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法帖释文考异
十卷。明顾从义编撰。顾从义,字汝和,上海人。嘉靖中,授中书舍人,直文华殿。隆庆初,以预修国史成,升大理寺评事。此书乃《淳化阁帖》的释文。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辨其伪谬,析其异同。依阁帖原本的次序,编辑成十卷。自己动手缮写,然后付印出版。阁帖自米芾、黄长睿以后,进行考订的,寥寥无几。顾从义虽广泛采集参照各家所说,因不得善本校勘,故考证颇疏,并未精审。传本为 “四库全书”本。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
题“海琼白真人注,祖天师张真君解义,五雷使者张天君释, 纯阳子孚佑帝君讚。”注者为白玉蟾,较为可信,后三人盖伪托。 注义、释文多释专门词语,敷衍经义。卷后附《圆满吉祥灵章》、 《符篆》及十五种鬼名。又附三十九代天师太玄子(张嗣成)至顺 癸酉(1333年)跋,称玄阳子得经,方将梓而广之。该经盖玄阳子所刊。
摄大乘论释疏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747号背面,首残尾存。尾题:“《摄大乘论释疏》卷第五。”现题乃据内容新拟。本书是对世亲著、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疏释。《摄大乘论释》是世亲对无著著《摄大乘论》的注疏,故本书是为“复疏”。书中的“《论》本云”,指的是《摄大乘论》,而“《释论》云”指的是《摄大乘论释》。释文从《应知依止胜相第一》的《释引正品第三·出世间净章第五》起,至《释差别品第四·相貌章第七》止,主要诠释关键的词句和观点。与该号正面的《摄大乘论释义记第七》体例一致,抄写笔迹相同。研究者或谓原系同一部著作。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题作《摄大乘论疏》,但编号误为斯274号。
胜鬘经疏
佛典注疏。S.524。照法师撰。原著约一卷。首残尾存。原无题,据内容及卷末题记拟题。此疏自《胜鬘经》首“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起,至末尾之结劝流通分止,将《胜鬘经》分作十五章,逐章分科疏释。体例与敦煌出土的佚名《胜鬘义记》、隋慧远的《义记》及吉藏的《宝窟》属同一流派。在疏释文句时,着意于主要宗义的诠释疏通,而无后代疏释常见之旁征博引、卖弄训诂之风。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卷末题记云:“一校竟。皝有。照法师疏。延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於京承明寺写《胜鬘疏》一部,高昌客道人得受所供养许。”据此,此疏抄于高昌麴氏延昌四年(515),或系由高昌人自京师携至敦煌。
天请问经疏
佛典注疏。唐文轨撰。一卷。是《天请问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首残尾全,从第四问疏至经末。本疏逐句疏释《天请问经》经文。释文时常引其他经典,还引用中国历史故事。其中有一段批判孔老主张天地先人而有的观点,表明作者完全以法相宗思想疏释该经。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曾于1925年据北黄19号录文刊出。日本又据此刊本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另存伯2416号一件,首尾皆残,通卷草书,亦为对《天请问经》的疏释,但内容与本疏不同。
尚书古文疏证
