾古名郡,机云信奇士。流风千载下,谁复数馀子。近年西畴仙,游戏在朝市。文章陈仲弓,合著蓬莱里。俱尝白鸥盟,恨别隔秋水。君侯乃其朋,访我灵山底。一见欲倾盖,青眼照窗几。大抵交情深,不待早知己。学殖岂枝叶,词林务根柢。堂堂郡宾客,千里为之喜。顾言老场屋,眄焉每甚愧。衡门度长夏,风日忽清美。怀贤思晤言,泉石满幽耳。固多长者辙,爱闲谅无几。传豅金闺路,剥啄快人意。双溪南宫秀,留连今何似。要是同襟期,此道亦难尔。欢然君肯来,棋酒不能已。诘朝得新篇,诵叹有真味。载念平生亲,髣髴梦中记。
竹西书舍为徐必明赋
藏修新构竹西房,锦轴牙签粲满床。翡翠归时翻夕照,凤凰鸣处向朝阳。诵馀不学衣襟润,卧久应便枕簟凉。分付家僮频简点,莫教春笋过东墙。
白蚬江阻风夜宿江口兼怀徐贲
颠风江渡难,停稆依茭葑。涛烟翳暝光,滩月侵寒梦。渔归候火明,凫眠忌芦动。遇险更思君,陡觉离愁重。
蟫精隽
明代笔记。16卷。徐伯龄撰。徐伯龄字延之,嵊县(今属浙江)人。主要生活在明天顺年间。该笔记传本较少见,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笔记尚较允当:“是书杂采旧文,亦兼出己说。凡二百六十一条,大抵文评、诗话居十之九,论杂事者不及十分之一。其体例略似孟棨《本事诗》,其多录全篇又略似刘壎《隐居通议》。其中猬琐之谈,或近于小说。而遗文旧事,他书所不载者亦赖以传。其论周德清《中原音韵》一条,尤为明确。《千顷堂书目》作二十卷,此本仅十六卷,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不能知其完阙。其中多阙字阙句,又所录诗文往往但存其标题,而其文皆作空行,盖缮录者图省工力,因而漏落。”该笔记关于明初诗词的记述较有价值,如卷8“秋虫三谏”条关于徐贲诗作的介绍、卷11“菊庄诗”、“清溪博雅”、“鹤窗蕴藉”等条关于刘泰、陆昂、马洪诗词的介绍,以及卷4“吕城怀古”条说明自己如何作《香台集》注的记述,均为他书没有或很少涉及的话题,这给研究明初诗词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登何山采药一首
漾舟清川西,江气巳寒慄。四时不迟徐,碧汉挂短日。烟岭盘玉空,霞文秘紫室。手掇薜荔葩,筐贮枸杞实。随云转高虚,攀萝折丛密。幼希初平踪,早得羡门术。却鄙人间荣,转觉方外逸。
木兰花慢 焦山登眺
耸仙姝螺髻,拥晴翠,立中流。看北固亭台,南徐壁坞,今古悠悠。轻帆趁潮晓渡,倚松寥、高阁对清秋。寂寞江山踞虎,苍茫田地浮鸥。扁舟。去还留。临绝巘,俯沧洲。望东溟浩渺,鲸鲵蹴浪,海思云愁。严疆更无戎索,任修罗、戈戟乱神州。庾信暮年词笔,哀吟岂独江头。
念二早喜见旭旦
西岭破繁云,东风开晓日。羲轮何地来,霜容初盥栉。朝气见千林,寒山晓象出。昭苏及众荄,勾萌取次茁。颇疑穷岁中,春光能四溢。始信玄冥功,翻凭黝晦质。幽沉万类情,同归洁齐室。阳和不遽争,阴霭应徐毕。融煦满垓埏,胚凝由浑沕。从兹复旦华,伫望中原一。
荆南倡和诗集
一卷。元周砥、马治同撰。周砥字履道,江苏无锡人。马治字孝常,江苏宜兴人。二人事迹皆附载于明史文苑传中陶宗仪传末。至正间,周砥遭乱,客居马治家;马治馆周砥于宜兴荆溪之南,随事唱和,积诗一卷,各录一帙而怀其一。同时遂昌郑元祐为之序,二人亦自有序。其后,周砥从张士诚死于兵事,而马治入明为内邱县知县,迁建昌府知府。马治与高启友善,遂以此集手录本付之,几经辗转,增益了高启后序及徐贲题志,经李应祯,张弼校正付梓。集后附录数首,皆周砥在荆南前后所作,及马治赋周砥哀词、与其追和之诗。周砥以吟咏擅长,与顾仲英往来,《玉山雅集》、《玉山纪游》诸编中多载所作,格调皆极谐宛。而其与马治荆南唱和之时,正值元末丧乱之际,感时伤事,尤情致缠绵。马治诗稍逊周砥,亦隽句络绎,工力差能相抵。二人均无全集行世。《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编者人隔两朝,无时代可归,而以周砥为主,将此书缀于元人之末;且认为周砥断断不可编于明,一则囿于封建观念,一则囿于体例所限。此书有四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