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一百三十首 其一○七 谢枋得
禹域胡尘满,何山是首阳。故人莫相问,事虏耻行藏。
谢叠山全集校注
谢枋得原著诗文六十四卷,由于生逢异代,感语战乱,身后萧条,文触忌讳,所存无儿。经后人多方采辑。仅得《谢叠山文集》五卷。其卷一至四为书序记启铭疏,卷五为诗。明清两代,刻本转多,今尚存十多种。此次由熊飞(已故)、漆身起、黄顺强重新整理,以清嘉庆间谢蕴德堂本作底本,用明代嘉靖黄齐贤本与日本万延二年《巽世大耀文编》中《谢叠山文钞》等版本参校,胪列校记。校勘精善,如发见嘉庆本为避忌讳,将“夷狄不可为诸夏之主”九字改为“圣神乃可为天下之主”。诗文均加简注与说明,力求考证写作时间与所涉及人物与史实。且增编卷六卷七。卷六收有谢枋得传记、行实与年谱,以及时人与谢枋得交往的诗文、后代凭吊诗文、历代刻本序跋选。卷七收入谢枋得佚诗以及所评二十六首诗与评语,语皆精湛,可窥其诗学见解之一斑。搜罗既广,校注亦勤。寒暑五载,始克成书。此书列入《江西文献丛书》之二,是迄今为止谢枋得最为详备的文集。
叠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16卷。谢枋得著。作者原有各类诗文64卷,已有散佚。本书系明人刘隽编集刊行,凡诗3卷、文12卷、附录1卷。作者为宋末元初的爱国文人,作品大都是抒发强烈的民族气节。其上留梦炎的《却聘书》,义正辞严,拒绝投降元朝,表现出凛然的正气。在《与李养吾书》中,强调“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夺人之心。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反映了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气概,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集中诗歌风格苍凉。如《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以梅花的坚贞喻自己拳拳的爱国之心。《北行别人》为被迫北上前夕,以死明志的誓言:“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忠孝大节,炳著史册,却聘一书,流传不朽”,“其他文章,亦博大昌明,具有法度,不愧有本之言”。《叠山集》16卷有明景泰五年(1454)黄溥等刻本、成化二十一年(1485)王皋刻本、嘉靖十六年(1537)黄齐贤刻本。另外,尚有2卷、6卷、10卷(文集5卷、外集3卷,卷首1卷,末1卷)等不同分卷的谢枋得集。
文章轨范
七卷。宋谢枋得 (1226—1289)编。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弋阳 (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 (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为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遂为罢斥。德祐元年(1275)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迫其出仕,地方官强制送往大都 (今北京),乃绝食死。门人私谥文节。其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迭山集》。此集所录汉、晋、唐、宋之文,共六十九篇。而韩愈之文居三十一,柳宗元、欧阳修之文各五,苏洵之文四,苏轼之文十二。其余诸葛亮、陶潜、杜牧、范仲淹、王安石、李斠、李格非、辛弃疾人各一篇。前二卷题曰“放胆文”,后五卷题曰“小心文”,各有批注圈点。其六卷《岳阳楼记》一篇,七卷《祭田横文》、《上海直讲书》、《三槐堂铭表忠观碑》、《后赤壁赋》、《阿房宫赋》、《送李愿归盘谷序》七篇,皆有圈点而无批注。盖偶无独见,即不填缀以塞白,犹古人淳实之意。其《前出师表》、《归去来辞》,乃并圈点亦无之,则似有所寓意。其门人王渊济跋,谓汉丞相、晋处士之大义清节,乃枋得所深致意。非附会。前有王守仁序,称为当时举业而作。旧本以“王侯将相有种乎”七字分标七卷。近刻以“九重春色醉仙桃”七字易之。观第三卷批有先熟侯王两集之语,则此本为枋得原题,清刻乃以意改窜。虽无关大义,亦足见坊刻之好改古书,不可据为典要。有《谢迭山先生评注四种》合刻本。《四库全书》本。
句
要知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
翰苑新书
