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集
诗文集,十一卷。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东维子等。元会稽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李黼榜进士,任天台尹,历钱清场盐司令、提举杭州四务,转建德总管府推官。升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未赴任。遇兵乱,避地富春山、钱塘、姑苏。曾拒张士诚之招,具书告以顺逆成败之理。达识丞相纳贿不已,上书讽之,由是见忤。后徙居松江府(今属上海市)。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诏遗逸之士纂修礼乐书,维桢在选中。他以“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辞之。次年,朝廷复遣有司敦促上道。赴京师百日而肺疾作,乞骸骨,抵家卒,时年七十五岁(一作七十六岁),葬华亭县修竹乡干山(天马山)。杨维桢是元朝文章巨公之一,其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著有《铁崖古乐府》、《春秋合题著说》、《丽则遗音》、《东维子文集》等。今据《四部丛刊》初编影印鸣野山房钞本整理。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简称四库本)参校。
寄松江杨维桢儒司
画蛇饮酒合谁先,尘土东华四十年。海上岂无诗可和,云间还有事相牵。牡丹开后春无力,燕子归来事可怜。欲倩铁龙吹一曲,满湖风浪又回船。
戏赠杨维桢儒司
懒散情怀是索居,非关故草绝交书。空谋赤壁一斗酒,不寄云间双鲤鱼。近日西河疑子夏,几时汉武问相如?文章固是雕虫事,请教何人力有馀?
诸暨枫桥访王冕、杨维桢、陈洪绶故居
地灵钟神秀,云深萃高贤。流风渐衰歇,泪共雨绵绵。野桥梅花落,墨痕淡生烟。九里山下冢,宿草何芊芊。书楼今已圮,竹枝韵犹传。空际闻铁笛,何处觅散仙。惝恍疑化蝶,蘧蘧画中眠。续命三分酒,拱手拜老莲。古今应难接,魂梦或可牵。休嗟身无托,会心即林泉。
丽则遗音
元赋别集。4卷。杨维桢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元刻本(卷1—2抄配)传世,全名为《新刊丽则遗音古赋程式》,主要版本有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与《铁崖先生古乐府》16卷、《复古诗集》6卷合刊)。本集为元人陈存礼编,卷首有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杨维桢自序。自序中说:元朝科举“设科取赋以古为名”,“余早年学赋,尝私拟数十百题,不过应场屋一日之敌,而敢望古诗人之则战!”“近至钱塘又有以旧所制梓于书坊”,“而吾同年黄子肃君又赘以评语”。4卷中收有杨维桢所写的赋32篇。《东维子集》中未收入赋,他的赋主要保存于本集之中。卷末有元至正三年胡助跋,跋中说:“丽则之名其殆伤今之赋之不古乎?”“场屋之士果能仿佛其步趋,吾知斯文之复古矣!”最后是毛晋写的1则跋语,说明本集是附刊于元乙亥科湖广乡试《荆山璞赋》之后的,由毛晋录出,与《复古诗集》等合刊。
复古诗集
诗别集。六卷。元杨维桢撰。杨维桢诗集甚多,此集所载皆琴操、宫词、冶春、游仙、香奁等作,并杂有古乐府,为其门人章琬所编,以其体皆时俗弃而不为,故以“复古”为名,中有黄溍评语和章琬简注。章序称“辑前后所制者二百首,连吴复所编又三百首”,四库馆臣认为:“今此一百五十二首,数不相符,或后人已有所删削,非完本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陆氏《仪顾堂续跋·元椠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跋》云:“其实所谓《复古诗集》也即是《古乐府》,章琬将所注者称为《复古诗集》,其不注者仍为《古乐府》,吴复所编四百零九首,章琬所注一百五十二首,共五百六十馀首,分计则篇数不符,合计则有多无少,并未经删削。”可是章序说得明确,系将自己所编二百首连同吴复所编三百首,定为《复古诗集》,总数应为五百首,与一百五十馀首之数相差太远,因此四库馆臣所疑不无道理。集中香奁诸诗为他本所不载,古乐府诸篇与《铁崖乐府》相重复者有数十首,而文字稍有出入,又《乐府》本所载诗题与此本亦有不同者,如《北郭词》之作《屈妇词》等等。吴复编《铁崖古乐府》在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章琬编此集在至正二十四年,相距近二十年,或杨维桢对旧稿有所改定,章琬据而录之。此集有明初刻本、汲古阁刻本、《四库全书》本、董氏诵芬室刻本、《四部丛刊》本。
