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北边备对
南宋地理著作。程大昌撰。6卷。淳熙年间,作者在讲筵,因孝宗问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等情况,后遂撰此书,以备问对。该书载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和战争涉及到的地理情况。首叙四海为全书纲要,次载秦汉以来的缘边州郡,凡北方少数民族名号、境内的山川、沙漠、关塞、城障和牙庭所在地皆加以辨析。今仅有1卷本的《古今说海》、《历代小史》、《古今逸史》等版本流传,当已非原本。
禹贡论
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禹贡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五卷,与 《宋史·艺文志》卷数相合,然今所见宋刻本及文渊、文溯、文津、文澜四阁库书均著录为二卷,《总目》沿袭《宋史·艺文志》,与库书卷数不合。宋淳熙辛丑 (1181)刻本于《山川地理图》后有彭椿年序,序称程书 “辨证经旨者,著之于 《论》,《论》凡五十有二;《论》尝指事说理,而当证以山川实地者,则为之图,《图》凡三十有一; 至其事不隶《虞》、《夏》,而源流本出此经者,则又为 《后论》八篇”。此程书之概貌。大昌喜谈地理,长于论辩,《禹贡论》于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皆纠旧传之误,《后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山川地理图》系将前人旧说绘制成图,详加辨正,另制新图以纠旧说之误,原图三十一幅,亡三幅。此书论证有据,翔实博洽,于后世诠解《禹贡》、研求宋以前历史地理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版本有宋刻本,藏北京图书馆,有《通志堂经解》本,宋刻本近年由中华书局影印,辑入 《古逸丛书》三编中。
雍录
陕西地方志。南宋程大昌撰。 十卷。大昌字泰之,安徽休宁人。绍兴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转知泉州,著有《禹贡论》、 《诗论》、《考古篇》等书。程氏以《三辅黄图》、 《唐六典》、 《长安志》、 《长安图记》及绍兴间秘书省诸图互相印证,于绍兴年间(1131—1161)成书。因关中为《禹贡》雍州地,故名。其时陕西已被金兵所占,兼含不忘故土,恢复中原之意。约十万字。杂记关中周、秦、汉、隋、唐、五代之城苑宫殿,山水、郡县、庙陵、苑囿、事物、寺观等类,以及汉唐用兵攻取守备要地和职官、军制的变迁。附有地图,并作说明,颇足参考。
演繁露
又称《程氏演繁露》。十六卷,《续演繁露》六卷,南宋程大昌撰。绍兴中,董仲舒《春秋繁露》初出,其本不完。大昌见《通典》所引“剑之在左”诸条、《太平御览》所引“禾实于野”诸条有伪,因谓董仲舒原书必因一事一物而断之己意,乃精心探索,自为一编,撰成此书,仿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名而定书名。全书以格物知为宗旨,《自序》谓,格物致知之书,“先秦则《尔雅》,入汉则《繁露》,其后转而为释名。《尔雅》正谬刊误皆小学也,而论事谈理者必稽焉”。“故《尔雅》得与经比。《繁露》以下既杂载后世之制,则其书往往晦伏不扬,此贵耳贱目之过也”(《演繁露》程大昌自序)。因此,大昌不限古今,收载三代至宋时杂事,共四百八十八则,不分类,演入书中。晚年寓居乡里,又为《续编》六卷,分制度、文类、诗事、谈助四门,共二百二十九则。体例名晰,广征博引,以考证名物典故为多,其中以宋朝制度尤详。引书皆注出处,卷帙较繁者注明卷数,于考据之法为善。《四库全书总目》说大昌所著“精深明确,足为典据”。该书对于研究三代至宋,尤其是宋朝政治、社会、文化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版本有清照旷阁刻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等。《续古逸丛书》本为十卷,《儒学警悟》本为六卷,《唐宋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为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节录五十七则,不分卷。
考古编