类书。不著撰人名氏。一题宋谢枋得撰。清人怀疑未必出一人之手。今人余嘉锡则据明《天一阁书目》卷三之二考定为“进士刘子实茂夫著”。有前集70卷,后集上26卷,后集下6卷,别集12卷,续集42卷。前集备书启之用,其中卷一至卷六十皆以职官分目;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则以家世、阀阅、座主、门生、故吏、同年等分目。每门之中,首冠以“历代事实”,依次分别为“皇朝事实”、“自叙”、“旁引”、“群书精语”、“名贤诗词”、“四六警语”。据明代陈文烛序文也只称为宋人。也有的刊本题为宋谢枋得撰,可能为书贾所伪托。陈文烛序中说:此书原来没有传本。慈溪的袁炜做大学士时,才从内阁的书中录出。后来时间长了,其首卷又佚失。后来又得到了华亭徐阶所录本才又补足。此书分前、后、别、续四集,也可能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宋史纪事本末[标点本]
明陈邦瞻撰。原本二十八卷,改刊为十卷,一百零九卷。书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记宋太祖代周至文天祥、谢枋得殉国两宋三百余年历史,计有一百零九目,约六十万字。本书是在冯琦同名书稿和沈越《事纪》书稿的基础上,参考元修《宋史》和薛应旂《宋元通鉴》等书编撰而成。内容包括宋、辽、金和元初的史实,对官制科举、营田治河、漕渠海运、茶盐、天文历算、思想学术、主要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有专篇论及。涉及问题较为广泛,保存了主要的史料,为了解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线索。《宋史》向称芜杂,此书则叙述条理,文笔亦不枯燥。在编纂体例上,开创了以后纪事本末体史书记述典章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活动的新内容。由于本书引用史料多据《宋史》,对原书错误、疏漏之处缺乏考订,因而讹误不少。书初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三十五年黄吉士改刊为十卷。明末张溥于书中加列事纲,史论及圈点、断句,改为事各一卷,遂为一百零九卷,此后诸本多依此例。有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国学基本丛书》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河北师院历史系点校本。
昭忠录
一卷。作者不详。本书所记为绍定四年(1231)元兵克马岭堡,至南宋灭亡期间南宋忠节之士事迹。始于田璲,终于谢枋得,共130人。每条先列姓名、官爵,后记死难事实。所记有详有略,但大都确实可据,多为《宋史》所不载,故为研究宋末抗元重要参考资料。今有清抄本,清罗以智校 (现藏上海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 本等。
老圃集
诗别集。二卷。宋洪刍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老圃集》一卷,但此集所收并非其诗作全部。周紫芝跋云:“此其所载,意其多晚年之作,与昔所见殊不类。”(《书老圃集后》)此跋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年)春,云:“滑台刘德秀借本于妙香寮,乃书以还之。”可见在南宋即已有刻本流传。清沈涛《洪老圃集跋》云,宋人诗话及《合璧事类》所载驹父诗不见此集者甚多;又言宋“谢枋得《秘籍新书》言驹父平生为诗千馀篇,著《老圃前后集》”(《十经斋文二集》)。是知一卷本《老圃集》远非洪诗之全部,而此一卷本后亦轶。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洪诗一百七十馀首,因篇帙稍多,分为上、下二卷,以便循览。清文宗咸丰(1851—1861)间韩泰华辑刻《玉两堂丛书》,亦收洪集一卷,补遗一卷,名为《洪老圃集》。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洪汝奎刊《晦木斋丛书》亦收其集二卷,《补遗》一卷,《遗文》一卷,题作《老圃集》。
田间诗学
诗经注本。十二卷。清钱澄之撰。此书大旨以《诗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家论说,自《毛诗正义》、《诗集传》以外,以宋人之说为多,有十五六家,元代未引,明代仅及四家。所引诸家之中,王安石、杨时、范祖禹、谢枋得四家,今无传本,盖采于他书,陆佃、罗愿二家本无《诗》注,盖草木鸟兽之名,引其《埤雅》、《尔雅翼》而已。钱氏自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录者十之二,《集传》录者十之三,诸家各本录者十之四。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时官学仍恪宗《集传》,然此书已不墨守朱熹一家,显露出倾向汉学之端倪。论者以为其书持论颇为精核,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有安徽桐城刊本。
千家诗
