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溪集

诗文别集。宋汪藻(1079—1154)撰。三十二卷,拾遗三卷。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后以显谟阁学士、左中大夫,知徽州、宣州。卒封新安郡侯。另有《浮溪词》、《浮溪文粹》。《宋史·艺文志》著录有集凡百二十卷,原本久不传,明嘉靖中胡尧臣合旧传诗文,成《浮溪文粹》十五卷刊行,清乾隆间,四库馆臣又自《永乐大典》辑抄补缀,重编为是集,文二十八卷,有奏疏二卷十五篇,表四卷百○八篇,外制文四卷百七十七篇,内制文五卷百七十二篇,序跋等一卷十六篇,记二卷十五篇,碑、传、铭赞、祭文、书札三卷二十八篇,启二卷四十七篇,神道碑、行状一卷四篇,墓志铭四卷三十六篇,凡五百四十八篇。诗四卷,有古诗五言四十九首,七言二十三首;律诗五言四十七首,七言七十八首;五言排律六首;绝句五言十五首,六言三首,七言六十一首;词三首,凡二百八十五首。藻学问博赡,文章淹雅,为南渡后词臣之冠。文如代隆祐太后手书建炎德音诸篇,皆明白洞达,典当情事,诏令所被,无不凄然愤发,天下传诵,足以动人,为辞令之极,擅绝一时。其他杂文,也多深醇雅健。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今观其诗受苏轼影响尤深,情感真实,不乏忧念国事之作。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附清孙星华辑《拾遗》三卷,数量也可观,并逐一注明来源。另有《四部丛刊》本,无《拾遗》;《四库全书》本作三十六卷。今人栾贵明又自残存《永乐大典》中辑得清四库馆臣漏辑诗五首,文十二篇,见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浮溪文粹

十五卷。宋汪藻撰。此集乃明胡尧臣刊,至于何人所编则无可考。所载仅诗文八十五篇,未能尽窥全豹,但所载多为诗文中精华,颇足以资讽诵。昔欧阳修有《文忠全集》,而又有《欧阳文粹》;黄庭坚有《山谷全集》而又有《山谷精华录》,谈艺家俱两存不废。今用其例,说明《浮溪集》三十六卷与《浮溪文粹》十五卷一并著录之目的,使读者有所选择,“见一斑以知全豹”也。《浮溪文粹》十五卷有 《四库全书》本。

靖康要录

旧本题为《孝慈渊圣皇帝要录》。《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提要》 均不著其撰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根据《宋会要辑稿》的材料,考定此书作者为汪藻,且其成书在《钦宗实录》之前,乾道间洪迈等人奉诏修《钦宗实录》,还取此书作为参考。汪藻(1079—1154),字彦章。德兴 (今江西) 人。崇宁年间进士。是书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5卷,记事止于靖康元年 (1126) 十二月,而今流行本为16卷,一作12卷。叙事上起宋钦宗 (赵恒) 即位以前,下止靖康二年五月一日; 记载当时的朝中大事、典章制度和朝臣的奏疏及皇帝对此的诏、诰。是书对宋金和战诸事记述颇详,可补 《宋史》 和其它史书的不足。《四库提要》说它: “此书虽叙事少略,载文太繁,而一时朝政,具有端委,多有史所不详者。即以补李焘 《长编》,亦无不可也。”并将其收入《史部·编年类》。清光绪陆心源将是书辑入《十万卷楼丛书·三集》 中,并且还依据 《三朝北盟会编》、《长编纪事本末》、《宋九朝编年备要》、《宋十朝纲要》等书作了校刊,增补数百字,改正数千字。后 《丛书集成》初编将是书收入史地类。

柯山集

又名《宛丘先生文集》。诗文别集。宋张耒(号柯山)著。是集宋刊本原有多种,卷数不一。汪藻《柯山张文潜集书后》曰:“文潜诗千一百六十有四,序、记、论、志文、赞等又百八十有四,第为三十卷。”绍兴十三年(1143),张表臣作《张右史文集序》称:“定取七十卷,号《张右史集》。”后周紫芝《书谯郡先生文集后》云:“归于所谓一百卷者,以为先生之大全焉。”《郡斋读书志》著录“张文潜《柯山集》一百卷”,《文献通考》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蜀刊本《苏门六君子集》,其中收《宛丘集》七十五卷。宋刻各本,皆久已失传。今传明清抄本及刊本,卷数与宋人著录皆不合。《四库全书》收《柯山集》五十卷,卷一至卷二赋,卷三至卷三○为诗,卷三一至卷五○为文。《武英殿聚珍版书》(广雅书局本)较四库本多《拾遗》十二卷。民国十八年(1929),田毓璠以聚珍本付梓,刊成《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附邵祖寿所编《张文潜先生年谱》。《丛书集成初编》又据聚珍本排印。另《四部丛刊》收《张右史文集》六十卷,据上海涵芬楼藏旧抄本影印。另有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点校本。