清代阎若璩撰。阎若璩曾读东晋梅赜所传 《古文尚书》,即怀疑其为伪作,深入研究达30余年,著成 《尚书古文疏证》,全书8卷。《尚书》 经过秦 “焚书坑儒” 以后,流传有两个版本,原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汉代以后已经失传,东晋时梅赜献给朝廷,增加25篇,经唐代学者所作 《释文》、《正义》,与伏生所传《今文尚书》28篇混合为一,流传天下,当时已不断有人怀疑梅赜所传《古文尚书》为伪作。阎若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与古籍不合,与史例不合,与古史不合,与古代典礼不合,与古代历法不合,与古代地理不合,与训诂不合,与义理不合等八个方面,条分缕析,详加考证,证明《古文尚书》 为伪书,而且 《孔安国尚书传》也系伪书。本书一出,对清代学风影响甚大,从此疑经考据之风十分盛行。本书自阎氏去世后已佚第3卷,第2、7、8卷亦佚数条。有《皇清经解续编》本、清嘉庆天津吴氏刻本、同治钱塘汪氏振绮堂补刻本等。
铜雀瓦砚歌
汉日欲没众星紫,老瞒干天扰天纪。身辞篡弑遗厥嗣,却付分香兼卖履。铜爵高台五云里,声色娱人死无已。西陵墓草青如洗,舞尘细逐歌声起。台倾土荒产荆杞,遗瓦深川良有以。豫章得之谀墓鬼,琢配翰墨象焦尾。仍铭其阳志其喜,砚工文奇称二美。陇西王孙武靖子,宝之不翅琼瑶比。芳春燕客陈棐几,冷电晴云照秋水。研辞释文拂尘滓,红丝无光马蹄毁。邺城狐嘷豫章死,一甓千年置邮耳。欲镌短歌愧无似,乞借挥毫删魏史。
图书编
一百二十七卷。原名《论世编》,明章潢 (1527—1608)撰。章潢字本清,江西南昌人。喜好经史,主讲白鹿书院,授顺天府学训导。著有《周易象义》、《春秋窃义》等。章潢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始,辑录历代书籍中图谱及释文,至万历五年(1577)类编成帙。分经义一卷至十五卷;象纬历算十六卷至二十八卷;地理二十九卷至六十七卷;人道六十八卷至一百二十五卷。之外又有易象类一百二十六卷;学诗多识一百二十七卷。后两卷与图谱无关,有说无图,列于编末。本书体例简要,释文采摭浩博,条理分明。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新建万尚烈等刊本、崇祯间金陵孙良富刻本、《四库全书》 本。
钦定西清古鉴
清梁诗正等编撰。本书是梁诗正等奉乾隆皇帝之命,模仿《宣和博古图》体例,于乾隆十六年(1751)编撰而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由内府刊刻。全书凡40卷,卷首列有奉旨办理诸臣,分为监理、编纂、摹篆、绘图、缮书、校刊、监造7类,各类列办理诸臣的职名。本书共收彝器1436件,镜93件,另附钱录16卷。所收大都为殿廷陈列和内府储藏之器,其中伪器颇多,大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三,去伪存真实得千器。本书正文一般先摹绘古器图形,次列拓摹款识并附释文,最后对该器形制、尺寸、重量、铭文等略加说明,例如卷一“商祖鼎”条:“右高七寸一分,深四寸八分,耳高一寸六分,阔一寸九分,口径七寸四分,腹围二尺二寸七分,重一百四十三两。铭只一字曰‘祖’。商人尚质,其词固应尔。按《书》称‘用命赏于祖’,《周礼》‘左祖右社’,故许慎《说文》谓:‘祖,始庙也。’鼎为祭器,用于庙中,铭‘祖’宜矣。”由于本书是敕撰,所以图形摹绘逼真、准确,摹录铭文清晰、严整,使本书不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有较高的保存观赏价值。但本书真伪杂糅,考定不精,是一大缺憾。本书有乾隆二十年(1755)内府刻本、光绪十四年(1888)迈宋书馆铜版影印本和鸿文书局石印小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集成图书公司仿殿本等。
书尚书古文孔传后
鲁恭王坏孔子宅,丝竹之音出四壁。中有古文维《尚书》,安国得之如拱璧。奏朝拟请立学官,巫蛊事起遂中格。公孙嗣位耽名律,博陆不学遗经籍。升平尚亡三箧书,况值渐台兵火迫。张霸伪篇纷然淆,七纬书尤声赫赩。白水真人亦好谶,明章后始垂典册。马郑大儒皆读纬,谁从孔壁探旧策。高密未观真古文,遇所引书皆注逸。典宝鸠方赝鼎陈,汩作九共争指摘。何人私获安国书,匹夫怀璧深藏匿。永嘉之乱戎车逼,浮江遂逐五马迹。斯文天道呵护深,先圣神灵永珍锡。至宝谁呈喜璧全,豫章内史梅名赜。黑白辨矣定一尊,《释文》《正义》确不易。六朝以来无间然,千余年人心帖怿。刘氏知几著《史通》,亦为古文并赤帜。帝王之道本于心,中多二帝派传嫡。岂惟渊云梦未窥,董贾犹为户外客。何物小儒作疏证,邪辞欲夺谈经席。毛氏亦好诋前贤,《仪礼》妄思辞而辟。说《诗》斥《序》考亭功,毛力攻朱如劲敌。独为此书树屏藩,十目罗罗应纪绩。
