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妙法莲华经玄义
二十卷。唐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着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玄义以五章叙经,即: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醒开为教相。然后以七番共解,五重别说,释五章义。七番是: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五起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释名中先释法字,次释妙字。广明佛本迹各具十妙,广明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一谛之境。辨体中开列七条,明宗分为五别。使法华经解、意足字美。从此结束了“齐梁之际,……盛演法华。立言判教,一音四相之说,四时六宗之谈,众旨纷纭,相倾相夺。南三北七,竞化当时的局面。智以智论为指南,以涅槃为扶疏,引方等以增信,集经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盛破光宅法云师义记,偏难四宗。遂使余家望风而靡,进退失据。可以说它是天台宗对于全佛教的概论,可称为以往中国佛教学人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释本书的有唐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宋法照的《法华经玄义读教记》五卷,宋从义的《法华玄义补注》三卷。本书节本有明传灯的《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智旭的《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此外还有与此有关的撰述,如唐湛然的《法华经玄义科文》五卷,宋善月的《法华大部妙玄格言》二卷,有严的《法华经玄义签缘起序指明》一卷。现常见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涅槃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涅槃经游意》约成书于隋开皇仁寿年间(581-604)多取天台圆顿义释经。全篇共分六段,即:一大意,二宗旨,三释名,四辨体,五明用,六料简。大意之中,开为四段:一凡圣,二常无常,三隐显,四半满。宗旨之中,谓宗即是体,以不可思议无所得为经宗。释名中,以灭为正翻,又释绝名义。以法界,法性,法身,般若佛性况涅槃。辨体中,以一二三四法为明体。谓之妙有,二谛,色心无作三聚,善恶无记三性,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常乐我净四德。明用谓照境用,发智用。料简中略述双卷六卷之兴,疑文未竟。此游记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菩萨戒本疏
亦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律学著述。唐新罗僧义寂述。二卷(或卷下分“本”、“末”作三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第十》卷下偈颂以后经文的注释书。初科简略标旨归,次释题名,再次随文解释。释十重戒时,以五句辨释文义:制意释名、具缘成犯、判业轻重、学处同异、就文解释。释四十八轻戒时,随文所分为五段,“段段皆说离恶摄善益生义”。作者认为:“前三十戒多为摄善,后十八戒多为利生。”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考信录
中国古史考证辩伪著作。崔述撰。其门人陈履和曾刊刻崔述遗书19种,光绪5年(1789)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收《考信录》12种。顾颉刚搜罗整理、编成新的《崔东壁遗书》校点书于1936年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另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崔述,字武承,号东壁,清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清代开疑古风气之先的经史学家。一生著述凡34种,88卷。本书36卷,翼录10卷。其中《考信录提要》(一名《考古提要》)2卷,《补上古考信录》2卷,为“前录”2种;《唐虞考信录》4卷,《夏考信录》2卷、《商考信录》2卷、《丰镐考信录》8卷,《洙泗考信录》4卷,为“正录”5种;《丰镐考信别录》3卷,《丰镐考信余录》3卷、《孟子事实录》2卷、《考古续说》2卷,《考信附录》2卷,为“后录”5种;《王政三大典考》3卷、《续风偶识》4卷,《古文尚书辩伪》2卷、《论语余说》1卷,为“翼录”4种。本书取司马迁“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之意以名之。以怀疑、辨伪、考信三者为事。治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凡诸子百家以及秦汉后传注所言为群经所不具者,皆不轻信,必举秦以前史实参互比较,以求其真;对异端邪说不经不言,则辟其缪而一律削去,系统考订了中国上古及历史和孔子、孟子的事迹。其治学用以经证经之法研究古史,与当时正文字、明音训、释名物、考典章的考据学在内容与方法上均有所不同,因而不为时人所重。虽然崔述治学谨严、目光锐敏,但其学术以尊经卫道为宗旨,故唯经是从,疑辨考信到经而止,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自信太过,致失是非之准者亦时有之。其疑古辨伪的精神对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古史辨学派产生很大影响。