十卷。南宋程大昌撰。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生平事迹详见《演繁录》。此编主要杂论经义异同及史传谬误,博洽详明,“实能正经解之乖违,订史传之阙误”(《考古编》 张海鹏后识),多有可取。如,以白居易 《乐府诗》正韦述所记《唐六典》不曾行用之误;以在张掖者乃鲜水非令鲜水,驳章怀太子所注《后汉书·段颍传》之非; 以《汉书》 比景县当从刘昫《旧唐书》作北景;以荀子所称子弓即仲弓,非馯臂子弓;以琅琊台碑文证秦以前已尝刻石等,皆精审明晰。再如,《正朔论》谓周人虽首子以命月,而占星命算修词举事仍用夏时;《象刑论》谓是刑官取其法悬之象魏,而不取画衣冠、异章服之说,其持论颇为新异,旁引曲证,亦能有所依据。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诗论》十七篇,反复推阐,大抵谓《诗》有南、雅、颂之名,无国风之名,说极辨博,而实无解于《礼记》之所引。故终为后人驳诘。虽然如此,仍不失为考据精核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书“虽亚于《容斋随笔》,要胜于郑樵辈之横议也。”评价很高。今传本不一,主要有《学津讨原》、《儒学警语》、《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 等丛书本,《函海》、《江氏聚珍版丛书》 本作 《程氏考古编》 十卷。《丛书集成初编》 本据 《儒学警语》 本排印,又附以《学津讨原》本所载提要及跋识于后,为较好通行本,但排印时有错字。
程氏易原
南宋程大昌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程氏以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因作此书以贯通之,苦思力索,四年而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书“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此为《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四库全书提要》云:程氏“虽排斥先儒,务申己说,不能脱南宋之风气。然其参互折衷,皆能根据《大传》,于《易》义亦有所阐明,与所作《诗议》欲并《国风》之名而废之者,固有别矣。其书久无传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献志》载有三篇,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考《永乐大典》尚存百有余篇,皆首尾完整,可以编次。谨采掇厘订,勒为八卷,备宋人说《易》之一家焉。”
毛诗指说
诗经学专著。一卷。唐成伯玙撰。伯玙生卒年及生平未详。此书凡四编。第一编曰兴述,说明陈诗观风与孔子删诗正乐等事;第二编曰解说,先解释诗义,《风》、《雅》、《颂》次之,《周南》又次之,诂训序又次之,篇章又次之。第三编曰传受,说明四家诗授受世次和说诗源流。第四编曰文体,研究《诗经》句法的长短、篇章的多寡、措辞的异同以及用字的体例等。此书篇幅不多,前人很少提及。今按其书,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解诗上,不管毛亨、郑玄说法如何,成伯玙完全按照己意去解诗。影响所及,开启了宋以后学者以己意解诗的风气;二是对于《诗序》,定“首句为子夏所传,其下为毛苌所续,实伯玙此书发其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苏辙作《诗集传》,于《诗序》惟存其发端一语,以下馀文,悉从删汰。其后王得臣、程大昌、李樗,皆以辙说为祖,实则成伯玙已先言之,他对《诗经》的研究,的确起过一些启迪作用。此外,他注重文体,对于研究《诗经》的艺术特点,也是很有帮助的。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
历代帝王宅京记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又名《历代宅京记》。共20卷。记载自上古伏羲以后迄于元代,历代帝王的建都所在及有关事迹。前2卷为总叙。后18卷仿照宋程大昌《雍录》、宋敏求《长安志》的体例,分叙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中、晋阳、太原、大名、开封、宋州、临安、临潢、幽州、辽阳、大定、会宁、开平各地的城池、宫室、郊庙、都邑及建置年月和事迹。此书为《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姊妹篇,《肇域志》专记舆地,《天下郡国利病书》重在政事,此书“所录皆历代建都之制”。