二程子抄释
明学者吕柟撰。北宋程颢、程颐著述的选编与疏释。凡十卷。考二程解说“六经”、“四书”之语,及其与门人问答行事之言,统编爲一书,收入《二程全书》,卷帙繁多,内容富博,初学者难于观览。故吕柟从中抄出心所好者,编爲此书。书前有柟《自序》称:集爲八卷,凡二十九篇。今所传本实爲十卷,係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吕柟门人邓诰所刊,后有嘉靖十年辛卯(1531)吕柟门人程爵跋语,亦称《抄释》凡十卷。其卷数不同,或原书止八卷,后有所增益之故。该书不分门类,亦不叙先后,依《二程遗书》原载门人某某所记分编。每条之下,各释以一、二语,以标明其大旨。二程原书,本来杂驳,昔朱熹编辑,亦谓真僞相间。柟作此书,削驳留醇,颇爲不苟,其去取堪称精当。吕柟之学,源出于伊洛,故其疏说,亦颇切中二程旨要。惟此书释文,率皆诘屈,其所述词旨,亦往往晦滞,非初学者所能洞晓。是研究二程理学思想的简要读本,亦可作爲研究吕柟思想的参考资料。《四库全书》 收录。
冲虚至德真经解
八卷。宋江遹撰。唐天宝元年,诏号列御寇为冲虚子,其书 《列子》 为 《冲虚真经》,宋人又加至德二字而为《冲虚至德真经》。江遹作此书实际上是注《列子》,后人依《列子》八卷之数,将江遹所作二十卷合并为八卷,所以清《四库全书》依内府所藏八卷本收录,今依 《四库》本。前人研究 《列子》者,除晋人张湛外,有唐代殷敬慎作释文二卷,其书已不独存,其释文与张湛注文夹于通行本经句之下,已难分张注或殷释;又有唐人卢重玄作《冲虚真经解》二卷,如今也存于他人书中,唯有江遹此书,仍流传完备。其书逐段解说经文,阐发其旨意。认为“天道之运,必先于天瑞。圣人之应世,莫大于帝王”(见《说符》篇末解说),所以 《列子》一书的篇次为:《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认为 《列子》一书的旨意是 “传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而所谓古之博大真人者也。”(出处同上)江遹颇为注重经中言外之意,称“子列子,古之善为士者也”(见《天瑞》首句解)。认为子列子不是一个人的称呼,而是先古所有“善为士者”的总称。他在《天瑞篇》中解释壶丘子林:是 “以虚容为体,以中庸为道,兼覆万物者”所以为诸子 (即子列子)之师。江遹此说,否定了列御寇其人的存在。后世研究《列子》者,认为江遹之作文辞典雅,思致玄远,但也不无穿凿之处,又染俗流之猥言,未免有秽其书。现存明 《道藏》本 (题二十卷,与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的卷数相同),清 《四库全书》本。
俱舍论实义疏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论本颂》之归敬序,然后解说《分别界品》(共四十四颂)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分别根品》(共七十四颂)中的八颂(有数颂仅列颂文,未作解说),最后论述佛教的人寿论。北新1440,首残尾存,约长十余米,是敦煌遗书中少见的大卷子。北图另藏残片一件(尚未编号),恰为北新1440所残缺的首部。两号缀接,丝毫不差。有首尾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从卷三的篇幅看,梵本二万八千颂释文的说法可信。北新1440尾有题记:“释门法律法严奉写记。”本疏释文主要依据《俱舍论》、《顺正理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基本符合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有藏译本,篇幅亦与“二万八千颂”大体相当。另有回鹘文残片存世。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未收录,仅在日本《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有记载,证明曾传入日本。后日本《大正藏》第二十九卷根据P.3196录文收入。