东维子集[标点本]
诗文集。 元杨维祯(1296—1370)撰。三十卷,附录一卷。维祯有《铁崖古乐府》已著录。是集为维祯诗文别集的最早刊本。刻于明嘉靖间。集中以文为主。凡文二十八卷,收文四百三十四篇;诗歌二卷,计五十三首。附录一卷,为其门生等唱和之诗二十四首。世评维祯诗奇特,好异想,格调似李贺。文章多文从字顺,平达可观。以记、序为多,三百三十余篇,多为应学者名流之请而作,其中又多诗文别集序言。所述文学见解、论诗文之高下颇有见地。在文学创作上,极力提倡自然,反对无病呻吟。其论文《正统辨》原不在集中,清编《四库全书》时遵圣喻从陶宗仪《辍耕录》中补入。有明嘉靖间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查找!
东维子集[四库本]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杨维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孙仰曾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常见版本有明刻本、清沈氏鸣野山房抄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卷首有明人孙承序。卷1-11为序,卷12-20为记,卷21为记、书题,卷22为志,卷23为碑、铭,卷24为神道碑、墓碑等,卷25-26为墓志铭,卷27为书、说、论,卷28为传、跋,卷29为诗,卷30为歌、辞、调、杂文。另有附录1卷(编为卷31),所收为有关诗文。《东维子集》主要收入的是文,诗只占1卷多,这可以看成本集的特点。杨维桢诗集传世有数种,版本也比较复杂,他的文章则主要保存在本集当中。卷中收入序的数量相当多,这与杨维桢在元代文坛的地位是相符的,一般来说,他的文章较平易顺畅,不象诗那样奇崛难解。杨维桢曾被人称为“文妖”,但本集所收入的文章则无所谓剪红刻翠以为涂饰,聱牙棘口以为古奥的毛病。与他在《鹿皮子文集序》卷6一文中所提出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铁崖古乐府
诗别集。元杨维桢(号铁 崖)著,门人吴复所编,每卷加以评识。十卷。杨以乐府擅名,此其全帙。元季乐府, 多效温庭筠体,柔媚旖旎,全类小词。维桢 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故其文采照映一时。今存《诵芬室丛刊》、《四部丛刊》本。《元诗选》初集辑有《铁崖古乐府》一 卷,录其古乐府诗一百四十五首。《四库全书》曾据安徽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明成化五年(1469)刊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成化刊本基本保持了元刊本原貌。卷首是元至正六年(1346)吴复序,至正六年张雨序,宋濂撰《杨君墓志铭》。本集前10卷,为杨维桢的门人吴复类编,所收409首新题、古题乐府。