定庵类稿

诗文别集。南宋人卫博撰。四卷。博生平里籍未详。约高宗绍兴十年前后在世。工文,尝参戎幕,奉使至金,未行而止。乾道四年(1168)以枢密院编修官致仕。此编收诗三十七首,奏札、表、启、书、序、记、铭、杂文等一百六十余首。卫氏以表奏四六擅长,故每为当时显贵所罗致,“所作大都工稳流丽,有汪藻、孙觌之余风”,(《四库全书总目》)。诗亦清新,《春日书怀》云:“人世逢春能几回,区区从使寸心灰。故园花柳应依旧,万里归思独上来。”惜流传不广,影响甚微。有《四库全书》本。

东窗集

宋代诗文别集。张扩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0卷,《宋史·艺文志》亦载有张扩《东窗集》40卷,又诗10卷。但其书后来罕见传本,惟《永乐大典》尚多存其诗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其中所收采掇编辑,整理为16卷。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七言绝句,卷6至14为制、表,卷15至16为启。作者因与秦桧交好,颇多谀颂之词,故其为人殊不足道。其诗“折归忍负金蕉叶,笑插新临玉镜台”之句,大受秦桧称尝。其制词“大抵温丽绵密,与汪藻可以联驱”,且“所交游如朱翌、曾慥、吕本中、徐俯,皆一代胜流,切劘有助,故词采清丽,斐然可观,亦未可尽没也”(《四库全书总目》)。

北海集

四十六卷。《附录》三卷。宋綦崇礼(1083—1142)撰。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后徙潍之北海(今山东潍坊)。登重和元年(1118)上舍第。调淄县主簿,历秘书省正字。高宗时,拜中书舍人,历漳州、明州,除翰林学士。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退居台州卒。赠左朝议大夫。史称崇礼“妙龄秀发,聪明绝人。覃心辞章,极润色论思之选。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其内外诸制,大多明白晓畅,切中事情,颇与汪藻风格相近。著有《北海集》六十卷,世久失传。《北海集》四十六卷,《附录》三卷乃清四库撰官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编次而成。有《四库全书》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诸本。

忠惠集

宋文别集。翟汝文撰。此书为其子翟耆年所编。《宋史·艺文志》著录为30卷,明代以来散佚不传。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各韵辑其文章重编为10卷。卷1为内制,卷2至卷4为外制,卷5为赋、表,卷6亦为表,卷7为状、札子、封事,卷8为策问、露布、序、书,卷9为启,卷10为铭、祭文、祝文。另附录《孙繁重刊翟氏分巽埋铭》,系其子翟耆年请人所作。《四库全书总目》说翟汝文“尝从苏轼、黄庭坚、曾巩游,故所为文章尚有熙宁、元祐遗风。史称其为中书舍人时,外制典雅,一时称之。盖当北宋之季,如汪藻、孙觌皆以四六著名,惟汝文能与之颉颃。”“今观其文大都根柢深重,措词雄健,所谓无一字无来处者庶几足以当之。非南宋表启涂饰剽掇之比,其为作者所推,非徒然也。”

鸿庆居士集

宋代诗文别集。42卷。孙觌撰。前7卷为诗,其余各卷依次为表状、书、启、记、外制、札子、杂文、序、跋、铭、赞、墓志铭、行状、传等各体文章。其中书3卷、启8卷、记3卷、外制3卷、墓志铭8卷。卷端列周必大序。据周序说,此集为作者之子编定,旧日尚有闽、蜀刻本,但其中混杂有他人之作。另外还编有外集。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57卷本(仅存33卷)、明刻14卷本及明钞70卷本。另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尚有明刻17卷本。由于作者曾对李纲、岳飞等抗金将领横加诬辞,而对万俟等奸佞极表好感,因而《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人品颇不足道,“然觌所为诗文颇工,尤长于四六,与汪藻、洪迈、周必大声价相埒。必大为作集序,称其名章隽句晚而愈精,亦所谓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也。”

