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志

实即洛阳志。宋人宋敏求纂修。原书已佚,后经清代人辑佚,现有永乐大典辑本、灵岩山馆本、缪荃孙《藕香零拾丛书》本等。缪氏辑本四卷八目: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卷二成周城阙宫殿古迹,后汉城阙宫殿古迹,晋城阙宫殿古迹;卷三后魏城阙古迹,隋城阙古迹;卷四唐城阙古迹,宋城阙古迹。卷首有图五幅;东汉东都城图,魏金墉城图,后魏洛阳宫城图,西晋洛阳京城图,宋西京城图。此志间有元代资料,非宋书原版。清人沈垚谓: “是书实出元人之手,而宫殿坊市则直录宋敏求之书,间加改窜”(见《落帆楼文集》)。此志是现在仅存的河南古方志,极有价值。

思归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珞琭子赋注

二卷。按钱曾 《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李同、王廷光、释昙莹、徐子平四家注解。考《永乐大典》所载共有二本,一为徐子平注,一即此本,而独题释昙莹之名,但李同、王廷光之说也悉存。可能钱曾之本是后人辑四家之说合为一书,所以题名互异,也可能释昙莹采李、王二家之注附以己说,故同列二家之名。释昙莹所注往往以命理附合《易》理,似不及徐子平注明白切实。但如所列王廷光 “命限”一条颇为精确,释昙莹自论“孤虚”一条亦有可采择。此书上卷三家之注并载,下卷则释昙莹之注为多。又释昙莹自序以李同、郑潾并称,而卷中并无郑潾一语,疑是传写脱佚,或者是《永乐大典》有所删节。王廷光、李同二人生平事迹皆不可考。释昙莹以谈《易》名于一时,洪迈《容斋随笔》称其为 “易僧”,可见其以《易》理言命理是本于此书。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 本等。

春明退朝录

笔记。北宋宋敏求(1019—1079)撰。三卷。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赐进士及第。历任馆阁校勘、编修官、龙图阁直学士。曾参修《唐书》,私撰唐武宗以下六朝实录,有《唐大诏令集》传世。上、中、下三卷。成书于熙宁三年(一○七○)。作者先庐在春明里,每奉朝退食,即撰辑见闻,故以名书。今存《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学海类编》本、《历代小史本》、《从书集成》本。解放以后,有中华书局一九八○年点校本。本书属于历史见闻类的笔记。

九日敏求与侄璋九万载酒荪墅邀予与胡山甫潘少白及华顶周服之道士周若晦作客欲摘蕊浮杯丛委草间未有消息悯然赋之

五柳先生贫欠酒,不说无花过重九。杜陵野客酒可赊,只恨青蕊成蹉跎。如今风物尤悽恻,绕丛觅蕊无消息。寒螀相吊野水流,病蝶来偎寒日夕。不见金钱将翠羽,惟有悲风吹蔓棘。古人爱汝非无意,志士仁人例憔悴。楚国无人屈子伤,陶杜凄凉唐晋季。此日何日悲更悲,聊嗅青枝记一时。往时好事环辙迹,建业钱塘华尽识。就中内本碧玉杯,欲买黄金惜不得。两都风景今何如,泪堕丛边和露滴。

次韵广州陈绎谏议和陈荐宋敏求二龙图二首 其一 和彦升寓定力

曾送飞龙白日翔,未应中路许还乡。鹤归仍有当年伴,松老知经几度霜。城下宝坊聊寄榻,朝中振鹭旧成行。相逢出处何须问,五岭清平十月凉。

次韵广州陈绎谏议和陈荐宋敏求二龙图二首 和彦升寓定力

曾送飞龙白日翔,未应中路许还乡。鹤归仍有当年伴,松老知经几度霜。城下宝坊聊寄榻,朝中振鹭旧成行。相逢出处何须问,五岭清平十月凉。琳宫清净思悠哉,颇似山林未肯回。五日趋朝真自适,一樽无事得频开。董狐执笔何时易,马援征蛮未遽来。奔走安闲谁定是,都门携手一徘徊。

瑞鹤仙·题章式之同年四当斋勘书图。时式之笺证读书敏求记,方写定

一廛栖万玉。仗深护幽兰,春温空谷。乡山画中绿。慰倦旅心情,小窗横幅。精庐云覆。耿寒灯、谁窥夜读。叹承平、向巩风流,坐拥石渠天绿。遐嘱。丹研铅注,万遍摩挲,郡斋新录。百年芳躅。芸欲烬,得君续。笑当时料理,鼲裘银饼,枉自钞胥暗属。伫归帆、珍箧藏山,抚松倚竹。