吴正甫忽欲为僧以柬寄赋答
常说为僧好,君今欲了缘。果然撇得下,祇便悟当前。但使身无累,毋令世有权。释名余早定,不是爱虚圆。
人参谱
笔记。清陆烜辑。不分卷。烜字子章,平湖(今属浙江)人。乾隆时人。人参为中国特有之名贵药材,有延年益寿之功,关于其奇异的药效,传说亦多。王士祯(渔洋)欲撰人参谱而未成,其诗文见于《池北偶谈》等书。陆烜因生病检书而完其志。其自序云:“余得怔忡疾,医者谓‘非人参不可’,顾近日辽参贵逾珠琲,贫家安所得?因感是,遂遍忆旧览,检书几百种,披阅手抄,稍加论列,不十日谱成,而病若失。岂人参有买,能阴相耶?”此乃穷书生无钱贪人参补体而以著述人参以疗疾者。其书分释名、原产、性味方療、故实、诗文等目,特别是后二目中,辑录史籍所载人参故事多种,为从文学角度研究人参文化的深刻影响提供大量资料。此书毕竟所费时日不多,有未尽完善者。然文字简洁,便于披阅,亦其长处。有《昭代丛书》(辛集)本。
五行大义
隋朝阴阳学家肖吉的著作。《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艺文志》都在五行类著录5卷。《四库全书总目》附录《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称此书“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此书共分5卷24篇40段,卷1有释名、辩体性、论数;卷2有论相生、论配干支、论相杂、论德、论合、论扶抑、论相克、论刑、论善、论冲破;卷三有论杂配;卷四有论律吕、论七政、论八卦八风、论性情、论治政;卷五有论诸神、论五帝、论诸官、论诸人、论禽虫。此书重点宣扬五行本原论,认为五行是“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把阴阳五行与象数和龟筮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以象数、占筮为依据的神秘思想体系,在政治上为隋朝统治者服务。
摄大乘论释章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435号,首尾皆残。现名乃据内容新拟。是世亲著、真谛译《释大乘论释》的注释书。主要从《摄大乘论释》中选择一些关键名相进行疏义。现存“十种胜相义第一”、“三识义第二”、“四惑义第三”、“薰习义第四”(后残)。对每一名相均不厌其烦地从各方面进行疏释。如对“三识”即分如下十一门疏义:释名相、辨体相、真妄分别、解或(惑)分别、心意识分别、善恶无记分别、三性分别、摄四识、摄八九二识、摄十一识、大小乘分别。所谓“三识”,指“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生起识”。本书以上述十一门抓住三识的特点,纲目清楚。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题作“《摄大乘论章》卷第一”。
净名经关中释抄
又名《净名经关中释批》、《关中疏释批》。佛典注疏。唐道液撰。二卷。北图有生24等七号,英、法等所藏约十号。《释抄》与作者之*《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不同,是以隋智顗所撰六卷本《维摩经玄疏》为主,吸收各家对《维摩经》注释并加批释而成。全文先从五门对《维摩经》进行分析:(1)释名:论述《维摩经》之由来,历代翻译经过及解释经题。(2)明体:以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3)明宗:以佛国因果为宗。(4)辩用:以权实善巧为用。(5)判教:谓该经主旨抑小扬大。然后注疏僧肇之序文及逐一疏通经文。释义精要。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弥勒经游意
佛教著述。隋吉藏撰。一卷。是《弥勒经》(包括《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的论释书。分十章:序王、释名、辨经宗体、论因果、出世久远、论成道真因、辨三会人多少、论与释迦同时涅槃、明教大小、杂料简。序王章中总述弥勒“或上兜率为诸天子”,或“下阎浮提乃成神觉”之义;释名中明弥勒的不同译名及译意;辨宗体中说《上生经》以大乘为宗体,《下生经》以小乘为宗体,又提出“正法为体,因果为宗”之说。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三弥勒经疏
