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二卷。三国吴陆玑撰。陆玑字元恪,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仕吴为太子中庶子、乌程令。《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俱着录,皆谓三国吴陆玑撰。然明北监本《诗正义》所引作陆机,明毛晋《津逮秘书》所刻援陈振孙之言,题曰唐陆机,皆误矣。《崇文总目》云:“世或以‘玑’为‘机’,非也,机本不治《诗》,今应以‘玑’为正。”今本二卷,关于今本性质,诸家说法不一:有谓为缀拾之本者,清焦循曰:“陆疏太约,为后人缀拾之本。吕东莱所引陆疏言《毛诗》授受与此大异,知缀拾者未见《读诗记》也。”有谓今本即陆氏原本者,清丁晏曰:“《初学记》‘烛类’引陆士衡《毛诗草木疏》,唐人已误为“机”,幸有《释文》爵里甚明。今所传二卷即玑之原书,后人疑为缀拾之本,非也。以《尔雅》邢疏、《齐民要术》、《太平御览》所引证之,仍以此疏为详。疏引刘歆、张奂诸说皆古义之仅存者。间为遗文,后人传写佚脱耳。下篇叙四学源流,至为赅洽,毛公名亨,得此疏而始备。惟其去古未远,是以述古能详,尤信其为原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今本乃后人所辑,曰:“原本久佚,此本不知何人所辑,大抵从《诗本义》中录出。”《郑堂读书记》亦谓“元恪原书久佚,此本多从《诗正义》中采辑成编,然以《诗正义》核之,搜摭尚多遗漏,迄今诸家传写不免有所窜乱,又非欧公撰《崇文目》时所见之本矣。”《四库提要》及《郑堂读书记》所言当是,今本乃后人所辑之本;然此书保存了诸多有关《毛诗》的名物训诂,还是很有价值的。《四库提要》曰:“虫鱼草木今昔异名,年代迢遥,传疑弥甚。玑去古未远,所言犹不甚失真,《诗正义》全用其说。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其驳正诸家,亦多以玑说为据。讲多识之学者,固当以此为最古焉。”今本凡草之类四十八、木之类三十一、鸟之类二十二、兽之类七、鱼之类八、虫之类十六;计六类一百三十二则。后有鲁、齐、韩、毛四诗授受源流四则,与《汉书·儒林传》相表里。是书有《续百川学海》本、《汉魏丛书》本、《唐宋丛书》本、《古经解汇函》本等。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五卷。作者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以监本增注而释之。”此书于每一字下先列“官注”,后附“互注”,中间用一“释”字隔开,如:“鳜,鱼名。〔释〕云:大口,细鳞,有斑文。”此书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曹寅刻本,即《楝亭五种》本。后姚觐元重刻,为《姚刻三韵》本。是本冠以余文焴为欧阳德隆《押韵释疑》所作的序文及郭守正的重修序、重修条例十则、淳熙文书式一道。另一种为常熟钱孙保家影钞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即据此影印。此本书前无曹本所附之序文条例,正文五卷同。卷末附《贡举条式》 一卷,凡五十三页,所载上起元祐五年 (1090年),下至绍熙五年 (1194年),凡一切增删韵字、庙讳、祧讳、书写试卷格式,以及考校章程,无不具载,多史志之所未备,犹可考见一代典制也。
释文纪
四十五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曾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外。释者,我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之简称,后又泛指佛教。本书裒辑历代名僧之文以及诸家之文为释氏而作者。冠以经典所译西域梵书一卷,以示其源;卷二至卷四十三为东汉至陈、隋之作;末二卷则无名氏,无时代者,然皆唐以前人所著。所收采择繁富。书中,每人名下各注爵里,每篇之下各注事实,亦颇便检阅。虽不免于小疵,而六代以前之异学,已可见一斑。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经典释文