唐大诏令集

北宋宋敏求编。共130卷,为唐代各朝诏令的总集,系作者根据其父宋绶所纂辑之稿整理而成。体例上共分为帝王、妃嫔、追谥、册谥文、哀册文、皇太子、诸王、公主、郡县主、大臣、典礼、政事、蕃夷等13门类。每一门类下又分有细目。诏令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官文书,它和《起居注》、《实录》一样,同为记述当时政治大事的直接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实录》除《顺宗实录》5卷外,都已佚失,更显出其珍贵,可以纠正两《唐书》记载上的错误和弥补其空白。如根据该书第99卷所载咸通三年十月《分岭南为东西道敕》,可以纠正《新唐书·方镇年表》中以象州为蒙州之误,并弥补其龚州、藤州、岩州三州之缺。根据该书第81卷《修晋书诏》,可以纠正《旧唐书·房玄龄传》及《令狐德棻传》中将贞观二十年始修《晋书》为贞观十八年之误。又如唐敬宗本为宦官所杀,两《唐书》均隐晦其事,而在该书第114卷《江王下教》中则具载其详。杨太真本是寿王妃以及她后来度为女道士的经过,《旧唐书》亦颇隐晦,而在该书第40卷《册寿王杨妃文》和《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中,则明证其事。特别是该书第83卷以后政事、蕃夷二大类中所收诏令,直接关涉到唐代的政治、经济、法律、选举、职官、婚姻制度,以及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丰富资料,是研究唐史的人所不可忽略的。宋敏求,字次道,曾任馆阁校勘并预修《唐书》。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曾补撰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5朝《实录》。谙熟唐代史事,因而所录较为完备。

别号录

九卷。清葛万里(生卒年不详)撰。葛万里号梦航,昆山 (今属江苏)人。此本辑录宋、金、元、明人的别号,以别号的尾字分韵编辑。宋、金、元人共一卷,录一千八百余人。明朝人八卷,录一千二百人。宋、金、元人只注明时代,而明人则又注明爵里。即时代越近则越详尽。据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宋淳祐年间钱塘徐光浦曾撰《自号录》一卷。此书辑录宋代名公、钜卿、骚人、墨客之号。依最后一字或二字的名称分为三十六类,如处士、居士、翁、斋等,不能分属的列为杂类,附在最后。 谭友闻为之作序。 其本为元至正年间华亭孙道明所抄。

墨史

三卷。元陆友撰。其著作除《墨史》外,还有《砚史》、《印史》,诗文集有《杞菊轩稿》,现均已亡佚。其作《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言古诗,可作研究《水浒传》故事演变的资料。今传世著作有《墨史》、《研北杂志》。《墨史》为一部集古来精于制墨者事迹的书。上卷,主要记载魏、晋、刘宋、唐各代著名制墨家事迹。于魏记韦诞一人,于晋记张金一人,于刘宋记张永一人,于唐记李阳冰、祖敏以下十九人。中卷,主要记载宋代制墨家的事迹。记宋代柴珣、陈朗以下一百三十余人。下卷,除记宋代制墨家外,于金记刘法、杨文秀二人,又记载了高丽、契丹、西域之墨,并载有杂记二十五则,均为墨之典故。是书搜罗精全,记载广博,并时有辨析考证,言之有据。如其论奚廷珪非李廷珪一条,作者旁证博引,从世家、子嗣、姓名、居地论证奚、李为二人,不过名字偶同罢了,较有说服力。现存知不斋本三卷、项药师刊本、刘泖生据厉樊榭钞本过录三卷、《敏求记》 载此书也作三卷、《四库全书》本等。

翰苑集

二十二卷。唐陆贽(754—805)撰。陆贽字敬舆,唐代诗文家。嘉兴(今属浙江)人。十八岁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制科。授华州郑县尉、后授渭南尉、迁监察御史。唐德宗时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后转为中书舍人并兼翰林学士。后受谗毁,罢知政事。唐顺宗即位后诏还,诏未至而卒,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长于奏议政论,文章挥洒自如。其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其著作有《遗使录》、《备举文言》、《陆氏集验方》及《论议表疏集》等多种。根据《艺文志》载贽有《议论表疏集》十二卷。又《翰苑集》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载《陆宣公集》二十二卷,中分翰苑、膀子为二集,其目也与史志相同。晁公武《读书志》所载乃只有《奏议十二卷》。元祐中,苏轼乞校正进呈,改从今名。疑是裒诸集成此书,与史志名目全不相合。今考尤袤《遂初堂书目》所列,实作《翰苑集》。而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所见宋椠大字本二十二卷,也作《翰苑集》。可知自南宋以后,已合议论表疏为一集,而总题以翰苑之名。公武所见为元祐本,恐非全册。宋祁作贽传赞,称其论谏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炳炳如丹青,而惜德宗之不能尽用”。故《新唐书例》不录排偶之作,独取贽文十余篇,以为后世法。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尤重陆贽议论,采奏疏三十九篇。其后苏轼亦乞以贽文校正进读。知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但对古今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著明。因而历代宝重。有内府藏本。