本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总集。南宋刘克庄(1187—1269)编。二十二卷。克庄有《后村别调》已著录。此编收录唐、五代、宋人诗作,以宋人诗为多。常见本分上、下两集,上集收五、七言绝句八十余首,下集收五、七言律诗四十余首。诗人数十人,而以“千家”名,极言所收包括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此编原为童蒙而编,作为学诗入门读物,选诗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书成之后,影响极大,待《唐诗三百首》出而影响稍减。后有王相《新镌五言千家诗》与托名谢枋得《重订千家诗》两种,编选庸陋,注释肤浅,时有谬说。或因此而误以为《千家诗》为谢、王编选,或误以三书为一书异名。此书坊间版本甚多,一九八○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
宝祐四年登科录
四卷。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进士题名录。首载御试策题及详定、编排等官姓名;次载进士榜名,共计601人。略载其本贯、曾祖、祖父、父姓名、所治业、兄弟、婚姻、年龄、外氏、字号等事项。其中一甲第一名为文天祥,二甲第一名谢枋得,陆秀夫为二甲第二十七名。 五甲第一百八十九名朱㫼以下脱去24人姓名。末卷载文天祥廷对策、理宗赐进士诗、文天祥恭谢诗、门谢表等。宋代登科录多不传,此录因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三人而为世所重,遂得以流传后世,为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较重要资料。有《四库全书》本、《宋元科举三录》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 本等。
明臣谥考
明鲍应鼇撰。应鼇字山父,歙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谥,与钦定《明史》各传俱相符合。首载各谥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谥,如某人谥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谥取义之文於下,使观者具知其所以然。较他家所记,独有根据。其前代诸臣,如谢枋得之谥“忠节”,纪信、文天祥之谥“忠烈”,邓文进之谥“忠襄”,苏缄之谥“忠壮”,史或不载,世所罕知,亦颇赖此书以存。卷末附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拟谥者二十九人,又三十八年至四十年拟谥者四人,皆二谥并列。盖神宗荒怠,奏章率不批答,莫知进止,故两存也。最后列《考误》一篇,凡五十七人,皆据官册以正野史、文集之讹。其中多有无谥而昌称谥某者,亦有字相同异,美恶顿殊者。或诡词假借,或传写舛谬,外人无从而知。非应鼇身为礼官,亲检故籍,不能一一釐正也。其於一代易名之典,可云精核矣。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天祥,号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在殿试中由宋理宗钦点为状元,御赐表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吉州庐陵富川(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期政治家、诗人、抗元人物和民族英雄。官至右丞相,最后被封为信国公,故称文信公或文信国,官拜少保,故称文少保。 宋亡后,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愿死也不愿降,被元军俘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亲往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在柴市从容就义。与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并称“宋末三杰”。又与谢枋得、袁继咸等人并称“江右三山”。明景泰七年,谥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学言诗稿
元诗别集。6卷。吴当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很少见。明代崇仁知县叶良贵曾辑刊有《学言诗稿》9卷,今未见传本;清代李绂曾据叶良贵刊本重刊,并编次为6卷。《四库全书》底本就是李绂重刊本。卷1为四言诗,卷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律诗,卷5为七言律诗,卷6为五言绝句。吴当是元代大儒吴澄之孙,他的诗以五律成就最高,如《咏怀旧隐十五首》、《述感十五首》,风格质朴悲凉,对国运家运兴衰作了深刻的反思。他的诗面对社会生活,在元明易代时明确表示“旧业已随兵燹尽,青门拟学邵平瓜”(《九江杂咏书怀》),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这样评述他的为人与为文:“有元遗老,当其最矫矫乎。其诗风格遒健,忠义之气凛凛如生,亦元季之翘楚。”并认为“当不受僭窃之辟,则高于张宪诸人;乃天下已定,仍不降礼于万乘,尤在杨维桢诸人上,盖生死久付之度外,其不为谢枋得者,特天幸耳”。