玩斋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贡师泰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序文9篇,即:明天顺初沈性序,元人杨维桢、赵赘、钱用壬、谢肃、李国凤、王祎余阙、程文序。据以上诸序,可知贡师泰著有《友迂集》(余阙序即为其作)、《玩斋诗集》(由门人谢肃等编辑),《东轩集》(程文序即为其作),又有《闽南集》等编。以上诸集今均未见。今存10卷《玩斋集》是明天顺间宁国太守沈性搜辑遗文,共得诗文653篇,重编为10卷刊行于世。沈性序中说是12卷,大约是把“拾遗”、年谱也各算为1卷。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五、七言绝句及排律,卷6为序文,卷7为记,卷8为传、说、问等文,卷9为碑文,卷10为墓志铭、墓表。卷末有拾遗,包括诗、文等体。还附录有贡师泰年谱、纪年录(门人朱鐩撰)。据《四库全书总目》,原本还附有明嘉靖中李默所写跋语,提到贡师泰于元亡后仰药自杀一事。但顾嗣立据朱鐩撰《纪年录》及揭汯撰墓志,辨明此事为传闻,并无其事。《四库全书》编者从其说。今四库本没有李默跋,可能就是编入《四库全书》时所删。贡师泰少承家学,又受业于吴澄,曾与虞集、揭傒斯、袁桷、马祖常、吴澄并称为元代六大文章家(见沈性序)。他的诗格调清雅,七言绝句较有特色。如《西湖竹枝词》、《吴淞江上谩兴》、《钓台》等篇都是韵味深长的佳作。七言歌行《黄河行》高华挺秀,大气磅礴,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学圃吟》则写得流畅活泼,感情丰富。总之,在元代文坛上,贡师泰既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有力的殿军。
庸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14卷。宋禧撰。据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宋禧有《庸庵文集》30卷,《庸庵诗集》10卷。以上两书传本很少见,到清初仅有《庸庵诗集》10卷尚有抄本传世。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禧诗文若干篇,分属于《庸庵集》及《庸庵后稿》。《四库全书》编者重编为《庸庵集》14卷,其中10卷诗主要依据浙江采进本《庸庵诗集》10卷;4卷文则全取自《永乐大典》。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排律,卷4—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七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为七言绝句,词(1首),卷11—13为序,卷14为记、碣记、哀词。宋禧学问源出于杨维桢,但他的诗却不受“铁体”拘束,清和婉转,以自然恬淡为宗,显然受到白居易、陆游的影响。他的文章详赡明达而不诡于理,《四库全书》编者称他是:“可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现存宋禧的文章全是写于元代的作品,入明以后之作未能流传下来。
青城山人集
八卷。明王璲撰。王璲,字汝玉,后以字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洪武中举浙江乡试。以荐摄府学教授。建文元年(1398)改应天(今江苏南京)训导。永乐初,擢翰林五经博士,官至左春圬左赞善。永乐十三年(1415),以牵连解缙案死于狱中。洪熙初,赠太子宾客。谥文靖。事迹附见《明史邹济传》史称王璲少从杨维桢学。尝应制撰神龟赋,王璲第一,解缙次之。其文采为当世所重。然所著诗稿散佚。正统十二年(1447)其孙镗始裒次为编,其姻象华靖删定为八卷,即此本。《静志居诗话》称其诗“不费冥索,斤斤唐人之调。”吴人 《徐用理集》 曰:“永乐后诗家三百三十人,以王璲压卷。”人称其诗,“音节色泽,皆合古格,诚有拟议而不能变化者。然当元季诗格靡丽之余,能毅然以六代、三唐为楷模,亦卓然特立之士,又不得以王、李流弊预绳明初之人。”四库已存目。
玉山纪游
一卷。元顾瑛(1310—1369)纪游唱和之作,明袁华厘定成帙。顾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昆山(今属江苏)人。集中所游,自昆山以外,有天平山、灵岩山、虎丘、西湖、吴江、锡山、上方山、观音山,亦有远在数百里以外者,总题曰“玉山”。游者以顾瑛为主,并非一人;游非一地,而往来聚会悉归“玉山堂”。每游必有诗,每诗必有小序,以志岁月。与顾瑛游者,除袁华之外,有会稽杨维桢,遂昌郑元裕,吴兴郯韶、沈明远,南康于立,天台陈基,淮南张渥,嘉兴瞿智,吴中周砥、释良琦,昆山陆仁等,皆一时风雅胜流之士;还有里贯、事迹不详之顾佐、冯郁、王濡之三人,以其侪偶推之,亦非俗士。本书所收不及《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之富,然山水清音、琴樽佳兴,一时文采风流,尤可重见。袁华后已入明,《四库》依其诗皆作于至正年间及其编此集时间为由,而将此书列诸元代。此书有四库本。