唐律疏议
原名《律疏》。中国唐代《永徽律》的律文注解。长孙无忌等编撰。最早成于永徽四年(653)。长孙无忌,唐高宗时的太尉。本书是现存最古老也最完整的封建法典的释文,是唐太宗为统一律文的解释,以保证律书的统一适用而诏示下属编写的。分30卷,12篇,502条,其篇目同唐律完全相同,内容包括:名例律,共6卷57条,规定刑事法律制度;卫禁律,2卷33条,是关于警卫宫室和保卫关津要塞方面的法律;职制律,3卷58条,是关于官吏职务及驿使方面的法律;户婚律,3卷46条,规定有关户籍、土地、赋税以及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厩库律,1卷28条,规定国有牲畜和仓库管理的法律制度;擅兴律,1卷24条,关于发兵和兴造方面的法律;赋盗律,4卷54条,是保护封建政权及地主阶级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斗讼律,4卷59条,关于斗殴和诉讼方面的法律;诈伪律,1卷27条,关于欺诈和伪造方面的法律;杂律,2卷62条,内容广泛,包括买卖、借贷、度量衡、犯奸、赌博等;捕亡律,1卷18条,关于追捕罪犯和逃亡士兵及役丁的法律;断狱律,2卷34条,是关于司法审判方面的法律。本书不仅对律文逐条解释,而且还对律书中规定的不够完备之处进行补充、修订,吸收了中国古代律学的成就,是中国封建法制的重要著作,后来成为历代封建立法的楷模,并传入外国,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资料。
行路难
君不见天上之星坠为石,又不闻地中有雷生霹雳。星有光芒犹可避,雷无定所谁能测。杀人岂必干与戈,尺地寸天皆局蹐。重城高寝自谓安,中夜思之眠岂得。何能变化为蟭螟,飞入睫中人不识。翩翩之雁来天隅,中有一者飞而孤。自丧其雄不并宿,江中警夜甘为奴。江滨之人少慈惠,一网高张百禽殪。不虞永断匹偶恩,食肉卖毛为得计。君不闻蜀山多阴稀见日,群犬吠之盈万室。又不闻野人有妇一目偏,出见举世皆不妍。是非好恶何有定,昨者高岸今为渊。劝君且自酣杯酒,劝君不用狂开口。正言自古有戈矛,上士闻之皆却走。君不见五陵年少插两弓,左射右射皆能工。金丸如星羽如月,骄马蹴踏鸣秋风。林中走兽猎已尽,仰面四顾苍天空。千年老鹤青田产,昨日瑶池衔玉简。未回劲翮排天门,莫使霜毛刺人眼。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轻裘肥马不易誇,有司视尔如仇家。隰有桑,阪有漆,朝朝斤斧无虚日。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葡萄酒,黄金卮,玉箫瑶瑟声参差。佳人长袖为君舞,今时不饮将何时。是与非,得与失,百年都是攒眉日。刘伶一醉死便埋,嗣宗多事犹咏怀。畏首畏尾身馀几,智士畏名如畏鬼。君不闻隋家白鹤自拔毛,周庙牺鸡啄其尾。孔雀之血能杀人,翠钿金尾光彻身。古来贤圣不外饰,蛙声紫色能乱真。一人独坐深宫里,拜跪满前皆有以。谁悬明镜照中心,为佞为忠总相似。仲尼一语君勿谖,先观其行后其言。君子温温如白玉,利口便便中有毒。其毒愈甚文愈高,请君记取孔雀毛。落花一别树,安择清波与污泥。自古皆有死,刀兵床第无高低。梦中得食醒难饱,夷齐身饿名不朽。流芳一日不易为,遗臭万年安足道。
左传补注
六卷。清惠栋撰。此书是惠栋《九经古义》之一。惠栋认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祛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意,有失必规,其中于古今文之同异者尤悉焉。”(《自序》)此书所搜集之先秦两汉古训极为宏富,除“春秋”经传之外,诸子有《荀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吴子》、《尉缭子》、《潜夫论》、《论衡》等十几种,史书有《史记》、两《汉书》、《三国志》、《世本》等,此外还搜集有《水经注》、京相旸《春秋土地名》、《说文》、《尔雅》、《玉篇》、《经典释文》、《隶释》、金石资料等专门性着作,偶尔亦引用宋儒之说。