早春汪若水宋寿谷见过

云起松洋路,吾庐蹴水开。故人嫌俗缚,双骑出城来。春昼散微雨,邻家多早梅。弹琴徵古调,何处可登台。

早春汪司马伯玉抵严陵以手札见招先此奉柬期司马过小园时仲淹同至

踏尽名山兴未回,一筇春首问崔嵬。东华紫气真人驻,西竺青莲大士来。绝壑鱼龙迎系缆,中天鸾隺登台。千门雪色澄江上,咫尺能无过草莱。

瑞鹧鸪

冬季裁量十四郎。百端尪瘁早粘床。五藏受寒内结积,三焦发热外生疮。一息不来四假僵。儿孙掇出卧丘荒。七魄有缘归地府,三魂无分上天堂。

龟巢稿

元代诗文别集。谢应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龟巢稿》版本较多,而且卷数也不一致,有17卷、15卷、20卷、10卷等版本,另有选本《龟巢摘稿》3卷。以17卷本较常见,《四库全书》底本也是17卷本。17卷本卷首有张绅序。卷1为赋,卷2—5为诗(未类编),卷6为记,卷7为启,卷8为启、札、状、笺、表,卷9为序,卷10为疏,卷11为书,卷12为词,卷13为行状、志、铭、赞、箴,卷14为题跋、传、说、论、辨、文、杂著,卷15为祭文、哀辞,卷16—17又为诗。《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本集“编次颇为无绪,疑后人传写乱其旧第。抑或本为前集十二卷,后集五卷,一则先诗而后文,一则先文而后诗,传写误并为一集,故参错如是也。”但20卷本编次则较为合理。20卷本卷首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余诠序,卢熊序。卷1为赋,卷2—10为诗,卷11为词,卷12为书,卷13为疏,卷14为序,卷15为记,卷16—17为启,卷18为题跋、说、杂著,卷19为行状、铭、赞、箴,卷20为祭文。近人傅增湘认为,20卷本可能是清初人重编之本。谢应芳的诗洁雅可诵,他的文章则多为应酬之作,缺乏特色。

竹素山房诗集

元诗别集。3卷。吾衍撰。吾衍一作吾丘衍。《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集中的诗未按体裁分类,似是吾衍自辑。《武林往哲遗著》本《竹素山房诗集》有一些增补,并在卷末附有《补遗》及附录。附录所收都是有关吾衍的诗文。《四库全书总目》评吾衍诗集说:“其诗颇效李贺体,不能尽脱元人窠臼。然胸次既高,神韵自别,往往于町畦之外逸致横生。”他留给仇远的绝笔诗未收入集中,被附在《补遗》之中,诗中说:“刘伶一锸事徒然,蝴蝶飞来别有天。欲语太玄何处问,西泠西畔断桥边。”尽管他轻生而死,这首诗也可看作他对自己一生的反省。有关资料提到他性好贬损文学士,本集的赠答之作中却时见他对文人学友的关切之情。

午溪集

元诗别集。10卷。陈镒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镒曾筑室于午溪之上,并题名为“绿猗堂”,故将诗集题作《午溪集》。本集的传本较少见,除《四库全书》本(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还有几种清抄善本。卷首为元至正二年(1342)黄溍序,至正三年张翥序,孙炎序,孔旸序,至正十六年刘基序。据《四库全书总目》介绍,卷首还应有刘基、孔旸手柬各1通,但今本未收。卷1—2为五言古诗,卷3—4为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卷5为七言古诗,卷6—8为七言律诗,卷9—10为七言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曾引刘基书信中的意见,批评道:“今观其集,诚不无稍伤冗蔓,尚少简汰,则基言为能中其病。”陈镒诗篇显然受到晚唐影响,风骨纤弱。但统观全集,清辞丽句仍然时时可见。集中应酬之作较多,水平较低,语意多有重复之处,在很大程序上降低了《午溪集》的艺术水准。

所安遗集

元诗别集。1卷。陈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卷首是《天马赋》,陈泰以此赋得领乡荐。书后有陈泰后裔陈铨所书跋语及王士禛跋。《所安遗集》是陈泰曾孙陈朴编,陈泰所作诗生前向未刊行,所以名为“遗集”。后来由明华亭教谕陈章刊行于世。成化二十三年(1487),陈铨重刊于内江官邸。陈铨重刻时,原书就已有蠹蚀,并非原貌。本集所收主要是七言歌行,王士禛评其歌行:“驰骋笔力,有太平之风。在元人诸名家中,当居道园(虞集)之下,诸公之上。”其《朔方歌》、《梅花五友歌》、乐府古题《丁都护》,都是“才气纵横,颇多奇句”(《四库全书总目》)之作。《邯郸道上书所见》写路经邯郸的少数民族商旅:“丁丁零零西番经,轧轧刺刺单于曲。西番经,无人听。单于马上琵琶声,乌纱辫发双娉婷。不知是河西,不知是女真?”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时代气息。除《所安遗集》之外,陈泰尚有少数佚诗保存在《元诗体要》、《乾坤清气》等书中。本集主要版本除有数种清抄善本之外,尚有清光绪六年(1880)谭钟麟刻本行于世。

