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宿韵寄蒋之奇 其一
梦罢静思岩野回,何心商鼎作羹梅。东门祖帐新光宠,北斗枢星旧冠魁。无故弟兄真可乐,相忘父子总多才。扁舟若向东吴去,几杖何由日夕陪。
和胡宿韵寄蒋之奇 其二
独步文章妙一台,都门便欲挂冠回。已怜天上三台路,未尽人间八斗才。坐幄每闻千里胜,占云初见四夷来。我公莫作遄归想,衣笥行看衮绣开。
和胡宿韵寄蒋之奇
梦罢静思岩野回,何心商鼎作羹梅。东门祖帐新光宠,北斗枢星旧冠魁。无故弟兄真可乐,相忘父子总多才。扁舟若向东吴去,几杖何由日夕陪。独步文章妙一台,都门便欲挂冠回。已怜天上三台路,未尽人间八斗才。坐幄每闻千里胜,占云初见四夷来。我公莫作遄归想,衣笥行看衮绣开。
止学
《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祥;能够思虑周祥,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
都官集
宋代诗文别集。14卷。陈舜俞著。陈舜俞,字令举,历官都官员外郎。此书是作者生平所著诗文的汇集,由其婿周开祖所编。初为30卷,蒋之奇为之序。庆元六年(1200)其曾孙陈杞复刻,始名《都官集》,楼钥为作后序。原书失传。《四库全书》本由《永乐大典》辑出,重新分排为14卷。卷1至卷3为策,卷4为书,卷5为奏状、制、论,卷6、卷7为说(其中有15篇存目无文),卷8为纪,卷9、10为书,卷11为启,卷12至卷14为各体诗。陈氏初从学于胡瑗,为文学欧阳修、司马光,素有经世之志,集中策论逾万言。其文率直朴实,语言明晰。三上英宗皇帝书以及诤谏青苗新法的奏状,皆明快畅达,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辩性。陈氏诗歌,多为被贬之后所作,诗中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如《保圣院》:“门深锁苍苔,地灵育嘉树。寂然烟云宅,不接朝市路。苟能灰心居,即是古乐处”。《中夜》:“宦拙宜身退,家贫长道情。自怜前计失,半世慕虚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疏散,皆自抒胸臆之言”。有《四库全书》本。
闽县乡土志
奏定学堂章程所列初等小学堂学科,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里、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凡关于日用所必需者,使知其作用及名称。盖以幼稚之知识,遽求高深之理想,势必凿枘难入。惟乡土之事为耳所习闻,目所常见,虽街谈巷论,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平时供儿童之嬉戏者,一经指点,皆成学问。
易小帖
五卷,清毛奇龄著。实为毛奇龄论《易》之语,由弟子编次成书。旧目原为十卷,后删为八卷,最后定为五卷。全书论说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杂说,与毛奇龄《仲氏易》相发明。书中多引前人训诂,以纠近人说《易》之误,其说多申汉儒之论,而对王弼,陈抟驳斥最多。《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奇龄所著经解,惟《仲氏易》及《春秋传》二种是其自编,余皆出其门人之手,故中间有附入门人语者。此《小帖》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杂说,与《仲氏易》相为引伸。朱彝尊《经义考》云:皆西河氏纪说《易》之可议者。今观其书,徵引前人之训诂以纠近代说《易》之失,于王弼、陈抟二派攻击尤力。
东朝纪
《东朝纪》,明代王泌撰写的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初,太子读书大本堂,选民间之俊秀及公卿之嫡子入堂中伴读,谓之“龙门秀才”。后以文华殿为太子进讲之所。 宋学士景濂教太子之功居多,因孙祚得罪,连坐应死。高后遣奏,请免其死,上未允。太子泣谏,亦未蒙恩。太子计穷,投金水河,左右救止,以闻上,乃释公,窜之松潘。 钞法既行,上命太子专董其事。时伪造甚众,比有得者,一见即知真伪,盖其机识在二印,伪者不知。 国初,疏牍奉御,上一览即送东宫,令泰决,以观才识。后遂定制,凡章奏必以副封启,东朝与实封同进。