近事会元

五卷,北宋李上交撰。据钱曾《读书敏求记》说,李上交退寓钟陵以后,搜寻近史及小说、杂记之类,共五百余事,分为五卷,以其掇录近事之元始,故定书名为《近事会元》。其书卷首有李上交自序,谓其书成于嘉祐元年(1056)。书中主要记述唐武德(618—626)以来至后周显德(945—959)年间典制、舆服、地理及杂事细务等。所采《唐书》及《五代史》居十分之七八,其馀取自小说、杂记等。《唐史》所失记者,此书颇多记载,可补正史之不足。第一卷至第三卷主要记载宫殿之制、舆服之制、官制、军制、六部掌故等。第四卷主要记载乐曲、州郡沿革等。第五卷记载遗闻琐事,也有关于典制的。其书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体例在崔豹《古今注》、高承《事物纪原》之间。书中所记“霓裳羽衣曲考证”等,极其精核。足资治文史者参考。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畿辅丛书》本等。

寄两庠同舍

昔年槌鼓扣天阍,远谪南州七度春。大享有恩来北阙,小囚无赂脱东闽。乌衣座满民流血,画烛帘深案积尘。见说九重宵旰虑,长沙犹有少年人。

孟东野诗集

诗别集。十卷。唐孟郊撰。孟郊诗在晚唐已有结集,晚唐邵谒曾有《览孟东野集》一诗。据宋敏求记述,宋初孟集行世之本很多,但卷数不一,多寡各异。宋敏求把它统编成十四类,合成十卷,使孟集有一个较善之本,而以前的汴吴本、周安惠本、蜀之二卷本《咸池集》俱废。宋敏求本遂成为以后一切孟集的祖本。晁公武、陈振孙所著录的都是此宋编十卷本。黄丕烈曾得一北宋椠本,半页十一行,行十六字,后历经辗转,为李盛铎木樨轩所得(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二),今藏于北京大学。1934年武进陶氏涉园影印者即为此本。黄丕烈另有一北宋蜀本,仅存五卷,藏于北京图书馆。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天台国材曾用宋敏求本锓诸梓。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无锡秦禾于都穆处得国材旧本,秦氏又从之翻刻,卷帙行款尚是宋本之旧,末附与韩愈的联句。此本又有凌濛初朱墨套印本,增入刘辰翁评语。须溪评语仅赖凌本以传。国材本系统之外,尚有书棚本系统流传。陆心源皕宋楼藏汲古阁影宋精抄《孟东野诗集》十卷,题后有“临安府棚前北睦亲仁坊南陈宅经籍铺印”一行,因知乃抄自棚本。今《四部丛刊》所影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刊本,据丁丙判断,“其为翻雕棚本无疑,……惟无临安府棚前一行耳”(《善本书室藏书志》)。孟集刊刻者甚多,又有汲古阁本、闵氏套印本、席启㝢刊本等,皆源于宋敏求本,仅在个别处有出入。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华忱之校订的《孟东野诗集》,末附年谱,辑录遗事。注释本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十卷及夏敬观《孟郊诗选注》。

类编长安志

城镇志。元骆天骧纂,薛延年校正。十卷。天骧别号藏斋,长安(今属陕西)人。官京兆路儒学教授。骆氏在宋敏求《长安志》基础上,分门别类改编,故名“类编”。纂成于元贞二年(1296),十万余字。该书收集各种有关长安的传记方志,并搜录秦中历代碑刻、诗文及鸿儒故老记述,分类汇集,首创方志类书体例。全书共分34类,包括杂著、管治郡县、京城、宫殿室庭、圜丘郊社、明堂辟雍、苑囿池台、馆阁楼观、堂宅亭园、街市里第、寺观、庙祠、山水、川谷等。