可传集
一卷。明袁华(1316—1382)撰。袁华字子英,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聪颖非凡,读书记诵不忘,工诗,尤长于乐府。洪武初,授苏州训导。后因其子获罪,因累逮系死于南京。著有《耕学斋诗集》十二卷,《可传集》一卷。《可传集》为至正十一年(1351)杨维桢所删定。袁华为杨维桢弟子。前有杨维桢《序》称“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求如张宪、袁华者不能十人”。其集名亦维桢所题,盖推奖之甚至。而维桢与李五峰论诗,又称梅一于酸,盐一于咸,食盐梅而味常得咸酸之外,若袁华之作,仅一于咸酸而已。其说自相咸谬。四库全书总目称“今观其诗,大都典雅有法,一扫元季纤秾之习,而开明初春容之派。维桢所论,盖标举司空图说以味外之味务为高论。其实一于咸酸,不犹愈于洪熙、宣德以后所谓台阁体者,并无咸酸之可味。未可遽以是薄华。”此集《明史艺文志》亦不著录。《千顷堂书目》虽著录布不载卷数,盖黄虞稷亦未见。因此集为杨维桢所手定,故去取颇严。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大雅集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词丽而不淫”,并且要有“关于世教”。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删节,只保存三百首。杨氏序中说“此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是不确切的。其中杨基是蜀人,张璧是陈留人。也有一些是元末名家如倪瓒、张翥、冯子振、顾瑛等。书中所谓杨维桢之评点,也是徒具虚文,因为有评语处不到一卷,故书中提到杨氏之处(包括序和评)可能为书贾伪托,藉以招徕读者。此书前四卷为古体,后四卷为近体,入选之诗作以元诗水平衡量,质量较高。入选者亦以小家为多,后为《元诗选癸集》所收。此书初刻于元末至正壬寅(1362),赖之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版,中经战乱,终于刻讫以传。但元以后刊本湮没无闻,藏书家所收亦多为抄本。民国四年乙卯(1915)连平范氏双鱼堂影刻“艺风堂”所藏洪武刊本,收入《元人选元诗》。但此本谬误脱漏颇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写本增补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补诗一首、赖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页。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列朝诗集
明诗总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辑。此书收录明代两千人诗作。分乾、甲、乙、丙、丁、闰六集,乾集分上、下,丁集分上、中、下。乾集二卷收录明历朝皇帝及宗室诸王作品。甲集三十三卷收录明初洪武(1368)至建文(1402)期间作品。甲前集专收元末明初诸家(多为元遗老),像刘基、宋濂、杨维桢这样有影响的诗人便在甲前集、甲集两次出现。刘基在元末所作,多哀时愤世之音,编入《覆瓿集》;他参加石抹幕府后诗风大变,诗作编入《犁眉公集》;两者分别编入甲前集、甲集之首。乙集八卷收录永乐(1403)至天顺(1464)六朝诗人作品;丙集十六卷收录成化(1465)至正德(1521)三朝诗人作品;丁集十六卷收录嘉靖(1522)至崇祯(1644)六朝诗人作品。闰集六卷,收录高僧、名僧、道士、异人、金陵法侣、香奁、宗室、内侍、青衣、佣书、无名氏、神鬼、滇南、朝鲜、日本、交趾、安南、占城诗。此编次大有深意,可见有明一代诗人的完整系列,又寓以明运虽然中衰,但必有中兴之日。而把有叛逆思想的李贽列于三大异人之首,可见其卓识。另外也收录一些孤寒之士和奴隶佣工诗篇。钱氏编此书仿《中州集》之例,以诗存人,保存有明一代文献,为研究明诗、明史者重要参考资料。因书成于明亡之后,钱氏虽曾降清,顺治三年(1646)罢归后,对清统治者多有不满,借此书以发泄,故在乾隆朝因“语涉诽谤”被列为禁书。现仅有清初绛云轩钱氏自刊本传世。