工具书。唐陆德明(约550—630)撰。三十卷。德明名元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陈朝官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隋炀帝时复征为国子助教,隋末留居洛阳,拒绝王世充之聘。入唐官国子博士。为著名经学家。先秦古书中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汉魏以来不少学者加以注释,陆氏采摭诸本,搜访异同,成此编。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毂梁、孝经、论语、老子各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第一卷序录,总三十卷。“释文”即为群书作音,因古文字多以声寄义,注音即等于注义。全书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收各家训诂,解释文义。为阅读先秦古籍重要工具书。亦为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及词义变迁的重要资料。有宋元两朝递修本,清徐乾学《通志堂经解》本,卢文弨抱经堂本。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黄焯断句本,最为赅备。黄焯《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出版),考核至精。
道德真经集注释文
一卷。宋彭耜撰。前人研究《老子》者,有的只重注释不重音读。彭耜认为应该仔细研究老氏之学的一句一读,据其于卷首序所述,“安有辞义之未通,而理道之顿悟?惟览者互考焉。”由此可知,其观点明确,即重视句读。该书依《政和御注》解老氏音义异文。他将在《老子》中所校、所注音、所释的字句,都分章录出,集李畋《老子音解》、林东《音释》二家注释,补陆德明释文之未备。自序称“其经之正文,则专据《政和御注》本,而诸家之同异,亦互见于其中”实非妄言。该书对于后世学者了解前人研究《老子》的诸家异文,实为可参; 并可窥知今已亡佚的关于《老子》的 《音解》、《音释》等诸说。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真意堂本。
仪礼集释
南宋李如圭集郑注贾疏,于《仪礼》多有发明的著作。30卷。宋自熙宁 (1068—1077年) 以来,罢废《仪礼》,学者多不传。乾道(1165—1173年)年间,有张淳订其讹; 淳熙 (1174—1189年) 中李如圭复为之集释。李氏生南宋,曾与朱熹核定礼书,尚见古本。乃全录郑玄注,旁证博引,发郑注贾疏所未备,次第一如《仪礼》。又考论宫室之制,作《释宫》; 分别章句之旨,则有《纲目》。全书原17篇,首尾完具者15篇。《四库全书》以其文稍繁,分秩得30卷。其《乡射》、《大射》两篇,如圭释文已佚,乃参取惠栋、沈大成二家所校宋本,证以唐石经本,于经文多有改定,《仪礼》始得完备。其《释宫》则别为一书,《纲目》 已佚。有墨海金壶本、经苑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 。
法门名义集
佛教辞书。唐武德年间(618—627)李师政撰。一卷。是一部解释佛教名数的辞书。全书共收词目一百二十一条,按性质分“七品”:(1)“身心品”,始自“四大”至“十八界”,共七条;(2)“过患品”,始自“二边”至“五住地烦恼”,共十七条;(3)“功德品”,始自“三归”至“八十随形好”,共四十四条;(4)“理教品”,始自“三佛”至“五明论”,共二十二条;(5)“贤圣品”,始自“七种学人”至“四位”,共十三条;(6)“因果品”,始自“三业”至“十二因缘”,共七条;(7)“世界品”,始自“三世”至“三千大千世界”,共十一条。释文简要明了,不泥于典,有些条目间有夹注。本书有敦煌写本传世。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金石文考略
十六卷。清李光暎撰。李光暎,字子中,嘉兴 (今属浙江省)人。嘉兴朱彝尊曾著有《吉金贞石志》,后朱氏所藏金石刻,又归于李光暎。李氏遂辑所得,并集诸家之论,而成此书。书前有雍正七年 (1729)金介复序,称此书编撰有条理。此书收集金石之书四十种,收集文集地志等书六十种。以前著录金石书籍诸家,均自据见闻,并为之评说。此书乃仿宋陈思《宝刻丛编》,杂取诸书,荟萃为之。在每条下,各注明所出之书,中有少数是李光暎自己考释。以前著录金石书籍各家,大都以考证史事为长,而此书却是以品评书迹为主。故在论书法上,汉隶则推宗郑簠之评,唐碑则取赵崡之论。正由于此,此书所引欧、赵、洪诸家释文,仅十之一。但《瘗鹤铭》不引张弨释文、“天发神谶碑”不引周在浚释文、“兰亭序”不引俞松考释,似为疏漏。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
颂古六十二首 其二十七
骨里皮兮皮里骨,大隋老子无窠窟。上士闻之笑未休,中流特地生疑惑。
湘山野录