挽虞彦高

苕水横经日,长洲筦库时。玄霞散髭鬣,白雪吐言词。自分儒绅拙,宁知委吏卑?袖笼生物手,笏拄看山颐。返老梁溪澨,悬车锡麓陲。温言恒侃侃,孺乐更怡怡。竹色宾阶润,花阴户屦移。入闽求古刻,踰浙致名师。夜雨连书屋,春风动讲帷。扣舷吴子国,鬻茗李绅祠。政以孤踪澹,谁令二竖持?古心空似月,里鬓已如丝。白日诚难挽,皇天不憖遗。士林纷雨泣,絮酒谅神知。丹旐霜风惨,青林磴道危。可无千字诔,因赋八哀诗。

默成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潘良贵撰。《宋史·艺文志》著录《潘良贵集》15卷,但其书久佚不传。清代修《四库全书》辑入此集,系用康熙三十六年(1697)黄珍所刊8卷本,仅收入文20篇、诗27首、词1首,不过掇拾其散佚之作,粗存梗概而已。其卷1、卷2载录作者本传及年谱、诰敕,第3卷才收入其作品。虽然采用宋敏求编李白集的体例,但喧夺太甚,编次无方,甚至把作者侄儿潘畤的传志也附入末编,实在不伦不类。因而《四库全书》辑入此书时,仅截录为4卷,卷1为札子、表、状共9篇,卷2为启5篇,卷3为记、说等文6篇,卷4为诗词。卷首载朱熹序。除《四库全书》辑入此书,胡宗楙辑《续金华丛书》也收录其4卷本。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卷21选录潘良贵诗4首,谓其“诗传者不多。风格老练,而缴句皆高古悲怆。味其旨,仁人之言也”。清人纪昀则以为其《雪中偶成》诗“气格有后山、简斋之意”。

长安志图

西安历史地志。元李好文编撰。 好文,字惟 中,东明(今山东东明)人,至正二年(1342)任陕西行台治 侍御史。在长安,因有感于千余年来长安城的沧桑巨变, 撰成是书。书原名《长安图记》,后人以与宋敏求《长安志》 合刊,改名《长安志图》,共三卷。卷上叙汉唐长安与宋金 京兆城及元奉元路城;卷中叙古迹陵墓;卷下叙关中泾渠 及灌溉事宜等。全书有汉三辅图、汉故长安城图、唐禁苑 图、唐大明宫图、唐宫城图、唐城市制度图、城南名胜古迹 图、唐骊山宫图、咸阳古迹图、奉元州县图、奉元城图、唐太 宗昭陵图、唐肃宗建陵图、唐高宗乾陵图、泾渠总图等22 幅,并配有文字说明,所谓“有图有说”,好读而易懂,深得 后人赞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总为图二十有 二,其中泾渠图说详备明晰,尤有裨于民事,非但考古迹资 博闻也。”此书现有明嘉靖十年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毕沅 灵岩山馆校刊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 本等。

历代帝王宅京记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又名《历代宅京记》。共20卷。记载自上古伏羲以后迄于元代,历代帝王的建都所在及有关事迹。前2卷为总叙。后18卷仿照宋程大昌《雍录》、宋敏求《长安志》的体例,分叙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中、晋阳、太原、大名、开封、宋州、临安、临潢、幽州、辽阳、大定、会宁、开平各地的城池、宫室、郊庙、都邑及建置年月和事迹。此书为《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姊妹篇,《肇域志》专记舆地,《天下郡国利病书》重在政事,此书“所录皆历代建都之制”。此书的编纂宗旨,据作者之甥徐元文序文,是有感于明清朝代的兴替,思以济世安民,“必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论今”,这与作者经世致用的一贯主张是相一致的。阮元序文称《肇域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均为未成稿,且卷帙繁浩,传抄多有脱误,该书则“不似《肇域志》之烦矣。”评价说:“宁人顾氏,崎岖南北,所考山川、都邑,城郭、宫室,皆出自实践。当先生盛游之时,尝以一骡二马载书自随,所至扼塞,即呼老兵土民,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郡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经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有遗忘,则又发书而熟读之,其精审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价说:“征引评核,考据亦颂精审。盖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该书第12卷中所录邺城资料,全卷皆录自明嘉靖《彰德府志》第8卷之《邺都宫室志》,而《邺都宫室志》则出自宋代《相台志》,为目前所知有关邺城的最重要的史料。此书版本有抄本及刊本多种。1984年中华书局以嘉庆十三年(1808)采贤堂刊本为底本,参校以《槐庐丛书》三编本、《碧琳瑯馆丛书》本和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出版点校本,书末编有地名索引,是目前较好的普及本。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