仲春上丁知府金部躬率僚寀释奠于先圣既而升公堂命学官讲书窃惟中庸之篇自安定先生常以是诲人阅岁既久嗣音者希某孤陋无似窃慕前哲其启讲也今龙阁黄公尝临之其终讲也金部使君又临之郡儒在列咸与荣观辄成五言律诗二十韵叙谢
天意绍斯文,成书在圣孙。一篇穷妙理,万古诵微言。美行敷华叶,精诚固本根。并明参日月,幽赞极乾坤。奥义谁钻仰,真儒善讨论。披云观泰华,行水自昆崙。庠序非才处,诗书素志敦。崇朝羞倚席,暇日废窥园。辨惑开群听,潜心到大原。意将追往哲,学岂为专门。盛府连称治,耆英继典藩。始终临讲席,前后枉高轩。全帐罗金鼎,盈庭倒玉樽。旌旗来有庆,衿佩寂无喧。士识师资贵,民知道义尊。僖公史官颂,郑校相君存。芹藻欢欣意,陵阿长育恩。中材多杞梓,宝器列瑶琨。五纪登朝盛,群英著籍繁。美哉文正学,遗泽洽元元。
敬简堂学治杂录
濟南為齊魯大郡屬州邑十有六而陵曏稱難治是以宰斯土者每因事顛躓去惟京江戴子樹人獨在任最久秩滿乃遷威愛允濟稱道弗衰陵固未嘗不可治也當君治陵之時正余分守濟東之日諗其下車伊始展布裕如經年以往百廢具舉而尤以保甲為當務之急夫保甲法良意美必遲之又久而後成成則厥效立見若清賦緝捕其大較也余曾以其清賦催科埽除積習為近今所罕見將有破格獎勵之請而同官尼之不果行越兩載而歲當考績乃得與於卓異之薦殆古人所謂盡其在我而顯晦聽其自然者歟光陰荏苒瞬逾十年樹人既以郡守需次余亦方供職春明偶憶明湖疇昔舊雨漸若晨星而一二令長之勤求吏治者往往心焉數之會東屏廉訪自東展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三十卷。元汪克宽撰。此书模仿孔颖达《左传正义》,专为胡安国《春秋传》作疏。其《自序》称此书“详注诸国纪年谥号,可究事实之悉;备列经文同异,可求圣笔之真;益以诸家之说,而裨胡氏之阙疑;附以辨疑权衡,而知三传之得失。”但其大旨终以胡传为宗。汪氏自称:“《春秋》传注无虑数十百家。至子程子始求天理于遗经,作传以明圣人之志,俾大义炳如日星,微辞奥旨,了然若视诸掌。胡文定公又推广程子之说,着书十余万言,然后圣人存天理,遏人欲之本意遂昭焯于后世……元统甲戌,教导郡斋,讲劘之暇,因阅诸家传注,采摭精语疏于其下,日积月羡,会萃成编。”汪氏认为,“《春秋》一事之笔削,一言之增损,一字之同异,无非圣心精微之攸寓,而酌乎义理之至当。如殊会一也,而会王世子则书‘及以会’,以卑会尊之辞也,所以尊储君也;会吴则书‘会以会’,以此会彼之辞也,所以外裔夷也。同盟一也,而新城鸡泽独于公会诸侯之下书某日同盟盖新城乃赵盾主盟而鸡泽单子与盟,故皆书目以采同盟之上,所以谨其渎君臣之分而异之也。楚成使宜申献捷、战泓、围宋皆贬书人,所以贱僭窃;而会盂书爵于陈蔡郑许曹君之上,以着其争霸之实,盖不书爵则疑非楚君。昭公失国,会陵、如齐、如乾侯,其返虽不告庙,皆书公至,所以存君;而必系居于郓,盖不言居郓,则疑于复国。通诸二百四十二年,于例中见法,例外通类诸如此者,遽数不能终。”可见其臆度不下胡氏。此书之惟胡氏为宗,前人已有讥之,如明陈霆《两山墨谈》讥其此以鲁之郊祀为夏正,又以周之烝尝为周正,是其迁就《胡传》,不免骑墙之证,明初胡广奉敕编《五经大全》,于《春秋大全》一书几乎全抄袭此书,有明二百余年之科举,于《春秋》则宗此书。此书撰成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现存元至正八年建安刘叔简日新堂刻本。
皇元风雅
元诗总集。或名《元风雅》。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元傅习采集,孙存吾编次。傅习字说卿,清江(今属江西清江)人。孙存吾字如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习仕履不详,存吾曾为儒学正。此编以存诗坛全貌为原则,搜罗面较宽,并有意识广征来稿。“后集”目录后有牌记云:“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齿爵为序。