林外野言
元诗别集。2卷。郭翼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比较少见,除《四库全书》所收之外,尚有几种清抄善本。两卷所收的诗未按体裁类别,卷末附有郭翼撰《与顾仲瑛书》一文。没有序跋文字。郭翼曾以东郭生、野翁为号,所以其集名为《林外野言》。本集的编辑比较草率,所收的诗并不完备,在《草堂雅集》等书中尚有不少郭翼诗未见于此,而且有的诗又见于别的元人诗集,比如卷2《送道士游武当》又载吕诚的《来鹤亭集》。郭翼与杨维桢交往密切,而且诗风也十分相近,他的《望夫石》、《精卫词》等篇都与杨维桢的乐府诗格调一致,几乎如出一人之手,也许正因为如此,杨维桢才十分推许郭翼的诗。《四库全书总目》对郭翼诗评价很高,说:“要其笔力挺劲,绝无懦响,在元季诗人中可谓矫然特出者矣。”但就《林外野言》所收入的诗篇而言,此论显然不够准确。郭翼诗多应酬之作,无论内容、成就都与顾瑛、吕诚、郯韶等人大致相当。
梧溪集
元诗文集。7卷。王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梧溪集》原名《澂江棹歌》,系王逢生前自编。前6卷刊行于元末,第7卷则是王逢死后由其子王掖刊行于明洪武年间。景泰七年(1456)陈敏政据元至正及明洪武旧板补刻,刊行于世。卷首有元至正十九年(1359)周伯琦序,杨维桢序,至正六年汪泽民序。本集未按诗的体裁类编。卷末有明景泰七年陈敏政后序。王逢是元代遗民,他集中常有咏历代尽忠守节之事的诗,其中有涉及南宋亡国史实的,但这并不是表示他有民族意识,而正是以胜国遗民自居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还有不少作品写元末的社会动乱,而且往往以小序注出本事,所以杨维桢曾将他与杜甫作比较,并说:“《梧溪集》者,江阴王逢氏遭丧乱之所作也。予读其诗,悼家难,悯国难,采摭贞操,访求死节,纲罗俗谣与民讴,……亦杜史之流欤!”(《梧溪集序》)尽管王逢的诗无法与杜诗比肩,元末战乱的性质也与“安史之乱”不同,但这部分作品的确是《梧溪集》的精华所在。目前较常见的版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被收入《丛书集成》)。
佩玉斋类稿
诗文别集。元杨翮撰。杨翮,字文举,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刘仔肩选其诗入《皇明雅颂正音》,又杨基集《悼杨文举博士》诗有“白发苍苍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句,则翮之卒当在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翮初为江浙行省掾,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其父杨刚中于元成宗大德(1297—1307)间官翰林待制,为当时名宿,有《霜月集》,已不传。虞集、杨维桢是其父执。杨翮既有家学渊源,又得名家指点,故其诗文意度波澜皆严谨有法度。此集刻于至正末,陈旅、虞集、吴复、杨维桢皆为之作序。吴序作于元顺帝元统三年乙亥(1335),杨序作于至正八年戊子(1348)。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收入《四库全书》,十卷,卷一、卷二为记,卷三至卷八为序,卷九为论,卷一○题跋等杂著。除十卷本外,另有元刊不分卷本、许氏不分卷抄本一册。振绮堂有精抄本十三卷;丁氏《藏书志》有抄十三卷本(卷一、卷二记,卷三至卷八序,卷九论,卷一○为题跋,卷一一乐歌,卷一二启,卷一三箴)。据《四库提要补正》,朱绪曾采《上虞水利序》等文六篇、《雅颂正音》所载诗八首,附录于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