谷响集

元诗别集。3卷。释善住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除《四库全书》所收入的3卷本《谷响集》,尚有数种清抄本传世,各本内容基本一致,但或作1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卷首无序言。《四库全书》所收3卷本的卷1为五言律诗,卷2为七言律诗,卷3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词。3卷全是律绝近体,没有收入古体诗。释善住的诗颇有矩矱,他论诗有云:“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终有宋人风。”被《四库全书总目》评为“命意极为不凡”。《秋怀十首》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中表述了感事伤时的心境:“抆泪哀吾道,伤心忆故园”;“駸駸已迟暮,吾道入衰微”。而他的《春日杂兴八首》则写出充满失落感的复杂情愫。尽管他显然受到“四灵”与江湖派的影响,但由于他的诗相当贴近生活,绝无蔬笋之气,所以在元代僧诗当中,有难以取代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甚至认为是元代释子中首屈一指的诗人

申斋集

元文别集。15卷。刘岳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比较少见,善本仅有数种清抄本传世。卷首有李祁序。卷1—2为序,卷3为说,卷4为书,卷5—6为记,卷7为碑,卷8为碑铭,卷9—11为碑志,卷12为祭文,卷13为传,卷14为题赞,卷15为杂著。刘岳申的文章在元末已丧失过半,由他的门人萧洵搜辑遗作,编校成《申斋集》15卷,在吉水郡侯费震资助下,于元末刊行于世,但元刊本久已亡佚不存。李祁在《申斋集序》中说,刘岳申“学问根据切实,故其文思深远”,他的文章宗法韩苏,行文气骨遒上,无南宋文坛卑冗之习。从行文风格而言,又以简约峻洁为特点,叙事议论都相当有分寸感。在《申斋集》中,碑志之作约占全书篇幅的 一半,有不少作品都可作为考证史实的资料,比如他写的《文天祥传》,比《宋史》更为详尽;他为夏贵所作墓志,除了表彰夏贵战功,也并不讳言夏贵失节偷生的事实,并且为之深表婉惜。

牧潜集

元代诗文别集。7卷。释圆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释圆至去世后,由释行魁将他的诗文结集刊印,并请戴表元及方回作序,洪焱祖作跋(洪焱祖,《四库全书》本作洪乔祖)。今传《牧潜集》卷首有崇祯十二年(1639)释明河序,序中说:原书有方回及姚广孝序,故明河此序题为《书姚序后》。并说本集有元刻本、明初翻刻本,两本内容大致相同,诗略有出入。明河序本,由明末大藏书家毛晋刊行于世。现存《牧潜集》主要版本,如《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都出于毛晋刻本。本集卷1为诗,卷2为铭,卷3为碑记,卷4为序,卷5为书,卷6为杂著,卷7为榜疏。卷末收有元大德三年(1299)洪焱祖(或误题洪乔祖)跋,洪跋名为《天隐禅师文集序》,洪焱祖跋中说,他在大德三年冬天见到了圆至的《天隐禅师文集》1卷,集名与卷数均与今传《牧潜集》不一致,当是为1卷本《天隐禅师文集》所作,明初翻刻《牧潜集》时,加上了姚广孝序,又从别处辑入了洪跋。今传《牧潜集》卷首未见有方回、姚广孝二序,仅有释明仁《书姚序后》1篇代序,方、姚二序当为毛晋重刻《牧潜集》时略去。

陵川集

元代诗文别集。39卷。郝经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所附序及传记资料较多,重要的有:明正德二年(1507)陈凤梧序,元延祐五年(1318)李之绍序,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以及《元史》本传、神道碑、墓志、行状、封赠、年谱。现存《陵川集》是郝经的学生、集贤学士郭贯呈请朝廷批准,与《续后汉书》一并梓行于江西。明人于正德年间重刊于鄂州。本集卷1为赋,卷2—5为古诗,卷6—7为和陶诗,卷8—12为歌诗,卷13—14为律诗,卷15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卷16为图说,卷17—19为论,卷20为杂著、文、哀辞,卷21为祭文、箴、铭,卷22为赞、说,卷23—24为书,卷25—27为记,卷28—30为序,卷31为述拟,卷32为奏议,卷33—34为碑文,卷35为墓志铭,卷36为墓志铭、行状,卷37—39为使宋移文。另外,清人姚莹等所辑《乾坤正气集》,收入郝经诗文25卷,题为《郝文忠公集》。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