四方吟坛多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李氏建安书堂谨启。”由此可知,傅、孙二人系与书商合作以成此编。此集与元人蒋易所编纂之《元风雅》名称相同,又皆以刘因开篇,二书又皆有虞集序,故后世读书多混淆。其实二书区别很大,傅、孙所编《皇元风雅》收录诗人二百八十人,而蒋易所编《国朝风雅》只收录一百馀人,而前者所录诗篇数仅蒋书之半。另外傅习、孙存吾多收录江西人作品(可能因与编者同里而易于采摭),江西诗人多近宋体,而蒋书所录之诗却近于唐音。《皇元风雅》因为是随得随录,无一定体例,比较杂乱,有些竟是一人两出,但其中多采不见经传之作者诗篇,许多元诗亦赖此以传。此编由于是随得随刊,其分卷亦大不相同,此前后集皆十二卷为卷帙最繁之本,为《四库全书》所著录。另有前后集均作五卷之元刊残本传世,亦有前后集皆作六卷之本,目录后有古杭勤德书堂识语,此本已收入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所编《四部丛刊》。还有前集六卷、后集四卷之明初刊本传世。
书法约言
一卷。书论。清代宋曹撰。明末清初书法家。字彬臣,号射陵,今江苏盐城人。明崇祯时官中书。入清后隐居不仕,自谓遗民。工诗善书。所撰是书,不作浮词。全书有总论、答客问书法、论作字之始、论楷书、论行书、论草书各目。总论以“学书之当”开始,讲用笔时心、腕、手的作用,运笔的起止、缓急、虚实、轻重、映带、回环、转折、偏正、藏露、神形等。指出“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要有“字外之奇”。不作浮泛之词,至为扼要。接下去是“答客问书法”一篇,以答问形式发挥《笔阵图》及孙过庭《书谱》所言书法之意,行文则仿效俗传的《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法华文句记
凡十卷。唐代湛然述。又称法华经文句记、妙法莲华经文句、文句记、法华文句疏、妙法莲华文句疏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天台法华疏记、妙乐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为天台大师智顗所作法华三大部中‘法华文句’之注释书,而与同为湛然所著之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共为天台宗之基本典籍。法华文句原本仅将法华经略为分科,湛然更将之细分科段,并将智顗释意不明之处逐一解释,如书中所论列今圆昔圆之同异、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谓彻底发挥天台宗祖意。此外,本书又强化天台宗之主张,而驳斥三论宗之吉藏、华严宗之法藏及澄观、法相宗之窥基等之说,且力斥将法华经嘱累品置于全经之末,主张应置经前,而提出‘八不可’。又依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含光传及本书卷末之跋,内有作者游五台山曾与含光会面之记载,据以推论,则本书约成于大历九年、十年顷。另据湛然门下道邃、行满之记传资料,谓彼等尝于毗陵闻师讲法华文句,则本书为湛然在晋陵妙乐寺之讲本,故后世称此书为妙乐记。又据本书作者寄语开元寺之大藏,考其原本,似为十卷。明万历年中,绍觉为检寻方便,遂将法华经、法华文句、法华文句记三部会合。现行法华文句会本三十卷即其翻刻本。
催鄮西赏莲兼谢祈晴见奖之作 其二
祈麦晨参罢,殷忧独绕庭。乱云增夏水,连雨怨宵星。燮理真惭负,迂疏几醉醒。民间多苦曲,凄断不堪听。
催鄮西赏莲兼谢祈晴见奖之作 其一
绿野曾陪宴,清尊谁复同。园林花欲尽,时序夏方中。芰荷将出水,竹叶好乘风。莫待秋飙起,荒池映远空。
催鄮西赏莲兼谢祈晴见奖之作
绿野曾陪宴,清尊谁复同。园林花欲尽,时序夏方中。芰荷将出水,竹叶好乘风。莫待秋飙起,荒池映远空。祈麦晨参罢,殷忧独绕庭。乱云增夏水,连雨怨宵星。燮理真惭负,迂疏几醉醒。民间多苦曲,凄断不堪听。
里有蒋生者颇志于学迫于贫困吾叔德先见而怜之赡其有无使从胡经仲学作诗勉之