笔记。宋释文莹著。三卷。此书作于荆州之金銮寺,故以“湘山”为名。成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其内容主要记录了北宋前期的一些见闻杂事,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对于当时朝廷的黑暗、官吏的残暴无知,都有所揭露。由于作者是僧人,所以书中也记述了不少鬼神佛道的怪异故事。作者还记述了著名的文学家李煜、徐铉、石介、柳开、王禹偁、魏野、杨亿、寇準、范仲淹、石延年、晏殊、欧阳修、苏舜钦等人的轶文轶事,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三卷,《郡斋读书志》卷三下著录为四卷。今传本皆为三卷,附《续录》一卷。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说库》、《学海类编》、《古书丛刊》、《择是居丛书初集》、《四库全书》等本以及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道经吴桥范质公吏部招饮澜园月上汎舟却赋 其三
侨札推襟非素欢,相逢不奈有云肝。世间几士闻鸡舞,月下孤舟即雉坛。除是求羊无客到,并将李郭拟仙看。请为文字三更饮,并问鲇鱼曾上竿。
再和二首 其一
鱼跳须过龙门,虎骤不从兔径。上士闻道勤行,岂以难能为病。固守满堂之珍,肯使如瓶之罄。对境一念不萌,应缘六根皆净。刚克本自沉潜,动直先由专静。达理必明其权,尽性以至于命。鼎中水腾火降,炉内阴衰阳盛。神功妙合虚无,天光潜发泰定。岂惟出尘离俗,便可超凡入圣。自怜末学多方,未得大中至正。莫知斡运帝车,宁解执持坤柄。丹经苦阅残编,素发羞看明镜。要求直截真机,速了圆明正性。何妨万两金成,已是一生事竟。至言今许发蒙,三沐三薰谛听。
再和二首
鱼跳须过龙门,虎骤不从兔径。上士闻道勤行,岂以难能为病。固守满堂之珍,肯使如瓶之罄。对境一念不萌,应缘六根皆净。刚克本自沉潜,动直先由专静。达理必明其权,尽性以至于命。鼎中水腾火降,炉内阴衰阳盛。神功妙合虚无,天光潜发泰定。岂惟出尘离俗,便可超凡入圣。自怜末学多方,未得大中至正。莫知斡运帝车,宁解执持坤柄。丹经苦阅残编,素发羞看明镜。要求直截真机,速了圆明正性。何妨万两金成,已是一生事竟。至言今许发蒙,三沐三薰谛听。涉海必假舟航,登山当寻蹊径。每叹修身错路,譬如饮药加病。逢人须是问津,有心未免击磬。况遇先觉先知,早明不垢不净。七情涣若冰雪,一性湛然渊静。虚无体道合真,恬淡乐天知命。外之寇贼消亡,内焉邦家昌盛。初守一以处和,乃无事而生定。教不倦称乎仁,德分人谓之圣。故玉非琢不成,惟木从绳而正。要明师指药物,藉元神为本柄。大道多歧亡羊,至人用心若镜。何妨常善救物,免使大惑易性。门庭既已趣入,根株亦须穷竟。直至出死超生,方知聋者善听。
潜山集
宋诗别集。12卷。释文珦著。作者身入空门,其诗歌创作固然有一股禅气,如《真乐》:“人皆有所乐,此乐独吾真。一静灭万虑,空房无点尘。”但世俗情韵,亦甚强烈。既有如《采莲曲》中的思妇的哀伤:“荡桨入平湖,湖波渺无极。红白芙蓉花,何如妾颜色。采莲莫伤根,伤根不成藕。因思藕不成,悔作征人妇。”又有《母子吟》里骨肉分离的悲吟:“游子行远方,慈母在高堂。砌有忘忧草,对之还断肠。”更有如《世情》中旷达思想的表露:“世情多反复,衰荣难预卜。本是昔时笑,翻成今日哭”。“得失何足论,长歌倚修竹”。题材多样,佛家教义与世俗观念并存,为其作品的显著特色。《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多山林闲适之作,比兴未深,而即事讽喻,义存劝戒,持论率能中理”。本书除有《四库全书》本,还曾影印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玉壶野史
宋代笔记。10卷。释文莹编著。文莹熙宁中曾作《湘山野录》,此书则继其后成于元丰元年(1078)。自序称其收集宋初至熙宁间文集200余家,近数千卷、因取其中神道碑、墓志、行状、实录及奏议、碑表、野编小说之类,“聚为一家之书”。其中多记朝廷掌故,士大夫轶事,亦多诗话和佚文,可资考证和研究。据自序,前8卷多为选录他人著述,卷9仅《李先主传》1篇,记南唐先主李昪事迹,则为文莹所撰。卷10为“江南遗事”,记述南唐故事。此书之名,《文献通考》著录及他书所引多作《玉壶清话》,然元人《南溪诗话》已引为《玉壶野史》,知一书2名,由来已久。曹溶《学海类编》摘其中说诗之语,别名《玉壶清话》,则是本书的节录本。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铜雀瓦砚歌
汉日欲没众星紫,老瞒干天扰天纪。身辞篡弑遗厥嗣,却付分香兼卖履。铜爵高台五云里,声色娱人死无已。西陵墓草青如洗,舞尘细逐歌声起。台倾土荒产荆杞,遗瓦深川良有以。豫章得之谀墓鬼,琢配翰墨象焦尾。仍铭其阳志其喜,砚工文奇称二美。陇西王孙武靖子,宝之不翅琼瑶比。芳春燕客陈棐几,冷电晴云照秋水。研辞释文拂尘滓,红丝无光马蹄毁。邺城狐嘷豫章死,一甓千年置邮耳。欲镌短歌愧无似,乞借挥毫删魏史。
道经吴桥范质公吏部招饮澜园月上汎舟却赋