其考证相当精核,如隐五年《传》“则公不射”,引《周礼·射人》“祭祀则赞射牲”,《司弓》“矢倛射牲之弓矢”,及《国语》倚相之言,证旁引射蛟之误;僖公五年《传》“虞不腊矣”,引《太平御览》旧注及《风俗道》、《月令》章句,证腊不始于秦。僖公二十二年《传》“大司马固谏曰”,引《晋语》“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证固为人名;文公十八年《传》“在《九刑》不忘”,引《周书·尝麦解》证为刑书九篇;宣公二年《传》“以视于朝”,引《毛诗·鹿鸣》笺、《仪礼·士昏礼》注,证“视”为正字,作“示”为误;宣公三年《传》“不逢不若”,引郭璞《尔雅》注作“禁御不若”,证以杜注“逢”字在下文,知今本伪写;成公十六年《传》“彻七札焉”,引《吕览·爱士篇》,证郑康成一甲七札之说;襄公二十三年《传》“娶于铸”,引《乐记》郑注,证铸即祝国;襄公二十七年《传》“崔抒生成及强而寡”,引《墨子·辞过篇》,证无妻曰寡;哀公二十五年《传》“袜而登席”,引《少仪》,证燕必解袜等,如此之类,皆言之有据。惠氏所处之时代,小学尚未发展到高峰,因而惠氏对古训缺乏分辨能力,其考证体现了一种唯汉是从之倾向。如昭公三年《传》“君子不悛,以乐慆忧”,杜预训慆为藏,刘炫训慆为慢,惠氏则据《诗·唐风·蟋蟀》“日月其慆”毛传“慆,过也”,主张训慆为过。杜氏训慆为藏,是用假借;刘氏训慆为慢,则由《说文》引申;而毛氏训慆为过,于诗文义贴切,但非慆之本义。惠氏用毛传,于此则与文义扞格。又如“公即位”之“位”,惠氏认为应从古文作“立”;“屡丰年”之“屡”认为应从《说文》作“娄”,皆是泥古之论。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云:“其长在博,其短亦在于嗜博;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非常恰当。此外,此书引证虽富,但疏于材料之鉴别,如其引用《竹书纪年》,未注意古本与伪托本之别,其常引用之《小尔雅》,亦非汉孔鲋所撰。现存乾隆三十七年胡亦常刻、三十八年张锦芳续刻本、《贷园丛书》本、阮刻《经解》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
太仓稊米集
宋代诗文别集。70卷。周紫芝撰 。其中乐府及诗40卷,辞赋、铭、颂、赞3卷,各体文27卷。卷首有唐文若、陈天麟序及作者自序。书名取自黄庭坚书告其甥所说“文章直是太仓一稊米耳”,含有自谦之意。周氏曾说:“作诗先言格律,然后及句法”(陈天麟序)。唐文若序称其诗文“清新伟丽,自成一家”;陈天麟也说他“为文章不让古作者,其诗清丽典雅,虽梅圣俞当避路,在山谷、后山派中亦为小宗矣。”事实上,其诗并无江西诗派的枯涩生硬之弊。其词早年学晏几道,后学李之仪,终能一扫秾丽之风,自成一格。但是其集中有不少为秦桧父子贺寿的诗作以及为秦桧歌功颂德的诗文,均为谄媚权奸之作,故颇为后人所讥。此集始由陈天麟在宋代乾道年间刊行。《宋百家诗存》辑入周紫芝诗1卷,《两宋名贤小集》辑入其作2卷、均题为《太仓稊米集》。本集传世的善本,均为明清两代的抄本。
寓意 其二 蝎
昔年馆北方,壁上蝎数个。体圆尾螫人,肌肤惨如剉。今年黄州居,黑虫几前堕。长股类螳螂,双钤恣掀簸。隶卒走击死,我斥其太过。卒跪前致辞,敢达使君座。土人亦称蠍,一齧皮肉破。朝痛抵暮夜,酷毒难坐卧。饮食不能飧,更长忍饥饿。急候鸡一鸣,痛止家人贺。此物不可留,见之当击挫。我闻如此语,咨嗟顾宾佐。谗口更伤人,古人遭速祸。
张安道生日二首 其一
椿年七十二回新,蓬矢桑弧记此晨。养就丹砂无上药,已超诸数自由身。中年道路趋真境,外物功名委世人。今夜空庭香火罢,定应星斗识天真。
张安道生日二首
椿年七十二回新,蓬矢桑弧记此晨。养就丹砂无上药,已超诸数自由身。中年道路趋真境,外物功名委世人。今夜空庭香火罢,定应星斗识天真。十载从公鬓似蓬,羡公英气老犹充。生时别得星辰力,晚岁仍加鼎灶功。世事不堪开眼看,劳生渐恐转头空。问公试觅刀圭药,岁岁称觞此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