亦称《弥勒经料简记》。佛典注疏。唐新罗僧憬兴撰。一卷。是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经》及竺法护译《弥勒成佛经》的注释书。释《弥勒上生经》部分分为五个方面:(1)述教兴缘起;(2)广辨教宗体;(3)经本单重;(4)释题目;(5)随文解释。其中“广辨教宗体”又设“教义别性”(即宗体不同)和“文义同用”(即宗体无异)二门。释《弥勒下生经》部分略开三门:(1)来意;(2)释名;(3)讲文。释《弥勒成佛经》部分亦略作三门:(1)辨来意;(2)释题目;(3)正解本文。其中“正解本文”又作三分:鹙子发请分、如来酬答分、大众奉行分。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观音玄义
凡二卷。隋代天台智顗述,门人灌顶记。又称别行玄义、别行玄、观音玄、观音经玄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本书内容阐释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玄义,依准智顗于法华经玄义所立释名、出体、明宗、辨用、教相等五重玄义之分科,设通、别二释,就普门品之大纲及‘观世音普门’五字作精细之解释。为现存普门品注释书中最古之著述,后世学者疑系智顗讲述‘摩诃止观’前所作。本书虽与观音义疏同为开示天台性恶法门之重要典籍,然于智者大师别传、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中,皆未言及此书为智顗所述。此外,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作观音玄义记四卷,乃集性恶说之大成者。
大品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品经游意》是对《大品经》,全称《大品般若》的注解。汉土行般若始于曹魏朱士行,他甘露五年(260)由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后西行于阗得正本九十章送归内地。晋泰始五年(269),竺叔兰、无罗叉译成晋文,称“放光般若”。由此般若义学大张。鸠摩罗什入秦重译,称“小品般若”。南朝梁武帝崇大论,致使此经疏解甚多,今皆不传。此游意以五重释义,即释名、辨宗、会教、出部倘、明缘起。释名有五,谓明摩诃,明波若、明波罗密、明修多罗、明序。辨宗有五,谓明体、明宗、简因果、明长短、辨远近。会教有二,即会教及五家味相生,广列异解。出部倘所述部类,与普通所明不同。此游意是研习般若教理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四卷。是唐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注释书。据书首裴休序,宗密疏解《圆觉经》“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义十八卷,并行于世”。此书即是“略疏两卷”,因每卷又分为二,故实为四卷。疏分十门分别:一别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在正释经文中又科为序、正说、流通三分。正宗分的十一问答又分为二,即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人”。疏后还附录《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一文。此书见载于宋《毗卢藏》、明《永乐南藏》、清《龙藏》等。《永乐南藏》作《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龙藏》作《圆觉经略疏》。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典注疏。明智旭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据书末跋语,撰于清顺治四年(1647)。书分两段。先依智“五重玄义”法总述经义,即释名、辨体、明宗、明力用、教相,指出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以实相为正体;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为大乘菩萨藏所摄。第二段是依文释义,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此三分又可名为“初善”、“中善”、“后善”。在正宗分中,以“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释文先举经文原句,然后逐次解释。此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今仅见于《嘉兴藏·续藏》。
楞严经玄义
亦称《大佛顶经玄义》、《首楞严经玄义》。佛典注疏。明崇祯十二年(1639)智旭撰述、道昉参订。二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含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重刻于崇祯十七年(1644)。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沁园春八首