亦为数合解风烟,得入名园似辋川。刑鹬而盟范少伯,骑鲸欲去李青莲。大儒俱出景州道,清论如吟秋水篇。想见山公能启事,竹林尚有驿招贤。大略都如赤壁船,又为秋夜又坡仙。自关福享门当水,尽著情央月上天。遣啸入云淆鹤唳,分清与荻美鸥眠。无如诨语痴吟好,喜听人呼作水颠。侨札推襟非素欢,相逢不奈有云肝。世间几士闻鸡舞,月下孤舟即雉坛。除是求羊无客到,并将李郭拟仙看。请为文字三更饮,并问鲇鱼曾上竿。为问卢敖意得不,不逢若士岂成游。是风吹至滕王阁,有月明如庾亮楼。吟苦惟求迁醋瓮,别难宁使葬糟丘。定无人得知斯乐,明日之齐讯爽鸠。
仪礼识误
三卷。宋张淳撰。张淳生卒年不详,字忠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乾淳间大儒,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五试礼部而不中,被人荐之于朝,为人严谨深博,颇有才智。除《仪礼识误》外,还有《古礼》,已佚。乾道八年(1172),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氏注》十七卷、陆德明《释文》一卷,张淳为二书校定,将所改字句,汇为一编,而成此书。书中引据郑玄《仪礼注》有广顺三年(953)及显德六年(959)刊行监本,凉京(今河南开封)巾箱本,杭州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德明《释文》、唐贾公彦《疏》,核订异同,最为详审。张淳《仪礼识误》,将存古经汉注之讹文脱句,借以考识,使旧刻各本原已不传者,借以得见概略,对《仪礼》研究贡献颇大。《仪礼识误》颇得人们推重,后人有“南宋初治《仪礼》者莫如张忠甫”之语。《朱子语录》说:“《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近世永嘉张忠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又说:“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仪礼识误》不足在于:株守释文,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仪礼识误》《宋史·艺文志》载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三卷,《四库全书》馆臣载三卷。版本有:宋乾淳间武英聚珍板本,宋乾道刊本,闽覆聚珍本,杭州缩本。
仪礼逸经传
元吴澄勾沈《仪礼》逸文、逸注的著作。2卷。其中逸经8篇,逸传10篇。汉兴,高堂生得《仪礼》17篇,后鲁恭王从孔子宅壁得古文《礼经》56篇,其中17篇与高传《仪礼》同,余39篇藏于秘府,谓之逸礼。唐初犹存此书,其后遂亡。吴澄逸经8篇,两篇取自 《小戴礼记》,三篇取自《大戴礼记》 ,三篇取自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一依行礼之节次,不尽从其原文,次第为投壶、奔丧、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中霤、禘于大庙礼、王居明堂。又逸传10篇,吴澄认为乃周末汉初人的《仪礼》释文,为二戴抄掇入记,故复依《仪礼》篇次,粹为一篇,次第为冠义、昏义、士相见、乡饮酒、乡射义、燕义、大射义、聘义、公食大夫、朝事义。如《大戴礼记》 “朝事” 1篇,实释《仪礼》诸侯朝觐天子之礼。李俊明序称,此书继汉唐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疏别户牗,各有归趣。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通解》,然后取先生所释而深研究。”此书吴澄生前未付梓行世。有国子监崇文阁初刻本,天顺初年亡佚。明成化年间,程敏政获曹君谦藏书,宏治年间始刻传世。今有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道德真经集解
四卷。宋赵秉文撰。赵秉文,滏阳 (今属河北磁县)人,兴定元年 (1217)授侍读学士。后晋礼部尚书仍兼侍读学士。撰有《道德真经集解》。赵秉文认为道与德相须而不相离,因此不将 《老子》分为 《道经》、《德经》上下篇。该书体例清晰,总论章旨,释文平允。除录赵秉文对《老子》解释外,又辑有王弼、唐玄宗、宋徽宗、司马光、王雱等诸家之说,并于行文之中加作者姓氏用以分别,又参儒佛之说以释道。如注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句,其注文为: “玄玄则极矣”明重玄之极致,用以总论其旨;又谓“常无者,佛氏所谓真空也。常有者,佛氏所谓妙有也”,是以佛学明道家之理。此书不但体现了赵秉文对老氏之学参悟透彻,而且所集众家注释,使原著佚者,以此书存其万一;原著存者,也可依此书校对。现存明 《道藏》本、《小万卷楼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