此书的编纂宗旨,据作者之甥徐元文序文,是有感于明清朝代的兴替,思以济世安民,“必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论今”,这与作者经世致用的一贯主张是相一致的。阮元序文称《肇域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均为未成稿,且卷帙繁浩,传抄多有脱误,该书则“不似《肇域志》之烦矣。”评价说:“宁人顾氏,崎岖南北,所考山川、都邑,城郭、宫室,皆出自实践。当先生盛游之时,尝以一骡二马载书自随,所至扼塞,即呼老兵土民,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郡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经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有遗忘,则又发书而熟读之,其精审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价说:“征引评核,考据亦颂精审。盖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该书第12卷中所录邺城资料,全卷皆录自明嘉靖《彰德府志》第8卷之《邺都宫室志》,而《邺都宫室志》则出自宋代《相台志》,为目前所知有关邺城的最重要的史料。此书版本有抄本及刊本多种。1984年中华书局以嘉庆十三年(1808)采贤堂刊本为底本,参校以《槐庐丛书》三编本、《碧琳瑯馆丛书》本和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出版点校本,书末编有地名索引,是目前较好的普及本。
三辅黄图
城镇志。南北朝佚名撰。成书约在南北朝前。并杂用晋以后至唐时地名。二万三千余字。书名最早见于《水经注》,《隋书·经籍志》亦著录。原书一卷,今本为六卷三十六篇。记载秦汉时期长安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峙等。所记建筑均指明所在方位,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清毕沅、孙星衍、近人张宗祥均有校本。宋人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南朝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认为唐肃宗以后人作。但因*《水经注》曾引用此书,《隋书·地理志》亦曾著录,故成书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
考古质疑
今本6卷。叶大庆著。此书散佚已久,宋元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今本为《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凡6卷78条。内容涉及历朝史实、典章制度、文字训诂及诗词文章中典故的考释。属于学术笔记一类。宋叶大庆(生卒年不详)撰。叶大庆字荣甫,以词赋知名当世,曾官建州州学教授。籍贯及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摘取上自六经诸史、下至宋世名家著述等疑义,分别详加考证,阐述己见。全书考证详明,论述精辟,多有前人所未发之处。书中有征引古书及疏通互证之处,各于本文之下用夹注注明,体例详悉。在宋代笔记小说中,可无愧为淹通详悉之著作。以前,程大昌作有《考古编》,号称精审。叶大庆生于其后,定书名为《考古质疑》,似有接迹之意。今观其书,当不亚于程大昌《考古编》。足资治文史者参考。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海山仙馆丛书》、《啸园丛书》、《清芬堂丛书》、《仿知不足斋丛书》等版本。1985年,李伟国重新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其书与《瓮牖闲评》合为一书出版。1989年,陈大同又作校证,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书名为《考古质疑校证》。此两种版本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诗集传