归与归与,钟山之英,草堂之灵。看阜属蒋侯,小姑相倚,墩乃谢传,介甫何争。一片江山,六朝金粉,著我其闲亦有情。无名氏、是南州孺子,东郭先生。有时醉笔纵横,定题遍、江南泾翠屏。喜溪犬图书,扁舟安稳,孺人稚子,寿母康宁。画里携家,花时载酒,吴越风光次第经。缁尘里、问驴车辛苦,名宦谁成。翰林主人,御史大夫,文章有灵。只风骚跌宕,随时自得,神仙游戏,与物无争。纸阁芦帘,锦衾角枕,梁孟偏旁著艳情。房栊悄、在琴边酒畔,仍是书生。镜中远远山横,又何取、偎寒软玉屏。但填成小令,凭肩指授,歌来绮语,逐字丁宁。燕贴香怀,兰窥好梦,蚤诞娇儿授六经。敲诗夜、恐聪明小婢,还昵康成。手敛姜芽,岂有霜毫,驱驰百灵。算鸣机组织,佳人暗解,投壶揖让,君子闲争。笑绝冠缨,悲横蜡泪,悱恻缠绵共此情。谁堪语、只寒山拾得,可话无生。华堂雾锁烟横,看孔雀、文章列画屏。是檐花争笑,尽教春重,塔铃无语,只要风宁。日暮谈天,书休谒鬼,戏注孙阳相马经。萧萧路、剩江关辞赋,愁煞兰成。上元夫人,碧落侍郎,仙缘去来。恰灯宵现行,银河吐艳,灯宵示寂,铅泪成灰。廿六年光,平生慰藉,老去柔肠日九回。头白矣、拥东方千骑,鸿案谁偕。三年官阁伤怀,怕月转、空楼雨滴阶。剩膝前儿女,呼耶作母,画中冠佩,减俸营斋。五千繁弦,百千絮语,雪鬓钟情更可哀。倘辛苦、有两株琼树,三锡鸾回。虫尔来前,尔雅重笺,为伊释名。想公会夫人,汝为齐女,晋留重耳,谁是申生。孤竹餐薇,荆蛮采药,鸿雁关河弟唤兄。嗟子季、似乘舟卫寿,字字伤情。卑栖爱择田荆,应花萼、楼中第几声。比苦竹丛边,行兮不得,秋风原上,急也曾经。饼怨婆焦,妇称姑恶,蜂蚁网常友爱并。嘈嘈处、有阋于墙者,蓦地心惊。聒聒哥哥,南北之人,语音不同。似蝉翼流嘶,未登月令,沙溪振翅,不入豳风。腹乃幡然,背尤盎尔,长脚还堪比相公。马头上、有半鞍明月,声在其中。秋来紫豆花丛,挂纸阁、芦帘铁马东。向壶腹藏身,请君入瓮,瓜瓤作饷,为尔开笼。蟋蟀窥状,斯螽动股,借乱军声十二峰。抛残体、任蚁穿鸡啄,化作沙虫。比事属词,敦厚温柔,春秋国风。是司马游梁,年华正富,虞卿解印,著作弥工。艮岳烟云,樊楼灯火,一代兴亡在此中。遗闻所、便针缝锦衲,网缀鱼虫。敲来几点晨钟,更堪断、森严审异同。叹东京鼎盛,欢场易散,中原事去,梦境全空。兀术观图,婆留索地,天使吴山易汴宫。一杯酒。又一声长笛,才子英雄。百六十年,人物风光,天中剩区。看金明池上,秋凉洗马,玉津园里,日落啼乌。广武兴悲,夷门陨涕,七十侯生尚在无。伤心处、比洛阳宫阙,一样荒芜。几番搔首踟蹰,便写向、旗亭补说郛。似阮公讲学,淹留尉氏,班生作赋,叹美东都。谰语丁宁,丛谈细碎,入手皆成一串珠。谁更要。写开元遗事,南宋新书。
止观大意
亦称《摩诃止观大意》、《圆顿止观大意》。佛教著述。唐湛然撰。一卷。系阐述《摩诃止观》全书要义的著作。内容包含:“五略”,即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十广”,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四种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半行非半坐三昧;“二十五方便”,分为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科;“十乘观法”,即观不思议境、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离法爱等。此书为天台宗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
大般涅槃经义记
二十卷。隋代释慧远撰。《大般涅槃经义记》是今世所存三本注解《涅槃》本之一,较之法朗集解(即指署名为宝亮集解)本经论未大备,法数或不周;灌顶疏本疏专依台教,重在观心。理观虽详,教义或略来说,可谓是文丰义富,集大成之作。就是在他本人所注经论中,《十地经论义记》和《大般涅槃经义记》,也称得上是一家精要之作,其他各疏不过但申己义而已。在释名中,以灭训涅槃,谓有事灭,德灭,应灭,理灭四义,理灭为本。训般为息,标明三意。即一息生死有为之用,趣入无为;二息修契宝,三息化归真;以为涅槃。称南本为多品经,称北本为少品经。在此经第二佛答纯陀请住偈中,列举三本不同,释五十七烦恼,……为法朗集解,灌顶之作所未及。释经十三中二谛义,立四宗,即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释三归章明一体三归。释高贵德王品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及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二种四门义,详辨得体。皆为入佛教海之津梁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关于研习涅槃经的参考书,在佛教弘化史上有一定影响。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
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心。一切佛心。咸印斯语。语即非语。无劳扫空里之华。心亦非心。何事觅波外之水。正法眼藏。统权实以同归。百八句门。彻真俗而不二。穷真俗之致。乃知真俗本融。昧权实之殊。岂达权实一体。悲夫。先哲旣逝。后学肤承。畏堕名。相窠臼。翻为名。相所縳。莫究端倪。喜谈直捷法门。遂为直捷所拘。终成浅陋。旭惭薄怙。未践真修。幸遇上乘。聊窥一线。将申经义。例开五重。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