君不见昔日泰山孙先生,蹭蹬穷途道未行。读书有志破万卷,置锥无地可躬耕。高堂亲老仰甘旨,未免道路长营营。睢阳客舍一再过,牢落谁人如姓名。文正范公真好士,一见宾阶喜气形。深知先生非乞客,金在泥沙玉在荆。底事穷年事奔走,厄贫废学诚可矜。因留乡校周所急,奉亲为学使有成。先生果不负公望,行益修兮经益明。十年声名动廊庙,天下望之如日星。一代儒宗君试数,谁不首以先生称。向使不遇文正公,亦将因循埋没如腐萤。吁嗟此风寂寞久,岂是?亩无如先生之才能。世人俗眼弃贫贱,胸中壮气空峥嵘。吾家叔父特达士,汪汪伟量如沧溟。比邻有蒋生,所志在穷经。迫于饥寒故,无以赡亲庭。不问师道己未足,聚训青衿已十龄。锐志日已丧,尘事日已婴。顾虽仅能供子职,而此术业何由精。吾叔念之为慨然,一见自待如父兄。恐子坐穷竟废弃,亟使就学趋准绳。况有括苍胡夫子,传道吾里作世程。执经座下子无忽,子之所须吾其应。倾囷倒廪略无靳,阔视世俗亲疏情。我闻此事犹叹息,俗士闻之应骇惊。近来世道太浇薄,骨肉犹作锱铢争。故虽有子尚不教,但欲黄金自满籯。安能推其馀,以及异姓忘爱憎。伟哉吾叔贤,远继文正公之英声。蒋生其勉之,无使后人独羡孙先生。
芬陀利室词话
词论,三卷,清蒋敦复撰。敦复(1808~1867)字剑人,始名金和,字纯甫,又易名尔谔,字子文,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性傲慢,好诋肆人,江淮间人因名之曰“怪虫”。避仇为僧,号铁岸,亦号妙尘,后返初服,始名敦复。所交多江南名士。工诗词古文。蒋氏少时受知于周济,故其论词受到常州词派的影响。认为他们“启古人不传之秘”。“近来浙吴二派,俱宗南宋,独常州诸公,能瓣香周秦以上,窥唐人之旨”。敦复主张提高词体的地位,言词为“意内言外”之作,其蕴涵深厚。他还提出作词应“以无厚入有间”,认为词应能做到“比兴无端,言有尽而意无穷”。敦复以南宋词为例说:“词源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这是蒋氏主张“尊词体”的原因。他对清代一些绘形绘影而毫无寄托的作品是否定的。书中以论时人词为主,兼论当时词事。“月坡词刻”条记孙麟趾事,言其客游所得,尽以刻词,并言及其所受知于地方官之事。结合刘履芬为孙氏所著《词迳》写的跋语便可知孙氏生平大概。此书为其友王韬所刻,刊于光绪十一年(1885)。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词话丛编》本。
周礼订义
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王与之生卒年不详,字次点,南宋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曾从陈松溪学六官要旨。任宾州文学,泗州通判等。此书是淳祐二年(1242)行在秘书省准敕访求书籍时牒温州所得,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后终于通判泗州。书前有真德秀序和赵汝腾后序。赵汝腾称,真德秀殁后王与之又删繁取要,由博得约,此书“精粹无疵”。《周礼订义》采录旧说共五十一家,唐以前为杜子春、郑兴、郑重、郑玄、崔灵思、贾公彦六家,其余四十五家均为宋人,资料博详,凡文集语录无不搜采。以当时诸儒为主,前儒古义仅特为附存而已,实际是取宋人的学说。解经以义理为本,典制为末,言义理者多,考典制者少。其注《考工记》,认为《冬官》不亡,与宋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一致,但俞庭椿易改经文,王与之仅持其观点而不移改经文。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极为不满,当谈及邱葵《周礼》序中讲,王与之作《周官补遗》、《周礼》之六官全,而此书无此补遗,不知因何时说,“然凭空臆改经之说,正以不存为最善,因无庸深考也”,颇为偏激。认为《周礼订义》不及李鼎祚《周易集解》能存古义,则颇中肯。然而,宋时四十五家之书,已佚十之八九,是赖以《周礼订义》而得以流传,可见其对宋文献功不可没。版本有:宋刻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乾隆间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