二十卷。苏辙撰。苏氏在《诗集传·自序》中认为《小序》“反复繁重,类非一人之词。凡此皆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也。”由此提出《小序》的首句为子夏所作,其下为毛氏门人所作,并由东汉时人卫宏所集录的说法。后世广泛流传的《诗序》非一人所作之说,实从其说而来。唐人成伯瑜《毛诗指说》已有《小序》首句为子夏所作之说,苏氏可能有所继承,但苏辙之说从整体上不同于成伯瑜,而且有更充分的理论根据。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苏辙之说“不为无见”,“不为无征”。苏辙之说对后代说《诗》很有影响,南宋程大昌《诗论》、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均有承袭。《诗集传》的体例也有独到之处,只录并只解说《小序》首句,删汰以下余文。一诗一解,先释语词,再解章意与诗旨。不录他说,只断己意。全书简洁明净,便于阅读与研讨。书中许多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是以“亡之先后”为顺序,可谓独创。在词章和章法的诠释上也有精到之处,一些有关诗作历史背景的考订也见功力。但从总体上看,仍囿于《诗序》的说诗体系,仍是王者之化、后妃之德。甚至把许多爱情诗说成是讽刺诗。书中还不时透露出对妇女的轻视,书中个别诠解不仅穿凿附会,甚至是荒谬的。该书在南宋有较大影响,《吕氏家塾读诗记》、《诗补传》、《诗缉》等着作多次采录其说。由于到明代才出现较少的刊本,从而影响其对后代的流传。版本有《颍滨先生诗集传》十九卷,明刊两苏经解本。《诗集传》二十卷,明焦氏刊本。
读诗略记
六卷。明朱朝瑛撰。朝瑛字美之,号康流。海宁(今属浙江省)人。明崇祯进士,知旌德县。尝从黄道周游。道周称其沈静渊郁。所目经史,洞见一方。入清,隐居不仕。益博稽六艺,折衷诸家之说,康熙中卒。有《五经略记》、《金陵游草》等书。朝瑛论诗,以“小序”首句为主。其说谓亡诗六篇,仅存首句。则首句作于未亡之前,其下作于既亡之后,所释甚明。所见与程大昌同,而所辨较大昌尤明白。然其训释,不甚与朱子立异。自郑卫淫奔不从《集传》外,其他说有乖迕者,多斟酌以折其中。如论《楚茨》为刺幽王之诗,则据荀子,以为恰在鼓钟之后,或幽王尚好古乐,故贤士大夫,称述旧德,拟雅、南而奏之,以感导王志。论《抑》为刺厉王之诗,则据诗文“其在于今”一语,以为当为卫武公少时所作。大抵皆参稽融贯,务取持平。其颇信《竹书纪年》,屡引为证,时有乖于说经之体。然综其大旨,合者居多。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
二卷。宋彭耜撰。古来推崇《老子》的学者,从朝廷命官到隐逸方士,其人数之多,不可胜数;又有帝王凑其趣,更有不知名者杂其间。众家著述之丰,可谓汗牛充栋。彭耜所撰《道德真经集注杂说》,杂录历代帝王崇尚《老子》及尊重道士的故事,以及宋以前历代论述老子的杂说裒集成篇。其书对于《道德真经集注》以外所收之作,都随文解释,论其大体。对于所收如程大昌《易老通言》、林东《经解发题》等书,可与《集注》参考印证。对于那些《集注》所无的,如刘师立《道德真经节解》十六篇(今已亡佚),此书引其五则,实为罕见之文。全书搜集广博,内容丰富,颇为可贵。唯其编次紊乱,使后世学者不易按类求索,是其不足。现存明《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坦斋通编
宋代笔记。《四库全书》馆臣所见本不著撰人名氏。《说郛》本题为“宋邢凯撰”,亦不详其爵里时代。据书中内容知成书于宋宁宗以后。原书散佚,不可知其卷帙。《四库全书》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录而成,凡数十条,编为1卷。此书多考证经史之文字典故,体例与程大昌《演繁露》、洪迈《容斋随笔》大体相同。分条记事,内容广泛,考证精详,多有可取之处。
新安文献志
诗文总集。明程敏政撰。一百卷。敏政有《篁墩集》已著录。是集乃采录南北朝至明文章、事迹有关新安者。六十卷以上分类辑录,皆本郡先达诗文德秀文章,六十一卷以下,皆先达行实。弘治十年(1497)成书。约九十九万三千字。卷首有先贤事略上、下二编,收自齐程郢州至明景泰间徐少傅五百余名先贤事略。正文含辞命二卷,奏疏五卷,书三卷,记六卷,序五卷,题跋四卷,议一卷,论三卷,辨、说、考各一卷,杂著四卷,问对、策问、讲议、檄、表各一卷,启、碑各二卷,祭文、铭各一卷赋、辞各一卷,古近体诗八卷,杂体诗等三卷,行实四十卷:分神迹、道原、忠孝、儒硕、勋贤、风节、才望、吏治、遗逸、进德、寓公、文苑、材武、列女、方技十五目,末有王宗植、敏政后跋。总计收自齐梁至明永乐凡文千八十七篇,诗千三十四首。其中文有宋朱熹《乞赐大尉陶桓公庙额状》、程大昌《舜论》、钱时《新安州学讲议》等。诗词有王炎《呜水洞辞》、程俱《焦山》、方岳《秋崖》等。此书征引繁博,条理淹贯。凡徽州一郡之典故,汇萃极为赅备。书中有应行考订者,敏政复间以己意参核,并附注其中。故其书自明以来,推为鉅制。然搜辑中,亦有少许脱落、挂漏,璧有微瑕。有《四库全书》本。
易数钩隐图