忠义集
元代诗歌总集。7卷。元赵景良编。此书由刘壎《补史十忠诗》、刘麟瑞《昭忠逸咏》和部分南宋遗民诗歌合编而成。《补史十忠诗》(1卷),收诗歌10首,为纪念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祐、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等10位忠节之士而作。其自序云:“采清议得忠义臣十人,史不书,各赋十韵,纂其实,曰补史诗。”《昭忠逸咏》(4卷),收七言律诗50首,歌咏南宋末守边抗敌的文臣武将以及同赴国难的部卒、家眷,每一诗后详述其抗敌死节的经过,目的在以诗存史,昭明英烈。附录2卷,收文天祥、唐泾、刘深等26人诗作71首。集中诗作,颂歌精忠报国的忠臣义士,痛斥投降卖国的懦夫,对同赴国难守将家眷倍加褒扬。语言激烈,慷慨悲凉。如“茫茫南国重回首,一片丹心照海红”(《丞相陆公秀夫》);“一门尽节均无愧,千载西山叠叠青”(《江东制置使谢公枋得》);“细君含笑从君后,忠节双双今古奇”(《池州通判赵公卯发》)。这些诗作,颇能激发读者的爱国激情。“后来多少偷生者,掩面西风不敢看”(王介夫《题刘如村昭忠逸咏》)。岳天祐为之《序》云:“如村之逸咏,实可备太史氏之采择,非特游公之赏识而已”。例如文天祥死节的叙述,谢枋得绝食的记载,陆秀夫投海的经过,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因此,此书不仅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也有相当的史学价值。有明弘治中刊本、汲古阁合订唐宋元诗五集本、《艺圃搜奇》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刘氏刊本(10卷本)。
清河书画舫
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之失。此书成后,时人“一时服其精当”,以真迹就示张丑以求鉴定者曰众。后世收藏家也多据此书辨别书画真伪。于今对古代书画作品真迹的赏鉴、流传、递藏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初以抄本流传,原本仿谢枋得《文章轨范》之例,以“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为序编排。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池北草堂以原本刊出,并附刊米芾《宝章待访录》于第九卷(点字号)后、张丑《鉴古百一诗》于十二卷(皱字号)末。《四库全书》本作十二卷,删去严序及例略。又有光绪元年(1875年)有竹主人刊本、光绪十四年(1888年)孙溪朱氏重刊本传世。
尝与大理丞袁公太府丞田公偶诣一所林沼尤胜因并坐其次相得甚欢遂赋诗焉以咏其事
方驾与吾友,同怀不异寻。偶逢池竹处,便会江湖心。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蘋藻复佳色,凫鹥亦好音。韶芳媚洲渚,蕙气袭衣襟。萧散皆为乐,裴回从所钦。谓予成夙志,岁晚共抽簪。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又称《百战奇法》,是明朝刘基所著的一本军事著作,内容主要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百战奇谋成书时间,大约是刘基弃官隐居青田的时候。整本书的内容,是集刘基一生作战及阅读兵籍之心得大成。刘基明确反对好战,认为好战是违反道德行为,只有万不得之时方可用兵,若征战不休,最终会自取灭亡。书中并强调多谋善变,必须灵活变通,不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亦有指将领要守信义,与将士甘苦与共,赏罚分明。全书收集从先秦时代到五代散见于史籍中的军事资料,并按作战双方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条件,划分为两两相对的百题,分别论述,先题均先解题,后阐明内容、战略思想。并多次引用尉缭子、三略、六韬等军事著作的内容语句。并以古代战例与题目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其所论述的百题,对现今军事仍具有参考意义。
宋词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大辞典》精选276位词人1001首代表作,以目前优秀宋词版本为底本,同时参照中华书局《全宋词》,从创作匠心、艺术特色、词史地位三大角度,重新阐释宋词创作艺术特点,更好地把握了宋词全貌。词作鉴赏与文化解读相得益彰,引人入胜。本书符合当代阅读习惯,选录经典品评,结合今人研究,全新解读宋词。