经学注释。宋刘牧著。三卷。曾经注《周易》十一卷,今已佚。只有此书三卷及《遗论九事》一卷尚存。取“河图”、“洛书”参以道教思想。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以下,至于复卦,共五十五位,点之成图,图下阐释其义,是宋儒易学讲述“象”“数”较早的著作。《宋史·艺文志》载刘牧有《新注周易》十一卷,图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则作图三卷,《新注周易》不存。今存唯《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刘牧之学出于种放,种放又出于陈抟,与邵雍之学同源,但刘牧早于邵雍倡言图书之学。其说与后来邵雍不同,以九为河图,以十为洛书。当时,黄黎献曾作《略例隐诀》、吴秘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发明刘牧之学。
古文集成前集
古代散文总集。78卷。南宋王霆震编。王霆震,字亨福。庐陵(江西吉安)人,余不详。此书收春秋至南宋散文522篇。在编排上以天干为序,甲集6卷,乙集8卷,丙集7卷,丁集9卷,戊集8卷,己集8卷,庚集8卷,辛集7卷,壬集8卷,癸集9卷,并标明为“前某集”,可能此书有后集失传,也可能计划续编后集而未果。每集又按文体分门别类编排,甲集为序,乙集为记,丙集为书,丁集为表,戊集、己集为论,庚集为铭和箴,辛集为封事和疏,壬集为图和辩、原,癸集为辞、议、问对、设论、戒。书中所收大多为宋代散文,不少文章加有评注,除引用了吕祖谦《古文关键》、真德秀《文章正宗》、楼昉《迂斋古文标注》之外,还引用了诸如槐城、松斋、郎学士等人的评注以及《戴溪笔议》、《东塾燕谈》等久已失传了的材料。评注采用首批与夹注、夹批的方式,着眼于文章的立意、结构,或简要加以评说,目的是向读者指出古文的精妙之处。此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不少后来别集失传的宋代作家与作品,如马存、程大昌、陈谦、方恬、郑景望等等,只是借助于此书,才得以保存其部分作品的。有《四库全书》本。
禁扁
宫苑志。元王士点撰。五卷。士点字继志,东平(今属山东)人。早年弃举业,有志著述,官礼部侍郎。著有《秘书监志》。此书于至顺四年(1333)成书,约五万八千字。卷首有欧阳、虞集二序。全书共十五篇,一百一十六目。详载历代宫殿、门观、池馆、苑籞等名称。其官目从三皇记起,迄止元代。苑目由周记至元,殿目由秦记至元,院目由隋记至元,囿目中记周之灵、驺二囿。考其宫殿、门观等历史沿革。指出前人之误,如释泰云阳殿名可正程大昌、孟康等疏误。又秦祈年宫《三辅黄图》以为穆公作,此书则依《汉书》《水经》认为作于惠公。宫台之类兼采《雍录》以补《黄图》之遗。末附“名释”一篇。对考证历代宫殿沿革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楝亭藏书十二种本,《四库全书》本。
蛮书
又称《云南志》、 《云南记》、《云南史记》、 《南夷书》、 《南蛮书》、 《南蛮记》。民族地理著作。唐樊绰撰。十卷。绰为安南经略蔡袭幕僚,为应付南诏之扰,故广采史志,及亲历目睹所得,纂为是编。咸通四年(863)成书,次年补附录诸条。一万二千余字。 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十事,每事各为一卷。附录盘瓠、白虎传说,异牟寻与崔佐时誓文等六事。记述云南历史、交通、各族概况,尤以南诏社会经济、制度、军事训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为详。是志为现存云南方志最古者, 《新唐书·南蛮传》和《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载,多取材于是编;程大昌、 李荣陛等考证《禹贡》,均宗其黑水之说,向为世人所重视。是研究云南史志的珍贵文献。原书久佚,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武英殿聚珍版本, 《四库全书》本。近人向达《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版),周维衍《蛮书校注读后》(《历史研究》,1965年第六期),方国瑜《樊绰<云南志>考说》(《思想战线》,1981年第一期),均可供参考。
满庭芳 上程宪卓,程尚书大昌侄
郑履声传,倪经业绍,半千贤运重开。妙年阔步,高折桂枝回。卿月郎星历遍,都贪把、符竹南来。棠阴永,仍持玉节,臬事副钦哉。吾生,真幸会,旧家桃李,曾费栽培。更春风次第,吹到寒荄。遥望绂麟祥旦,霄躔邈、阻奉琅杯。谁知道,清源路远,直上即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